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地緣政治角力:印軍為什麼多次越境阻擾我國公路建設

2021-01-18 家國視野

01 強國忌相鄰

阿富汗與中國新疆接壤的地區叫瓦罕走廊。這是位於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一個狹長的山谷。

從地圖上看,瓦罕走廊更像貧瘠的阿富汗緊緊拽住中國的一隻手。

阿富汗地圖與瓦罕走廊

(來源:騰訊網)

瓦罕走廊的存在是典型的大國地緣政治角力的結果。

1895年從中亞南下的俄國人與佔據印度的英國人在阿富汗迎頭相撞,為了避免直接發生衝突,俄英兩國私下簽署協議,在清朝屬地的瓦罕帕米爾地區上,人為地分出一條「瓦罕走廊」分給阿富汗,作為俄英兩國勢力的緩衝區。

俄英兩國用瓦罕走廊做緩衝區體現了一個地緣政治的鐵律——

強國忌相鄰!

兩個強國如果領土接壤就會爆發無法控制的衝突!

縱觀國際歷史,這個地緣政治的鐵律決定了無數重大歷史的走向。

在亞洲,當英國佔領印度之後,法國人的選擇是殖民越南,中間的泰國就是英法兩國的緩衝區,兩國都默契地不打泰國的主意,

在歐洲,德法因為相鄰多次爆發戰爭。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卻在西線靜坐觀望,原因很簡單,當時英法秉承禍水東引的政策——只要德國吞併波蘭,德國就與蘇聯接壤,兩國必然爆發戰爭。

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只不過希特勒在東進之前先橫掃西歐,讓執行禍水東引的英法兩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按:現在的法德已經沒有直接的地緣版圖衝突,原因很簡單,因為歐盟經濟一體化讓兩國經濟深度融合,從而極大的化解了地緣政治矛盾。

中國也希望通過建設亞洲經貿一體化來化解地緣政治版圖的衝突,但是因為美國的阻擾與挑撥,至今也沒能達成東協十國+東亞三國經濟一體化的協議。

02印度的「大國雄心」

中國是地緣政治環境最複雜的國家。

建國之初,我們北方有一個強大的蘇聯,南方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印度,東邊有美軍壓到鴨綠江邊,西邊的阿富汗則是大國的角力場。

所以,建國之初我們的邊境多次爆發戰爭——與美國打,與蘇聯打,與印度打,與越南打,這些戰爭極大地牽扯了我們的精力。

70年鬥轉星移,中國地緣政治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由於中國經濟迅猛發展,中國周邊已經沒有實力相當的國家。

北邊的俄羅斯GDP只有我們的10%,而且中俄經濟互補性很強,這些年經貿關係日益緊密。

最關鍵的是,俄羅斯沒有南下的實力與欲望,其地緣政治版圖的發展方向在北方——也就是北冰洋方向。

只需5—10年,隨著全球變暖,北冰洋解凍,北冰洋航線將超過印度洋與太平洋航線。

南方的印度卻是一個麻煩。

這是中國周邊鄰國唯一一個沒有勘定雙方邊境的國家。

印度這個國家用一句話來描述是最貼切的——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這個國家從成立之初一直都有一顆滾燙的「大國雄心」,可惜老天爺不開眼,偏偏把印度放到南亞次大陸這個地緣環境非常惡劣的位置。

印度地緣環境地圖

印度三面臨海,毗鄰印度洋——呃,雖然這個大洋也叫「印度」,其實與印度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印度洋是亞洲國家的生命線,也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線,幾個頭部大國都在這條大洋上較勁。

其實印度也很希望自己能對印度洋擁有影響力的,可惜爭奪海權需要強大的海軍,建設一支強大海軍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工業實力,印度兩者都不具備,只能靠一堆買來的軍艦維護自己海岸線的安全。

