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2020-06-16 人民網
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4月3日,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漢語基礎班師生在網課結束後相互點讚加油。 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供圖

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5月31日,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學孔子學院中方教師正通過視頻輔導當地學生準備「漢語橋」比賽。 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學孔子學院供圖

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疫情防控期間,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願者古映珊居住在紐西蘭當地的一戶家庭。家中8歲小姑娘伊娃也是孔子學院的學生。圖為兩人合影。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孔子學院供圖

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5月20日,印尼瑪琅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向瑪琅國立大學校方捐贈防疫用品。 印尼瑪琅國立大學孔子學院供圖

「比課堂授課更忙了」「通過視頻,我感受到了他們學習中文的熱情與進步」……受疫情影響,很多孔子學院的教學整體轉到線上。授課方式變了,不變的是人們學習漢語的熱情以及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

法國ESCP歐洲商務孔子學院法方院長萊昂·勞魯薩

實現教學資源的聯動和最大化利用

本報駐法國記者劉玲玲

「疫情雖然改變了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方式,但我們孔子學院的工作沒有中斷。大家團結一致、克服困難,保障了疫情期間課程正常運轉,無論是老師們的高效和專業,還是學生們的熱情和認真,都讓我感動和難忘。」法國ESCP歐洲商務孔子學院法方院長萊昂·勞魯薩(中文名劉國堅)動情地說。

在線教漢語、普及防疫知識、線上批改作業和考試……孔子學院各項工作有條不紊。萊昂·勞魯薩更喜歡人們叫他的中文名劉國堅。在3月17日法國正式實施「封城」措施之前,孔院中方團隊便提出通過試用線上教學工具準備網課,提前實現了漢語教學從線下到線上的順利轉換。

考慮到語言教學的互動性要求,孔院放棄了錄播形式,採取遠程視頻系統上課,同時在線上課程中增加了一些文化類互動環節,通過視頻、圖片的形式介紹中國文化。老師還在課下對學生進行單獨輔導。藉助網絡平臺,老師也關注著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及時宣講防疫知識。

對孔院學生來說,中文課已成為疫情期間他們的「快樂源泉」之一。孔院中方院長張敏介紹說,有兩個班4月中旬已結課,但由於學生普遍認為網上課程質量高,主動要求增加課時,孔院應學生要求將課程延長到6月底。

「我們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在保護師生健康安全的情況下確保課程的連續性,實現『停課不停學』。我們做到了,這是一個很大的成功,同學們學習漢語充滿熱情。」劉國堅說,疫情防控中的我們改變了教學方式,也開始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課程擴大授課範圍、豐富學習體驗。劉國堅介紹說,目前孔院正在籌備一個名為《中國商務》的大規模線上課程,ESCP高等商學院歐洲6大校區都可以選修,通過這種方式實現教學資源的聯動和最大化利用。

讓劉國堅難忘的,還有「共同抗疫」的信心和努力。今年2月,孔院與中國學生會合作舉辦了「支援武漢,共同抗擊新冠病毒」的義演義賣籌款活動。學院部分師生共同錄製了為武漢加油的視頻。這一活動吸引了眾多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參與,他們紛紛表達了對中國抗疫舉措的信心、對中國人民的支持。而在法國疫情日益嚴峻時,孔院也收到了來自中國不同機構寄來的各種防疫物資,「雪中送炭」的情誼讓劉國堅深深感動,「我們十分感謝中國朋友給予的支持和幫助,這種支持是雙向的,體現了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法中兩國人民守望相助、共渡難關的深情厚誼」。

(本報巴黎電)

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墨方院長阿魯哈

學習漢語有助於贏得未來發展優勢

本報駐墨西哥記者劉旭霞

「疫情防控期間,教師們保持密切溝通,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豐富多彩的在線課堂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墨方院長安德烈斯·阿魯哈說,這段時間,他經常鼓勵學生們,越是在困境中,越要勇敢前行,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月16日,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正式停課,老師們立即就線上教學模式、教學材料等進行了討論,最終商定使用釘釘課堂開展網絡遠程教學。學院教學主管努比亞老師很快整理出相關方案,制定了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安排,並提出教學、測驗、作業、考勤等各方面要求。孔子學院工作很快重新「步入正軌」,教學整體搬到了線上進行。

