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宇: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2020-12-13 人民網

原標題: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2013年底,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正式生效,並已引發一波媒體熱議。以筆者之見,中國此時設置防空識別區已成為考察當前東亞地區國際關係與大國博弈的窗口,這無疑是影響2014年東亞地緣政治博弈的一件大事。

從地緣安全環境來看,中國是世界上地緣安全環境最為惡劣的大國,尤其是中國東向的海洋地緣安全結構,異常複雜和惡劣。中國東面臨海,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是一個海洋大國,然而卻是一個「有海無洋」的海權小國,因為在通向大洋的戰略通道上阻隔著許多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即美國在冷戰時期拼湊的「第一島鏈」。中國海上戰略通道非常狹窄,很容易受制於人。

要想突破這種被包圍的困境,中國必須擁有長遠的海洋大戰略,就像當年俄國彼得大帝執著地尋找出海口那樣,用一代人甚至數代人的努力去實現我們的海洋戰略目標,實現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海洋大戰略涵蓋面很廣,應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戰略目標,但不管這些戰略目標如何設計,中國一定要有一條打破「第一島鏈」包圍圈的戰略設計。中國需要明確告訴外部世界:「第一島鏈」不能是封鎖中國的島鏈,而應是中國保衛東部國土安全的第一防線。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國內經濟落後,基本上「家徒四壁」,因而當時中國的國防戰略是「誘敵深入」與「人民戰爭」,試圖利用幅員遼闊的國土縱深來反擊和消滅來犯之敵。然而,這種戰略是一種「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無奈之舉,適宜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中國,已不能與當年同日而語,尤其是東部國土集中了中國60%以上的國家財富和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些國土亟需戰略緩衝區(或戰略縱深)的保護。而此次中國政府設立的防空識別區東沿基本上與「第一島鏈」部分重合。因此,我們不妨把防空識別區看作是中國打破「第一島鏈」的一種戰略設計,是構建「東向戰略緩衝區」的一個重要步驟。

日本常以「西方國家」自居,看不起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然而,從歷史的長河來看,「500年西方、1000年東方」,西方的崛起和強大無非是這近4、5百年的事情,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卻曾經引領世界1000多年。今天的中國正在快速復興,正在恢復歷史上應有的國家地位與國際影響,未來的日本也許將再次面臨歷史的選擇:是跟東方走,還是跟西方走。

現在中日關係正逐步向這個歷史臨界點靠近,日本也許不甘心這種歷史的宿命,試圖有所改變,故才不斷挑起事端,試圖借域外大國力量,拖拽中國和平崛起的步伐。面對這種伎倆,我們首先要在戰略上看透它,藐視它,但在戰術上卻不可不防。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就是一種戰術防範與戰略警告,其完全是出於應對當前令人憂慮的東亞周邊安全形勢,出於自身安全防禦需要,不帶有任何進攻和挑釁的性質;是防範誤判和危機的需要,是防禦而不是進攻,是維和而不是挑釁。

當前,受「冷戰」遺留的歷史問題與冷戰後現實衝突的影響,東亞地區國家矛盾交錯,利益交織,尤其是海洋地緣狀況擁擠不堪,如處置不好,很容易發生戰略誤判,導致重大危機。中國向來愛好和平,但是面對一些國家有恃無恐的步步緊逼,再敦厚的大國也不可無防。中國政府此時推出防空識別區,正是應對複雜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之舉,是中國領導人審慎思考的結果,是防範戰略誤判、管控潛在危機的需要,同時也可視為對幹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種戰略警告。

(作者為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博導)

