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東北往事」系列——重回那兒時的記憶

2020-12-19 瀟湘晨報

王一川國畫作品

「這一系列作品,我們計劃了2000多個項目,如今,僅王一川的國畫便已完成300幅的藝術創作,另外,還涵蓋了蒲藝、泥塑、陶瓷、布藝、烙畫、蛋雕、葉雕、貝殼畫、木雕、陶瓷、雕刻、巧石面藝、麵塑、剪紙、易拉罐作品、手工編織等幾十種藝術創作形式,充分展示我們老東北的傳統文化、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童真童趣,將通過作品的展示,讓人們重拾記憶、豐盈生活。」齊齊哈爾電大社區大學民俗藝術中心客座教授白德仁,說起他們團隊的創作理念和構想時,眼神是閃亮的。他特別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老東北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實現文化自覺與自信,為振興老東北經濟做出藝術家應有的貢獻。

步入民俗藝術中心,總能看到民俗藝術家們創作的身影。白德仁與大家在一起研究創意,大家各抒己見,將所經歷的往事一件件講述出來,然後由藝術家們陸續進行創作。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通訊還不發達的年代,孩子們在一起的玩法自然也不相同,簡單的生活卻充滿了童真童趣;在那個時代,人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過著別有滋味的生活,諸如,孩子們圍坐在有故事的老人周圍聽評書,夜夜女人都要納鞋底,炕頭老太太叼個大菸袋……憨厚、淳樸的村民,一點點小事就讓他們每天笑呵呵的,人與人之間總是互幫互助、互通有無,那份鄉情、親情與友情,每每溫潤著人們的心靈。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民俗藝術家們只要是聚在一起,就一起研究這些老東北曾經的點滴往事,那個時代人們穿衣風格、房屋如何、民風怎樣,又有哪些時代的特點與樂趣,有了想法就信筆勾勒出來,根據不同的內容融合不同的創作手法,來逐一地表現出來。其中,鶴城知名畫家王一川先生一幅幅反映時代特點的國畫最能反映老東北往事,不論是栩栩如生的百老圖,還是極富生活特色的鄉村兒童系列,一幅畫一個故事、一個場景一個內容,將人帶回回憶中的生活場景,追溯漸漸逝去的民俗風情。

韓朝陽泥塑作品

從小生活在農村的韓朝陽,對繪畫、泥巴充滿了濃濃的情感,將記憶中的情境通過手中的泥巴進行深入地表現,已形成他的藝術風格,逼真的泥草坊、爺爺放鞭炮孫子捂耳朵的過年場景、喜慶的福字、院中奔跑的雞鴨鵝,以及冰上拉爬犁的情趣……通過泥塑的形式惟妙惟肖地加以展現,無不鮮活地反映老東北的農村生活氛圍。

韓朝陽說,在他創作的過程中,眼前總會出現農村的一草一木,冰上拉的爬犁、房沿上凍的冰溜子、懸掛在屋裡哄小孩用的悠車,還有母親在園子裡打醬,那醬香味能飄得很遠,哥哥趕著牛車在地裡收苞米等。韓朝陽平時就注意觀察生活,將曾經的過往化作手中的藝術作品,時常做著做著就被手中的人物逗笑了,或被感動得落淚。前幾天,在民俗文化集市活動時,一位前來參觀的老哥,圍著他的作品默默地看,然後就指著脫坯、摟柴禾的作品說:「這些活我都幹過、都幹過」,等看到作品中一位老母親納鞋底時,竟哽咽著說不出話來……

如今,韓朝陽又將自己的泥塑與氣燒、電燒相結合,化泥為陶,既增強了藝術美感,又延長了作品的生命力。

王瑞華布藝作品

齊大教授、民俗藝術家王瑞華,採用傳統大花被面的布創作出憨態可掬、玲瓏生動的布藝公雞、母雞、雞雛,充分展示一種懷舊的氛圍,她還與韓朝陽合作,讓他專程用秸稈手工紡織出雞窩,不同藝術形式的結合,更增添了些許創作的情趣。

省非遺傳承人朱瑞華,一個個手工勒勒車、易拉罐作品和秸稈扎刻作品,既展現民族風貌,又綠色環保、變廢為寶,飛翔的丹頂鶴,達斡爾族風情的大草房、婚車等,點滴中凝結著藝術家們對往事生活的追憶、對民族風情的記載。

何泊春剪紙作品《農村電工》

雕刻家何泊春用葉雕、剪紙真情地表達了一份鄉情、鄉音,一刀一刻間直抒胸臆、表達情懷;書畫家、雕刻家滕伍君,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了一系列飽含生活氣息的老人肖像,靈動鮮活、維妙維肖;還有畫家馬正潭所繪的丹頂鶴百米風情長卷,盡展老東北的人文風貌。

