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2013年底,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正式生效,並已引發一波媒體熱議。以筆者之見,中國此時設置防空識別區已成為考察當前東亞地區國際關係與大國博弈的窗口,這無疑是影響2014年東亞地緣政治博弈的一件大事。
從地緣安全環境來看,中國是世界上地緣安全環境最為惡劣的大國,尤其是中國東向的海洋地緣安全結構,異常複雜和惡劣。中國東面臨海,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是一個海洋大國,然而卻是一個「有海無洋」的海權小國,因為在通向大洋的戰略通道上阻隔著許多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即美國在冷戰時期拼湊的「第一島鏈」。中國海上戰略通道非常狹窄,很容易受制於人。
要想突破這種被包圍的困境,中國必須擁有長遠的海洋大戰略,就像當年俄國彼得大帝執著地尋找出海口那樣,用一代人甚至數代人的努力去實現我們的海洋戰略目標,實現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轉變。海洋大戰略涵蓋面很廣,應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戰略目標,但不管這些戰略目標如何設計,中國一定要有一條打破「第一島鏈」包圍圈的戰略設計。中國需要明確告訴外部世界:「第一島鏈」不能是封鎖中國的島鏈,而應是中國保衛東部國土安全的第一防線。
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國內經濟落後,基本上「家徒四壁」,因而當時中國的國防戰略是「誘敵深入」與「人民戰爭」,試圖利用幅員遼闊的國土縱深來反擊和消滅來犯之敵。然而,這種戰略是一種「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無奈之舉,適宜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中國,已不能與當年同日而語,尤其是東部國土集中了中國60%以上的國家財富和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些國土亟需戰略緩衝區(或戰略縱深)的保護。而此次中國政府設立的防空識別區東沿基本上與「第一島鏈」部分重合。因此,我們不妨把防空識別區看作是中國打破「第一島鏈」的一種戰略設計,是構建「東向戰略緩衝區」的一個重要步驟。
日本常以「西方國家」自居,看不起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然而,從歷史的長河來看,「500年西方、1000年東方」,西方的崛起和強大無非是這近4、5百年的事情,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卻曾經引領世界1000多年。今天的中國正在快速復興,正在恢復歷史上應有的國家地位與國際影響,未來的日本也許將再次面臨歷史的選擇:是跟東方走,還是跟西方走。
現在中日關係正逐步向這個歷史臨界點靠近,日本也許不甘心這種歷史的宿命,試圖有所改變,故才不斷挑起事端,試圖借域外大國力量,拖拽中國和平崛起的步伐。面對這種伎倆,我們首先要在戰略上看透它,藐視它,但在戰術上卻不可不防。中國劃設防空識別區就是一種戰術防範與戰略警告,其完全是出於應對當前令人憂慮的東亞周邊安全形勢,出於自身安全防禦需要,不帶有任何進攻和挑釁的性質;是防範誤判和危機的需要,是防禦而不是進攻,是維和而不是挑釁。
當前,受「冷戰」遺留的歷史問題與冷戰後現實衝突的影響,東亞地區國家矛盾交錯,利益交織,尤其是海洋地緣狀況擁擠不堪,如處置不好,很容易發生戰略誤判,導致重大危機。中國向來愛好和平,但是面對一些國家有恃無恐的步步緊逼,再敦厚的大國也不可無防。中國政府此時推出防空識別區,正是應對複雜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之舉,是中國領導人審慎思考的結果,是防範戰略誤判、管控潛在危機的需要,同時也可視為對幹擾中國和平崛起的一種戰略警告。
(作者為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