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挨打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10年後是兩種不同的人生

2020-12-19 阿梔育兒

老一輩都喜歡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孩子需要經常鞭打,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很多家庭覺得「鼓勵的能量遠大於體罰」,很少或者從不打罵孩子。那麼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將來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辰辰從小就非常調皮,在家裡經常被父母打罵。有一次辰辰不小心摔碎了一隻碗,他父親二話不說將他一頓胖揍。挨完打之後媽媽問他拿碗幹嘛才知道原來辰辰是想拿碗給爺爺倒水,結果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還挨了一頓毒打。

而辰辰的鄰居貝貝家教育方式就截然不同,貝貝的父母從不打罵貝貝,不論貝貝做錯什麼都不會被打罵,貝貝的父母採用鼓勵的方式幫助她成長。

雖然小時候這兩孩子除了在性格上有一些差異外,其他方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進入大學支行辰辰跟貝貝的狀態就天差地別了。貝貝加入了學生會,不僅學習成績好,與同學相處得也很融洽。

而辰辰因為從小在父母的打罵中成長,在大學裡邊就比較自卑,認為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也不太願意與同學交流所以也沒有什麼朋友,學習成績也不好。

辰辰跟貝貝在初高中的成績可以說是旗鼓相當,但是上了大學之後,兩個人的學習成績卻是天差地別。貝貝雖然不是班上最拔尖的,但每年也能拿到獎學金。而辰辰在掙脫了父母的棍棒式教育之後,就逐漸喪失了自控能力,沉迷於遊戲,學業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貝貝在父母的鼓勵式教育下長大,遇到事情能鎮定自若,處理事情也很有調理,充滿自信,能與身邊人搞好關係,即便偶爾出現矛盾也能快速的解決。

辰辰從小深受父母的棍棒教育的影響,在學校裡覺得很多事情可以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在學校經常與同學打架,惹出了不少亂子。

一、經常挨打不和挨打的人區別在哪?

1. 環境

孩子在一個家庭不和睦的環境下成長,每天都是精神緊繃繃,長期下去,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膽小怕事不敢與外人交往,很難讓孩子應對多變的社會與人際關係。

2.性格

棍棒教育出來的孩子內心更加脆弱,早已習慣了神經緊繃,畏首畏尾,內向、膽小、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感到恐懼不敢去嘗試。

3.父母

父母經常吵架、衝突不斷的家庭環境都會存在棍棒教育法,這樣會給孩子帶來恐慌和焦慮。而孩子往往會在無意識中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家庭的和諧。

二、他們的安全感和自信程度又是怎樣的呢?

經常挨打的孩子心理敏感,容易自卑,沒有安全感。經常挨打的小孩在外面遇到事情都害怕跟父母說,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就會挨打。被人欺負也不敢反抗,只能默默承受,沒安全感。

不挨打的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一般孩子犯錯或者遇到事情,父母都會先跟孩子溝通講道理,孩子遇到事情會尋求家長的幫助,在外面被欺負也敢反抗,知道父母會為自己撐腰。

三、父母應該如何克制自己的行為呢?

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千萬不要盲目打罵孩子,這樣孩子難免會產生抗拒的情緒,影響親子關係不說,還會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

四、十年後他們是怎樣的人生?

承載力不同總的來說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會比沒挨打的人強。因為從小住在溫室裡的孩子們長大後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就非常容易想不開而選擇尋短見。如果父母總是不用青紅皂白用武力解決孩子的錯誤,將來孩子長大後,第一個想法就是直接用暴力解決。

總結:那些通情達理的家庭中長大孩子大多數性格比較溫和。孩子長大後,家庭氣氛好的孩子比從小被武力對待的孩子更有希望。在教育過程中,父母理應保持冷靜,不要盲目地保護孩子,也不要盲目地打罵孩子,找到一個適合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才是王道!

