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汾陽路太原路交界處,一座被老上海人稱作「小白宮」的建築令人矚目,這就是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的所在地,如今這裡又多了個名稱: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我要訪問的上海工藝美術大師奚小琴此刻就在那間掛著「剪紙」標牌的工作室裡。戴著花鏡的奚小琴操弄著剪子,紙旋刀轉,剪子在鏤空的花紋上翻穿,頃刻間,一陰一陽兩隻小狗「脫穎而出」。她拿出襯紙粘上,一對栩栩如生的雙狗應運而生。
1956年生的奚小琴已退休,作為非遺項目「上海剪紙」的傳承人,研究所返聘了她,為傳承和弘揚這門藝術,也為了培養接班人。誰知這一剪,六年過去了,她笑言,我一刻也停不下來。
特級大師慧眼識「金」
奚小琴的父親曾是軍人,對琴棋書畫十分愛好,他成了奚小琴走上藝術之路的啟蒙老師。父親讓女兒拜水彩畫家李詠森和冉熙為師學習繪畫。
機會給了有準備的人。1973年,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為培養年輕人,來到共青中學挑選學生,老師一眼相中了奚小琴。第二輪考試,奚小琴畫了一幅「養雞」人物畫。於是,她被剪紙組留了下了,看中她的正是有「江南神剪」之稱的特級大師王子淦。1933年,王子淦從南通來到上海,從剪制女子繡鞋花的「花樣」開始,將民間實用藝術轉化為裝飾藝術。他博採眾長、不斷創新,成為海派剪紙的代表人物。因上海剪紙源於鞋花,故以花鳥走獸為主要題材。王子淦看中奚小琴,意在發展上海的人物剪紙。正是這位大師的慧眼識金,使後來奚小琴在這個藝術門類脫穎而出,並成為今日的掌門人之一。
吃三年蘿蔔乾飯,甘坐冷板凳,奚小琴苦練基本功,她說,她現在有「一眼準」的功夫,全是那時練下的。十年後,奚小琴終於成才。她不僅融會貫通,更努力地實踐了王大師「求新求變求發展」的創新理念。她的剪紙慢慢走向成熟。
對於自己的高足,王大師在為奚小琴參加1992年日本長野展出的推薦信中這樣寫道:(她的剪紙)「既有民間傳統,又有時代氣息。特色是取題有趣味性,富有生活氣息,造型活潑,構圖勻稱美觀,用色和諧,為我學生中佼佼者。」
為有源頭活水常來
生活是奚小琴創作的源泉。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飛禽走獸、瓜果菜蔬;申城的大廈高樓、大街小巷、車來人往,甚至農貿市場,都入了她的剪紙。其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技藝精湛,在上海及全國會展中連連奪冠。很快,她的作品走出國門,在海外贏得榮譽。
1981年,上海市外辦組團到美國參加「休斯敦藝術節」。上海剪紙表演在休斯敦、舊金山、紐奧良等六個城市大獲成功。2004年夏天,奚小琴隨上海群藝館赴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上海周」展演活動。在都日麗公園,觀看表演的觀眾排起了長龍,大家都等著奚小琴給自己現場剪個人像。
奚小琴善於學習借鑑。2010年上海世博會讓她大開眼界:整個波蘭館就是個立體的波蘭剪紙;瑞士館禮品店裡的剪紙花紋水筆、墨西哥館裡的剪紙明信片讓她喜愛不已;安徒生也會剪紙,丹麥館的徽章就是按照安徒生的剪紙設計的。當然,這樣的大舞臺她不會錯過,她也要盡情展示上海剪紙的風採。
石庫門裡上海風情
上海的石庫門建築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在奚小琴工作室的牆上,掛著一組上海地標建築的剪紙作品,其實這組作品萌發於二十多年前。
上世紀八十年代,華亭賓館的建成令人矚目。受邀為這座五星級賓館設計剪紙紀念品的奚小琴創作了一組六幅的上海建築,「石庫門」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辦,奚小琴為此設計了一套上海風情剪紙。她按交通、文化、歷史等類別從上海優秀建築中選了三十座加以設計創作,將濃濃上海情傾注於剪紙中。經相關部門審核,其中十八幅被定為世博特許產品。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召開地是一座典型的石庫門建築。中共一大會址也成了作為海派剪紙傳承人的奚小琴創作的題材之一。2010年7月1日,世博上海館舉行了隆重紀念儀式,並發放紀念品——由奚小琴設計和製作的剪紙《上海風情》。作品以中共一大會址為原形,簡潔的線條將古樸內斂的石庫門勾勒得清晰而莊重,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厚重感躍然紙上。
創意不停創新不止
奚小琴告訴我,曾多次有這樣的趣事,來參觀的老外在地上搜集剪下的「殘骸」,還如獲至寶似的收藏起來。原來剪紙時連續不斷剪法形成的一個陰刻外形也很形象。後來,奚小琴與師兄趙子平將剪下的外形貼到作品上,由此「陰陽剪紙」應運而生。電視中雲南傣族姑娘在河邊洗完頭髮後旋轉起舞,秀髮隨之飄飛。這樣的動感美也觸動了奚小琴的靈感,但平面剪紙是不善表達的。咦,剪紙通過摺疊不也能讓她站立起來嗎?就這樣,立體剪紙《舞》誕生了。「鏤空擺放剪紙」——一個名為《富貴龍》的新作在我的面前:剪紙的圖形已被鏤空,鏤出的圖形放中間,鏤掉的圖形隨機放在周邊,鏤掉形與鏤出形同展現於畫面,熱鬧豐富感由此而生。
奚小琴的探索和創新沒有停息。2009年6月,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奚小琴被授予「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同時,她也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派剪紙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奚小琴說,傳承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沒有退休可言。所以,傳授技藝成為她近年來最主要的任務。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工藝美術學院、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等是她經常授課的院校。而徐匯、靜安、奉賢等區又是她與社區百姓互動的區域。發揮餘熱的她,忙得不亦樂乎。
剪紙,是一門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特別是海派剪紙,更有海納百川、與時俱進的特點。2018年初,應徐匯區非遺辦的邀請,奚小琴創作了大型剪紙《繁榮昌盛》,她以飛鳥、鮮花、天平等為素材,將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碩果纍纍巧妙地表現,將一派大氣謙和與繁榮昌盛的景象形象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生肖是剪紙的常用題材,在送別狗年迎接豬年之際,奚小琴把正在製作的《福豬拱門》向我展示:頭戴蝙蝠的肥頭大耳的福豬,拱開了「喜鵲臨門」,象徵開門大吉。傳統的吉祥圖案中融入了一派喜氣洋洋的新意。她高興地說,它已被定為在朱屺瞻藝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