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小琴:石庫門裡剪出上海風情

2020-12-15 新民晚報數字報
  文/圖 馬信芳

  上海,汾陽路太原路交界處,一座被老上海人稱作「小白宮」的建築令人矚目,這就是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的所在地,如今這裡又多了個名稱: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我要訪問的上海工藝美術大師奚小琴此刻就在那間掛著「剪紙」標牌的工作室裡。戴著花鏡的奚小琴操弄著剪子,紙旋刀轉,剪子在鏤空的花紋上翻穿,頃刻間,一陰一陽兩隻小狗「脫穎而出」。她拿出襯紙粘上,一對栩栩如生的雙狗應運而生。

  1956年生的奚小琴已退休,作為非遺項目「上海剪紙」的傳承人,研究所返聘了她,為傳承和弘揚這門藝術,也為了培養接班人。誰知這一剪,六年過去了,她笑言,我一刻也停不下來。

  特級大師慧眼識「金」

  奚小琴的父親曾是軍人,對琴棋書畫十分愛好,他成了奚小琴走上藝術之路的啟蒙老師。父親讓女兒拜水彩畫家李詠森和冉熙為師學習繪畫。

  機會給了有準備的人。1973年,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為培養年輕人,來到共青中學挑選學生,老師一眼相中了奚小琴。第二輪考試,奚小琴畫了一幅「養雞」人物畫。於是,她被剪紙組留了下了,看中她的正是有「江南神剪」之稱的特級大師王子淦。1933年,王子淦從南通來到上海,從剪制女子繡鞋花的「花樣」開始,將民間實用藝術轉化為裝飾藝術。他博採眾長、不斷創新,成為海派剪紙的代表人物。因上海剪紙源於鞋花,故以花鳥走獸為主要題材。王子淦看中奚小琴,意在發展上海的人物剪紙。正是這位大師的慧眼識金,使後來奚小琴在這個藝術門類脫穎而出,並成為今日的掌門人之一。

  吃三年蘿蔔乾飯,甘坐冷板凳,奚小琴苦練基本功,她說,她現在有「一眼準」的功夫,全是那時練下的。十年後,奚小琴終於成才。她不僅融會貫通,更努力地實踐了王大師「求新求變求發展」的創新理念。她的剪紙慢慢走向成熟。

  對於自己的高足,王大師在為奚小琴參加1992年日本長野展出的推薦信中這樣寫道:(她的剪紙)「既有民間傳統,又有時代氣息。特色是取題有趣味性,富有生活氣息,造型活潑,構圖勻稱美觀,用色和諧,為我學生中佼佼者。」 

  為有源頭活水常來

  生活是奚小琴創作的源泉。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飛禽走獸、瓜果菜蔬;申城的大廈高樓、大街小巷、車來人往,甚至農貿市場,都入了她的剪紙。其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技藝精湛,在上海及全國會展中連連奪冠。很快,她的作品走出國門,在海外贏得榮譽。

  1981年,上海市外辦組團到美國參加「休斯敦藝術節」。上海剪紙表演在休斯敦、舊金山、紐奧良等六個城市大獲成功。2004年夏天,奚小琴隨上海群藝館赴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上海周」展演活動。在都日麗公園,觀看表演的觀眾排起了長龍,大家都等著奚小琴給自己現場剪個人像。

  奚小琴善於學習借鑑。2010年上海世博會讓她大開眼界:整個波蘭館就是個立體的波蘭剪紙;瑞士館禮品店裡的剪紙花紋水筆、墨西哥館裡的剪紙明信片讓她喜愛不已;安徒生也會剪紙,丹麥館的徽章就是按照安徒生的剪紙設計的。當然,這樣的大舞臺她不會錯過,她也要盡情展示上海剪紙的風採。

  石庫門裡上海風情

  上海的石庫門建築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在奚小琴工作室的牆上,掛著一組上海地標建築的剪紙作品,其實這組作品萌發於二十多年前。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亭賓館的建成令人矚目。受邀為這座五星級賓館設計剪紙紀念品的奚小琴創作了一組六幅的上海建築,「石庫門」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辦,奚小琴為此設計了一套上海風情剪紙。她按交通、文化、歷史等類別從上海優秀建築中選了三十座加以設計創作,將濃濃上海情傾注於剪紙中。經相關部門審核,其中十八幅被定為世博特許產品。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地是一座典型的石庫門建築。中共一大會址也成了作為海派剪紙傳承人的奚小琴創作的題材之一。2010年7月1日,世博上海館舉行了隆重紀念儀式,並發放紀念品——由奚小琴設計和製作的剪紙《上海風情》。作品以中共一大會址為原形,簡潔的線條將古樸內斂的石庫門勾勒得清晰而莊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厚重感躍然紙上。

