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連載 第二章)一位美國著名學者的政治觀

2021-03-01 獨角獸智庫

目錄

第一章 帝國主義

第二章 一位美國著名學者的政治觀

第三章 美國的戰略

第四章 中國的戰略

第五章 朝鮮半島

第六章 中國的離島問題

第七章 中國如何解決離島問題

第八章 理想與現實

第二章 一位美國著名學者的政治觀

 

前言

美國學術發達,研究風氣鼎盛,各類學術研究成果均居世界前沿。

政治學也不例外,美國的政治學者不但學有專長,而且出任政府要職,他們的研究與著作,經常影響政府的外交政策。

美國是當今無可置疑的全球霸主和第一強國,美國外交上的主導思想與任何動作都會給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美國政治學的學者,關注他們的著作和他們的政治觀。

文章的內容就是探討美國一位著名的政治學者,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斯海默和他2014年新版的名著《大國政治的悲劇》。

 

第一節 政治學的派別

 

政治學的理論派別

 

有一個問題一直是政治學者們孜孜不倦所探討的,那就是「人類為什麼會有戰爭?」

學者們探索這個原因,想從這些原因中歸納出戰爭形成的模型(patterns),用它來解釋戰爭,從中了解戰爭的本質,進而得出預測、避免、製造或消除戰爭的方法。

在這些學者中,作者挑選出芝加哥大學政治系的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1947-)來討論,因為他是非常典型的、專注在這方面的學者。米爾斯海默教授相當有名,在國際上也比較具有影響力,因此在學術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米爾斯海默教授著作非常豐富,作者在本章的論述專注在他的一本最新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2014年新版)。作者選擇這本書評論,原因是這是一本廣為宣傳、非常流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的著名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尤其代表當今美國政治思想的主流。

作者是理工出身的人,對美國芝加哥大學有崇高的敬意,這個學校在物理和數學都是世界頂尖的。想到費米博士在芝加哥大學校園做出人類第一個可控連鎖反應,看到芝加哥大學在那個實驗室建築的外牆上鑲了一塊碑,上面寫道:

ON DECEMBER 2,1942

MAN ACHIEVED HERE

THE FIRST SELF-SUSTAINING CHAIN REACTION

AND THEREBY INITIATED THE

CONTROLLED RELEASE OF NUCLEAR ENERGY

(1942年12月2日,人類在這裡完成了第一個可控制的連鎖反應,於是開啟了核能時代。)

 

我們能不敬仰這所大學嗎?

所以作者對芝加哥大學的政治系也不敢小覷。

作者是帶著崇敬的心理閱讀米爾斯海默教授的著作,尤其是讀了很多臺灣政治學學者們吹捧這本書所寫的序文。但仔細閱讀這本書後,結果非常令作者失望。

海天是一個理性的人,擅長分析,不懼學霸,也不會盲從。為了確信,海天把《大國政治的悲劇》前後看了兩遍,感覺簡直錯的離譜,從命題、結構、論證、結論到實例,幾乎一無是處。政治既然號稱是社會科學,就必須有一點科學精神,政治論述的過程能如此鬆散麼?尤其令人失望的是,這本書的主旨缺乏作為人所需要的基本道德。

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所以,政治不是玄虛抽象的哲學或學術象牙塔中無關痛癢的理論,它非常真實、具體並且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政治不但關乎我們切身的利益,而且是見者有份的,不是任何政客、學者和專家獨享的領域,因此我們這些非職業的[門外漢]也能踴躍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懼這些學霸的權威。

作者早年很忙,中年以後有了空閒的時間,才對政治發生興趣,沒事幹的時候在網上發表一些評論。政治學對作者而言,既非科班出身,也不是主業,更不是專業,不過是個人業餘的愛好。所以作者的評論是非傳統的,能夠拋棄一切學術的或非學術的沉重包袱,因此更能代表一般群眾對政治的看法,能用淺顯的道理去反對學霸,譬如米爾斯海默教授在政治上的荒謬言論。