海上沒希望——印度要實現自己的「大國雄心」就只能在陸上想辦法。

可惜,印度地緣環境確實太差。

向北是喜馬拉雅山脈,蹲在喜馬拉雅山脈後面的是一條龍,一條經濟總量、工業實力都全面碾壓印度的巨龍。

向北是想都不用想了,不僅如此,印度還得在自己的北部邊境長期集結30萬軍隊來保衛自己的安全——呃,它的北方鄰居在邊境最多時也只有3萬軍隊。

按:印度地緣政治態勢很像歷史上的北宋,青藏高原就是居高臨下的「燕雲十六州」。

印度首都新德裡就是北宋的開封,距離「燕雲十六州」實在太近,讓印度精英寢食難安。

1962年,中印國力大致相當,我們又處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印度就想趁人之危,將青藏高原這個「燕雲十六州」搶一塊下來。

奈何印度陸軍實力與中國相比就是一個渣,中國僅僅出動幾萬邊防部隊,就將幾倍的印軍打得崩潰,解放軍兵鋒所指讓新德裡一日數驚,差點遷都。

向東是孟加拉國,窮得連褲子也沒有的國家,再向東就是一票東南亞國家,印度就算是把勢力滲透過去也沒有什麼價值,更何況北方的鄰居也是絕對不會允許印度把勢力滲透到東南亞的。

唯一的希望就是向西!

向西雖然有巴基斯坦擋住去路,不過有塊爭議的地區給印度留下一絲縫隙。

這就是克什米爾地區。

克什米爾地區(紅線包圍的白色區域)周邊地圖(來源:網易)

只要印度拿下整個克什米爾地區,就能與阿富汗接壤,就能把自己的影響力滲透到亞歐腹地!

印度光在南亞這個封閉大陸稱王稱霸是無法成為大國的,只有拿下克什米爾地區,讓印度能對亞歐大陸的心臟地帶施加影響力,印度才能成為歐亞地區真正的大國!

克什米爾對於印度而言就是上帝之窗!這個窗口是印度在惡劣的地緣版圖中實行大國崛起的唯一機會。

所以,從建國之初,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就絕不讓步,三次印巴戰爭都是圍繞這塊地區展開。

同樣,巴基斯坦也絕對不會讓出克什米爾地區——因為失掉這塊土地,巴基斯坦就被印度切斷了與中國的聯繫,巴基斯坦就有亡國之憂。

另外,印度的地緣態勢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這就是狹窄的西裡古裡走廊。

西裡古裡走廊示意圖(來源:荔枝網)

一旦這個西裡古裡走廊被掐斷,印度整個東北部以及印度非法佔領我們的藏南地區就成了一個孤島,屆時藏南地區就會像熟透的桃子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

所以,印度對西裡古裡走廊與中國接壤的洞郎地區特別敏感。

2017年我們在這個地區中國境內修公路就讓印度如臨大敵,非法越境來阻擾我們公路施工,導致了洞郎地區中印軍事對峙,最後還是印度認慫灰溜溜撤軍。

總結一下,對於印度地緣政治態勢而言,有兩個地區最重要,克什米爾地區是印度地緣版圖發展的關鍵,而西裡古裡走廊則是印度必守的要害。

03中國的防備

對於印度在地緣政治上的野心,東方某大國是有防備的,雖然,中印邊境不是我們戰略發展方向,中國也不願意在中印邊境投入太多的力量。但是,在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上中國的布局也是對印度有所「考慮」的。

一個是建設中巴經濟走廊;

一個是拿下斯裡蘭卡兩個港口——科倫坡港、漢班託塔港99年的經營權。

這兩手棋雖然主要目的還是保衛我們印度洋生命線,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看,也隱隱有點在地緣政治態勢上鉗制印度的感覺。

中巴經濟走廊遏制了印度吞併克什米爾地區的野心,斯裡蘭卡的兩個港口則是印度洋的心臟。

這兩個港口加上瓜達爾港被中國掌握,未來即使中印爆發軍事衝突,以印度海軍的實力,印度在印度洋也翻不起大浪。

所以,現在中國不僅在綜合國力、軍事實力全面碾壓印度,就算是地緣政治態勢上也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印度也就只能在中印邊境上做文章。