  創意不停創新不止

  奚小琴告訴我,曾多次有這樣的趣事,來參觀的老外在地上搜集剪下的「殘骸」,還如獲至寶似的收藏起來。原來剪紙時連續不斷剪法形成的一個陰刻外形也很形象。後來,奚小琴與師兄趙子平將剪下的外形貼到作品上,由此「陰陽剪紙」應運而生。電視中雲南傣族姑娘在河邊洗完頭髮後旋轉起舞,秀髮隨之飄飛。這樣的動感美也觸動了奚小琴的靈感,但平面剪紙是不善表達的。咦,剪紙通過摺疊不也能讓她站立起來嗎?就這樣,立體剪紙《舞》誕生了。「鏤空擺放剪紙」——一個名為《富貴龍》的新作在我的面前:剪紙的圖形已被鏤空,鏤出的圖形放中間,鏤掉的圖形隨機放在周邊,鏤掉形與鏤出形同展現於畫面,熱鬧豐富感由此而生。

  奚小琴的探索和創新沒有停息。2009年6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奚小琴被授予「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同時,她也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派剪紙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奚小琴說,傳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沒有退休可言。所以,傳授技藝成為她近年來最主要的任務。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工藝美術學院、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是她經常授課的院校。而徐匯、靜安、奉賢等區又是她與社區百姓互動的區域。發揮餘熱的她,忙得不亦樂乎。

  剪紙,是一門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特別是海派剪紙,更有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的特點。2018年初,應徐匯區非遺辦的邀請,奚小琴創作了大型剪紙《繁榮昌盛》,她以飛鳥、鮮花、天平等為素材,將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碩果纍纍巧妙地表現,將一派大氣謙和與繁榮昌盛的景象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生肖是剪紙的常用題材,在送別狗年迎接豬年之際,奚小琴把正在製作的《福豬拱門》向我展示:頭戴蝙蝠的肥頭大耳的福豬,拱開了「喜鵲臨門」,象徵開門大吉。傳統的吉祥圖案中融入了一派喜氣洋洋的新意。她高興地說,它已被定為在朱屺瞻藝術館展出。