孔子學院中方院長餘展濤介紹說:「有意思的是,孔子學院的少年班網絡課程吸引了不少學生家長的參與,他們本來是陪著孩子學漢語,沒想到一來二去也喜歡上了學漢語。」

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是疫情防控期間墨西哥唯一舉辦漢語「居家網絡考試」的孔子學院。學生通過在線實時監考就可以完成考試。至今,這種形式的漢語水平考試已舉辦了4場。

6月1日,孔院通過網絡直播舉辦了一場主題為「中國傳統服飾」的漢語沙龍活動。從概述中國傳統服飾,到講解旗袍文化,再到線上教授學生手繪旗袍卡片等,講座生動活潑,吸引了60餘名墨西哥學生參加。大家紛紛感慨,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他們疫情防控期間的居家隔離生活,也為其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有效途徑。

目前,墨西哥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孔子學院已做好長期教學規劃:一方面繼續優化線上教學,建立學生課後練習資料庫,利用線上資源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和積極性;另一方面提高教師線上教學能力,保障教學質量,繼續做好漢語沙龍、中國傳統節日等各類線上文化活動和社交網絡直播等。

尤卡坦自治大學孔子學院的師生們還參加了網絡孔子學院「中文聯盟」舉辦的共慶聯合國第十一個中文日活動。學生們認真練習書寫中國古詩詞,並製作朗誦視頻,表達攜手戰勝疫情的願望。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近幾十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很多墨西哥人相信漢語能力可以幫助他們在未來發展中贏得優勢,這也是學生們在疫情防控期間對漢語學習熱情不減的重要原因。」阿魯哈說。

(本報墨西哥城電)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孔子學院新方院長吳家榮

漢語學習一天也未中斷

本報駐澳大利亞記者陳效衛

「網絡授課足不出戶,看似輕鬆,實際上比課堂授課更忙了。」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孔子學院(簡稱坎大孔院)是紐西蘭南島唯一一所孔子學院,為南島100多所大、中小學及社區提供中文教學與文化活動服務。新方院長吳家榮表示,在線上教學中,老師在聊天區域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創造條件增加課堂互動。坎大孔院的漢語教學一天也未中斷。

3月26日,紐西蘭因疫情「封國」後,坎大孔院同步進入遠程教學模式。在停課前一周,坎大孔院對46名漢語教師和志願者進行了系統培訓。孔院中方院長餘千華說,面對疫情,孔院為保持教學的持續性,作了充分的應對準備,除了教學不間斷外,師生們還在微信群裡交流線上學習經驗,實時更新疫情信息,分享抗疫知識和經驗。

「視頻教學時,學生們聽課、跟讀、回答、做筆記都很認真。」志願者楊柳談到教學的感受說。

「我們喜歡中國文化,所以學習漢語的勁頭不減。我們還從老師那裡學到了防疫知識,真心感謝老師的付出!」孔院學生德茨瑞表示。

坎大孔院漢語教師志願者古映珊居住在紐西蘭當地的一戶家庭。家中8歲小姑娘伊娃也是孔子學院的學生。古映珊和伊娃一起做臉譜、剪紙、中國結,一起看中國電影、做運動、拼圖、遊戲……疫情之下的居家生活,伊娃不僅過得有滋有味,漢語水平也突飛猛進。

坎大孔院有個名為「茶舍」的漢語角,疫情之前,師生們中午在這裡喝茶聊天、練習口語。紐西蘭「封城」後,「茶舍」也轉到線上。第一周,大家聊疫情下生活,相互加油打氣。此後,話題逐漸拓展到中國電視劇、城市遊覽等領域。孔院學生路易斯告訴記者,「茶舍」聊天已經成了課本之外了解中國的另一扇窗口。

