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客丨鄭永年:地緣政治變遷和政治秩序重塑

2021-02-13 新華網思客

撰文/鄭永年

  「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個世界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地緣政治利益之爭,而且也是政治秩序之爭。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國際政治秩序和內部政治秩序大變動的時代。」

圖片來源於網絡

  近代以來建立在民族國家至上的政治秩序,是西方地緣政治秩序擴張的產物。隨著今天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這個政治秩序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此同時,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政治秩序的重塑也變得可能。如何理解這個深刻的危機及其對政治秩序重塑的影響?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看。

  首先,西方民主的核心在發生變化。這幾乎表現在方方面面。從國家層面看,民主很難成為多民族國家的整合力量。二戰以來,西方一直為民主能夠整合國內各民族而感到自豪。西方一些國家,經常批評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民族政策,但忽視自己國內的民族矛盾。實際上,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加拿大的魁北克法語人口,曾經公投要從加拿大獨立出去,但沒有成功。現在是英國的蘇格蘭。蘇格蘭成為英國的一部分已經幾個世紀,但今天的局面表明,英國並沒有真正成為人們所說的民族國家。類似的現象也存在於西方其他很多國家,一旦條件出現,獨立自治運動會自然回歸。

  當然也會有人說,西方這些國家都能通過民主的手段,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問題是,民主如果意味著出現越來越多的小國家,人們並不能確信諸多小國家的並存,是否就是西方的政治常態。從歷史上看,西方曾經出現幾波帝國的融合和解體的過程。近代歐洲國家的形成,既是帝國解體的產物,也是統一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無論是帝國的解體還是民族國家的形成,都充滿了暴力和戰爭。如果眾多的小國家之間發生衝突,融和便會成為必然;而融合的過程往往不是民主的、和平的,更多地是通過暴力和戰爭。這一點幾乎是歷史的鐵律,很難改變。

  從理論上說,民主能夠促成民族國家的整合。但從經驗上看,並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這一點。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絕非是一個和平的過程,而是一個暴力和戰爭的過程。確切地說,民族國家的形成大都是通過戰爭完成的。在民族國家形成之後,民主的過程的確有助於各民族之間矛盾的緩和。但即使是這樣,也是有條件的,最主要的是經濟因素。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利於資本主義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經濟發展;而民主又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好處,擴散到不同社會階層。在經濟發展好的時候,不僅不同的民族可以得到整合,不同社會階層也可以得到整合。但一旦發生經濟危機,民族分化的力量和階級分化的力量就會崛起,挑戰現存民主國家。這個道理很簡單。馬克思還是對的,經濟基礎的變化,會導致政治上層建築的變化。

  今天的西方民族國家就面臨這種局面。就民族問題來說,無論是蘇格蘭還是其他地方,都是受經濟因素的影響。就蘇格蘭來說,這一波獨立運動固然有其歷史因素,但主要還是起源於柴契爾當政期間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之後,蘇格蘭人的經濟狀況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在政治精英和民眾中產生了獨立自治的概念。而英國政府長期以來並沒有嚴肅看待這件事情,在很大程度上說,忽視了它。長期以來,蘇格蘭地方政府一直為蘇格蘭人的福利而努力,在有限的自治權力下,追求和英國「不一般」的政策。這種努力強化著地方居民的地方意識或者政治認同。

民主意識替代不了民族意識

  更為重要的是,民族問題不會因為民主政治的出現而消失。民主意識永遠替代不了民族意識。在不同民族之間,任何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有可能轉化成為民族問題。美國在經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種族問題之後,人們過分樂觀地以為種族融合了,種族問題解決了,於是出現了美國是種族「大熔爐」的民族理論。但這一次弗格森槍擊事件,再次說明了表面上的種族融合是如何脆弱。儘管美國已經產生了黑人總統,但民族問題依然照舊。在美國白人中間,並不乏痛恨黑人總統的政治人物和普通老百姓。

