應對孩子打人和挨打的實用方法,就藏在這些繪本裡

2020-12-22 寶寶知道

上次喵姐給媽媽們推薦的情緒繪本很受歡迎,今天喵姐要推薦的是與打人有關的繪本。

小朋友初入江湖,難免會遇到各種社交問題。

其中,打人和被打的問題。

扎心指數妥妥的高居榜首。

打人,被嫌棄,沒朋友。

被打,受欺負,太心疼。

怎麼整?看繪本吧。

實用的方法和好使的策略,故事裡面全都有。

01

《小一步,對不起》

首先來說說今天推薦的第一本繪本:《小一步,對不起》。

這本書圖畫簡單。

萌萌噠的小動物和小朋友造型可愛。

內容簡單,沒有過於曲折的情節。

所以,特別適合小寶寶讀。

故事是這樣的。

小貓咪們高高興興地在一起玩。

他們在地上滾來滾去很開心。

小烏鴉高高興興地在一起玩。

他們站在樹梢上唱歌聊天。

小一步和小來歐也在一起。

他倆拿著勺子、鏟子和小桶正在高高興興地玩沙子。

可是也不知道到底怎麼了。

兩個人突然為了爭搶一個黃色的小桶吵了起來。

他們全都大喊著,這是我的。這是我的。

還打了起來,而且誰也不讓步。

結果, 小一步和小來歐越來越傷心。

兩個人難過地哭起來。

就在這時,機智的小烏鴉想了個好主意。

突然砰砰的兩聲。

從樹上掉下了兩個橡樹果。

砸在了兩個寶寶的腦袋上。

小一步撿起了一個橡樹果,對小來歐說,剛才對不起了。

小來歐也對小一步說,對不起。

就這樣,兩個小夥伴重新和好了。

他們高高興興地在一起玩。

數數橡樹果,玩玩沙子,然後和媽媽一起回家了。

故事說完了。

特別貼近寶寶的生活是不是?

