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第三站居然是座中學?!因為這個中學太牛叉了!
牛叉1:它成立於1850年!
牛叉2:1850年辦學以來,每個畢業生的學籍信息都保存完整!
牛叉3:它的校長馬相伯,一生創辦三所大學:震旦學院、復旦公學和輔仁大學。
(1)西學東進第一校
上海歷史最為悠久的教育機構不是徐匯中學,是黃浦區的敬業中學,其前身為創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申江書院,後更名為敬業書院。但要說中國「西學東進第一校」,那一定是徐匯中學。
1849年,江南水災,難民外逃,徐家匯耶穌會收容了部分難童,提供食宿、教其識字,1850年正式創立徐匯公學。1953年徐匯公學在羅馬註冊,第一任校長是義大利天主教傳教士南格祿。一個中國的中學,要到國外去註冊,我猜是因為宗教管理體制的原因。
徐匯公學因奉耶穌會祖聖依納爵為主保,故亦稱聖依納爵公學,歷年主持校務的,大多為法意兩國的神父,學校的內部組織及其管理方法,除具有耶穌會學校的風格外,還帶有濃厚的法意兩國教育制度的色彩,設有國文、法文、圖畫、音樂、算術、物理、歷史、地理等課程,其中法文是必修課,對高年級學生用法文或英文講授算術、物理、史地。聽上去就高級!牛叉!
徐匯公學提倡三育:體、智、德。這不就是我們三好學生的標準麼?只是順序和我們相反。除此之外,徐匯公學還有三個特色:1、不談政治;2、尊重人格;3、學科完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棟四層小樓,建於1918年,屬法國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外牆由水磨紅磚與人工鑿毛的花崗巖為主材構築而成,以小禮堂正門為軸線,兩側則各有9根高達頂樓的科林斯式柱子,成為主要的藝術風格體現。
(2)國家之光,人類之瑞
170年來,徐匯中學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包括地質學泰鬥翁文灝、近代雕塑之父張充仁、原衛生部長陳敏章、中科院副院長嚴義壎、傑出翻譯家傅雷,還有一批院士、專家、學者等等,這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著名教育家馬相伯。
1852年,12歲的馬相伯來徐匯公學讀書,20年後1872年任徐匯公學校長,是學校的第一任華人校長。他天資聰慧,精通拉丁、希臘、英、法、意、日、印度7國語言,痴迷數學、哲學,通曉天文、地理。這種人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牛人!大牛!
大牛還有個哥哥,叫馬建勳,深受李鴻章的賞識和重用,任職淮軍糧臺,積累了大量的財富,但他沒有兒子,財產就分給了族人。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懷著「教育救國」的理想,馬相伯毀家助學,將大哥馬建勳送給他的松江泗涇3000畝良田、上海英法兩租界地基八處(時值銀十餘萬兩)、現金四萬元,全部捐獻給天主教會以創辦學校。
馬相伯當時認為:「個人之建設,勢不能久,故託耶穌會團體,以期長久」。不料,耶穌會接受了馬相伯的財產,卻並不積極辦學。最終真正邁出辦學第一步的還是馬相伯自己。
1902年,南洋公學的學生反抗當局的壓迫,200餘人集體退學,然後就去找蔡元培,蔡元培就去找馬相伯。於是,1903年馬相伯商請天主教耶穌會同意,在土山灣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震旦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開展研究生教育並授予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學校,馬相伯是首任校長、董事長和終身校董。
1905年,法國天主教會不滿馬相伯「一切宗教教義的宣傳應退出學校」的主張,要求無病無災的馬相伯入院休養,引起震旦學生的極大憤慨,決議全體退學!Oh!又退學了!!!然後又去找馬相伯,「馬校長,我們想讀書!」馬相伯1905年於是在吳淞又創辦新校,取名「復旦」,寄託了「恢復我震旦、復興我中華」的雙重寓意。中國人真正自主獨立創辦的高等院校,復旦是第一個。
在如今的復旦大學,馬相伯半身銅像的銘文寫著:
欣我國家,有此人瑞。
高齡六四,創建震旦。
外來侵權,憤激棄離。
一九零五,復旦始誕。
馬相伯,牛!徐匯中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