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慵懶,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情況,這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只要是人,都會有個惰性。
靜靜媽媽也相信,平時在家裡你也沒少催孩子,抓緊起床,快點穿衣服出來吃飯,快點穿鞋,這就走了……
這些都是我們的日常,但是,很多孩子在家長的催促過程中依然沒有加快速度的意思,這就讓各位家長非常的生氣了。
在這一次又一次地催促中,孩子真的能有改變嗎?孩子真的能自己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和事情嗎?
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不僅不會改變,甚至還會給孩子造成很多的不好的影響。
前幾天公司組織遊玩,去了趟動物園,當時大家都帶著孩子同行了,剛進動物園不久,一群孩子就被可可愛愛的大熊貓吸引過去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正當孩子討論的高興的時候,有一個媽媽看了看手上的地圖冊說,不要只看大熊貓了,前面還有別的呢,說完就拽著孩子走開了。
被拽走的畫面顯然與這個歡聲笑語的環境不和諧,但是這種不和諧的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
之前有一位美國的演員,每天就生活在媽媽的催促當中,後來自己寫了一首歌叫做《媽媽之歌》,歌曲一經發出,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強烈共鳴,原來大家都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這首歌都是在講述一個媽媽不停地催促自己孩子的,當然,催促不分國籍,不僅僅媽媽催促,就連孩子的爸爸也會催促孩子。
在《爸爸去哪兒》的節目錄製中,楊爍兇孩子的場景被大家熱議,很多網友都在說楊爍教育方式太過粗暴。
當時是要孩子自己背著行李走崎嶇的山路,但是孩子年紀畢竟不大,走得慢一點也可以理解。
但是楊爍開口就要求孩子走快點,還說走得慢就讓孩子從起點重新走。
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並沒有讓孩子走得快,反而讓孩子有點慌張和緊張。
我們家長催促孩子,本意是讓孩子自己能夠管理好自己,能夠處理好自己的事情,更快地適應社會的節奏,但是,這種催促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成為了把我們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了。
我們用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但是,卻忘記了他是個孩子,生活節奏或許本身就是跟不上我們,如果我們在家一直催促孩子,甚至催促孩子孩子自己不做,我們家長就替孩子完成了,這也是一種不可取的方式,我們這樣做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首先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不好的依賴關係
當我們要出門的時候,當我們有事情的時候,必然會以快節奏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從而縮短時間,很多家長直接開啟了包辦的模式。
這也就導致了孩子就會一直依賴父母,並不會自己去做,造成孩子過度依賴父母。
其次,孩子粗心的毛病會出現
孩子依賴家長,什麼時候家長都會問鑰匙帶沒帶,學生證帶沒帶……一系列的詢問,這也就讓孩子不需要自己用心想,直到後來孩子做作業也粗心馬虎,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等……
脾氣暴躁
孩子總是貪玩的,很多家長又總是催孩子學習,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就這樣一點一點累積下來了,孩子的情緒積累的多了,也就變得不聽話,變得脾氣暴躁了。
孩子磨蹭怎麼辦,家長不要一直催,換種方法或許有作用,我們既然跟孩子說話沒有什麼作用,又想讓孩子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時間,我們不妨給孩子看一看《兒童時間管理全書》。
這是針對12歲以下的孩子專門設計的內容,符合孩子的心理年齡,孩子都非常的喜歡。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真正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對時間的掌控。」
在這裡龍龍媽媽建議大家給孩子看一看,我們的講道理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不如讓孩子在有趣的小故事當中去學會時間管理,這也能讓我們少操不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