何泊春葉雕作品《回憶》

如今,他們又將富裕漫畫也納入進來,讓老東北往事系列創作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內容更加鮮活靈動, 每幅創作都經過藝術家們的反覆推敲,每件作品中都飽蘸一段故事,極具思想性、生活性和藝術性,總能觸及心靈最柔軟的地方。正如韓朝陽所說,創作這些老東北民俗系列作品是很有意義的,通過它們能勾起人們對地域民俗文化的記憶,也能從中汲取更多養分。(於海波 韓豔華 )

(責編:王思迪、王豔)

【來源: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田雪緋:冰宮老東北火鍋 透心兒涼 心飛揚
    不怕冷的在冰宮裡吃冰棍兒 哈爾濱人冷中求冷的精神近年來是越來越高昂,零下二十度中冰桶挑戰,在封凍的江上開鑿冰窟冬泳,五星級酒店哈爾濱萬達嘉華建起了冰宮老東北火鍋。冰桶挑戰、冬泳都是少數勇敢者的遊戲,但是至少可以試試冰宮老東北火鍋。用冰塊堆起的雕欄玉砌屋子,像愛斯基摩人古代的洞穴,但是裡面的布置卻是老東北風的,掛著的胖年畫娃娃,火紅的窗花、紅配綠的座墊,吧檯裡的薑湯、熱酒,來到這裡感受一次過癮的穿越,從現在穿越到過去,從熱帶穿越到北極,從五星級的高貴穿越到老東北的鄉土氣息。
  • 母校記憶,宣威四中的那些時光和往事
    時值九月,正是開學的季節,偶見朋友圈,又一輪的學子在晾曬著軍訓和軍姿,這讓字遊君又想起那年九月和四中的相遇,以及那些人和往事。本想先從我的同桌說起,可惜,在我記憶中,似乎每個和我讀過書的都是我的同桌,生性好動的我,似乎沒有一天能好好呆著一個座位上讀上一天書。
  • 記憶快速泛化 往事不再如煙
    原標題:記憶快速泛化 往事不再如煙 記憶提取快速泛化機制的發現和理論假說的提出,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可能開闢一個全新研究方向。 記憶有著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記憶編碼和儲存的神經機制已經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人們對記憶提取的神經機制卻知之甚少。
  • 《一人之下》巴蜀往事線索記憶無限怎麼獲取 記憶無限獲取攻略
    導 讀 巴蜀往事這個活動開啟已經有段時間了,很多小夥伴都或多或少的了解到這個活動的玩法,而部分玩家在體驗時會發現每天能夠獲得的線索非常的少
  • 讀者回音:記憶中的浦東往事
    原創 讀者 魔都小哨兵SH近期「魔都小哨兵」刊載「浦東正青春」系列,激起我對浦東過去的記憶,真得是滄桑巨變。印象特別深的是少年時代,往返浦東、浦西的行路難。三十年彈指一揮間,浦東的路,上海的路,如今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越走越美好。
  • 寫給孩子的信:聊聊記憶,說說背誦的往事與現實
    外中的(準)同學: 這周我們談談「記憶」這件事。 其實,我並非真正地完全拒絕「背誦」「記憶」,我的歷史、政治背誦挺好,初中幾乎是滿分,高中也是強勢學科,,我所拒絕的厭惡的是我「不喜歡」的記憶,沒有搞懂用處的「記憶」,自己不擅長的「記憶」,於是情緒感性替代了理性,記憶的缺失也就造成了分數的喪失。 進大學前,選專業,但是英文專業比中文專業洋氣,我本來是想選歷史專業,我中學最喜歡的是歷史。
  • 塵封的記憶——一件往事
    塵封的記憶—— 一件往事蔡集成我最早知道韓麟符的名字是在1990年出版的《紅山文史》第四集李在洲先生的文章《赤峰教育界知名人物》裡,但文字非常簡略,只有200多字。在這些事跡中多處出現他的侄子韓述愈這個名字,這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1965年春季開學,那時我在赤峰二中讀初一。那時的二中學生食堂沒有餐廳,一日三餐打飯吃飯都在教室,每天按時把飯菜抬到教室,400多住宿生,有四間教室承擔這種打飯窗口。
  • 校園往事 | 高經建:曾是少年——三好小學記憶
    …… 記憶中那時男生作文普遍不如女生。我只記得有個男生叫王少青,五年級還是六年級時從老家轉學來的,剛來時學習一般甚至有點吃力,但過了沒多久,老師就經常把他的作文當範文了。校園往事 | 回憶柳巷公社民辦小學與張鳳英校長校園往事 | 新道街小學往事校園往事 | 閻曉宣:九一記憶校園往事 | 芳華不再,初心永駐——寫在從太原三中畢業三十年之際校園往事 | 王明明:九一記憶校園往事 | 九中記憶校園往事 | 難忘的育英學校校園往事 | 憶山西師大劉志和恩師
  • 口述體紀錄片《桐鄉往事》:在平凡人的記憶中捕捉時代光影
    質樸的畫面展開,沒有旁白,只有個體的講述,一個個桐鄉人的故事走到跟前——由中央新影集團發現之旅頻道創意策劃,聯合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及上海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共同製作的口述體紀錄片《江南往事》,日前已完成這一系列的《桐鄉往事》第一季30集的錄製。