04中印邊境衝突

最近印度面臨疫情爆發以及經濟斷崖式下跌雙重打擊,國內矛盾越來越尖銳,加上美國暗中鼓動——

對於印度而言,在中印邊境搞事,一方面可以轉移國內矛盾,另一方面又可以向美國伸手要好處,可謂一箭雙鵰。

按:本次印度搞事背後沒有美國唆使是不可能的。

中印邊境衝突一爆發,川普就迫不及待跳出來要做「調解人」,而且印度在中印邊境搞事的時間節點也很敏感,中美剛剛決定在夏威夷啟動雙邊談判,加勒萬河谷就立刻爆發激烈的衝突。

美印之間相互做戰略呼應的態勢十分明顯。

但是現在印度在中印邊境搞事與62年又有本質區別。

62年中印國力相當,那時的印度是真打算用武力搶奪中國領土,所以,當時中印邊境軍隊對峙是這樣——

62年中印軍隊刺刀對峙圖(來源:新浪網)

但是現在印度與中國國力軍力都差距巨大,如果爆發軍事衝突,印度肯定會吃大虧。

所以,現在印軍越境搞事一般都不攜帶武器,中印邊境軍隊對峙變成這樣——

中印軍隊對峙吵架(來源:搜狐網)

雙方在邊境的衝突基本就是「肢體衝突」——呃,就是打群架,即使動用「武器」也就是木棍。

印軍用這種模式搞事是一種精心算計。

首先這種模式可以管控衝突的烈度,防止雙方擦槍走火爆發直接軍事衝突。

其次雙方的衝突停留在「肢體衝突」的階段——這就剝離了我軍在軍事裝備與組織訓練的巨大優勢。

打群架一般都是人多就佔便宜,人少就吃虧。

由於中印邊境雙方地形上的差異,印軍在大多數地區具有調兵更快的優勢——所以,在邊境挑起「肢體衝突」對於印軍就是揚長避短的最好投機模式。

印軍這種模式說白一點就是——打仗我不敢,打架我很有興趣。

印軍在邊境搞事雖然直接衝突烈度不大,但是如果印度通過新聞媒體渲染一下,播放一些大軍向邊境調動的畫面,領導人再發表一點強硬講話——

就能給外界製造中印劍拔弩張軍事衝突一觸即發的印象。

這樣印度作為地緣政治版圖上作為牽制中國的棋子的作用就能凸現出來,印度不但可以轉移國內矛盾,而且還可以向美國佬伸手要好處。

05根本解決

雖然邊境衝突烈度不大,但是印度隔三差五越境搞事也很噁心啊。

怎麼辦?

那就得加強我軍在邊境線快速投放兵力的能力!

怎麼加強?

修路!

發揮基建狂魔的優勢,在邊境有爭議地區建設高等級快速公路。

根據過去邊境的鬥爭經驗,如果在一塊印度方面具備兵力投放優勢的爭議領土上糾纏,印度人是不會後退的,即使我軍天天痛打越境印軍一頓也沒用。

2014年中印在提布列地區對峙最後是怎麼解決的?

印軍仗著在提布列地區有兵力投放優勢,雖然多次被痛打也不退,就像牛皮糖一樣死皮賴臉不走。

最後我們也選擇在某個有兵力投放優勢的地區也那啥反擊,最後才逼迫印軍坐回談判桌,雙方各自回到最初的實際控制線。

但是這個辦法只是權宜之計,最好解決辦法還得在邊境線上建設高等級公路網,讓我軍掌握邊境線絕大多數地區兵力投放的優勢,才能最終遏制印度在邊境投機的野心。

印軍當然也明白我們在邊境修路的意圖,真讓中國在邊境完成公路網的建設,未來印軍別說打仗,就是打架也沒有機會。

所以,在一些重要地區,印軍就多次越境阻擾我們公路建設。

2017年中國在洞郎邊境修路,印軍就越境阻擾,雙方在中印邊境對峙2個多月,最後印軍認慫撤退。

我們趁機在洞郎地區完成公路營房停機坪等設施建設,從此這段邊境風平浪靜。

這一次中印邊境衝突主要是兩個地區,一個是班公湖,一個是加勒萬河谷。

(來源:搜狐網)

