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越老越值錢,死了更值錢。」這話對嗎?
好像對,譬如齊白石、吳冠中等等,可以舉出一堆名字。
但也好像不對。遠的不說,就說近三十多年來上海畫壇。記得曾經有幾位老畫家當年還是很火的,門庭若市。家裡排隊賣畫的人絡繹不絕,大多得把銀子先付了(不是預付款,是全款),畫哪一天畫得出還得看交情。這些買畫的都相信,他們會越來越值錢。如今老畫家仙逝不過十來年,人們已很少記得他們了,年輕點的更是不知道他們。他們的畫作偶有在拍賣會上出現,價錢跟過去差不多,甚至還不如。
這幾位老畫家有共同點:缺乏個人的藝術風格,基本是拾前賢牙慧;缺乏精品力作,大多是應酬作品。記得當時流行畫家「跑堂會」。那些有身份的畫家,尤其老畫家是被邀參加堂會的紅人。有些畫家特別熱衷參加堂會,被戲稱「堂會畫家」。這種在「堂會」中誕生的作品,絕大多數是應酬之作,人稱「堂會畫」。
但我覺得那幾位老畫家也無可厚非,他們中年時吃足了苦頭,沒有什麼機會好好創作,更沒有機會賣畫,生活大多拮据。改革開放後,機會來了,他們抓住人生的尾巴,用自己的才華給自己和子女換取一些生活的實惠,又有什麼不可以呢?他們賺的那點辛苦錢,在如今一些「大畫家」眼裡真是微不足道。現在有的畫家在拍賣會上一幅畫的落槌價,那幾位老前輩一輩子賺的加一起都不如。
不過,當今那幾位在拍賣會上炒紅的「大畫家」是不是會「越老越值錢,死後更值錢」,那就不知道了。或許人家也不在乎,只要享得眼前福,管他身後浪滔天。
炒「老」的有風險,於是乎又有人開始炒「嫩」的,流行起炒作「七零後」「八零後」概念,「九零後」板塊也在動了。
那麼到底「老」的好還是「嫩」的好呢?其實藝術創作跟年齡沒有絕對關係。唐伯虎二十多歲就畫得比絕大多數耄耋之年的老畫家還好,而金冬心50歲前還不會畫畫,齊白石50歲前的畫基本還屬於鄉下的風俗畫。不管年齡幾何,關鍵是看作品如何。作品不行,人再「老」或再「嫩」都不行。
那作品怎麼才算行呢?這是個困惑國人的大問題。其實用常識來理解就行了。譬如,一篇論文是抄襲的或者是東拼西湊的,能通過嗎?一個所謂科學成果是抄襲的或者是七拼八湊的,能獲獎嗎?相信大家都會說不能。如果我們以同樣的要求來要求藝術作品,就不難辨析了,至少思辨的邏輯路徑清晰了,又何必在年齡的迷魂陣裡瞎兜圈子。
有人愛拿梵谷來證明「死後更值錢」,還陰險地盼著畫家早死。但是如果自己是個睜眼瞎,不管梵谷死不死,就算畫放到你睫毛前,你還是會選擇那個掛著金字招牌畫行畫的「大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