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勝利了嗎:十九年打兩條護城河,誰是下一個對手?

2020-12-25 財經塗鴉

「房地產中介行業非常有可能形成贏家通吃的格局。」

本文為元氣資本第23篇原創文章

分析師)愛吃小熊餅乾的小潘

8月13日,貝殼找房(BEKE.US)正式登陸紐交所,首個交易日收盤價較發行價上漲87%,以此計算貝殼市值突破420億美元。貝殼在本次IPO中共募集21.2億美元,成為繼2018年3月29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愛奇藝後,2年半以來國內在美上市募資規模最大的新經濟企業。

貝殼找房平臺於2018年成立,在短短一年內,貝殼找房的GTV(Gross Transaction Value 原價交易額)增長近萬億。從2018年GTV 11531億元提高到了2019年21280億元,同比增長84.5%。從GTV方面看,貝殼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房產交易和服務平臺。

貝殼找房的成功,關鍵在於它在二手房交易市場搭建起來的護城河,而且,這一成功模式很難被複製。

貝殼找房的兩條護城河

第一條護城河:樓盤字典。

在任何一個行業,公司高增速營收的前提是把商品標準化,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交易效率。商品越標準化,交易效率越高,公司才可以在這行業加速成長。但是在這個房地產中介行業,除貝殼找房以外,房地產中介公司的規模,在這個如此之大的市場中都不大,位列貝殼之後的幾家公司市值通常僅在100億元左右。

元氣資本認為,限制房地產中介公司規模的主要原因是房地產行業的非標準化從而導致的極低的交易和服務效率。

「需求非標」是一方面,「供給非標」則是一方面。二手房交易佔許多房地產中介業務的大頭。但二手房卻是不標準到極致的化身,每一套二手房從裝修風格,到房價,再到房子質量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可以說,每一套二手房都是獨立的SKU。

房產交易類商品的不標準化意味著平臺若想克服「供給非標」,需要花巨大的精力把房源信息和房源驗真系統變得標準化和可視化,從而提高交易效率。

不僅如此,任何一項低頻高額交易,交易成功最基礎的前提是讓客戶放心。對於房地產中介平臺來說,需要確保房源的真實性,沉澱出品牌信任,從而佔領客戶心智。房地產中介平臺是否能做成功,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它是否能確保房源真實性,並把標準化做到極致。貝殼找房做到了傳統房地產中介沒有做到的,解決了房地產的痛點。

貝殼找房的前身是鏈家網,而鏈家是國內最早喊出「真房源」口號的公司。

有著鏈家積累的豐富房源數據,構成了貝殼找房第一道護城河。這個資料庫,也被稱為「樓盤字典」。

鏈家創立於2001年,從2008年就開始建設房地產資料庫,把每一套二手房數據化和標準化,記錄房子的各種信息,例如房屋戶型圖、房屋坐標、樓盤環境、與地鐵距離、歷史交易數據等,通過300個欄位集合成一個大數據,供經紀人調用。這些數據都是是鏈家經紀人實地勘察方式一個一個核對過的。

鏈家、也是貝殼找房的創始人左暉花了6個億、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去做了一個國內最全面,最真實的房地產資料庫——樓盤字典。

截至2020年6月30日,鏈家的樓盤字典涵蓋了中國 332 個城市 54.9 萬個住宅小區約 2.26 億處房產。

來源:公開信息、元氣資本

如今,貝殼找房平臺繼承了這套真房源管理系統。憑藉著樓盤字典,貝殼找房平臺得以在這個賽道獲取優勢,吸引更多的第三方房地產經紀中介品牌入駐平臺,形成「飛輪效應」,與第三方經紀中介一起共享真房源數據,開始滾雪球,讓數據越滾越厚。

回頭來看,2012年,當左暉打算創建樓盤字典,決定把所有資金和資源「all in」樓盤字典的那天,就已經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貝殼找房平臺未來是否能做成功。左暉搭建的護城河,看似簡單卻實則寬闊,因為建立全國最全面的房地產資料庫的過程最苦最累,需要花費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即便是現在,也很少人願意幹並且幹下去。

第二條護城河:ACN +「雙網雙核」。

貝殼找房建立的獨特的ACN系統(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 經紀人合作網絡)和它的「雙網雙核」(線上+線下)是貝殼找房的第二道護城河。

在線上,貝殼找房有著2.26億套真房源信息的樓盤字典庫。樓盤字典庫裡房源數據的全面性,是讓它可以與其他第三方房地產經紀中介相互引薦客源的基礎。這也是貝殼吸引其他房地產中介加盟和合作的原因——曾與58同城一條戰線的21世紀不動產和中環互聯也跑到貝殼找房那裡。