像小一步和小來歐這樣的故事。

幾乎每天每時每刻都在小區裡、公園裡、幼兒園裡不斷地發生。

只要有小朋友的地方,就會有爭執。

為了一丁點兒小事鬧彆扭。

吵架,大聲的哭。

看起來天都要塌下來了。

大人急得差點上天。

可是小朋友們呢?眨眼又重新和好。

孩子的世界,不就是這麼簡單和單純嘛。

很多媽媽生怕自己的寶貝受委屈。

結果越管越亂。

這邊大人都快上手了,

寶寶們卻破涕為笑牽著手玩去了。

搞得大人們尷尬癌都犯了。

聰明的媽媽,應該像故事裡的小一步和小來歐的媽媽。

其實她們一直就在孩子身邊,

但在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一直沒露臉。

因為她們知道,小寶寶的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

幾顆橡樹果就能讓他們握手言和。

根本用不著你替他們打抱不平。

寫這個看似簡單的故事,

作者實際上也暗含深意。

小一步,既是主人公的名字,也是指孩子們成長路中不斷邁出的小小一步。

所以,媽媽應該學會放手。

這樣寶寶們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漸漸長大呀。

02

《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接下來再來說說第二本繪本《手不是用來打人的》。

這本書實用性超強。

整本書都在引導孩子們用正確的方法和別人溝通。

書的一開始就告訴孩子,

每個人都有一雙手。手有大有小。

形狀和顏色也大不一樣。

你的小手可以用來做很多事。

比如,跟別人打招呼。

握手說你好。

寫字,畫畫,繫鞋帶。

但是,不能用來打人。

因為打人是很不友好的行為。

打人會弄疼別人。

還會讓人心裡特別難受。

所以,如果不小心打人了,

一定要跟對方說:我很抱歉。

孩子們之所以會打人原因有很多。

有時是因為別人不跟你玩,你覺得傷心。

有時是因為別人有的玩具你沒有,你覺得嫉妒。

有時是因為喜歡捉弄你的人又來了,你覺得害怕。

有時是因為別人拿走了你的東西,你覺得生氣。

有時沒有任何原因,就是想對別人指手畫腳,所以就忍不住動手了。

但是,你可以用其他方式表達你的情緒,而不是打人呀。

當你和別人發生衝突時,你可以和他們一起想想辦法,聽聽別人的意見,想辦法處理問題。

要是你的朋友欺負你,你就要選擇找別人幫忙。

像是,老師,爸爸媽媽爺爺奶奶。

……

豐富的內容,把孩子打人和被打這件事分析得相當透徹。

對孩子來說,它很全面。

對家長來說,它很貼心。

這本書既能幫助孩子搞明白打人的原因。

又告訴了孩子發生衝突時應該怎樣處理以及被別人欺負後的應對辦法。

甚至還教會孩子如何才能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被孩子打人或被打 困擾的媽媽,真的可以買一本來和孩子一起讀一讀。

喵姐相信在媽媽的引導下,

孩子們會明白多使用手和語言與人進行交流。

表達自己的友好。

而不是隨時跟別人幹架。

這樣才能避免衝突,收穫一大堆的友誼。

03

《別再捉弄人啦》

這本書顏色非常豐富,

很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閱讀。

小猴子咪咪很喜歡和莫莫一起玩。

可是,莫莫卻總變著花樣欺負她。

有時,故意把咪咪的玩具拿走。

有時,讓咪咪去走獨木橋,然後故意搖晃,害得咪咪掉進水裡。

有時,假裝邀請咪咪去自己的樹屋做客。然後,等咪咪上去以後就故意把梯子拿走。

莫莫還經常嚇唬咪咪,大熊來抓你嘍!

莫莫的各種欺負真是讓咪咪傷心透了。

咪咪把這一切告訴奶奶,他們商量了一個好辦法。

一次在莫莫玩的時候,咪咪跑去對著莫莫大喊,大熊來啦大熊來啦。

開始,莫莫一點兒也不當真。

因為,大熊本來就是他順口胡謅來嚇唬咪咪的。

直到真的有個看起來很可怕的怪獸出現在他的眼前。

他真是嚇壞了。

這時候,咪咪跑過去對著怪獸喊,別再捉弄別人啦!

然後怪獸拉著咪咪的手離開了。

聽到這,你一定明白了。

其實,怪獸是奶奶扮演的。

咪咪開心地跟奶奶說,以後如果莫莫再欺負我,我就朝他大喊,不許捉弄人。

我想這個方法一定有效。

我為什麼要推薦這本繪本呢?

因為很多孩子在社交中面對的不僅僅是挨打。

更多時候,他們還會面對:恐嚇,嚇唬,羞辱等多種多樣的欺負。

在這種時候,逆來順受,只會讓對方蹬鼻子上臉,更加為所欲為。

對於那些像莫莫一樣喜歡欺負人的小朋友,這個故事教會了他們,欺負人是不對的。

對於那些像咪咪一樣經常被欺負的小朋友,這個故事告訴他們,遇到事情時,要堅強勇敢地學會保護自己。

也要懂得尋求大人的保護。

這次喵姐給大家推薦了3本繪本:

《小一步,對不起》,《手不是用來打人的》和《別再捉弄人啦》。

有孩子的地方就有社交。

有社交的地方就有衝突。

有衝突的地方就有家長對決。

爸媽愛孩子,

想守護孩子的心情喵姐特別理解。

但是,我們用心呵護的小寶寶,

總有一天會長大。

比起幫孩子搞定一切,

我們更應該為他們傳授經驗和方法,

給予他們自信和勇氣。

只有引導孩子們自己去思考,

自己去面對,自己去解決,

他們才會真正長大。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喵姐高壽巖)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業餘拳擊對練:想打人,先挨打!
    健身時機緣巧合認識了幾個好武的朋友在健身廣場旁的樹林裡打掃了一個場子,大家早上一起在那練武健身。人不多,門派不少,他們也勸我學個傳統套路,我總覺得武術還是太複雜了,就跟一個朋友打沙袋玩拳擊了!剛開始我們都是各練各的,我最先提議只練也沒多大意思,不如直接對練試試吧!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經常挨打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10年後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辰辰從小深受父母的棍棒教育的影響,在學校裡覺得很多事情可以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在學校經常與同學打架,惹出了不少亂子。一、經常挨打不和挨打的人區別在哪?1.環境孩子在一個家庭不和睦的環境下成長,每天都是精神緊繃繃,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膽小怕事不敢與外人交往,很難讓孩子應對多變的社會與人際關係。
  • 這些繪本中藏著孩子對父親的熱愛
    這些繪本中藏著孩子對父親的熱愛 澎湃新聞記者 楊思超 2020-06-19 09:20 來源:澎湃新聞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但打孩子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如果孩子只要犯錯就會挨打,身心勢必會產生問題。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提到:「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會出現以下這些差距。,到5歲時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概率比不挨打的孩子增加了49%。
  • 孩子打人怎麼辦?這六點方法很有效
    最近孩子姥姥經常給我說,女兒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經常動手打對方,教育了好幾次,下次還是依舊動手打人。學齡前的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其實是相對比較常見的,所以爸爸媽媽們不需要過多地擔心自己的寶寶是不是有暴力傾向,打人不代表就是壞孩子。
  • 國王的禮物繪本館:把道理藏在繪本裡 輕鬆化解親子溝通問題
    孩子愛提問是好事,當孩子開始問為什麼,說明孩子開始思考了。孩子隨著年齡的慢慢長大,對未知世界的探知欲也越來越強烈,他們的小腦瓜裡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刁鑽問題。很多時候,孩子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家長也不一定能夠給出完美的解答,但絕不能以此迴避,要鼓勵他並認真傾聽他提出的問題。
  • 寶寶愛「打人」怎麼辦?試試這些招
    現在的家庭當中,有不少年輕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特別寵愛,寶寶的性格變得十分任性,與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還會出現打人的現象。因為擔心孩子長大後惹事生非,那麼,家長們這時就會非常著急,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呢?下面,我來教大家一些遇到孩子打人時如何去做,高情商的爸媽都用這三招。趕快學起來吧。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情商高低相差甚遠
    吳女士便是享受民主教育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她對孩子的教育也一樣奉行民主教育,認為不能打罵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即使孩子犯錯了,那也應該一起去解決問題,然後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以後不再犯就好了。吳女士的丈夫卻是奉行棍棒教育,認為孩子不打不記事,打過了以後他就不敢再犯錯了,因為他自己從小也是這麼過來的。
  • 孩子總愛打人?把握孩子打人"敏感期",輕鬆整治孩子打人問題
    鄰居小李地寶寶已經快兩歲了,但最近這孩子卻成了整個小區的名人,因為不管和誰玩小李家的寶寶總要惹出一點事端,而且還會伸手打別人。對此小區裡面的孩子也都不再和他一起玩,而小李也因此苦惱不已,他甚至猜想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
  • 《媽媽,我真的很生氣》|讀繪本學方法,不打不罵改善孩子壞脾氣