志願者申正楠告訴記者,班上71歲的學生艾倫特別喜歡中國書法,為準備「第十一屆紐西蘭中文書法比賽」每天都在堅持練習。書法課因疫情中斷後,艾倫希望繼續學習。為此,班上成立了線上「說漢字和寫漢字」小組,老師每天通過網絡平臺上傳一個練習的漢字,然後講解這個漢字的音、形、意等知識。學生們認真練習,書法作品進步很大。

(本報坎培拉電)

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學孔子學院

學生諾濟莫夫·烏麥德

參加「漢語橋」線上比賽

本報駐哈薩克斯坦記者周翰博

「去年『漢語橋』比賽獲得亞軍,當時我就下決心來年還要參加比賽,爭取奪得冠軍。」5月29日,來自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學孔子學院的學生諾濟莫夫·烏麥德參加了線上舉行的「漢語橋」比賽杜尚別賽區預選賽,並與另外7名學生一起,晉級第十九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塔吉克斯坦賽區總決賽。

中文演講、漢語知識問答、才藝展示……來自塔吉克斯坦9所高校及教學點的26名學生參加了這場杜尚別賽區預選賽。

「5月21日,接到參賽通知後,我有些不安,畢竟疫情防控期間無法回學校,不可能接受老師的當面輔導,心裡一點底都沒有。」談起這次特殊的參賽經歷,烏麥德告訴記者:「隨即我給孔子學院的王雅茗老師打了電話,王老師覺察到我的顧慮,馬上提醒我,別忘了自己的冠軍夢,雖然疫情帶來了一些困難,並非不能克服。」

烏麥德用了3天時間寫好演講稿,把精心錄製的演講視頻發給王老師指導。王老師給他指出演講視頻中的錯誤,糾正語音語調。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一段兩分鐘的視頻,前後背誦了上百遍,每發一次視頻,老師都認真提出改進的細節。」

王雅茗告訴記者:「對我提出的每條意見,吳諾(烏麥德的中文名)都虛心接受並立即改正。這段時間,雖然沒能與當地學生面對面,但通過視頻,我感受到了他們學習中文的熱情與進步。」

同在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學孔子學院擔任中方教師的花斌表示,疫情防控期間,學校關閉,所有課程都在網上進行,「學生們仍然很努力,老師們比以前更忙了!」

自4月23日起,塔吉克斯坦孔院各教學點陸續停課。塔吉克斯坦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塔方院長卡西莫夫·法魯赫最初擔心網絡費用高、速度慢等原因會影響學生上網課的可持續性,但一段時間過後,他發現網課深受學生們歡迎,效果很好。「老師們製作的課件、現代化的網絡平臺、新穎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很有吸引力。我們有熱情奉獻的老師、積極向上的學生,這是疫情防控期間教學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

(本報努爾蘇丹電)

印度尼西亞瑪琅國立大學孔子學院

印尼方院長艾薇

線上文化課收穫眾多粉絲

本報駐印度尼西亞記者徐偉

瑪琅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所在的東爪哇省是印尼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自3月17日起,孔院把教學全部轉為線上,不僅完成常規的語言課教學,而且為增強網絡課程的互動性,還推出了武術、書法、古典舞、剪紙、中國結製作等一批文化課程。教師提前錄製教學視頻,學生預習,然後通過網絡平臺互動交流,如中方教師陳晞製作的一系列中國美食教學視頻,在孔院師生和學生家長中收穫了眾多粉絲。

孔院印尼方院長艾薇表示,在確保師生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孔院開展了創造性的嘗試,促進孔院師生良好互動和線上教學有序進行。通過網絡視頻會議的形式,老師們共同商討制訂教學計劃,交流在線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努力將疫情對教學的影響降到最低。此外,孔院還充分利用網絡孔子學院、中文聯盟等在線平臺,讓印尼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取海量學習資源。

