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徐匯中學
徐匯中學源於創建於1850年的聖依納爵公學。1849年,我國遭受特大水災,數以萬計的災民湧入上海避難。當時的上海縣政府動員所有的善堂安置難民,徐家匯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南格祿從徐家匯的一個教友處獲得一塊土地,造起茅草頂房屋,建立了上海耶穌會最早的會院,吸收了第一批12名逃難兒童入學,馬相伯就是其中一位。1850年學校學生增加到三十多人,學校正式取名「聖依納爵公學」,因其地處徐家匯,又是一所義務學校,所以也稱之為「徐匯公學」。
徐匯公學是上海第一所教授外語的學校,也是全中國第一個有話劇社的學校,徐匯公學的學生劇團早在1923年就演出莎士比亞戲劇,以後重視戲劇活動成了該校的傳統。
徐匯公學創辦初期,教室初僅茅屋數間,1880 年因學生激增,始建三層校舍一所(後加高一層,1991 年改建為尚學樓),後又建西校舍二層(1991 年改建為崇德樓),學校布局大體定型。1931 年,教會向中國政府教育部門辦理立案登記,易名徐匯中學,並依教育部頒布的學制規定,將原中學四年制改為初、高中三年制。
徐匯公學除實行分層次的學校教育外,課外活動非常活躍,它的戲劇、音樂、體育等文體活動的提倡與實施,在當時上海各校中均處領先水準。1900 年就開始組織學生排演戲劇,並長期堅持,成為學校的一項傳統,這比現在通行的戲劇史上所說的中國學校演劇活動的始行年份要早好幾年。劇目以表現宗教內容的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世俗生活的劇作。演出時,「來觀者座常為滿,其技至今為諸校冠」。(《徐匯公學紀念冊》,1920 年出版)演出主要在校內,也經常參加當時上海的一些校際交流活動。學校舉行賑災活動時,戲劇的慈善演出也是徐匯公學的必備節目。
1864年徐匯公學成立的銅管樂隊,是上海最早的業餘管樂隊▲
徐匯中學壘球隊▲
1929年徐匯公學競走賽場景▲
學校的體育活動更是活躍,不但足球、羽毛球、遊泳等常規運動它應有盡有,就連網球、壘球、棒球、競走、自行車、西洋棋等當時比較稀見的一些運動項目,它也開展得有聲有色。
1949年10月徐匯中學學生參加新中國國慶遊行▲
此外,一些重大節慶活動時,也每每會以戲劇演出來助興,學校歌詠隊、管樂隊的設置與演出在當時也名聲在外,學校方面曾自稱:「樂歌為本校之特長,中西音樂均名振一時」。
徐匯中學創辦至今已有將近167年的歷史。在百年歷史的崇思樓內四樓有歐式風格的美術特色工作室,三樓整層為音樂工作室。學校除了擁有大操場外,在尚學樓的屋頂上還新建了屋頂籃球場。
上海徐匯中學崇思樓內部▲
徐匯中學的匯學長廊在周末向公眾免費開放已有四年時間。展現了徐匯中學167年深厚歷史底蘊的「匯學博物館」則是4A景區徐家匯源的開放景點之一。集中展現學校發展歷程的「匯學博物館」,珍藏的照片、文稿和家具,都記錄著匯學人的過去,它是一個集歷史建築、文化、教育為一體的寶庫。校史書《西學東漸第一校——從徐匯公學到徐匯中學》本身也是一道風景。
上海徐匯中學徐匯書院內部展示的學生畫作▲
上海徐匯中學學生畫室▲
上海徐匯中學初中學生在臺上演奏▲
預初十個班都是特色班,一班是專業音樂班、二班是專業美術班、三班四班六班都是科技班、五班是體育,七班零起點音樂班、八班零起點美術,九班橋牌,十班是體育舞蹈。
上海徐匯中學校園一角▲
知名校友
徐匯中學的著名校友有馬相伯、陳敏章、嚴義壎、周興銘、魏敦山、褚君浩、 陳心昭、葉辛、 任九皋、張充仁、傅雷、金魯賢、戴順智.
校園中的馬相伯雕塑▲
馬相伯祖籍江蘇丹陽,1840年4月17日生於丹徒(今鎮江),其父母均信奉天主教,故襁褓間即受天主教洗禮,成為天主教徒。5歲入塾讀書,喜探詢天象運行奧秘。12歲來滬,入法國耶穌會辦聖依納爵公學(後改稱徐匯公學,今徐匯中學)。主要作品有:《馬相伯先生文集》《馬氏文通》。
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中國著名的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的重要締造者之一。早年留學法國巴黎大學。他翻譯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爾扎克、羅曼·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20世紀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譯巴爾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法國巴爾扎克研究會吸收為會員。其有兩子傅聰、傅敏,傅聰為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鋼琴家,傅敏為英語教師。他的全部譯作,現經家屬編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編成《傅雷譯文集》,從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現已出齊。
信息來源:徐匯中學;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