相關焦點

  • 經常挨打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20年後,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有挨打的孩子差別很大!1 .承載力不同現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 在新聞中,因承受不了壓力而得抑鬱症的年輕人和選擇跳樓自殺的年輕人也很常見。 如果很多孩子從小就經常挨打,總的來說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會比沒挨打的人強。因為從小住在溫室裡的孩子們長大後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就非常容易受到很大的打擊。
  • 孩子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分別變成什麼樣?事實和你想的可能不同
    有些孩子小時候可能比較皮,經常有挨打的經歷。而有些孩子可能很聽話,或者是爹媽較為嬌慣,所以從來也沒有挨打過,很多家長都會好奇,這樣兩種家庭的孩子以後會什麼樣。今天要和大家談談的就是孩子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不同之處。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調皮很正常,所以平時頂嘴哭鬧也都沒放在心上,更不要說對孩子打罵了,平時連句重話都沒對孩子說過,這位網友說,本以為孩子會慢慢懂事,結果孩子卻變本加厲了,完全聽不得一句批評,稍有不順,就對父母耍脾氣鬧情緒,網友說,早知道當初就不該那麼慣著孩子,如果小時候打她兩次,估計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任性妄為。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或許是思想觀念的不同,每個家庭養育孩子的方式也都不相同,但是不管什麼樣的方式01「經常挨打」的孩子強強的父母可以說非常嚴厲,從小到大強強都是在父母的威嚴之下長大的,因為強強本來就比較調皮,所以家長也會經常為了懲罰孩子而打他。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十幾年後差距顯現,別再不以為然
    文丨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種,針對不同的事情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應該有相對的教育方式。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不分事情原委,不看是非曲直,只要孩子出了問題就會以棍棒相加,儼然一副高高在上的派頭。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所以,經常被挨打的孩子,不是變的叛逆就是性格暴躁,常常反抗父母,長大後遇上其他的事情時,總喜歡使用暴力解決,不喜歡與人交往,內心是比較內向、自卑的。 相反,沒有被挨打的孩子性格比較平和,遇到事會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很有理性,並且很有自信,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
    導讀: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但打孩子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如果孩子只要犯錯就會挨打,身心勢必會產生問題。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提到:「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會出現以下這些差距。這個狀態讓孩子本不成熟的大腦情緒系統處於高負荷工作狀態,長此以往神經系統、心理會產生嚴重、持久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嬰幼兒時期。李玫瑾教授也曾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的孩子總是會對周圍環境保持警惕狀態。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情商高低相差甚遠
    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適合孩子成長,是從來不打罵的民主式的教育;或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嚴格式的家庭教育,也許這兩種教育最後都有人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從情商便可知道哪種教育更好。吳女士便是享受民主教育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她對孩子的教育也一樣奉行民主教育,認為不能打罵孩子,而是要尊重孩子,即使孩子犯錯了,那也應該一起去解決問題,然後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以後不再犯就好了。吳女士的丈夫卻是奉行棍棒教育,認為孩子不打不記事,打過了以後他就不敢再犯錯了,因為他自己從小也是這麼過來的。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成長的小方,現在的性格已經是膽小自卑懦弱,長大後肯定更加的沒有出息。很多家庭都會出現小方這樣的情況,父母認為棍棒底下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所以總是對孩子進行打罵責怪,希望孩子能夠從中變得更好,但這樣只是在一點點的摧毀孩子。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差距?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差距?568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老一輩的眼中,他們一直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是不能成才的,不過到了現在,很多年輕的家長似乎改變了教育的方式,那麼到底孩子犯錯要不要教訓呢?」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1、性格差異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甚至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 雙胞胎兄弟分開養:一個經常挨打一個從未挨打,18年後兩種人生
    調查顯示:我國69.8%的人從小挨過父母的打,由於可見,對於中國孩子,挨打實乃家常便飯。殊不知,暴力不是教育的必須,體罰帶給孩子的創傷可能半輩子都難抹去。雙胞胎兄弟分開養:一個經常挨打一個從未挨打,18年後大不一樣小舒和小茗是一對雙胞胎姐妹花,姐姐小舒比妹妹先結婚2年,可是肚子一直沒有動靜,儘管嘗試了試管嬰兒,但是屢戰屢敗,於是夫妻倆果斷放棄,準備領養一個孩子。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經常挨打"和"從不被打"的娃,20年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經常挨打"和"從不被打"的娃,20年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大家都知道,現代父母與我們的父母一輩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區別。父母一輩教育孩子,總喜歡採取"棍棒教育"。特別是70後、80後一類的父母,總是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孩子稍不如意,就會受到父母的毆打。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對此,亮亮爸爸很難以置信,因為孩子平常在家的表現都很乖啊。班主任經過一番溝通,了解了亮亮爸爸的教育方式後,直接指出了問題所在。就是因為亮亮爸爸從小就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從來沒有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所以孩子自然就從爸爸身上學到了遇到問題用暴力解決。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會有很大問題的。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在孩子不聽話,實在教育不了的時候就會選擇「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只要孩子犯錯、不聽話,就會挨打。直到孩子挨打的教育也沒有用,家長就再也管不了。孩子犯錯的確需要懲罰,但也需要考慮看是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成年後會出現三大差距01:性格走向差異要說孩子挨打最頻繁的階段,當屬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