相關焦點

  • 回望·1978年春節10|奚小琴的剪紙半生緣
    倒不是因為上了歲數,記憶減退,而是作為剪紙藝術家的她,自打1973年一腳跨進位於汾陽路的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小白宮,便在剪紙工作檯前忙碌了將近半個世紀。因此,在她的頭腦中,關於昨天,更多的還是剪紙的故事,或是在小白宮裡由師承磨練到傳承,或是在展覽和出訪時與各地甚至各國朋友的切磋分享。今年62歲的她,為了參加文聯舉辦的狗年春節迎新活動,日程表一直排到了臘月二十八。
  • 上海風情街——上海___1930風情街
    上海___1930風情街這是一條懷舊情調的市民休閒街,取名為「上海___1930風情街」它是城市規劃展示館展示內容的一部分。 在這條街上,還有上海茶館、老虎灶、咖啡館、石庫門客堂間和1:1複製的舊式消防栓,配上變幻的天幕,仿佛將遊客帶入到30年代老上海的城區之中,令人回味無窮。
  • 石庫門裡的舊時光,酒店業裡的「海底撈」
    上海建業裡嘉佩樂還是市區內唯一一家全別墅酒店,其坐擁的石庫門建築最初由法國地產商於上世紀30年代建成。 ﹀ ﹀ ﹀ ﹀ ﹀ 「 「石庫門裡的舊時光」 」 酒店所在的建業裡石庫門別墅區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
  • 上海新天地 石庫門裡的新上海
    上海新天地是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都市旅遊景點,它以上海近代建築的標誌石庫門建築舊區為基礎,首次改變了石庫門原有的居住功能,創新地賦予其商業經營功能,把這片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餐飲、購物、演藝等功能的時尚、休閒文化娛樂中心。
  • 上海風情老街即將"變臉"
    據悉,已經營運一年的「上海1930風情街」將調整經營方向,積極引進時尚感強的的休閒娛樂品牌,力爭建立一條上海中心地區的「小衡山路」。  上海目前有五條具有老上海風情的休閒商業街:城隍廟的老街以賣古玩和旅遊小商品為主,百樂門附近的愚園支路風情街主要經營大眾化老牌小吃,而港匯廣場樓上的上海阿拉街以配合商場促銷為主,上海新天地走的是高檔餐飲的路線,上海1930風情街是作為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的延伸。
  •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原創 徐光壽 上海通志館出現於租界的石庫門建築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庫門是遺憾的。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特有的建築。幾代上海人的青春歲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庫門裡度過。石庫門建築出現後的半個多世紀以內,屬於老式石庫門住宅時期。最早的石庫門建造在英租界的河南中路、寧波路、浙江路一帶,其後擴展到法租界、上海老城廂內外及近郊一帶。據1876年出版的《滬遊雜記》記載,當時有公順裡、上麒裡、兆榮裡、清和裡、興安裡、龍興裡、青陽裡、親仁裡等。
  • 民國風韻體驗感十足的上海1192弄風情街
    1192弄老上海風情街,民國風韻和懷舊感十足。這個地方既有十六鋪碼頭、洋行倉庫,又有老式洋場、石庫門,穿梭於大街小巷的黃包車,構成了美輪美奐的「1192弄」。推薦沒有去過上海的朋友去走一走,拍幾張老上海風情的照片,體驗一下美好的穿越。1192弄老上海風情街,民國風韻和懷舊感十足。
  • 上海長樂路地下「都市風情街」風情不再 店鋪紛轉租
    據上海媒體報導,開業十年,長樂路延中綠地下的「都市風情街」已失去了往日風情,斑駁掉落的「石庫門」,昏暗潮溼的環境,閉門招租的空置店鋪都在訴說著人氣低迷的現實。為何曾經風光一時的都市風情街變成如今的模樣?不少店主認為責任在於管理方不善經營,而現任的經營方則表示礙於防空洞改建的諸多限制,這裡的經營策略只能是「保持現狀」。
  • 石庫門的笑聲
    恰恰是格個小名,承載了老城廂石庫門裡弄的滿滿愛意。沈榮海,名字很一般;但是伊的拿手名菜是「老上海紅燒肉」,濃油赤醬,充滿了老城廂石庫門裡弄的滿滿記憶。兩個老上海男人,用伊拉兩個人的兩隻嘴巴,給聽得懂上海閒話的上海人(包括新上海人),帶來了石庫門的笑聲,充滿老城廂市井氣息的笑聲。
  • 上海迪士尼旁要開溫泉度假小鎮、石庫門酒店啦!今年開業!
    全新石庫門風格酒店上海鄰家美利亞酒店 你能想像在迪士尼樂園旁邊開了一家石庫門風格的酒店嘛?一棟棟紅磚小樓讓人回憶起老上海的風情以後去迪士尼玩住酒店又多一個選擇步行到樂園只要10分鐘哦~更加令人想不到的是
  • 看了一次還不夠,為何連戰、連勝文父子喜歡上海的石庫門?
    舊區微更新、保護石庫門常常是上海兩會委員代表熱議的話題,因為石庫門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居民建築,也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徵之一。想不到的是,這些年遠在寶島臺灣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一家也對上海石庫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那些藏在老歌裡的上海風情
    ◯ 如果沒有音樂,生活就是一個錯誤 ◯TAOLU  MUSIC記得小時候在上海的學校裡,
  • 從紹興方言鬧笑話到紮根上海,章瑞虹在《石庫門的笑聲》裡憶當年
    在來現場看《石庫門的笑聲》之前,越劇名家章瑞虹早已吃過圈中好友的「安利」,所以當她今晚來到中國大戲院為毛猛達、沈榮海演出助陣,心中十分歡喜。中場,章瑞虹登臺秀上一段拿手好戲《孔雀東南飛》,既是為了回報前輩當年帶自己跑碼頭的恩情,也是前來取經,畢竟,「這樣火爆的場面久違了!」
  • 石庫門風俗畫,用畫筆來保存記憶
    上海陝西北路藝享空間,10平方米的小屋子,約莫展出了20多幅畫。 羅希賢是海派連環畫家,擅長描繪上海灘風情。此次展出的是他的石庫門風俗畫。 從前的老上海人,絕大多數住過石庫門弄堂。石庫門,是上海弄堂的一種典型住宅房,因用石頭做門框,用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故得名為「石庫門」。
  • 上海大世界新春遊樂會裡的「弄堂年味」
    (新春見聞)上海大世界新春遊樂會裡的「弄堂年味」中新社上海2月5日電 題:上海大世界新春遊樂會裡的「弄堂年味」作者 王子濤石庫門裡跳格子、打康樂球、弄堂深處掛著的臘腸鹹肉……你記憶中的「上海年味」是什麼樣的?
  • 陸家嘴商場下的老上海風情街,已被旗袍阿姨擠爆,地下還跑小火車
    開業已有兩年之久的陸家嘴上海世紀匯廣場一直都非常火,主要是因為在商場的地下二層建了一條很有特色的老街-1192弄老上海風情街。這裡很有看點,集中展現了上海灘三四十年代的風情,可以看到老碼頭,大輪船,黃包車,有軌電車,石庫門。
  • 「微創手術」盤活裡弄閒置空間 上海石庫門社區建起共享客廳和共享...
    央廣網上海11月24日消息(記者楊靜)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本月上海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對幾處石庫門裡弄小區啟動「微更新」,建起了共享客廳和共享書房。通過設計師的「微創手術」盤活裡弄閒置空間,讓老弄堂文化在百年石庫門傳承。對此,居民的反應如何?目前這些共享空間的使用情況如何?
  • 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 「海派非遺」亮相2020上海書展
    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今天,這些集中體現「非遺海派文化」高度的書由上海非遺協會帶到了2020上海書展。活動現場展示的海派非遺系列畫冊(央廣網發 官方供圖)叢書將海派文化精髓以畫冊形式呈現,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整套著作分為五冊,分別是《海派家具》《海派旗袍》《海派玉雕》《上海石庫門》《上海本幫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 世博」盧灣專場演出」5月上演 展原汁原味石庫門風情
    東方網通訊員董正4月23日報導: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越來越近,一出以展示盧灣精品文化為主題的原創節目排練也已接近尾聲,節目將於5月中旬在世博園區上演,百年淮海路、新天地石庫門等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將被「搬進」世博會。    國家一級編導魏芙是這臺演出的導演,曾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編排大型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