  經濟狀況的變遷也影響著西方國家國內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經濟好的時候,福利政策沒有問題;但一旦經濟轉壞,福利就會惡化。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各國經濟都面臨結構性調整,但福利社會有效地制約著這種調整。同時,國內收入差異加大,往日的中產階級受到擠壓。今天西方頻繁發生的街頭運動,就是這種經濟狀況的反映。實際上,弗格森的槍擊事件所導致的種族衝突,也具有深刻的經濟背景。問題不在於白人警察槍殺了黑人,而在於為什麼這個事件導致了黑人迅速動員起來。這背後還是種族之間的經濟問題。

  西方國家本身面臨著眾多的問題,沒有人有非常的信心,相信民主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更為嚴重的是,西方尤其是美國的相對衰落,必然對非西方的民主產生極其負面的影響。負面的影響來自內外兩個層面。就外在因素來說,這主要是因為西方和美國所背負的,可以稱之為「民主的包袱」的東西。從內部因素來說,主要是非民主國家社會中,存在的對西方和美國的越來越高漲的不滿情緒。這種現象在中東表現得非常明顯。在中東,西方和美國可以說是在推翻著自己參與建立起來的政權。近代以來中東主權國家的形成和政府的確立,同西方有密切的關聯。但現在西方和美國的認知變化了。從前西方信仰主權高於一切,但現在信仰的是人權高於主權。如何實現和保護西方所認為的人權呢?西方的回答很簡單,那就是政權更換(regime change)、多黨政治和選舉,也就是西方式民主。但是問題在於,在現存主權國家和政府被推翻之後,所出現的往往不是西方所希望的民主政權,而是其他。儘管一些國家也出現了貌似的民主,但並非真實的民主,更多的國家演變成為西方所說的「失敗國家」。在現存國家失敗之後,更導致了極端政治力量的崛起,例如「伊斯蘭國」(ISIS)。

  當然,西方衰落對非西方國家的影響,絕非局限在中東,從長遠來看,更廣大的地區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些地區民主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西方和美國基於地緣政治利益之上的幹預,主要是對這些地區親西方力量的支持。一旦西方的支持減弱甚至不再繼續,這些地區的民主政治的未來就會產生很大的不確定性。

  與西方和美國衰落的同時,另一個重要地緣政治變動,就是俄羅斯的相對復興和中國的崛起。如同西方的衰落,這個變動也必然對非西方的政治秩序(包括民主秩序)產生巨大的影響。前蘇聯不僅確立了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而且也在其地緣政治利益範圍內部的各個國家,形成了與自己相似的政權類型。在蘇聯解體之後,西方乘機侵入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利益。隨著俄羅斯的相對復甦,也必然要重建其地緣政治利益,甚至從西方奪回原來屬於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俄羅斯已經和其中一些原來的加盟共和國,確立了獨立國家國協,即「獨立國協」。今天,和其中一些獨立國協國家的各方面關係密切化。烏克蘭的例子,更是說明了俄羅斯要從西方收回自己的地緣政治利益的決心和不擇手段。儘管俄羅斯現在也有多黨制和選舉,但西方並不認同俄羅斯的民主。俄羅斯在和西方的競爭中是否能夠贏得勝利,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有兩點是明確的。第一,俄羅斯爭取其地緣政治利益的努力永遠不會停止。第二,第一秩序(地緣政治秩序)高於一切。如果俄羅斯贏得了勝利,在俄羅斯地緣政治範圍之內的其他國家的政治形式,也必然要受制於俄羅斯本身的政治形式。

中國崛起重塑地緣政治利益

  同樣,中國的崛起也會導致其地緣政治利益環境的變化,不僅對自己內部發展有影響,對周邊地區的發展,也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自近代以來,中國被西方打敗,失去了大部分地緣政治利益。現在隨著中國的再次崛起,中國也必然要重建其地緣政治利益。國家的統一是恢復中國地緣政治利益的第一步。在香港和澳門和平回歸之後,中國也在尋找和臺灣統一的方法。不管怎樣,中國是不會容許香港、澳門、臺灣、西藏和新疆等地緣政治,從中國獨立出去,不管以何種方式。正因為在這個意義上,中國把這些界定為核心利益。和所有其他大國一樣,一旦這些核心利益受到損害,中國會不惜一切來保護。

