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都喜歡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孩子需要經常鞭打,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很多家庭覺得「鼓勵的能量遠大於體罰」,很少或者從不打罵孩子。那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將來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辰辰從小就非常調皮,在家裡經常被父母打罵。有一次辰辰不小心摔碎了一隻碗,他父親二話不說將他一頓胖揍。挨完打之後媽媽問他拿碗幹嘛才知道原來辰辰是想拿碗給爺爺倒水,結果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還挨了一頓毒打。
而辰辰的鄰居貝貝家教育方式就截然不同,貝貝的父母從不打罵貝貝,不論貝貝做錯什麼都不會被打罵,貝貝的父母採用鼓勵的方式幫助她成長。
雖然小時候這兩孩子除了在性格上有一些差異外,其他方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進入大學支行辰辰跟貝貝的狀態就天差地別了。貝貝加入了學生會,不僅學習成績好,與同學相處得也很融洽。
而辰辰因為從小在父母的打罵中成長,在大學裡邊就比較自卑,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也不太願意與同學交流所以也沒有什麼朋友,學習成績也不好。
辰辰跟貝貝在初高中的成績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但是上了大學之後,兩個人的學習成績卻是天差地別。貝貝雖然不是班上最拔尖的,但每年也能拿到獎學金。而辰辰在掙脫了父母的棍棒式教育之後,就逐漸喪失了自控能力,沉迷於遊戲,學業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貝貝在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下長大,遇到事情能鎮定自若,處理事情也很有調理,充滿自信,能與身邊人搞好關係,即便偶爾出現矛盾也能快速的解決。
辰辰從小深受父母的棍棒教育的影響,在學校裡覺得很多事情可以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在學校經常與同學打架,惹出了不少亂子。
一、經常挨打不和挨打的人區別在哪?
1. 環境
孩子在一個家庭不和睦的環境下成長,每天都是精神緊繃繃,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膽小怕事不敢與外人交往,很難讓孩子應對多變的社會與人際關係。
2.性格
棍棒教育出來的孩子內心更加脆弱,早已習慣了神經緊繃,畏首畏尾,內向、膽小、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感到恐懼不敢去嘗試。
3.父母
父母經常吵架、衝突不斷的家庭環境都會存在棍棒教育法,這樣會給孩子帶來恐慌和焦慮。而孩子往往會在無意識中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家庭的和諧。
二、他們的安全感和自信程度又是怎樣的呢?
經常挨打的孩子心理敏感,容易自卑,沒有安全感。經常挨打的小孩在外面遇到事情都害怕跟父母說,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會挨打。被人欺負也不敢反抗,只能默默承受,沒安全感。
不挨打的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一般孩子犯錯或者遇到事情,父母都會先跟孩子溝通講道理,孩子遇到事情會尋求家長的幫助,在外面被欺負也敢反抗,知道父母會為自己撐腰。
三、父母應該如何克制自己的行為呢?
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千萬不要盲目打罵孩子,這樣孩子難免會產生抗拒的情緒,影響親子關係不說,還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
四、十年後他們是怎樣的人生?
承載力不同總的來說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會比沒挨打的人強。因為從小住在溫室裡的孩子們長大後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就非常容易想不開而選擇尋短見。如果父母總是不用青紅皂白用武力解決孩子的錯誤,將來孩子長大後,第一個想法就是直接用暴力解決。
總結:那些通情達理的家庭中長大孩子大多數性格比較溫和。孩子長大後,家庭氣氛好的孩子比從小被武力對待的孩子更有希望。在教育過程中,父母理應保持冷靜,不要盲目地保護孩子,也不要盲目地打罵孩子,找到一個適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