作者首先用簡單的語言歸納這些政治學派。

經過多年的論述和辯論,政治學者們分成了兩派: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

區分二者的方法非常簡單:

有烏託邦理想的被稱為自由主義者;沒有烏託邦理想的只看眼前利益(特別是權利分配)的就是現實主義者。

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行為差異是:

自由主義者認為靠著理性和理想就可以使人類進入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現實主義者認為更美好的生活只能從利益的爭奪中獲取,特別是想方設法獲取更多的權利,這才是利益的保證。

然後每個主義又分出兩派:攻勢與守勢。

顧名思義,野心大、主張採取主動進攻方式改變現狀的就是攻勢派;

野心小、主張採取被動防守方式的就是守勢派。

於是運用排列組合,政治學者們就形成了四組派別,依照侵略性從強到弱的順序做出下面的排列,它們分別是:

攻勢現實主義,攻勢自由主義,守勢現實主義,守勢自由主義。

米爾海默斯教授把自己歸類為攻勢現實主義者,也就是最具侵略性的政治學派。

 

政治派別劃分的荒謬性

 

作者認為前面這樣的派別劃分是很有問題的。想想看,人類的思想非常複雜,國際關係隨著地緣政治的不同也非常複雜,哪裡能用這些條件來區分?

譬如美國是非常有理想的,自由、人權、平等、三權分立等有大量的著作問世,理論、理想和理性都非常豐富,美國應該是典型的自由主義者才對,但事實上,美國卻是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這怎麼說呢?

譬如美國一方面在外進行顏色革命、宣揚理想(自由主義、民主觀念、人權思想),一方面處處高呼保證美國的利益(現實主義),這又怎麼說呢?

攻勢派與守勢派之分就更是瞎扯了。採取攻勢與守勢是看地緣政治、實際環境、自己的實力和對手是誰而定,哪能是一個政治學者的一貫主張?

美國在古巴問題上採取攻勢,但是在柏林問題上採取守勢,這是最明顯的不同。是實力和地緣政治決定對抗的主動性,不是任何學者的個人理論或一貫主張。

由於理論的基礎不穩固,甚至根本不存在,所以政治學的分類和論述幾乎全是瞎扯胡搞,流於自由心證,這就難怪得出的結論多半是一些帶著一堆學術名詞的模糊甚至有點矛盾的東西。這種政治理論是沒有應用價值的,因為如果用了,就非常可能會造成局勢惡化,產生無法收拾的惡果。一個沒有應用價值的理論,英文叫[rubbish],中文叫[一文不值的廢話]。

說實話,在這些政治理論和派別上做文章真是浪費時間。但是更糟糕的是,這些政治學者,處處鼓吹他們的理論,而有些政府(比如美國)還真的運用他們的理論來制定外交政策,難怪天下大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的中東政策。

這些混亂和導致的錯誤,我們將在後面用更多的例子來說明。

 

第二節 攻勢現實主義的基本假設

 

攻勢現實主義的基本信念

 

米爾斯海默教授的整個政治觀建立在他的基本信念上,那就是,大國都是不安分的,也就是不安於現狀的,他們永遠在追逐權力的最大化。因此,大國時時刻刻都在伺機而動。當一個大國看到局勢不平衡而有利於自己的時候,就會迅速、果斷地採取行動,力壓其國際上的對手,而且在取得霸權地位之前決不罷休。

根據這個基本信念,米爾斯海默教授企圖回答[國家為什麼追逐權力?]這個問題,於是,他發展出五個命題(assumptions,也就是海天說的假設,個人比較傾向用[假設],但是也願意沿用翻譯者的原文)。在這五個命題的反覆運營下,米爾斯海默教授為一個國家發動戰爭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也為侵略的行為找到了正當性。

你一定會問為什麼?