  在下一個層次,中國也不會容許其他大國,在中國周邊造成對中國的不安全。正如美國不容許蘇聯在古巴布置飛彈一樣,中國一旦具備了這個能力,也會防止或者阻止其他大國在中國的周邊這麼做。今天,中美兩國出現的很多問題,就是由兩國之間的地緣政治之爭引起的。儘管中美兩國並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利益衝突,但美國要把其地緣政治利益,擴展和深入到中國的周邊國家,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安全,導致了和中國的間接衝突。

  中國地緣政治利益關切,也會影響到這個地區的政治形式。今天在香港泛民主派和中國有關香港特區民主化的爭論,就是這方面的反映。儘管中國並不反對香港的民主化,但不會容許香港的政治發展超出自己的控制範圍。香港的泛民主派僅僅是從民主化的角度來看問題,忽視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對其地緣政治的考量。如果這個情況繼續下去,兩者之間的衝突便不可避免。

  同樣,中國的崛起也會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形式產生影響。這不是說中國要幹預其他國家和地區。歷史地看,中國從來沒有幹預過其他國家所發展起來的政治形式。即使在中國內部,不同民族所採用的政治形式也是不相同的。今天,中國一直所強調的不會把自己的制度強加給其他國家的政策,是中國文化傳統精神的反映。但中國崛起之後,對周邊國家和地區政治形式的影響,和中國主觀的願望不是那麼相關,這更多的是周邊國家和地區,逐步地會向中國調適。傳統上形成的儒家文化圈的政治形式便是如此。

  很顯然,中國本身的政治秩序的變化更為重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也逐漸地摸索出自己的政治模式或者政治道路。這種模式儘管也受西方影響,但絕對不會發展成為西方那樣的模式。可以相信,中國模式不會取代西方模式,但會成為除西方之外的另一種選擇。這種選擇的存在,會通過不同途徑影響到周邊的國家和地區,甚至更遠。

  今天的世界面臨著自冷戰結束之後地緣政治的大變局。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地緣政治秩序也必須得到重建;這種重建也必然會影響到各國內部政治形式的變化。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個世界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地緣政治利益之爭,而且也是政治秩序之爭。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國際政治秩序和內部政治秩序大變動的時代。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新華網立場

關於作者

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閱讀思客推薦的其他文章,請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關於思客

