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體檢,體檢的項目都差不多,身邊朋友很少有數據完全正常的,可是再仔細做個檢查,好像實際上也沒有多大問題……對於體檢,不少人都有這個印象。因此網上流傳的《我為什麼從不體檢》的稿子似乎把有些話說到了人的心坎上。這篇文章以一個中醫的「真心話」反思體檢,指出體檢只不過是西醫賺錢的一個圈套,無法改變我們的健康狀況,並且指出調理身體應該仰仗中醫。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摘錄
《我為什麼從不體檢——關於體檢的反思》
這兩天,單位組織職工體檢,往年,這是我一年中最期待的一件事情,希望通過醫院裡先進的儀器和一本詳盡的檢查數據給自己一些健康方面的安慰或警示。可是,每次翻開體檢結果,心裡都是愁腸百結,數據顯示我的身體總是有問題。為了不自尋煩惱,我從05年開始就不體檢了。
體檢真的能解決我們的健康問題嗎?其實,更多的時候,體檢的結果給我們帶來的是慌亂、恐懼和無謂的勞民傷財。體檢前還是好好的,體檢完了,總有幾個愛擔心的同事憂心忡忡,有子宮肌瘤、有乳腺增生、有高血壓、有貧血……反正很少人的指標是完全正常的。
我們的祖輩一輩子都沒照過B超或X光,沒驗過血和查過大小便,但他們都能健康地活到八九十歲甚至天年。相反,我們現在年年體檢,也不見得比我們的父輩健康長壽,反而是許多健康的人被「數據和指標」嚇得半死。
大家都知道,體檢出來的數據和指標只代表我們體檢時那一瞬間的身體狀況,它是死的,是靜止的。但生命是動態的,氣血是動態的,一周前的體檢結果不能說明一周後的身體狀況。
我有一親戚,70多歲,年年的體檢指標都正常,比四十多歲的人還正常,卻在幾個月前倒在路上,腦溢血,至今躺在醫院昏迷不醒。還有更多的人上半年體檢還是好好的,下半年卻查出腫瘤,且一確診就是晚期。有多少幸運者能如西醫宣揚的那樣「早檢查早治療早康復」?又有多少人不是「早檢查早治療早痛苦早死亡」的?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去相信體檢指標?為什麼要去接受西醫給我們的種種的負面信息和心理暗示?為什麼不相信我們人體自身的修復功能和自愈能力?
不體檢,把自己交給中醫 這個觀點連中醫也不認同
體檢結果只能自己嚇自己?
一年一次的體檢是不是有必要呢?在這個問題上,看多了體檢病例的體檢中心主任們仍然是持肯定態度的。解放軍454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主任石海明介紹,因為體檢數據會出現不正常而不去體檢以免擔驚受怕,這個邏輯是完全說不通的。發現異常及時隨訪,及時糾正,對疾病的預後肯定有積極意義,也比諱疾忌醫病情拖到不能拖了才治療,投入的金錢要少得多。當然對於一些診斷,也不用過於擔心,甚至疑神疑鬼,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比如女性體檢單上的「常客」——乳腺增生,其實並不是一種疾病。乳腺增生屬於正常乳腺發育與退化中失常範疇,通常是無需用藥和治療的。
不體檢沒事,一體檢事多?
南京市第一醫院體檢中心主任凌龍表示,體檢肯定是必要的。一個人體內可能潛伏著病理性的缺陷或功能不全,而在表面仍然不表現出病態來。「我們體檢中心最近就檢出了一個20多歲的女孩子,有先天性心臟病,但一點症狀都沒有,自己和家人從來都不知道。」
凌龍主任表示,有些疾病一旦出現症狀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時期。比如高血壓患者有一半是在體檢時才被確診;隱性的冠心病平時毫無異常,待到自我感覺有問題時常常已到晚期。
即使體檢也查不出毛病?
「體檢是一種普查,檢查的是正常人群,所以發現大問題的比例,肯定要比身體不舒服時到醫院檢查時發現問題的比例要低。」凌龍表示,這是很正常的,不能因此就武斷地認為體檢查不出問題。石海明主任還表示,有時候查出問題與否,與篩查的手段也有關係。以肺部疾病的篩查為例,一般的體檢,選擇拍片較為多見。但不可否認的是,CT的解析度更高,能看到1釐米以下的異常組織。比如年齡大、有咳嗽、咳痰、抽菸等有高危因素的人,定期做低劑量CT,比做X線胸片更有利於發現早期肺癌。
人體有自愈力,所以沒必要治病?
南京市名中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專家夏公旭介紹說,人體的確存在一定的自愈能力,但是絕不能過分誇大這種能力!
