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新書《制內市場》:深度解碼中國政治經濟體制之謎

2021-01-10 瀟湘晨報

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高凱)近日,中國問題專家、高層智庫鄭永年教授的新書《制內市場:中國國家主導型政治經濟學》中文版首次在國內出版。

據悉,該書原文以英文撰寫,此番浙江人民出版社將其引進出版,期其中的觀察能夠對中國社會認識自身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據了解,本書寫作耗時6年之久,是鄭永年「解釋中國三部曲」的第二部,也是他數十年觀察、研究中國的精深之作。

什麼是「制內市場」?對於這個略顯專業的學術名詞,很多讀者可能還很陌生。鄭永年在書中闡釋:「制內市場」是一種在中國歷史中不斷演進的政治經濟體制,這一體制源遠流長,從漢初法家—儒家之爭的古老形式,發展到後來更為成熟的帝制綜合體形式。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它在戰爭和革命的現代國家構建過程中生存下來,並發展成為當代改革開放後的形態。總的來說,在這種體制中,市場存在著,但並非自主的、自我調節型的秩序,而是一個以國家為中心的秩序的組成部分,服從於國家治理的規制。具體體現為一個三層市場共存的結構:底層的自由市場經濟,頂層的國家資本,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政府機構和私營企業相互作用的中間地帶。通過這樣三層的資本結構,政府維持著與市場之間的平衡,並履行經濟管理的責任。

從概念,到歷史,再到當代,全書用「制內市場」作為一個總體概念框架,對中國的政治經濟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國政治經濟的基本邏輯。鄭永年提出,儘管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在漫長的歷史中發生了變化,但制內市場的結構仍然保存完整。今天,西方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是從西方的意識形態出發的。但中國怎麼變都不會變成西方國家那樣的市場經濟。較之西方體制,這一結構有它自身的優劣,也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正如作者在總結章中所言: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全球化,中國國家、市場和社會之間的內部平衡不但關係中國自身未來的前景,也可能會對世界各地的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完)