思客(sike.news.cn),新華網傾力打造的思想傳播與跨界智庫平臺。我們在這裡,與您一起,發現思想力,成就影響力。

回復以下關鍵字提取文章

回復 11 你以為看到了愛情,說到底不過是命運

回復 12馬雲:機會就在那些被抱怨的地方

回復 13 官員變「壞」的衝動

回復 14:法治,從限權開始

回復 15 沒有消亡的媒體,只有落伍的媒體人


相關焦點

  • 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 根源在哪裡?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根源在哪裡?【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西方為何對中國的政治制度及經濟發展之路有那麼多誤讀和偏見?在中國一步步融入世界,特別是成功崛起以來,很多國人這樣的感受變得越來越深刻。
  • 鄭永年:「制內市場」解碼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模式(文末有福利)
    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在全球範圍內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然而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仍然是個謎。如何讓中西方真正了解中國、讀懂中國?近日,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的新書《制內市場:中國國家主導型政治經濟學》中文版首次在國內出版,該書重新解釋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及其可能的未來,以澄清西方對中國誤解。
  • 【思客】鄭永年:反腐敗與制度建設
    首先需要治標,就是要為反腐敗制度的確立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反腐敗就是要通過蕩滌大面積的深度腐敗局面,造就一種較好的政治生態。只有在一種比較好的政治生態之下,才能確立有效的反腐敗和預防腐敗的制度。這裡的過程是:用運動來清除大面積的腐敗,確立良好的制度建設環境;確立一套符合時代需要的反腐敗和預防腐敗制度機制;用制度機制來保障清廉政府。  當然,反腐敗本身並不僅僅表現為政治運動。
  • 楊光斌:政治思潮-世界政治變遷的一種研究單元
    也就是說,一方面,中國被動地捲入了政治思潮之爭;另一方面,則以實用主義原則應對變遷中的社會壓力,從而成為全球化浪潮中的大贏家。五、政治思潮影響世界政治變遷的內在機制前述三百年來的全球政治史說明,政治思潮不但影響著世界政治變遷,也是研究比較政治和國際關係不可或缺的變量。那麼政治思潮發揮作用的內在機制到底是什麼呢?
  • 鄭永年新書《制內市場》:深度解碼中國政治經濟體制之謎
    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高凱)近日,中國問題專家、高層智庫鄭永年教授的新書《制內市場:中國國家主導型政治經濟學》中文版首次在國內出版。據悉,該書原文以英文撰寫,此番浙江人民出版社將其引進出版,期其中的觀察能夠對中國社會認識自身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 【地緣政治】關於中國臺灣地名命名的地緣政治 | 國政學人 第521期
    它企圖以地名作為歷史爭議的手段,這場鬧劇凸顯了地名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地名雖然無處不在,但它在地緣政治方面非常重要。它既是一個地理空間概念,也是一個歷史儲存庫。有學者將之視為一種福柯式的裝置(dispositif),與「話語體系、行為體、制度和物質對象的位置組合」如何塑造命名過程相關。本文認為地緣政治與地名命名存在某種地域劃界關係。
  • 索爾·科恩:古代和近代的地緣政治觀點
    最初,氣候和地區 地貌是這種觀點的基本內容。目前的看法是認為明天的地理 「現實」將比以往更重視人口分布和天然資源的補充。  地緣政治分析的目的何在?哈羅德·斯普勞特和瑪格麗 特·斯普勞特認為,提出這方面的假說「可以為深入進行研究 或制定政策和進行宣傳的目的服務;不論作者宣稱的意圖是什麼,……(他們的地緣政治著作)總是為了達到這兩種目的。」
  • 第218期·【史學研究】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與東亞地緣政治格局變遷
    【內容提要】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明王朝內憂外患,財政疲憊,國力日漸衰落,而日本則隨著豐臣秀吉統一大業的完成逐漸崛起。以明王朝為中心,建立在封貢體制下的傳統東亞國際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戰。在此背景之下,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對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隨著琉球王國兩屬地位的確立,東亞地區中、日兩強相爭的地緣政治格局逐漸形成。
  • 鄭永年:中國要構建理性民族主義
    [摘要]隨著地緣政治的變遷,民族主義重新抬頭和復興,對國際和平和民族國家的統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民族主義也再一次成為人們不得不關心的一個重大議題。中國也不例外。從內政來看,民族主義精神始終反映在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民族主義,尤其是強化國家認同感的愛國主義,已經成為一種公民生活美德。但在很多多民族國家,無論是民主國家還是非民主國家,內部各種民族主義的興起則往往是致命的,經常導致多民族國家的解體,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就是如此。今天,老牌帝國英國和西班牙等也面臨內部民族主義的挑戰。
