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郊遊」都玩些什麼?放風箏,蕩鞦韆,還有你想不到的

2020-12-18 深夜博客

中國古代女性的郊遊活動由來已久,先秦時期就有記載,《詩經漢廣》將外出遊玩嬉戲的女子稱為「遊女」,更有豁達女子「駕言出遊,以寫我憂」。魏晉南北朝以後,女性郊遊已經比較常見,尤其是唐朝時期,婦女出遊菌然成風,臺灣學者劉伯驥先生在《唐代政教史》一文中就提到唐代:「民間之遊樂及貴族婦女之服飾,染有胡風,或騎或射,或著男裝,或男女同郊遊,同博戲,皆無禁妨。」到了宋代,受都市濃厚的娛樂氛圍的影響,都市女性們也常常利用較多的日常閒暇時間,走出家門,進行戶外郊遊,享受自然美景。宋代都市女性的近郊遊從內容上來看,主要有踏青遊,郊外自然山水遊和園林、寺廟遊。踏青是都市女性近郊遊的主要內容之一。

踏青又名春遊、踏春、尋春。古時的踏青從立春那天就揭開序幕,人們在春花浪漫之時,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嬉戲玩樂,認為這樣既可以消災祛邪又能強身健體。唐代時,「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後,各乘車跨馬,供帳於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都市女性們「遊春野步,遇名花則設席籍草,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北宋時「都人士女正月十五後,乘車跨馬郊野中,為探春之宴」。南宋文學家周密曾說:「杭人亦無時而不遊,而春遊特盛焉。」踏青在整個宋代都很受歡迎,有「戶戶遊春不放春,只愁春去不愁貧。今朝道是遊人少,處處園亭處處人」之說,時常有「都人歡呼去踏青,馬如遊龍車如水」的熱鬧場面。女性的身影始終是春遊畫面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時東京城內「貴家士女,小轎插花,不垂簾幕。自三月一,至四月八円閉池,雖風雨亦有遊人,路無虛矣」。文學家蘇轍也在詩文裡描述過東京士女遊春的盛況:「魏京饒士女,春服聚輕嫩。雷動車爭陌,花搖樹系秋。遊人紛蕩漾,野鳥自嘴吻。」蜀中地區同樣如此,『『蜀中風俗,舊以二月二日為踏青節,都人士女,絡繹遊賞,繩幕歌酒,散在四郊」。黃庭堅的詞裡記載了齡中女性春遊的場面:「齡中士女遊晴晝,花信輕寒羅袖透。爭尋穿石道宜男,更買江魚雙貫柳。竹枝歌好移船就,依倚風光垂翠袖。滿傾產酒指摩圍,相守與郎如許壽。」可見,宋代女性春遊活動的普遍。

女性在踏青時,不僅欣賞春日美景,也常常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例如蕩鞦韆,放風箏等,這是古代女性普遍喜愛的娛樂方式,無論是少女還是人婦,都很陶醉於這些娛樂,「檬檬堤畔柳含煙,疑是陽和二月天。醉裡不知時節改,漫隨兒女打鞦韆」,女性們在楊柳含煙,春風吐翠的郊外,體驗各種娛樂活動,享受著難得的輕鬆與愉悅。

除了蕩鞦韆和放風箏,北宋女性的春遊還有一項內容是賞花。春天正是賞花的大好時節,在宋之前,賞花是王公貴族專享的權力,到了宋代,有了專業的花舟種植戶,甚至還出現了付費賞花現象,賞花開始大眾化、平民化。北宋都市群眾十分喜愛賞花,據說洛陽牡丹花王姚黃盛開時,「都人士女,必傾城往觀,鄉人扶老攜幼,不遠千裡」,女性是賞花的主要群體之一,她們不僅在郊遊踏青時享受山花爛漫的春光,許多人還專程去賞花園地和花市裡遊賞。洛陽的賞花最值一提,賞花之地也頗多,「洛中公卿士庶園宅,多有水竹花木之勝」。很多私家園林每到百花盛開時就免費向公眾放,城中女性們藉此機會爭相看花,『『歲正月梅已花,二月桃李雜花盛刃,三月牡丹開。於花盛處作園圃,四方伎藝舉集,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擇園亭勝地,上下池臺間引滿歌呼,不復問其主人。抵暮遊花市,以筠籠賣花,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春遊時節,郊外賞花,嬉笑漫步,飲酒高歌,對都市女性們來說,是一件極為賞心悅目的樂事。