米爾斯海默教授的答案很簡單:為了獲取權利的最大化,一個國家有充分的理由採取侵略行為,這是天經地義的。

上面所說的基本信念是[攻勢現實主義者]最重要的是政治觀念,絕不能輕易放過,它非常清楚地論述在《大國政治的悲劇》的第二章。第二章是這本書的理論基礎,也是精華所在,所以必須仔細討論。

[攻勢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建立在五個命題上。這五個命題的定義並不長,為了不扭曲米教授的思想,作者將他的五個命題完整地、一字不漏地記錄在下面,避免有斷章取義之嫌。

 

五大基本命題

 

第一個命題是,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這並不意味它四處充滿混亂和無序。我們很容易得出這一結論,因為現實主義描述的是一個以安全競爭和戰爭為特色的世界。但是,就概念本身而言,現實主義關於無政府狀態的概念與現實世界裡的國家衝突毫無關係;這一概念說明的只是一種秩序狀態原則,即國際體系由眾多獨立的國家組成,但並不存在任何凌駕於這些獨立國家之上的中央權威機構。換句話說,這些國家的主權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國際體系中沒有更高的統治機構。政府之上不再有政府。

第二個命題是,大國本身具備某些用於侵略擴張的軍事力量,為其彼此傷害甚至摧毀提供必要的資本。雖然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更具軍事實力,並因此更加危險,但國家本身就是彼此潛在的危險。一國的軍事力量常常等於任其擺布的特殊武器,即使沒有武器,那些國家的個人也會以拳腳為工具,攻擊另一國的人民。說到底,只要人有雙手,就可以掐住別人的脖子。

第三個命題是,國家永遠無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intentions)。尤其是,任何國家都不能肯定另一個國家不會以進攻性軍事力量攻擊它。這並不是說國家非得圖謀不軌、野心勃勃。確實,體系中的所有國家也許都非常仁慈善良,但它們不可能確信這一判斷,因為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確定別人的意圖為何。導致侵略的原因有很多種,任何國家都無法肯定另一個國家不會因其中一個原因而產生侵略野心。另外,意圖稍瞬即便,一國的意圖很可能今天是善意的,明天卻是敵意的。意圖的這種非確定性是無法避免的,這意味著國家永遠無法斷定其他國家在具備進攻能力的同時不會心懷進攻的意圖。

第四個命題是,生存是大國的首要目標。具體而言,國家力圖維護自己的領土完整和國內政治秩序的自治。生存支配其他動機,因為一旦國家被徵服,它就沒有資格追求其他目標。早在1927年戰爭恐怖時期,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就很好地領悟了這一道理:[我們能夠而且必須(在蘇聯)建立社會主義,但是,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必須生存。]當然,國家能夠而且確實在追求其他目標,但安全是其最重要的目標。

第五個命題是,大國是理性的行為體。他們清楚自己的外部環境,並從戰略高度考慮如何從中求得生存。尤其是,他們考慮其他國家的優先選擇和本國的行動會怎樣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以及那些國家的行為會怎樣影響自己的生存戰略。另外,國家即關注自己行為的短期後果,也關注中長期的影響。

明日接第三節 評論五大基本命題、第四節 《大國政治的悲劇》的基礎與邏輯

 

導讀:看作者是怎樣逐一闡述世界著名政治學者米爾斯海默最新著作的一文不值。


本文是連載《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一書,小獸獸每日為大家連載,歡迎大家轉發,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國際局勢。如果您想查閱之前發送的內容,可關注公眾號,並點擊菜單中的【愛閱讀】即可瀏覽。公眾號及小獸獸二維碼在下方,掃碼即可關注。

 

獨角獸智庫的理念:

獨角獸智庫是一個新興行業的專家諮詢、投資平臺。我們希望能幫到理性投資者,通過產業鏈研究提高投資的確定性,進而形成最具影響力的產業研究人脈圈。


相關焦點

  • 原創 | 中美地緣政治博弈的終極戰場:不是香港,而是南海
    樹欲靜而風不止,在南海局勢日趨緩和的形勢下,為什麼美國人要頻頻在南海搗亂呢?今天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給大家講講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所以,與美國的戰略博弈僅僅是選擇「避」是不行的,我們還得主動出擊,爭奪地緣政治的主動權。怎麼爭取主動權?地緣政治博弈的著力點在哪裡?
  • 林宏宇: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原標題: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2013年底,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正式生效,並已引發一波媒體熱議。以筆者之見,中國此時設置防空識別區已成為考察當前東亞地區國際關係與大國博弈的窗口,這無疑是影響2014年東亞地緣政治博弈的一件大事。
  • 評估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生的影響
    」的定義、緣起及引發衝突經過  一位在美國工作的臺裔學者邵維華,在2016年5月19日出版了一本《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遏止中國崛起,美國最後五年倒數計時》的專書,倒是提供了「中美博弈」的緣起原因,以及雙方存在角力的現象,譬如作者說:美國的「重返亞洲」、 「亞太再平衡」都是為了遏止中國崛起,中國會默默承受,繼續韜光養晦?
  • 【會議簡訊】「全球能源新態勢與地緣政治大變局」研討會召開
    2020年10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主辦,世經政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世界能源研究室與《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聯合承辦的「全球能源新態勢與地緣政治大變局
  • 臺海觀潮|評估中美博弈對臺灣民眾心理產生的影響
    > 一位在美國工作的臺裔學者邵維華,在2016年5月19日出版了一本《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遏止中國崛起,美國最後五年倒數計時》的專書,倒是提供了「中美博弈」的緣起原因,以及雙方存在角力的現象,譬如作者說:美國的「重返亞洲」、 「亞太再平衡」都是為了遏止中國崛起,中國會默默承受,繼續韜光養晦?
  • 鳳凰名嘴:中美南海博弈的終局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分析師詹森說:「基本上這是我們第一次稱其為非法,但關鍵是你打算怎麼做?」這是當今全球兩強在南中國海又一輪新博弈的開始,這場博弈最終的結局如何,必須放在一個更大格局的中美「河海大博弈」中去觀察。
  • 章百家: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是鬥狠,中國需要恢復務實外交
    從長期講,中美之間建立一個競合關係是有可能的。 「在我們跟美國的競爭中,美國要維護的是全球的領導地位,我們現在要維護的是我們的發展權,這兩個東西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 學者:中美博弈有兩條界限,是不會打翻的|中美關係|王湘穗|拜登|...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惡化的這種情況,有多種不同解釋,有的人說是這種原因,有的人說是那種原因,有的批評中國,當然也有批評美國的。我有一個比較簡單的結論:如今的中美關係惡化是多種因素長期互動的結果,包括了地緣經濟的利益爭奪、世界格局的變化、模式之爭、文明的衝突。另外,中美之間實際上還有種族鬥爭的問題。這一點原來是不被大家所認知的。
  • 學者:「一帶一路」應著重經濟層面 減低地緣政治色彩
    (徐穎荃攝)作者:任其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要取得成功,取決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政治關係基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具體項目也需要形成較為規範的規則和標準。學者建議,該倡議應著重經濟層面,減低國際地緣政治競爭的色彩,以減少美國的敵意,同時爭取更多國家的支持。
  • 深讀|地緣政治博弈與貨幣實力的衰變:聊一聊「盧布區」解體