在疫情期間,孔院建立了教師每日上報體溫和身體狀況的健康報備制度。孔院中方院長廖桂蓉積極尋求各方支持,及時籌備了充足的防疫物資,為老師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時幫助印尼其他幾所孔院聯繫採購所需物資。

瑪琅國立大學為孔院老師們提供了很多幫助。艾薇代表校方向孔院贈送口罩等暖心禮包,並向孔院老師表達了關心和慰問,希望大家在印尼可以繼續安心工作。孔院也向受疫情影響而留在學校的印尼學生和校方捐贈了生活和抗疫物資。印尼當地學生還專門給孔院的中方教師寄來小禮物,並寫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感人話語。

(本報雅加達電)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6日 18 版)

相關焦點

  • 「患難見真情、共同抗疫情」 援非12勇士凱旋!
    5月14日19時許,中國赴布吉納法索、象牙海岸抗疫醫療專家組一行12人乘機抵達天津,結束了為期近一個月的援非抗疫任務。此次抗疫醫療專家組是以中國政府名義派出,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組建、天津市衛生健康委選派,自4月16日啟程赴布吉納法索,4月30日轉赴象牙海岸,協助當地開展抗擊新冠疫情工作。
  • 「為老師鼓掌」(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疫情防控期間,儘管無法在教室裡授課,老師們的辛勞和奉獻卻未曾中斷。近日,10個巴西民間組織邀請家長、學生及各界人士在社交媒體通過視頻、照片或文字形式向老師致敬,發布帖子時都加上「為老師鼓掌」的標籤。這一活動得到了積極響應,越來越多人錄製視頻表達對老師的感謝。費爾南德斯表示:「學生和家長們的肯定確實溫暖了我們,並激發不斷向前的動力。」
  • 「共抗疫情,非中友誼更穩固」(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共抗疫情,非中友誼更穩固」(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2020-06-29 17:29:20   來源:人民日報
  • 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讓更多烏茲別克斯坦人有機會學習漢語,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是我們夫婦的共同心願。   4月17日,中國政府赴烏茲別克斯坦聯合工作組飛抵塔什幹。我主動報名擔任翻譯志願者。疫情面前,國際社會都在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我能夠作為志願者參與其中,是一種無上榮譽,足以讓我戰勝一切疲累。   近日,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州水庫潰壩,中國駐烏大使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師生自發為當地捐贈物資。付出真心,就能收穫真心。兩國民眾書寫著守望相助的動人篇章。國際社會團結互助,也一定能克服疫情帶來的巨大挑戰。
  • 非洲政黨政要表示抗疫合作讓中非友誼更加牢固(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
    本報北京4月29日電  近日,非洲多國政黨政要致電致函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高度評價中國以實際行動支持非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非洲戰勝疫情注入了信心,認為中非人民心心相印,團結抗疫讓中非友誼更加牢固,願同中方一道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 一課譯詞:患難見真情
    [Photo/Pixabay]「患難見真情」,意思是指只有經過共同的患難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與英文諺語「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意思相同,表示「A true friend is a person
  • 一課譯詞:患難見真情 - Chinadaily.com.cn
    一課譯詞:患難見真情 chinadaily.com.cn 2020-05-29 17:53
  •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難見真情
    #英語豐富多彩的習語#相信大家對這句諺語已經耳熟能詳,在人的一生中,不缺少酒肉朋友,但是能患難見真情的真的是難能可貴人生苦短,能得到幾個知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意為「患難見真情」,它表示:indicate a person who helps at the time of a requirement is a true friend
  • 少兒英語故事:患難見真情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少兒英語>英語故事>正文少兒英語故事:患難見真情 2012-04-24 10:29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雲端」傳遞守望相助...