宋人重享樂,尤其是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常常一有閒暇,就會到郊外感受高山秀水的自然風光,有時還會帶上妻兒老小舉家出遊。都市女性通過這種隨父、隨夫或隨子的郊遊的方式,能獲得一些臨時的郊遊機會,更親密地接觸大自然。宋人的文集裡,對此有所描述。如黃庶的《攜家遊矮松》詩中提到:「倭松名載四海耳,百怪老筆不可傳。左妻右兒醉樹下,安得白首巢其顛。」詩人文同曾帶家人遊普公溉:「晚泊昝公概,船頭餘落陣。攜家上岸行,愛此風滿衣。」李彌遜則帶著全家月夜出遊,「累石騙泉十丈圍,周遭種柳未成絲。溪童掬水的明月,山客掃花安屈盾。一榼團欒兒女辣,四更歷落鬥牛垂」詩人喻良能也有詩記載了閒暇時期帶妻兒遊裴園的情況:「夢輿趁曉踏銅蛇,休暇仍逢景色和。閒挈壺觴遊翠靄,盡呼兒女看滄波。茫茫煙渚群鴉下,隱隱晴虹短棹過。最是小春奇絕處,梅花破萼未全多。」為使母親幵心,喻良能還曾與親友一起陪同母親遊賞西山,寫下「西山仍復跟西臺,石逕嵌崎此日幵。竹杖相邀七八客,芳樽時醑兩三杯。瀑懸巖腹如飛雨,石轉山腰若隱雷。敬侍慈顏供一笑,阪陀坐穩興悠哉」的詩句。

近郊的園林、亭臺樓閣等人文景觀同樣是都市女性郊遊較為喜愛的去處。例如,成都府學射山新修了一座寺廟,「都人士女被珠貝,服增錦,藻繢螺麓,映照原野。浩如翻江,華如凝霞,上下立列,窮極繁麗。倘佯徙倚,直暮而入」文學家曾鞏的《擬峴臺記》,講述了州人士女喜愛遊擬峴臺的情況:「尚書司門員外郎晉國裴君治撫之二年,因城之東隅作臺以遊,而命之曰擬峴臺……州人士女,樂其安且治,而又得遊觀之美,亦將同其樂也,故予為之記。」

北宋時期,士大夫們要求身居市井也能鬧中尋幽,於是在宅旁或近郊添置別業、修葺園地,薪為風氣。東京、洛陽、蘇州、杭州等城市名園遍布,且呈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可定期開放,供士庶百姓共同遊賞,成為都市女性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嘉時令節,州人士女陳歌而管弦」遊賞真州東園;名相韓琦修葺了一座廢園後,「觀者如堵牆,士女雜城陌」。北宋東京的阜家園林金明池,每逢三月就「開池」,允許百姓遊玩,於是「三月天池上,都人袪服多。水明搖碧玉,岸響集靈鼉。畫倆龍延尾,長橋霓飲波。苑光花粲粲,女齒笑達達。行扶相朋接,遊肩與賤摩」。女性遊園不僅可以欣賞園中的亭臺樓榭、奇花異石,還能放風箏、蕩鞦韆,甚至觀看獄軸表演等,北宋東京城的園林遊最為出名,「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裡之內,並無閒地……舉目則鞦韆巧笑,觸處則織挪蹤狂」偶爾,在遊園的時候,還能受到園林主人的邀請,飲酒喝茶,暢飲一番。宋徽宗時期的貪官朱觔就在蘇州修建私家園林亭館,邀人共賞,「圃之中又有水閣,作九曲路入之,春時縱婦女遊賞,有迷其路者。朱設酒食招邀,或遺以簪琪之屬」。

當然,這樣的郊遊機會大多數還是依從家人或主人而來。文學家王庭掛就記載了士女隨安富縣令遊玩鳳林橋的情況:「橋長三百尺,廣十有二尺,下為二十舟魚貫,而浮橋心為亭……韓侯始為是役以濟人,又因得以休其餘閒,而寓遊於此,煙消円明,百物媚嫵,邦人士女脫於兵火之佘,拊攬徘徊,忘向來奔竄沉溺之憂,而樂從邦君以遊。」當然,這一時期也出現一些較為大膽的女性,主動結伴遊賞,如《東京夢華錄》裡有記:「北山茶子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都市女性們在此遊玩、吃茶,十分暢快。