在班公湖地區印軍有兵力投放的優勢,所以我們在這個地區建設公路;加勒萬河谷我軍有兵力投放優勢,所以,印度人也在這個區域拼命修建公路。

最後這兩個地區衝突越境挑釁的印軍都吃了大虧。

班公湖地區印軍多人受傷,並有多人被俘。

印軍被俘畫面(來源:搜狐網)

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更慘,有多人死亡,其中3人是墜亡——呃,我猜測可能是摩託車翻車。另外據印度媒體報導,印軍還有多人受傷後落入湖水中凍死。

這是近十幾年中印邊境衝突罕見出現人員死亡的事件。

打群架也會死人的!

我個人理解,這是一個嚴厲的警告——

不要在太平洋兩岸大國博弈時火中取慄搞政治投機!

不要把在邊境挑起衝突作為轉移國內矛盾的手段!

直把那啥惹火了,後果很嚴重!

所以,

(來源:中國青年網)

連尼泊爾都敢跳出來打落水狗了!

進退維谷的印度怎麼辦?

最後還是中國厚道,6月17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長蘇傑生通打了一個電話。

王毅表示,6月15日晚,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在加勒萬河谷現地局勢已經趨緩情況下,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進而引發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印軍的這一冒險行徑嚴重違背兩國有關邊境問題達成的協議,嚴重違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再次向印方表示強烈抗議。

我們要求印方對此開展徹底調查,嚴懲肇事責任人,嚴格管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挑釁性舉動,確保此類事件不得再發生。

印方務必不要對當前形勢做出誤判,務必不要低估中方維護領土主權的堅定意志。

蘇傑生介紹了印方的立場,並表示印方願從兩國關係大局出發,同中方落實好兩國領導人共識,通過對話和平解決邊境地區爭端,緩和邊境地區緊張局勢。

這是明顯為地區衝突降溫的表現。

碰了一鼻子灰的印度現在也只能借梯子下樓草草收兵了。

文章首發於貓哥的視界(maogeshijue)