在線下,貝殼找房進駐了全國103個城市,連接了265個經紀品牌的超過45.6萬經紀人和4.2萬家經紀門店。

來源:網絡、元氣資本

貝殼找房所編織的「雙網雙核」形成的規模效應,讓貝殼找房搭建的護城牆越發堅固。房源信息越豐富,潛在的買房者越多,交易轉化概率也就越大,佣金蛋糕變得越大,就越能吸引更多第三方房地產中介品牌加入貝殼找房平臺,越多品牌入駐這個平臺,就能帶來更多房源信息,如此循環往復,形成「飛輪效應」。

而貝殼找房實現規模效應的核心是它的ACN經紀人協作機制。貝殼找房有ACN系統, 58同城有N+系統。兩個系統都是為了共享統一標準的房源數據,N+系統(類似於美國的MLS系統)是賣方經紀人將手上的代理房源共享到N+平臺上,買方經紀人可以在平臺上查看房源,最終成交後兩端經紀人各向自己的委託方收取佣金。

但貝殼找房的ACN系統更上一層次,除了開放共享真實房源信息抽取佣金以外,交易過程中貝殼找房的ACN系統把賣房拆成了多個角色。同品牌或跨品牌經紀人憑藉他們自己的「比較優勢」, 共同參與到同一筆交易,成交後按照各個角色的貢獻度進行佣金分成。

舉個例子,有些經紀人對這個小區特別熟悉,那麼他們就負責陪同買房的人一起看房,獲取客戶的信賴。另外一些經紀人與小區業主們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就負責對接業主,維護房源。

來源:晚點LatePost、元氣資本

ACN最大的優點在於它讓不同的房地產中介公司在貝殼找房平臺上成為了合作關係而不是競爭關係。經紀人和經紀人之間不再是零和遊戲,而是每個經紀人都能參與交易環節並抽取佣金。

之前提到,貝殼找房創建的樓盤字典很好的解決了二手房交易市場「供給非標」的問題。它的「雙網雙核」和ACN系統則解決了另一個痛點——「需求非標」。

與其他行業不同,房地產交易過程中的變數更加多,需求端非常的不穩定。「衣食住行」,「住」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買房子的需要考量的因素有許多,例如在哪個小區買房/租房,哪個時間段可以看房,喜歡什麼樣的戶型,地段怎麼樣等等。賣房子的人同樣會考慮很多,例如可以接受的看房時間等。交易過程中的許多變數導致了一套二手房交易的平均時長為3個月。

通過「雙網雙核」和ACN系統,貝殼找房確保能夠將交易不確定性控制在一定空間裡,提高交易效率並減少交易時間跨度。

一方面,貝殼找房豐富的線上資源(即樓盤字典和與第三方共享的房源數據)可以滿足大部分買房人對於房子的各種需求。它的線下資源(即以社區為中心的線下門店網絡)則可以及時為客戶提供面對面的服務。

另一方面,買房是一件大事,買房人不會只看了一套房之後就拍板,通常會「貨比三家」。這時經紀人會將貝殼平臺上其它小區的房子推薦給用戶,把看房的任務交給熟悉該小區的其他經紀人。這幫助貝殼找房平臺將客戶留在手上,並幫助客戶減少了重新找房的麻煩,省去了買房人自己重新再找負責該小區房源的其他品牌經紀人的時間、提升了交易效率。

貝殼找房的樓盤字典和ACN系統 &「雙網雙核」,極大程度上解決了住宅房地產行業面臨的「供給非標」和「需求非標」的難題,提高了交易效率。這也是貝殼找房GTV在短短的2年內增長如此之快的主要原因。蛋糕變得越來越大,也吸引了更多第三方房地產經紀中介入駐平臺,形成良性循環,雪球最終越滾越大。

以上兩點,為貝殼築起了極深的護城河。貝殼找房具有的規模效應,會以滾雪球式增長,讓後來者難以追趕,最終房地產中介行業非常有可能形成贏家通吃的格局。

王牌冤家:58同城

2018年,鏈家創始人左暉決定改變賽道,從傳統房地產經紀中介行業的鏈家,切換到房地產交易服務平臺的貝殼找房,但這動了58同城的蛋糕。

同年,58集團CEO姚勁波發起真房源誓約大會,籠絡了包括我愛我家、21世紀不動產等房產中介品牌,成立了「反貝殼聯盟」。

58同城CEO姚勁波(來源:公開信息)