    勃列日涅夫時代,美蘇爭霸進入了「蘇攻美守」的階段,盧布與美元的博弈也呈現出了強勢盧布的局面。1950 年代,美蘇兩國在地緣政治領域的博弈聚焦於韓戰和越南戰爭。兩場戰爭後,美國的經濟實力消耗嚴重,財政赤字大幅增加,無力維繫美元與黃金自由兌換的制度安排。1971 年,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
  • 講座|美國政府在二戰後如何利用大學服務於地緣政治?
    它得到的第一筆資助被用於阻止蘇聯幹擾美國的無線電廣播信號。中心的首任主任是一位前中情局僱員,名叫馬克斯·米利肯(Max Millikan),他招攬了一批研究生和外國的訪問學者,在他們的幫助下將中心的技術成果與美國的對外政策聯繫在一起。
  • 中美俄大博弈的歷史轉折點!
    我從三個方面來講今天這個話題」中美俄大博弈的歷史轉折點」。1、歷史的長周期2001年是全球歷史新周期的起點年,現在全球主要大國的博弈及全球秩序的重構,不過是當年歷史事件的發酵所導致的顯性結果。「911事件」和中國加入WTO這兩件事,帶來了美國國力走向衰弱,而中國國力上升並逐漸追趕上美國。
  • 會議通知|第二屆(2017)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第二號通知)
    第二屆(2017)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第二屆(2017)
  • 經典文獻梳理丨流行地緣政治研究
    第一部分是流行地緣政治學理論,梳理流行地緣政治學的發展脈絡和研究主題、探討流行地緣政治學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和發展方向;第二部分是地緣政治表徵(geopolitical representations)。
  • 賢能政治觀是惡劣的騙局
    ---巴拉克·歐巴馬總統2013年就職演講「我們必須為美國公司和工人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唐納·川普總統2017年就職演講賢能政治已經成為首要的社會理想。無論意識形態如何,各個政客都頻繁地談到這個主題,人生的獎勵---金錢、權力、就業崗位、大學錄取---都應該根據技能和努力來分配。
  • 原創 | 地緣政治版圖的變化:亞洲的天要變了!
    1  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二戰之後,以美蘇對峙為背景,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基本形成以下的格局。中東地區美國勢力佔據絕對優勢,蘇聯也就是一度能滲透埃及,不過也沒成氣候;非洲是歐洲列強的傳統勢力範圍,蘇聯花了很大力氣才在東非拿下一塊地盤——不過非洲的戰略價值在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中並不大。
  • 思客丨鄭永年:地緣政治變遷和政治秩序重塑
    美國在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種族問題之後,人們過分樂觀地以為種族融合了,種族問題解決了,於是出現了美國是種族「大熔爐」的民族理論。但這一次弗格森槍擊事件,再次說明了表面上的種族融合是如何脆弱。儘管美國已經產生了黑人總統,但民族問題依然照舊。在美國白人中間,並不乏痛恨黑人總統的政治人物和普通老百姓。  經濟狀況的變遷也影響著西方國家國內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
  • 王希與強世功暢談美國政治文化:歷史學與法學的博弈
    《原則與妥協》講座現場照片3月15日,應北京大學出版社和《東方歷史評論》之邀,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長江學者王希與法學院教授強世功就「美國政治文化」這一主題對話主要圍繞《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一書展開。本書在2000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年和2014年兩次再版,在內容上均有修訂和充實。第三版新增11、12、13章,續寫「9•11」之後美國憲法和美國政治的新困境、新發展;同時以一篇新序言《「權力」與「權利」的博弈》,闡述作者近十年來的理論思考,探尋美國憲法史更本質的層面,提供了一種更宏大的解釋框架。
  • 社科院學者:利戰事背後是大國實力地位的博弈
    其背後所折射的世界大國在西亞北非的博弈,不僅讓世界矚目,而且引發了我們對中國在非洲輻射力、影響力的反思。目前, 利比亞局勢進入僵持階段, 本報記者就隱藏在利比亞局勢背後的大國博弈問題專訪了地緣政治與國際戰略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政治研究所高華副研究員。
  • 16位學者評川普勝選:美國向何處去?對中美關係有何影響?
    2016年美國大選落幕,川普在選舉人票上大比分獲勝,而且共和黨也在參眾兩院取得優勢。這對中美關係、世界格局、全球與美國經濟、美國政治與社會等,會有什麼影響?觀察者網誠邀多位學者專家,一一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