【編輯:朱延靜】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鄭永年:「制內市場」解碼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模式(文末有福利)
    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在全球範圍內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然而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仍然是個謎。如何讓中西方真正了解中國、讀懂中國?近日,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的新書《制內市場:中國國家主導型政治經濟學》中文版首次在國內出版,該書重新解釋了中國的政治經濟及其可能的未來,以澄清西方對中國誤解。
  • 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 根源在哪裡?
    尤其是過去一年,從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到中國的一些內部治理事務,再到美中之間的各種摩擦,西方世界所展示的偏見和惡意之多讓人驚愕。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如何讀懂中國一直是個重要課題,而實現長期高速發展且社會穩定的中國體制更是引來諸多國內外學者探究。著名政治學者鄭永年(如圖)是這一領域的資深研究者,日前他推出新作《制內市場》,立足中國數千年歷史的變遷,嘗試解開中國經濟體制之謎。
  • 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已任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講席教授
    據介紹:「作為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教授長年致力於中國內部轉型及其外部關係研究,先後出版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學術專著50多部。其紮實的實地調研基礎、獨特的海外視角使其學術研究成果既紮根於中國政治實際又有超脫於中國固有政治經驗的高度,其學術研究在理論界和社會傳播領域受到關注。」
  • 【FT中文網】專訪鄭永年:中國未來30年的任務
    採訪:FT中文網公共政策主編劉波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無疑是近年來在中國最具公共影響力的政治學者之一。在他最近的兩本著作《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和《未來三十年:改革新常態下的關鍵問題》中,他縱議中國發展道路與發展邏輯,為中國的改革與轉型建言獻策,並探討中國應該在世界上佔據的位置。
  • (完整實錄)獨家專訪鄭永年:美國越封閉 中國越要開放
    【直新聞按】深圳衛視&直新聞獨家對話被稱為「中南海九專家」之一的鄭永年教授,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國際關係與中國國情研究的他曾旅居新加坡多年。今年,他來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擔任首任院長、講席教授。
  • 獨家|鄭永年:在疫情後的世界版圖上,中國會是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說中國是一個舉國體制,完全是政府來決定的來推動這樣一個體制,美國是市場社會來推動這樣一個體制。還有一個中間的,那就是德國體制,早期德國也是表現出不作為,但是德國馬上就恢復了他的能力,為什麼呢?因為德國這個模式,我們學術界把它稱為社會市場模式,他的社會政府跟市場之間,社會跟生產就比較均衡的模式。德國模式也不錯,所以說制度的優越性優劣是有的,但是我們不能把它片面化,這不僅是一個政治體制的問題,還有包括它的的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這是大家所忽視的。
  • 姚洋:理解當代中國政治體制的儒家視角
    【西方國家的一些政客和媒體時不時對中國的政治體制進行攻擊,仿佛他們的制度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是,比起西方國家,如今的中國無論在應對金融危機還是新冠疫情都表現得更為高效,足以讓他們對自己的傲慢進行反省。不過,要想弄清楚「中國的政治體制究竟是什麼」以及「應該怎麼理解中國的政治體制」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
    原標題:【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從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思想深刻認識新型舉國體制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指出
  • 鄭永年:意識形態淡化,共產黨丟了一個法寶
    民生進步是民主化的前提記者:很多人認為,「中國模式」只具有經濟意義,而對中國政治模式持否定態度,並認為中國政治模式如果不向西方民主模式轉型,最終會使中國經濟的發展面臨政治體制上的瓶頸。鄭永年:很多人談到「中國模式」都談經濟模式,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是成功的,而不談政治模式。但我覺得中國的政治模式很重要。
  • 【思客】鄭永年:反腐敗與制度建設
    這裡有兩層含義:首先,腐敗是現存制度運作的結果,包括經濟、行政和政治體制在內的很多制度,在其運作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腐敗;其次,反腐敗的制度不作為,不能有效遏止腐敗,更不用說是根除腐敗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國家都會從制度入手來懲治腐敗和預防腐敗,確立清廉政府。  但是,對反腐敗的制度建設的考量不能過於簡單。從中國的情形看,改革開放以來,並非沒有制度建設。
  • 新加坡國立大學鄭永年:要警惕「政治激進化」
    鄭永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報告旗幟鮮明系統地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道路問題」,並將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近年來,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挑戰越來越多,圍繞道路和改革的說法較多。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立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 鄭永年教授任首...
    富有原創性的分析與研究,產出對未來發展有指導意義的思想理論;第三,我們希望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為一所國際水準的政策智庫,與政府、社會和地方共同體展開密切合作,開展有前瞻性、富有深度的政策研究,就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為政府部門、企業、社會各界提供政策諮詢,推動區域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
  • 鄭永年:中國執政黨的政治認同基礎
    鄭永年:按我自己的理解,不僅僅是十九大報告,就是十八大以來所發生的變化,很多人都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多年前我就感到中國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要判斷一個執政黨,領導人是相當重要的,黨本身的使命也非常重要。
  • 鄭永年:國際體系搖搖欲墜,中國接下來怎麼辦
    未來的全球化,或許是「一個世界、兩個市場」和「一個世界、兩個體制」,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市場,另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市場。一些國家跟美國多做些生意,另一些跟中國多做些生意,也有些國家兩邊的生意都做。武漢市有幾級政府?至少三級半。中國哪怕像新加坡這樣規模的城市都是三級半政府,需要這麼多層級的政府幹什麼呢?中國從秦朝、漢朝到晚清都是三級政府,現在有這麼多級別政府,還是需要改革的。其次,怎麼激發公務員、官員的積極性呢?除了強調意識形態,或許還需要物質。新加坡是世界上公務員工資最高的國家。當然不是說中國公務員的工資都要像新加坡這麼高,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水平。公務員也是人,也要過體面生活的。還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制度演進沒有「歷史的終結」
    不分貧富,無論大小,各國的治理能力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它讓很多人聯想到制度之爭。通過這場考試,我們能學到什麼?除了疫情,正如古特雷斯所說,世界本就充滿不確定性,這個世界的演變有哪些趨勢?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鄭永年,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從當下的疫情出發,詳談他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考。
  • 鄭永年: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吳下阿蒙」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7日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的文章《中美關係向何處去?》。文章分析認為,在開放狀態下,越來越多的國家變成中國發展的「利益相關者」,美國(和西方)要把中國孤立起來沒有任何可能性。只要中國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做出應對,中美關係就不會如美國的強硬派所願。文章摘編如下:中美關係向何處去?
  • 鄭永年:中國不跟美國比誰更封閉,哪個國家更開放,才是最後贏者
    美國很多企業及地方政府不想跟中國經濟「脫鉤」,甚至還想跟中國深度交往。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過去兩年,美國對中國的興趣有增無減,外國(主要是美國)持有中國股票和債券的數量一直在穩定增長。鄭永年強調,要用理性來回應美國打壓,不能把美國看成一體,不能認為美國每一個社會組織、每一個人都想跟中國作對。
  • 思客丨鄭永年:地緣政治變遷和政治秩序重塑
    撰文/鄭永年  「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個世界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地緣政治利益之爭
  • 鄭永年談當前中國政治學發展兩大主要挑戰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李京澤 黃鈺欽)在5日舉行的慶祝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鄭永年指出當前中國政治學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並著重就其中兩個主要挑戰進行了分析。
  • 鄭永年擔任院長,港中大(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揭牌
    9月23日,由國際知名學者鄭永年擔任院長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正式揭牌。今年8月24日,鄭永年參加了在中南海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江小涓、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