相關焦點

  • 琉球在東亞地緣價值的演變
    從東亞地緣歷史環境來看,琉球國(現為衝繩)地處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交通要道,以貿易中轉站著稱,其貿易十分發達,有「萬國津梁」之稱。明清時,琉球作為中國的藩屬國,長期保持著與中國的朝貢貿易,納入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中。在中國長達500餘年的庇護下,生發出「文明之花」,並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體系。
  • 第218期·【史學研究】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與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變遷
    【內容提要】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明王朝內憂外患,財政疲憊,國力日漸衰落,而日本則隨著豐臣秀吉統一大業的完成逐漸崛起。以明王朝為中心,建立在封貢體制下的傳統東亞國際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戰。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對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隨著琉球王國兩屬地位的確立,東亞地區中、日兩強相爭的地緣政治格局逐漸形成。
  • 深讀|地緣政治博弈與貨幣實力的衰變:聊一聊「盧布區」解體
    勃列日涅夫時代,美蘇爭霸進入了「蘇攻美守」的階段,盧布與美元的博弈也呈現出了強勢盧布的局面。1950 年代,美蘇兩國在地緣政治領域的博弈聚焦於韓戰和越南戰爭。兩場戰爭後,美國的經濟實力消耗嚴重,財政赤字大幅增加,無力維繫美元與黃金自由兌換的制度安排。1971 年,美國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
  • 溫鐵軍:從日本的視角看東亞地緣戰略格局中的日本與中國
    大家應該看清楚的是,在西方人長期推進殖民化以來,在包括東亞的這個西太平洋扮演主要角色、縱橫捭闔的,從來都不是中日兩國。日本跟俄羅斯之間的歷史關係大家也都知道。其實,日本與中國的軍事衝突,乃至於二戰期間和二戰前後的很多涉及中日關係的地緣政治問題,背後都是一方是英美勢力,一方是俄德勢力。由於一戰德國戰敗之後不能搞軍重工業,遂轉移產業投資到俄羅斯。
  • 原創 | 中美地緣政治博弈的終極戰場:不是香港,而是南海
    今天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給大家講講中美在南海的博弈。所以,與美國的戰略博弈僅僅是選擇「避」是不行的,我們還得主動出擊,爭奪地緣政治的主動權。怎麼爭取主動權?地緣政治博弈的著力點在哪裡?3 南海地緣政治的戰略價值南海不僅涉及中國主權問題,同時也是中美博弈的地緣政治焦點。為啥南海地位如此重要?
  • 林宏宇:「一帶一路」會成為全球化新起點 應讓華僑華人搭橋引路
    央廣網廈門4月24日消息(記者 郭婕妤)今天上午,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林宏宇在接受本臺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帶一路」是一個高超的戰略設計,它巧妙地轉移了大國博弈的焦點與難點,悄然實現了中國的戰略轉向,並將成為中國特色全球化的一個新起點。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顯然,「印太」概念的流行與「亞洲北約」的重啟,都是近年來亞洲地緣政治變化的結果,也是塑造未來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對此,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政策應對? 本文將就以上問題逐次展開討論。   一、「印太」 的概念建構與現實發展   國際政治既是權力博弈,也是概念建構間的博弈。
  • 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連載 第二章)一位美國著名學者的政治觀
    政治既然號稱是社會科學,就必須有一點科學精神,政治論述的過程能如此鬆散麼?尤其令人失望的是,這本書的主旨缺乏作為人所需要的基本道德。國父孫中山先生說,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所以,政治不是玄虛抽象的哲學或學術象牙塔中無關痛癢的理論,它非常真實、具體並且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原創 | 地緣政治版圖的變化:亞洲的天要變了!
    1  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二戰之後,以美蘇對峙為背景,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基本形成以下的格局。中東地區美國勢力佔據絕對優勢,蘇聯也就是一度能滲透埃及,不過也沒成氣候;非洲是歐洲列強的傳統勢力範圍,蘇聯花了很大力氣才在東非拿下一塊地盤——不過非洲的戰略價值在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中並不大。
  • 思客丨鄭永年:地緣政治變遷和政治秩序重塑
    前蘇聯不僅確立了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而且也在其地緣政治利益範圍內部的各個國家,形成了與自己相似的政權類型。在蘇聯解體之後,西方乘機侵入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隨著俄羅斯的相對復甦,也必然要重建其地緣政治利益,甚至從西方奪回原來屬於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俄羅斯已經和其中一些原來的加盟共和國,確立了獨立國家國協,即「獨立國協」。今天,和其中一些獨立國協國家的各方面關係密切化。