也是從那年開始,國內網際網路房產領域的另一個巨頭58同城開始和貝殼找房唱起了對臺戲。在2018年「全行業真房源」誓師大會上,58同城CEO姚勁波喊出了「58永不自營」的口號,認為貝殼找房平臺「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其它品牌必將強烈抵制」。因為貝殼找房平臺下的鏈家和德佑是自己的「親兒子」,相當於京東平臺上的京東自營,這導致了很多人認為在貝殼找房的ACN系統裡,貝殼找房平臺會優先把盤源交給鏈家和德佑來完成,無法保證入駐平臺的第三方房產經紀中介的利益。

如今,2年過去了,隨著21世紀不動產和中環互聯倒戈,姚勁波的「反貝殼聯盟」開始瓦解。21世紀不動產入駐貝殼找房平臺之後也極大程度上強化了貝殼的平臺化特徵。

來源:公司招股書、虎嗅、元氣資本

2017年,貝殼平臺支付鏈家旗下的經紀人佣金達156億、佔總佣金支出的94.4%;2019年,鏈家的經紀人僅獲得佣金194億,佔比降至63.5%。

如今,幾乎沒人會質疑貝殼找房,認為它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隨著更多的第三方房產中介品牌強勢入駐貝殼找房平臺,貝殼找房近一半GTV來自於鏈家和德佑以外的250多個品牌。貝殼找房平臺如今越來越像一位「裁判員」而不是「運動員」。

貝殼找房的王牌冤家58同城,它現如今的商業模式也越來越向貝殼找房靠攏。58同城現在每年投入數億元用於真房源資料庫的建立,58同城和安居客的資料庫現已覆蓋了全中國640多個城市、2.5億套房子。58同城也在搭建它的N+平臺,用於建立並共享標準統一化的房源數據。

面對來自貝殼找房的壓力,58同城也不再滿足於只做信息平臺,靠收廣告費賺錢。在剛剛過去的58神奇日上,姚勁波宣布:「58同城將從一個以流量收入為主的平臺,邁向將來以服務收入為主的平臺。」

58同城搭建N+平臺系統很有可能是為了未來正式介入線下交易環節做準備。畢竟相比於傳統的信息平臺靠收廣告費,58同城介入線下交易,通過抽佣金獲利,推動交易的完成,收入天花板會更高。

貝殼找房現今也在模仿58同城拓展新業務,增加業務多樣性。住宅房地產行業特點決定了交易是高額卻低頻。這意味著貝殼找房需要拓展更多的業務,為公司帶來更多的變現方式。

貝殼找房在招股書上表示,將會把四分之一的募集資金用於服務產品多樣化和業務運營擴展。

在二手房交易市場中搭建了深厚的護城河之後,貝殼找房也同樣把目光放到了更寬闊的居住領域(例如貝殼裝修)。用低頻交易拉動高頻消費,從賣房到設計到裝修再到搬家最後到家政,形成交易閉環。

如今,貝殼找房已經上市。58同城卻即將通過私有化在紐交所退市,買房投資財團將以每股28美元,總價87億美元的價格購買58同城所有已發行普通股。但這並不代表貝殼找房贏了、58同城輸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58同城在美股退市的原因是因為58同城覺得自己在美國資本市場被低估了,考慮到中美關係,想尋求A股或者港股上市。

貝殼找房靠著樓盤字典和ACN系統&「雙網核心」搭建的護城河,也只有58同城有這個財力和人力可以和貝殼找房競爭。如今,58同城旗下房產業務的商業模式與貝殼找房越來越相近, 58同城和貝殼找房在二手房市場的競爭將會越來越激烈。一手房交易市場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隨著阿里聯手易居加上京東紛紛踏入新房交易市場,貝殼找房新的競爭者已就位。

在元氣資本看來,房地產中介平臺的上半場戰役已結束,而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相關焦點