相關焦點

  • 雷少華:超越地緣政治——產業政策與大國競爭
    為什麼縮減貿易赤字無法化解中美貿易衝突? 為什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並不適用於中國與歐盟形成聯合應對美國貿易摩擦的統一戰線?全球化時代,大國競爭的本質又是什麼?本文將從全球產業結構和產業政策的角度分析全球化時代大國競爭的本質。
  • 風聲鶴唳,西方國家集體增兵印太,地緣政治進一步惡化?
    從最近種種跡象來看,明年將是印太地區演化年,印太地緣政治會不會進一步惡化?當地時間12月6日,日本產經新聞消息,往年美國和日本軍事演習發生變化,法國已經和美日兩國達成意向,法國要派出軍艦前往印太地區,參加美日法三國軍事演習。很明顯,法國軍艦的加入,目的並不單純,這讓印太局勢複雜化。
  • 索爾·科恩:古代和近代的地緣政治觀點
    一、地緣政治分析的基本內容  地緣政治分析之實質問題是國際政治大國與地理環境的關 系。地緣政治觀點隨地理環境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這種變化的性 質的認識而改變。對後一點,麥金德寫道:「各個世紀都有自己的地理觀點。至今,我們對地理現實的看法仍由於實用的目的而受以往成見的影響。」
  • 克拉運河背後的地緣政治
    似乎任何問題都可以和中國在政治上的企圖拉上關係。不過在中國在南海大規模建設據點,並向印度洋拓展遠洋力量的背景下,無論官方再怎麼聲明不知情,克拉運河這項足以打破地區平衡的浩大工程,終究都是會和地緣政治掛鈎的。在提到克拉運河的價值時,被提及最多的觀點,就是有助於打破所謂的「馬六甲困局」。在各種戰略危局的設定中,活躍的海盜、日趨飽和的通行能力都不是大家最擔心的。
  • 林宏宇: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原標題: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2013年底,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正式生效,並已引發一波媒體熱議。以筆者之見,中國此時設置防空識別區已成為考察當前東亞地區國際關係與大國博弈的窗口,這無疑是影響2014年東亞地緣政治博弈的一件大事。
  • 西藏亞東地區邊界歷史演變與地緣戰略分析
    因此,從地緣環境系統視角,釐清亞東地區邊界之歷史沿革,闡明其地緣環境的重要性,可為我國加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保障國防安全提供法理依據與決策支持。有關亞東地區邊界的歷史沿革及地緣環境的問題,國內外學者依據史料已有認真研究。
  • 思客丨鄭永年:地緣政治變遷和政治秩序重塑
    前蘇聯不僅確立了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而且也在其地緣政治利益範圍內部的各個國家,形成了與自己相似的政權類型。在蘇聯解體之後,西方乘機侵入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隨著俄羅斯的相對復甦,也必然要重建其地緣政治利益,甚至從西方奪回原來屬於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俄羅斯已經和其中一些原來的加盟共和國,確立了獨立國家國協,即「獨立國協」。今天,和其中一些獨立國協國家的各方面關係密切化。
  • 隱忍的崛起——基於地緣戰略心理學視角
    研究方向:西方國際關係基礎理論、大國崛起戰略理論、地緣政治學、近現代國際關係史。一 問題的提出二 「科林斯難題」的理論闡釋三 「科林斯難題」的案例驗證四 「科林斯難題」的政治啟示第七章 地緣戰略心理學對崛起國破解「三明治」制衡結構的效用分析一 「三明治」同盟結構的理論闡釋二 結構制衡下大國崛起成敗的實證分析三 本章小結
  • 沒想到,這才是大國角力的最終結局!
    關鍵詞:大國角力。開始正文前,先給之前第二彈「左右之爭」打個補丁。很多讀者說力哥對左右的解釋並不符合中國當下實際情況。沒錯,我之前對左右的分析,只是理論上的範式解讀。關於中國國運和中美角力,我前兩年寫過多篇文章,比如——《中國的國運到頭了嗎?》《為什麼我依然堅定看多中國?》這兩篇文章都是從底層邏輯看問題,幫你真正看懂世界真相,分析脈絡和觀點都能跨越時代,今天沒啥要特別修正的,強烈建議大家看一下。
  • 耶路撒冷:地緣、宗教、政治因素交織下,三千年紛爭在繼續
    為什麼一個國家的首都在哪個城市能牽動那麼多人的神經?為什麼另一個國家——即便是美國——是否承認一個城市是某國首都有那麼重要?此外,我國官方近年來在巴以問題上表態時曾強調過一個似乎漸漸被人忽視了的常識——巴以問題是中東衝突的根源。那麼為何巴以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議題能夠有如此大的影響力?這些自然都與這個地區紛繁複雜的背景和長久的衝突歷史息息相關。
  • 印軍越境被凍死17人,活下來的10人躲到了我軍營地?
    就在前不久,印軍越境挑釁第三大國軍人的時候,一場不動槍彈的肉搏戰打下來,印度一方直接身亡了20人以上,但其中17人竟然是在喜馬拉雅山上被凍死的。此外印軍還有17人存活了下來,而這些人竟然還是「僥倖被俘虜」了。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亞洲北約」為什麼在十年後再次重啟? 顯然,「印太」概念的流行與「亞洲北約」的重啟,都是近年來亞洲地緣政治變化的結果,也是塑造未來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對此,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政策應對? 本文將就以上問題逐次展開討論。