  • 林宏宇: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原標題:東亞地緣政治博弈新態 2013年底,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正式生效,並已引發一波媒體熱議。以筆者之見,中國此時設置防空識別區已成為考察當前東亞地區國際關係與大國博弈的窗口,這無疑是影響2014年東亞地緣政治博弈的一件大事。
  • 克拉運河背後的地緣政治
    似乎任何問題都可以和中國在政治上的企圖拉上關係。不過在中國在南海大規模建設據點,並向印度洋拓展遠洋力量的背景下,無論官方再怎麼聲明不知情,克拉運河這項足以打破地區平衡的浩大工程,終究都是會和地緣政治掛鈎的。在提到克拉運河的價值時,被提及最多的觀點,就是有助於打破所謂的「馬六甲困局」。在各種戰略危局的設定中,活躍的海盜、日趨飽和的通行能力都不是大家最擔心的。
  • 鄭永年:中國執政黨的政治認同基礎
    我們也能夠體驗和觀察到中國過去這五年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世界其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恍若之間,中國和世界都變了,像報告所說的,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有了一個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個報告的思想和內涵?
  • 復旦管院 | 地緣政治幽靈再現,中國企業構建「全球思想力」的12條...
    地緣政治幽靈又回來了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是左右國際秩序的兩股力量。意識形態的力量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很強,以至於我們遺忘了地緣政治的影響。但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轉變。意識形態出了問題,地緣政治的幽靈又回來了。強權民主之下,國家與國家之間是一種強弱對抗的關係,而帶給我們的則是一個統治與被統治的問題。事實上,中國企業從沒有統治過商業鏈中其它國家的企業,反而長期受自由主義和市場經濟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認為競爭是天然的、應該的和必需的。
  • 「印太」 的建構與亞洲地緣政治的張力
    顯然,「印太」概念的流行與「亞洲北約」的重啟,都是近年來亞洲地緣政治變化的結果,也是塑造未來地緣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對此,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政策應對? 本文將就以上問題逐次展開討論。   一、「印太」 的概念建構與現實發展   國際政治既是權力博弈,也是概念建構間的博弈。
  • 當今世界上哪些國家的「地緣政治」位置最優越?
    「地緣政治」是政治地理學中的一種理論,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主要是利用該國的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來分析該國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研究一個國家的地緣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世界上的國家數量超過190個以上,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地緣政治格局,那麼,哪些國家的地緣政治比較好呢?
  • 思客丨鄭永年:反腐敗不能「左手反右手」
    每一代領導人、每一屆政府都會增加一些這方面的制度和機制。這裡就需要人們比較現實地理解反腐敗運動和制度建設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簡單地企求制度來解決所有腐敗的問題。  採取先治標、後治本的反腐策略,是有很大的政治理性的。從中國腐敗的實際情況看,腐敗已經發展到不治標就難以治本的地步。首先需要治標,就是要為反腐敗制度的確立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
  • 著名學者鄭永年:新中關係是互利共贏的典範
    鄭永年說。鄭永年說,從政治上來看,新中關係是非常特殊的。這不僅是因為兩國最高領導人互訪頻繁,更是源於兩國領導層之間機制性、制度化的會面,這包括已經建立的三個副總理級雙邊合作機制,以及新方與中國7個省市建立的地方合作機制。「從中央到地方的各個層面,新加坡都與中國有著制度性聯繫,與此同時,新中之間的人員交往也日益密切。
  • 地學快訊|政治地理與地緣關係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師範大學順利召開
    北京大學王恩湧先生等在1998年出版了《政治地理學:時空中的政治格局》,並被列為教育部面向2l世紀課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學「九五」規劃教材,是國內政治地理學教學科研的重要進展。我們的陸大道先生,很早就在潛心研究地緣政治、地緣關係,在這些方面很有建樹。
  • 韓國: 無法獨善其身的地緣政治窘境
    除一位韓國女生外,其他同學都無一例外介紹了本國的美食,旅遊景點和語言文字等常規的非政治標誌。很意外的是韓國女生展示了韓日爭議的獨島(竹島)宣誓主權,更意外的是她們小組裡本應該還會有位日本同學(可惜日本同學那天碰巧換了另一個時間段上課),也就是說韓國女生課前準備材料時是早有預料到日本同學會到場。後來我自行去腦補了如果這兩位同學都在場的尷尬場面。
  • 重塑政治生態讓我軍浴火重生
    前些年,郭伯雄、徐才厚等人私慾膨脹、賣官鬻爵、拉幫結派,走向黨和人民的對立面。某些領域發生嚴重腐敗,一些「潛規則」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亂了思想、壞了風氣,嚴重汙染了我軍的政治生態。自然生態需要綠水青山,政治生態也需要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