    你家寶寶是不是也經常會因為這些事而生氣發脾氣呢?作為父母,我們究竟該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呢?繪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中的小主人也常常會有這些問題,你知道他的媽媽是如何處理的嗎?這套書中介紹的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辦法,真的非常實用,生活中我們都可以借鑑。
  • 《媽媽,我真的很生氣》|讀繪本學方法,不打不罵改善孩子壞脾氣
    你家寶寶是不是也經常會因為這些事而生氣發脾氣呢?作為父母,我們究竟該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呢?繪本《媽媽,我真的很生氣》中的小主人也常常會有這些問題,你知道他的媽媽是如何處理的嗎?這套書中介紹的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辦法,真的非常實用,生活中我們都可以借鑑。
  • 繪本裡這些好吃的,藏著什麼秘密?
    創作者自己都想不到它們竟藏了彩蛋。它們就是「食物」。你讀過的繪本裡,有什麼食物給你留下很深的印象嗎?:茶和點心。比如,在教小朋友待客之道的剪紙繪本《天哪!小豬家來客人啦》裡,豬媽媽為客人精心準備大餐。比如繪本《七個孩子的一天》,就把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七個孩子的日常生活,放在同一個頁面中,讓我們在它們的不同中,感受世界的多元;並在它們的相同中,體會到想通的情感。
  • 2歲孩子的叛逆期,叫他往東偏往西!這些方法幫你應對「熊孩子」
    覺得不可理喻的行為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基本上就是這幾個原因,還有相應原因的應對方法!孩子想做並且能做的事兒,儘量讓他做。你會發現孩子快速學會了很多能力,比如洗臉、穿衣服、穿鞋子、刷牙等等,但有些時候孩子可能會抗拒洗臉、刷牙這些應該做的事兒,家長要靠強制肯定達不到效果,可以用行為引導的繪本去暗示、引導孩子,讓孩子主動去做更有效。
  • 你的孩子打人嗎?
    孩子打人,我想這應該是一個大家都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對於孩子打人的現象,我想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我們應對的方式也不一樣,我想把我目前為止積累的一部分情況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幫助我補充完善。踢人,抓人都使用同樣的方法。2、 扮成更有力量的化身,來傾聽在一個教室裡,一個叫明明的孩子被另一個叫樂樂的孩子打哭了,老師就會拿著一個仙女娃娃來到明明面前,假裝仙女在說話:「我看到你哭了?可不可以告訴我為什麼發生了什麼事?」被打的孩子就會說:「樂樂打我了!」仙女就會說:「哦,那你想不想讓他知道這件事?」
  • 孩子在學校打人了,被打了,該怎麼辦?(考驗大人的時候到了)
    向打人的孩子描述挨打小朋友的感受,並請他道歉。請衝突雙方講述事情經過,儘量恢復兩個人均認可的事件原貌。老師根據具體原因,單獨與打人的孩子進行溝通。✔ 首先和老師達成共識——無論什麼原因,打人都是不對的。✔ 看管孩子是老師的職責。所以,打人事件發生,老師會有部分責任。但萬事都沒有百分百的把握,所以最好向老師表達一下歉意和感激,因為事情發生後,老師需要幫助兩個孩子安撫情緒和學會處理方式,要向雙方父母有所交代,也屬不易。
  •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真相令人心酸
    似乎在他們眼裡,孩子不揍幾頓,是沒有辦法成人成才的。事實真的如此嗎?關於這點,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這樣回答:「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現如今有多少父母是從小挨打挨多了,轉而在孩子身上也採取了這種教育的?相信這種情況不在少數。而從不挨打的孩子,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用更多的問題解決,而不是寄希望於暴力。當然,這個前提是家長不溺愛他。如果是由於溺愛,不管他犯了錯都捧著他順著他,說實話還不如從小挨揍。
  • 如何教孩子正確應對失望的情緒?答案藏在這本繪本裡
    讀繪本《金牌明星喬治》的過程,像窺見了孩子的內心一般。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有些時刻孩子心中難以言說的低落情緒。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夢幻天堂」野生動物園裡,貼出了新的公告。原來這裡要舉辦金牌明星大賽了。小動物們瞪大了眼睛,瞅著公告,估計心裡已經暗暗在想:我要拿哪個獎呢?
  • 跟孩子一起應對心理難題,一套繪本教你如何:跟「壞」情緒說拜拜
    因為是繪本給出的方法又簡單實用,非常適合孩子閱讀和學習。這套書的繪畫風格屬於鋼筆淡彩,線條看似隨意活潑,對於角色的動態、表情把握準確的基礎上,又有稍許誇張,也為閱讀增添了樂趣。顏色上也是豔麗明快。尤其是每種情緒都運用不同的顏色色調來區分,看起來不乏味。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孩子不聽話當然要打,而且只要打不死就往死裡打"他們覺得只有孩子的身體感受到了疼痛,才能夠對父母產生敬畏,對父母言聽計從。也有的父母認為"棍棒教育"應該被淘汰,長期打孩子會讓他們和產生心理陰影。其實想知道孩子該不該打,家長可以先了解孩子挨打和不挨打的區別。挨打的孩子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區別呢?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對父母的一些小打小踢都覺得是無關痛癢的"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