「但是這個前提,是你的脾胃之『正氣』沒有耗損,」夏公旭說,如果你消化不良,或者脾胃也不健康,自愈能力就會大打折扣。而且,一旦到了西醫所說的「病」的狀態,基本體內的「正氣」也弱於「邪氣」了,這個時候無論什麼小毛病,都必須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發展。
作者起底
原是位病人,十年前接觸中醫 接受民間中醫「口頭畢業證」
語出驚人的作者徐丹娜是何人呢?從目前可以搜集到的資料以及徐丹娜自己的博文來看,徐丹娜並不是正規醫院的中醫。她原本是一位被子宮肌瘤等疾病折磨的病人,因為中醫使疾病明顯好轉,所以成了中醫愛好者,跟隨幫她治病的民間老中醫趙明乾學習。作者博客文章中也提及,2004年接觸中醫,2006年開始跟診習醫,2011年3月,在和其他同伴飛抵昆明探訪「趙老師」時,趙老師曾表示要給他們頒發「口頭畢業證書」。在博文的自述中徐丹娜也表示,近年來不少親朋好友找她看病開方,但和「趙老師」一樣,她的方子用藥狠,服用者常會出現一天腹瀉十幾次的情況,而這被認為是正常的「排病反應」。徐丹娜也提及,她師承的口中的「趙老師」也並不被專家教授認可。從趙明乾發表的文章來看,觀點一樣「驚人」。在《B肝三部曲》一文中,就提出過「B肝是注射抗生素導致的」「不檢查就不會被治死」「將毒物從大便、小便排出治療肝病」等理論。
中西醫之辯
「中醫治人,西醫治病」 兩者並不矛盾
這篇文章的作者自稱是一位中醫,文中將「體檢」及其後續治療歸為西醫的一種治療方式,充滿了批判和牴觸。文中提到,「西醫治病,中醫治人。中醫在辨證施治時,不會局限在『症』上,而是通過『四診』後宏觀地分析和研究『證』,再做出判斷,然後是『綜合治理』。」
南京市名中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專家夏公旭介紹說,中醫、西醫各有所長,但是到目前為止,無法得出哪種醫學更好的結論。西醫在治病方面有其長處,更注重一些細節。比如該做西醫手術的疾病還是需要手術,不是說光靠吃中藥就能解決的。
中醫更強調人的整體觀,對「證」治療,而不是病。比如感冒和肺炎是兩種病,西醫有著兩種針對性的治療方案,但是如果兩種病都有一樣的「證」,那麼中醫開出的方劑可能幾乎是一致的。所以,很多新出現的疾病西醫沒有特效藥,但是中醫一樣治療,原因就在於此,不是只針對病,而是更重視證型的辨別與確認。
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張明副院長介紹說,中西醫結合不像很多人簡單理解的中醫也用西醫也用就叫中西醫結合。中西醫結合,必須是1+1>2的療效。
許多癌症患者在接受西醫治療的同時,會一起進行中醫治療。這是為什麼呢?比如在腫瘤治療的過程當中,患者體質虛弱,難以承受較大用量的放化療藥物。如果能重視放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採取針對性防治措施,便可以一邊和癌細胞鬥爭,一邊更好地保護身體的臟器功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為其贏得更好的生活質量。此時,中醫藥正可以發揮其優勢。事實上,科學規範的中醫「扶正法」,確實可提高腫瘤患者在化療後的生存率。據了解,所謂中醫的「扶正法」,即是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選用治療虛損不足的中藥來培植本元,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以延長生命。眼下,「扶正法」已成為中醫治療癌症的主要方法。
體檢報告單怎麼看?
三類檢查簡單基礎,但也要認真對待
很多人覺得體檢的項目都很基本,感覺也像「走過場」。實際上,在醫生看來,這些基本項目,也是有存在意義的。解放軍454醫院健康體檢中心主任石海明就告訴記者,一般來說,體檢項目比較基礎的有三類:
第一類是體格檢查,像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血壓、內外科檢查、眼科檢查、耳鼻喉科檢查等。這些基本項目雖然看起來簡單,但醫生可以根據有無超重情況以及血壓、脈搏等是否正常,判斷多種疾病的發生危險。
第二類是實驗室檢查項目,包括血常規、尿常規、便常規等一般檢查,也包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等生化檢查,還包括婦科細胞學檢查。血、尿、便常規可以了解有無貧血、感染以及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炎症等疾病。
第三類是輔助檢查,包括心電圖、X線檢查、超聲檢查等,例如腹部B超,這樣是很重要的。可提前發現是否出現肝、膽腫瘤或膽囊結石等。
住在環境汙染區 最好一年一檢
「一般來說,如果是平時身體比較健壯、體檢也沒有異常的年輕人,體檢間隔放寬一點也不會有大問題,但仍要注意定時。」凌龍表示,如果是有基礎疾病的、年紀較大的人群,還是建議一年一次定期體檢。B肝病毒攜帶者或C肝患者、家庭成員中有癌症患者、長期在環境汙染區居住或工作者每年也應當至少體檢一次。
通訊員 楊璞 揚子晚報記者 楊彥 於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