  • 會議報導|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2018年學術年會暨第三屆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在臨汾召開
    北京師範大學程昌秀教授做了《大國之間貿易關係分析的方法與實踐》的報告,將地理信息分析技術融入地緣關係研究形成了地緣關係的量化表達、可視化表達,在地緣關係的科學數據建設上,把自然、人文數據相結合,大數據和小數據相結合。
  • 原創 | 地緣政治版圖的變化:亞洲的天要變了!
    1  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二戰之後,以美蘇對峙為背景,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基本形成以下的格局。中東地區美國勢力佔據絕對優勢,蘇聯也就是一度能滲透埃及,不過也沒成氣候;非洲是歐洲列強的傳統勢力範圍,蘇聯花了很大力氣才在東非拿下一塊地盤——不過非洲的戰略價值在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中並不大。
  • 地緣政治與中美博弈(連載 第二章)一位美國著名學者的政治觀
    文章的內容就是探討美國一位著名的政治學者,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斯海默和他2014年新版的名著《大國政治的悲劇》。 政治派別劃分的荒謬性 作者認為前面這樣的派別劃分是很有問題的。想想看,人類的思想非常複雜,國際關係隨著地緣政治的不同也非常複雜,哪裡能用這些條件來區分?
  • 會議通知|第二屆(2017)地緣關係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第二號通知)
    政治地理學作為傳統的地理學分支,重新受到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建設政治地理學現已成為學科發展重要任務。地緣關係作為國際研究的熱點問題,近年來成為各學科共同關注的焦點。地理學從空間的視角切入,從社會、經濟、政治和自然等多元要素進行探討,對於理解國際地緣關係的變化以及對未來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體系具有積極意義。
  • 地學快訊|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師範大學順利召開
    作為國內地理學研究、教學的重鎮,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在宋長青部長的倡議和領導下,發起成立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體現了北師大地理學者對時代使命和國家需求的遠見和擔當,得到了國內同仁的廣泛支持。事實上,宋長青教授早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任職期間,就多次呼籲加強政治地理學相關領域的研究。北師大在政治地理相關領域有深厚的底蘊和積累。
  • 徐以驊 鄒 磊:《地緣宗教與中國對外戰略》
    這一悄然而至的清潔能源革命不僅將使包括美國在內的頁巖氣資源豐富的國家有可能實現能源自足和安全,減少對中東地區的能源依賴,降低該地區以及其他產油區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的重要性,並且對被認為有著「石油美元」背景的宗教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就此而言地緣政治、經濟與宗教因素不僅相互交織,而且相互對衝。
  • 韓國: 無法獨善其身的地緣政治窘境
    除一位韓國女生外,其他同學都無一例外介紹了本國的美食,旅遊景點和語言文字等常規的非政治標誌。很意外的是韓國女生展示了韓日爭議的獨島(竹島)宣誓主權,更意外的是她們小組裡本應該還會有位日本同學(可惜日本同學那天碰巧換了另一個時間段上課),也就是說韓國女生課前準備材料時是早有預料到日本同學會到場。後來我自行去腦補了如果這兩位同學都在場的尷尬場面。
  • 【地緣政治】關於中國臺灣地名命名的地緣政治 | 國政學人 第521期
    》(Geopolitics)是一本國際跨學科期刊,致力於當代地緣政治研究。它企圖以地名作為歷史爭議的手段,這場鬧劇凸顯了地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地名雖然無處不在,但它在地緣政治方面非常重要。它既是一個地理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歷史儲存庫。有學者將之視為一種福柯式的裝置(dispositif),與「話語體系、行為體、制度和物質對象的位置組合」如何塑造命名過程相關。本文認為地緣政治與地名命名存在某種地域劃界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