去寺廟進香供奉,以祈禱、還願、求子、求財等,也是女性近郊出遊的一個重要機會。宋代統治者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大力弘揚各類宗教活動,於是宋代社會的宗教活動比前代更為平民化和世俗化,女性階層的參與者由早期的貴族階層婦女,擴大到普通市民階層。《宋詩紀事》記載了眾多女性寺廟求子的情況:三月二一日,出大東門,宴海雲山鴻慶寺,登眾春閣,觀摸石。蓋元二十三年靈智禪師以是歸寂,邦人敬之,入山遊禮,因而成俗,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佔求子之祥。」有時,女性還會參加寺院舉行的誦經、說法、布施、俗講等宗教活動,例如,北宋東京的浴佛活動,就吸引了許多女性參與:「浴佛之,僧尼道流雲集,相國寺是會獨甚。常年平明,合都士庶婦女駢集,四方挈老扶幼交觀者,莫不蔬素。」在寺廟完成進香之後,女性們往往會藉此時機在寺廟及周邊遊賞一番,或者在大型的寺廟活動丨裡,參加寺廟組織的夜市、集會等活動。

相關焦點

  • 春日限定:放風箏和蕩鞦韆
    請問什麼時候能放我出去?從山桃、梅花、玉蘭、櫻花以及即將到來的鬱金香、海棠,我會錯過多少花期啊?這個季節除了賞花,最適合的就是放風箏和蕩鞦韆了。咱們先看來說說放風箏。風箏是春天的專屬,有人說放風箏是春分的風俗,有人說是清明的風俗。在我老家,大年初一一過,就有人放風箏。說是陽氣升騰,風箏容易上天。我自己兩次放風箏的經歷也都是發生在春天。風箏發展到現在,各種花樣層出不窮,今天給大家看個清宮的風箏。
  • 插柳蕩鞦韆放風箏,清明節的民俗活動您知道多少?
    清明節作為古代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集節氣與節日於一體,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俗豐富,但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清明節除了有掃墓祭祖的習俗外,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 蕩鞦韆放風箏更多耍事在等你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 古代清明節:青春作伴、共享春遊?蕩鞦韆、蹴鞠、拔河、放風箏?
    從此以後一直到清代,在清明節蕩鞦韆都非常盛行。《開元天寶遺事卷三》記載,唐玄宗天寶年間,寒食節一到,宮中競豎鞦韆,讓宮嬪玩樂戲笑,唐玄宗呼為「半仙之戲」,因此民間也以此稱呼鞦韆。元代習俗中最重視清明寒食,宮庭到了此節日最為富麗。上自宮中內苑,下至民間士庶,都立起彩色繩索的鞦韆架,盡日嬉戲玩樂。蕩鞦韆還有考究的繡金衣裝,衣帶上結香囊。
  • 人文齊魯|放風箏、蕩鞦韆……清明節多項民俗活動與山東有緣
    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寫了一群兒童在明媚的春天裡放風箏的快樂情景。風箏,古時稱「鳶」,當時為木材所造,發明者為墨子。墨子為滕國(今山東滕州)人,古代思想家、科學家。《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墨子的學生、魯國工匠魯班在墨子設計的基礎上,又進行創新和發展。
  • 生在大家族的古代女子,一輩子都很少出門,她們在家都玩什麼?
    都說"一入宮門深似海",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候,女子都是不被允許拋頭露面的。尤其是出生在大家族的女孩,小時候被關在家裡,出嫁之後還是被關在家裡,整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些千金大小姐,就不覺得無聊嗎?其實,通過《紅樓夢》,我們就能看到一些,古代大家族女子的日常生活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個情節,就是探春給寶玉做鞋,要寶玉在外面見到了好玩的小東西,給她買鞋回來。這幅情景看起來就有點可憐了,堂堂榮國府的小姐,卻連出門都不被允許,想想當今的女性同胞,如果一個月不讓她們逛街,怕是要"憋死"在家裡了。
  • 魔都7大放風箏草坪攻略出爐
    那上海的這幾個草坪你一定不能錯過!說起魔都的新潮聚集地,非西岸濱江莫屬,woofwoof、小小花園、龍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濱江大道......隨口一說都是人氣超高的網紅打卡地。西岸營地CAMP3399,擁有一大塊開闊的草坪,5萬平方米綠地,一到周末就變成了野餐和放風箏的聖地。
  • 歷史趣聞:古代的孩子都玩點什麼
    明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大朋友小朋友們歡度的日子又來臨了,相信大家一定是歡欣雀躍的,現在的小朋友們在六一這天都會收到兒童節的禮物,那麼古代小朋友們都是玩什麼玩具的呢?咱們現在管玩具叫「玩具」,古代人稱呼玩具都叫「玩物」。
  • 猜猜古人都在玩什麼
    你以為的古人只有之乎者也,其實真實的古人真的很會玩。現代娛樂方式五花八門,手機、ipad不離手,沒了手機仿佛丟了命。但是在古代,古人沒有手機,也沒有網,那麼他們玩什麼呢?放紙鳶就是我們現在的放風箏。當春回大地、惠風和暢之時,不經意間抬眼一看,天空中洋洋灑灑的飄著風箏,各色各樣的在春風中爭奇鬥豔。不論是宮廷還是鄉野,是大人還是小孩,是達官顯貴或是貧民百姓,都在這春日裡放著風箏。古人對於放風箏是寄託了美好的願望。