  • 樓盤字典為什麼能成為貝殼的超級護城河?
    對於一個房屋租賃公司來說,掌握真實的樓盤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是其立足於租賃市場的核心資產。本文以貝殼為例,分析樓盤字典為什麼能成為貝殼的超級護城河,希望對你有幫助。昨天給大家分享了一下數位化轉型的三種主導方式:產品主導、技術主導和業務主導。其中不免又把貝殼的案例拿出來分析。結束之後,一位朋友現場提問,為什麼樓盤字典能夠成為貝殼的護城河呢?
  • 恆大切入中介賽道,對標貝殼找房等,有戲嗎?
    NO. 1|壹8月,恆大集團的恆大寶集團變更成房車寶集團,以現階段667億元的估值,3年期246發展計劃,展望2023年6萬億估值,2024年上市。加上不在貝殼體系內的長租公寓領頭羊:自如。以及鏈家裝修等,圍繞住這個領域,左暉構建了一個「居住」類帝國。縱觀絕大多數大企業,早期往往單一,畢竟純粹才有力度。後期才多元化,構築護城河。貝殼找房布局新房、二手房、租房、埠平臺、裝修等,全力圍繞「房」這一住居核心。
  • 左暉的新難題:貝殼的惡是天生的嗎?
    四門武功的背後,左暉的圖謀是客戶滿意度,要做足品牌溢價,期望淨化行業風氣,讓品質服務成為鏈家的護城河。對於這份圖謀,曾經有媒體採訪左暉,問到了一個問題:鏈家創造了什麼價值?左暉給出的回答是:我們一直在三個方面去努力,就所謂的物、人和服務。三個角度。
  • 一個「貝殼」引發的混戰
    有會解天象的嗎?」姚勁波在下面「懟」到:「相由心生啊,我看的是陽光明媚。」這當然不是簡單地聊天氣,雙方均是另有所指。  當天,姚勁波牽頭攢了一個局,58集團與我愛我家、中原地產、21 世紀不動產等行業機構聯合舉辦「全行業真房源誓約大會」,卻唯獨把鏈家排除在外,並用「某一家公司」作為代指,隔空嗆聲鏈家。
  • 突圍後的貝殼找房,是如何構建數字護城河的?
    能夠看到,在經歷了100城的快速擴張後,貝殼找房已經變換策略,布局的重點漸漸變為鞏固陣地。而數位化建設與ACN合作網絡,就是貝殼構建護城河重要布局。 「貝殼的競品是Excel」「我們線上交易平臺的競品是Excel」。貝殼找房交易平臺總經理伊凱對鈦媒體表示。
  • 鏈家的資本局,「箭在弦上」的貝殼這一次能破嗎?
    近日,貝殼找房傳聞已經的上市終於有了確切消息。貝殼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秘密遞表,最快於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在美IPO。目前正處於向潛在基石投資者詢價階段,募資規模預計為10億至20億美元。這一次,承載著鏈家登陸資本市場希望的貝殼能否如願?它能給資本市場講述一個完美的故事嗎?
  • 美團的護城河與王興的星辰大海
    隨著該項交易的塵埃落定,也意味著餓了麼創始人張旭豪沒能最終成功率領餓了麼從競爭對手的夾縫中殺出重圍,成為中國網際網路行業新的一極。為什麼餓了麼在極具戰鬥力的創始人張旭豪的帶領下,在外賣市場佔據先發優勢的情況下,在紅杉、滴滴等多路資本巨頭的助力加持下,最終還是落得被阿里巴巴集團併購的結局?
  • 又一個百億美元獨角獸!Slack的「護城河」堅固嗎?
    截至撰稿時,Slack的IPO估值也是一個未知之數,但我們可以從它的S-1文件中找到一些線索。Slack將自己定位為辦公通信app,其目標是促進團隊內部和整個組織之間的溝通。最初它只是Slack創始人更早前建立的Tiny Speck公司在2013年創建的一個內部溝通工具。
  • 貝殼接棒鏈家
    三天兩夜,徒步100公裡。6月13日,「新居住」平臺貝殼找房CEO彭永東帶領近80位高管踏上戈壁。這場受虐之旅讓他聯想到外面的商業世界。貝殼找房正以近乎膨脹的發展速度,躍居房產服務領域「獨角獸」。身為貝殼找房的舵手,彭永東真的了解自己、了解團隊、了解貝殼嗎?時間撥至一年前。
  • 房產+網際網路,貝殼找房亮劍跟股神巴菲特的護城河投資有一比
    觀察一代股神巴菲特的投資路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如,巴菲特早期就學會了投資廉價股票,這些公司擁有的有形資產超過其市值,可巴菲特早期運用此法購買公司股票,只能小富不能大富。直到芒格加入,巴菲特對企業運營思路進入第二階段,其通過對護城河的投資,才獲得真正的財富。
  • 到底要有什麼樣的護城河,才能不被退市?