  • 席慕容《七裡香》:往事,早化作滿園鬱香
    七裡香樓前的七裡香不開花時,大家都以為是普通的冬青樹。但是開花了可能也只有我知道它有個美麗的名字:七裡香。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在綠樹白花的籬前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而滄桑了二十年後我們的魂魄卻夜夜歸來微風拂過時便化作滿園的鬱香
  • 一人之下巴蜀往事攻略:線索記憶無限獲得方法[多圖]
    一人之下巴蜀往事活動中收集線索記憶是重要的一步,很多朋友表示自己每天獲得的線索有限,想要成功領取到獎勵進度太慢了,那麼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快速的獲得這些線索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人之下巴蜀往事攻略:線索記憶無限獲得方法,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
  • 李紅濤 韓婕:新冠中的非典往事:歷史類比、記憶加冕與瘟疫想像
    然而,「歷史類比」並未窮盡新冠敘事中的非典往事。十七年前的共同記憶,被激活並挪用為重要的符號資源,為親歷SARS的「老將」和新一代醫護加冕。本文對經驗材料的描述和分析圍繞「歷史類比」和「記憶加冕」(mnemonic coronation)展開,透過新冠危機當中媒體對非典往事的調用,把握集體記憶的社會框架作用。
  • 中國高架第一環的上海內環線,TA的往事你可知曉?上海記憶
    今天通過這篇文章,一起了解上海內環線的前世今生吧~中國高架第一環的上海內環線,TA的往事你可知曉?】#上海記憶#上海內環高架路,俗稱「上海內環線」,市民們一般都簡稱「內環」。它是上海最早建設的城市快速高架道路,素有「中國高架第一環」之稱,TA的建成使得上海人的出行方式開始從平面向立體化延伸。
  • 重回歡樂時光 讓這條精品旅遊線路喚起你的童年記憶
    重回歡樂時光 讓這條精品旅遊線路喚起你的童年記憶 2020-04-15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評估你的經歷性與語義性記憶看長時記憶到什麼程度
    (14)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15)你11歲時的同桌是誰?( 16)哪位老師你非常不喜歡?(17)你能否記起在學校用心學過的詩歌、演講或者文章?(18)第一個讓你心動的人是誰?(21)11歲時誰是你最好的朋友?(22)你記憶最深的第一個假期是什麼?(23 )你記憶最早的傳統節日(春節除外)是什麼時候?(24)描繪一件你喜歡的玩具。(25)你什麼時候學騎自行車的?
  • 往事系列——記憶中,老師「懲罰」學生的趣事
    小學時,印象最深的是,誰搗蛋,老師就用教鞭棍打誰的手心,當然打得並不狠。現在再看教鞭棍這三個字,又是鞭又是棍的,看起來都惡狠狠。高中的記憶中,沒有懲罰,因為我們那個班整體學習成績比較好,印象中老師們用的最多的方式就是
  • 伊鋼往事‖(35)則克臺反修學校裡的那些老師哪去了(上)
    在我書寫系列散文《伊鋼往事》的日子裡,杜老師的幾個女兒先後通過微信聯繫上了我,她們也很懷念那一段如水一般澄澈陽光的日子,只是不願意回憶,怕想念早逝的母親而痛苦萬分。故而當我寫到她們的母親--杜花苗老師的時候,也拉開了她們的記憶。她的二女兒雪蓮告訴我:我說過,媽,你能不能學學其他老師聲音小點,媽媽說怕坐在後排的孩子們聽不到,怕誤人子弟。
  • 孩提時的記憶都去哪了? 大腦如何記錄我們的人生?
    孩提時的記憶都去哪了? 大腦如何記錄我們的人生?時間:2016-10-18 10:30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孩提時的記憶都去哪了? 大腦如何記錄我們的人生? 我們對生命中某些片段印象深刻,而對其他片段只有一些零散的記憶。
  • 教育工作者感言:時間放在那兒 成就就在那兒
    作 者 餘 維 賢「時間放在那兒,成就就在那兒」。這句話是我今天早上在四橋下走路時聽到的,是一位年輕母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正如她所說:時間放在那兒,成就就在那兒。我衷心祝願她的兒子成人成才。因為她把時間時間放在了培育孩子身上,她的成就就會出現在兒子身上。
  • 賈濤筆下風景油畫之兒時記憶家園系列
    我在欣賞抒情先生筆下兒時家園系列油畫作品與你分享。剛來北京宋莊時在街上逛畫廊,不小心看到了他家,在廊裡看到他的風格型味道作品會讓人覺得活著便是一門藝術、生命便是奇蹟、生活便是味道。兒時記憶中的家園系列之羊群71*91第一張羊群的作品風情細膩,仿佛見過這個情景。雖說是一個角落,或許被認為不起眼的情景,但在作者手下卻被抒寫得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