  • 掃墓祭祖踏青插柳蕩鞦韆 清明節習俗一覽
    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清明前後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所以成為清明節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古時婦女平日不能隨便出遊,清明掃墓是難得的踏青的機會,故婦女們在清明節比男人玩得更開心,民間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說。
  •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時間:2019-04-06 19: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除了祭祖掃墓和踏青春遊,古代清明節還有哪些習俗? 今天是2019年4月5日,農曆三月初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
  •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在現代社會,估計人沒有多少人玩過風箏了,即使沒有親手放過風箏,也見過各色各樣,花樣百出的風箏,某些城市還有關於風箏比賽的活動。這麼"現代化"的娛樂活動其實已經有千年歷史,甚至用途也多樣化。風箏被發明於春秋時期,墨翟花費三年以木頭製成木鳥,但是只飛了一日便壞了,這是風箏的原型。
  • 中國古代就有清明節期間有放風箏的習俗,這裡頭有什麼說法嗎?
    這些活動包括踏青插柳、牽鉤(拔河)、蕩鞦韆、鬥雞、蹴鞠和植樹等等。今天我們要說的放風箏,也是其中的一項。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描述放風箏的畫面。到了清朝,玩風箏之風更盛。這種流行的娛樂不光在民間傳播,也深入到豪門大戶,甚至皇宮裡頭。曹雪芹在「紅樓夢」70 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 各種風箏的情景。慈禧老佛爺曾經叫太監跑到天津找「風箏魏」給他扎過一個「壽星老騎仙鶴」的風箏玩,也是難得的找回了一次童趣。
  • 成都人郊遊必去的幾個地方,燒烤賞花耍水放風箏!
    金馬河 齊肩高的蘆葦蕩、空曠寬敞的壩子、堆滿河床的鵝卵石,還有日出與星光作伴,這樣的金馬河,大概就是成都人都想去的近郊出遊地之一了吧。清澈的河水旁,是孩子們玩沙戲水的好位置。愛燒烤的你,則可以帶上工具來這裡,升起炊煙,烤制一家人的鮮香美味。
  • 古代深閨裡的大家閨秀,要學習什麼,成年禮與男子又有什麼不同
    由於女子都不可以拋頭露面,只能呆在家中,是以家族都會聘請先生到家中教學,男子學習的是四書五經,女子便是《女戒》、《女訓》等教導女子要懂得規矩約束女子行為和思想的書籍。俗話說,教育要從小抓起,古代為了女子能夠順從男子,以三從四德嚴格的要求女子。
  • 你知道古代小孩有哪些遊戲嗎?
    小編小時候各種爬山遊水,與很多小夥伴一起玩遊戲,現如今小孩總是被電腦遊戲吸引,束縛在室內,再也體會不到我們那個時候的樂趣了!但是我們不禁疑問古代的小孩小時候玩什麼遊戲呢?抽陀螺早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叫「千千」。
  • 在古代,孩子都玩什麼玩具?他們有芭比娃娃嗎?
    看著家裡已經被玩壞和被玩膩的玩具,不由得想問,還有什麼玩具可以玩呢?本周【向中國古人提問】系列專家解答第10期,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古人都玩些什麼玩具一直到漢魏時,陶響球都是古代小朋友喜歡的玩具,後來出現的「譁啷棒」、「花棒錘」,都是在陶響球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提問2:風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風箏的歷史很悠久,如果要追尋風箏的起源,據說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了。
  • 夢見放風箏什麼意思 夢見放風箏是家破人亡的意思麼
    夢見放風箏什麼意思 夢見放風箏是家破人亡的意思麼男性夢見放風箏,表明會破財。女性夢見放風箏,暗示自己喜愛的人老是花心。夢見放風箏,暗示預訂的計劃會落空,生意受大虧。夢見放風箏,表示預訂的計劃會落空,生意受大虧。
  • 小時候大多都放過風箏,卻沒想過放風箏還有這種意義!你了解嗎?
    好在,現在所有的事情,基本上都已經過去了,他們的詩社也開始重新運作起來,只不過不再叫海棠詩社,而是改名叫桃花詩社。其實,改不改名字,對於原本詩社當中的人來說,也沒什麼多大的意思,畢竟,人還是那些人,事還是那些事。所以,在改名叫桃花詩社之後,他們也沒覺得有什麼新鮮感。但是,偶然間發生的一件事,打破了他們之間的寧靜,那就是有一個風箏,突然降落到他們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