    這首歌曲由開羅中國文化中心聯合埃及知名音樂人共同創作,以充滿阿拉伯風情的動人旋律、飽含深情的歌詞,講述了中埃兩國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兩國人民間的深厚友誼。  在這首歌發布前不久,另一首紀念中埃建交64周年的歌曲《攜手並肩》也在中心網站發布。兩首歌曲在埃及收穫好評,MV觀看量已超過60萬次。
  • 「抗擊疫情,中國文化中心和我們在一起」(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講座在阿布賈大學舉行,袁安介紹了中國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的良好成效,並用中國疫情防控經驗向在座師生闡明,只要全社會高度重視並積極應對,疫情就能得到有效控制。  除了舉辦講座,中國文化中心還安排中國赴尼防疫工作組專家們在線回答疫情防控問題。與會者紛紛表示,與醫療專家進行一對一深入交流,收穫了詳盡而專業的指導,對疫情防控有了更進一步認識,既增強了信心,又促進了工作。
  • 志願者服務發揮積極作用(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疫情防控期間,利比亞首都的黎寶萊塢躍著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身著橘黃色服裝,有的攜帶專業設備,為商店、餐廳、銀行、醫院等公共場所消毒;有的在街上向民眾分發宣傳冊及口罩、手套等防疫物資,解答相關防疫問題;還有人帶著大包小包的食物穿梭在大街小巷,為低收入者送去免費餐食;有醫護從業背景的人則在街頭為民眾測量體溫,初步判斷病情,儘早發現感染者……
  • 患難見真情,眾志成城,愛貝人精神
    當下正是新型冠狀病毒最艱難的時期,每天全國確診人數數字的不斷增加,疫情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自新冠狀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愛貝英語為幫助全國校區及重點疫區武漢地區有效及時的預防和控制疫情,積極及時的推出應急預案措施;同時愛貝英語為幫助全國分校共渡難關
  • 「我們要與中國朋友共同奮鬥」(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許多在華工作和生活的外國友人選擇留在中國,與中國人民共克時艱、共同抗擊疫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他們紛紛表示,中國政府採取了有力、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生活在中國很安心,相信堅韌勇敢的中國人民一定能戰勝疫情。
  • 「南京好人」約翰·拉貝後人:「德中兩國人民患難見真情」
    中新社柏林10月20日電題:「南京好人」約翰·拉貝後人:「德中兩國人民患難見真情」
  • 「這是難能可貴的友誼」(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每年採摘季,公司需要3000—4000名工人,多以外籍勞工為主,而這類人群是泰國政府在疫情期間重點監控對象。為此,公司在2月初成立疫情防控小組,對所有進廠員工進行體溫監測,並要求戴口罩、採取消毒措施等。「員工集中就餐改為分餐制。此外,我們主動為客戶提供上門服務,結算貨款、籤訂合同,儘量降低外來人員進入工廠的機率。」公司生產部經理饒志剛說。
  • 2018青島小學英語故事:患難見真情
    2018青島小學英語故事:患難見真情   獅子和小老鼠   Once upon a time there lived a lion in a forest。 One day after a heavy meal, it was sleeping under a tree。
  • 團結互助 傳承中非友好(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
    在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非人民守望相助、共克時艱。日前,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多位在華學習工作的非洲青年進行座談。在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他們選擇留在中國,為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自身力量。「我相信沒有什麼困難能擊倒中國人民」獅子山姑娘瑪麗亞曾經當選為世界小姐非洲區冠軍,參加過星光大道總決賽。
  • 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中企海外項目克服困難確保抗疫、生產...
    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卡西姆港電站還積極向當地社會提供幫助。3月25日,卡西姆港電站開展「援助巴鐵,共抗疫情」捐款活動,呼籲員工發揚守望相助精神,為抗擊疫情貢獻一份力量。27歲的蘇西是卡西姆港電站首名巴籍女員工,她的未婚夫法魯克也在電站工作,是負責輸煤碼頭運維的業務主管。
  • 守望與祝福,寫入難忘青春記憶(患難見真情 共同抗疫情)——在湖北...
    從新冠肺炎疫情洶湧而至的「嚴冬大考」,到4月8日武漢「解封」,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再到宣告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時節如流,決戰決勝之地史詩般的抗疫歷程,成為感動世界的人類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