    那麼上市企業到底要擁有什麼樣的護城河,才能不被退市呢?貝殼投研(ID:Beiketouyan)總結了三點,給大家一一分析。 因為「茅臺」和「海天」就是大家認可的大品牌,就算提價也不影響產品銷量,這樣的企業才具有真正的「護城河」。 茅臺自2001年上市以來,一共提過9次出廠價,平均約兩年一次;海天2011-2016年產品提價五次,而兩者的股價就像價格一樣蹭蹭往上躥,穩坐各自行業內的頭把交椅。相反,東阿阿膠提價後產品銷量持續下滑,導致業績「崩潰」,則不能算有「護城河」。
  • 什麼才是一個企業的護城河?
    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可以說是非常之經典了。我們每一家企業,想要活的久一點,活的舒服一點,最終都需要去構建自己的護城河。那麼護城河主要有哪些呢?巴菲特老爺子已經說的非常明白咯——無形資產、商業模式的網絡效應、用戶轉換成本和產品成本。
  • 貝殼找房上市:在最大的市場打最苦的仗
    在住這個市場,為什麼是一個從線下走到線上的公司做成了最大的平臺,為什麼它只能從線下長出來?在一個商品不標準、交易不確定的生意裡建立規則大小網際網路巨頭,全都是在一個大行業建立平臺,對接供需、增加交易效率,從中得利。阿里之於零售、美團之於餐飲、滴滴之於出行。
  • 精讀張磊《價值》,誰是下一個藍月亮?
    當資本的聚光燈打在藍月亮身上時,財經無忌再次精讀《價值》。我們想從高瓴資本和張磊的投資邏輯中,找出下一個「藍月亮」,找出更多「時間的朋友」。張磊是一名價值投資的忠實踐行者高瓴資本和張磊的故事是一個「當代中國奇蹟」,而且交織了全球化的命運主線。
  • 貝殼找房徘徊在幸福和煩惱之間
    上市三個月股價跑出45度視角,但貝殼卻似乎很焦慮,公司新近準備大手筆融資21億美元,鞏固護城河。從貝殼上市那天起,中國樓市戰事進一步升級——貝殼這個賣房子的房產經紀風頭蓋過房地產開發商, 過於喧賓奪主了。被業界討伐、阿里入場,貝殼能應對未來挑戰嗎?
  • 如何尋找有優質「護城河」的公司?
    但問題在於,大多數公司多多少少都有「護城河」,所以有沒有優勢還是比較好辨別的,難以辨別的是:這條護城河,到底是又深又寬,還只是一條臭水溝?明顯的臭水溝也就罷了,因為這也很容易排除,但最難以辨別的,是那些貌似還行,但其實很容易讓競爭對手搭橋通過的護城河。
  • 「公敵」貝殼:摧毀中介行業,燒錢的革命遊戲
    對方說貝殼市值早晚會超過房地產業市值最高的萬科,左暉愣了愣,問萬科市值多少,答3300億人民幣左右,左暉連忙擺手,不是不是一個類目的,不好比,不好比。 2020年8月13日,左暉帶著貝殼殺入美股,收盤漲87.2%,422億美元,算下來差不多3000億人民幣。 距離萬科,不過一步之遙。
  • 鏈家被「圍剿」,一個「小貝殼」何以會引發大風浪?
    有會解天象的嗎?」姚勁波看到後,在下面留言道:「相由心生啊,我看的是陽光明媚。」然後,左暉很快回復道:「老兄慧眼,烏雲之中的確有陽光!不知為何下午突然打了一會雷,應該是又有人賭咒發誓了」初看上去,這似乎是沒有意義的閒聊,但結合此前雙方的種種動作,不難看出其中的玄機。
  • 貝殼集團上市——一個具有萬億級別潛力底子的公司
    招股書顯示,2019年貝殼總交易額(GTV)達到2.1萬億。就交易額來看,貝殼是國內最大的居住服務平臺,是國內居住服務平臺第一人。貝殼是一個18年(鏈家)和2年(貝殼)的組織的結合體。來看一下貝殼的上市之路2016年,2017年鏈家完成B輪,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華興資本、百度、騰訊、新希望集團、海峽資產、源碼資本、經緯中國、執一資本等。2019年3月,北京鏈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於3月20日發生了註冊資本、管理層及投資人股權變更。
  • 麥肯錫的下一個對手
    在新的消費趨勢與消費渠道的衝擊下,加之新冠疫情黑天鵝事件的刺激下,企業尋找自己的節拍器,是一個經久不衰的命題。撰文 | 藍洞商業 焦麗莎1972年的澳大利亞西部城市Perth,出現了一家主打牛仔和休閒服飾的服裝品牌JEANSWEST。二十年時間裡,在澳大利亞幾乎家喻戶曉,並於1990年以「真維斯」的中文名進入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