  • 【會議簡訊】「全球能源新態勢與地緣政治大變局」研討會召開
    2020年10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主辦,世經政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世界能源研究室與《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聯合承辦的「全球能源新態勢與地緣政治大變局
  • 索爾·科恩:古代和近代的地緣政治觀點
    一、地緣政治分析的基本內容  地緣政治分析之實質問題是國際政治大國與地理環境的關 系。地緣政治觀點隨地理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這種變化的性 質的認識而改變。對後一點,麥金德寫道:「各個世紀都有自己的地理觀點。至今,我們對地理現實的看法仍由於實用的目的而受以往成見的影響。」
  • 克拉運河背後的地緣政治
    似乎任何問題都可以和中國在政治上的企圖拉上關係。不過在中國在南海大規模建設據點,並向印度洋拓展遠洋力量的背景下,無論官方再怎麼聲明不知情,克拉運河這項足以打破地區平衡的浩大工程,終究都是會和地緣政治掛鈎的。在提到克拉運河的價值時,被提及最多的觀點,就是有助於打破所謂的「馬六甲困局」。在各種戰略危局的設定中,活躍的海盜、日趨飽和的通行能力都不是大家最擔心的。
  • 「天堂很遠,中國卻很近」——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地緣政治互動...
    目錄一、中國近代地緣政治變動及其規律二、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地緣政治互動的特點三、人民:地緣政治中最能動的因素四、中國與周邊地緣政治互動棋譜中的「支軸國家」五、簡短的結語民族的崛起是人的自覺過程和歷史的自然過程的統一。
  • 大國地緣政治角力:印軍為什麼多次越境阻擾我國公路建設
    按:現在的法德已經沒有直接的地緣版圖衝突,原因很簡單,因為歐盟經濟一體化讓兩國經濟深度融合,從而極大的化解了地緣政治矛盾。中國也希望通過建設亞洲經貿一體化來化解地緣政治版圖的衝突,但是因為美國的阻擾與挑撥,至今也沒能達成東協十國+東亞三國經濟一體化的協議。
  • 張文木:美國東亞地緣戰略:底線和極限
    除了美國力量不足與西方列強爭食的原因外,美國關注日本的更有地緣政治的原因。關於此,劉世龍同志在《美日關係(1791-2001)》中有說得比較深刻:進入1848年後,日本在美國遠東政策中的地位已升至這種程度,開國只是時間問題。美國的擴張欲望不及英、俄等國,卻要搶先迫使日本開國,究其原因,是因為日本的戰略地位對美國最重要。此時,太平洋兩岸的地緣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劃時代的變化。
  • 【地緣政治】關於中國臺灣地名命名的地緣政治 | 國政學人 第521期
    》(Geopolitics)是一本國際跨學科期刊,致力於當代地緣政治研究。它企圖以地名作為歷史爭議的手段,這場鬧劇凸顯了地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地名雖然無處不在,但它在地緣政治方面非常重要。它既是一個地理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歷史儲存庫。有學者將之視為一種福柯式的裝置(dispositif),與「話語體系、行為體、制度和物質對象的位置組合」如何塑造命名過程相關。本文認為地緣政治與地名命名存在某種地域劃界關係。
  • 徐以驊 鄒 磊:《地緣宗教與中國對外戰略》
    [5]冷戰結束以來,各國間經濟競爭不斷加劇、區域合作日益加深,地緣經濟開始超越地緣政治而成為國際關係中最活躍的因素。對許多國家來說,經濟實力、資源、手段和關係的較量對本國、本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的戰略格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研究各國間和國際經濟競爭與整合行為的地緣經濟學於是應運而生。在地緣經濟學的視角下,東亞、歐盟與北美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經濟地域,即在地緣經濟上具有超過其他地區的優越性。
  • 朝核之辯︱核與東北亞:是靜態平衡還是動態博弈?
    朝核僵局顯然不可能是恆定的狀態,因為朝鮮未必接受當前僵局,美韓未必持續容忍朝鮮核、導能力提升或者製造新的地區危機,大國在東北亞的地緣安全博弈可能加劇。而朝核問題無論向哪種方向發展,都不會是當前僵局的長期延續,朝鮮半島的任何變化都將牽動東北亞地緣政治環境的顯著變化:首先,朝核問題可能強化中美之間的戰略互疑。
  • 林宏宇: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林宏宇: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發布時間: 2016-10-29 18:17:00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芳奇 | 責任編輯: 劉芳奇關鍵詞: 林宏宇,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林宏宇,華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版權所有: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