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什麼最重要?民生與安穩!
所有的歷史都在不斷地警醒與告誡今世之人一些真理與應該恪守的規則,卻被大多人忽視或無知,於是,歷史重現,世事輪迴。
看歷史劇或史書,會產生出一些感想:底層動蕩的根源是什麼?壟斷之後的禍患又會有哪些?除了上層對於權力的野心想要叛亂與易主之外,老百姓生存幸福感的缺失而引起的社會動蕩,自然也是一大隱秘的禍根。
我在老祖宗們的觀點裡找到了這一根源的答案。
孔子在《論語 季氏》裡有這麼一句:「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這裡有我們現在常說的兩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
其實通過這句話,我們則可以看出整個社會動蕩的根源,不擔心人口少或整體資源少,而是害怕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不擔心貧窮,卻害怕社會的不穩定與不和諧。若資源分配均衡了,哪怕人口少,不富裕,也沒有傾覆的危險。即使別人不臣服也沒有關係,用仁義禮信德去感化他們,讓他們長時間的感受到便會自動前往,若已經前來的人便讓他們的內心感到安定踏實。
一個社會資源的嚴重分配不均,或是形成了壟斷的趨勢,絕大多數優質資源都被少數人所掌控,那麼不能享有資源或是資源甚少之人的數量卻是極其龐大的,自然會產生不滿,從而生成動蕩的局面。
孔子的那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能單純地理解為集體分配,不分情形,倘若多勞者而少得,少勞者而多得,自然會有失公平,不能一視同仁,因為人的智力水平、體力多少、時間分配都不盡相同,故而對任何付出也自然是不一樣的,回報自然不同。可是,很多事情卻偏偏不是這樣被劃分的,很多掌控資源的人並非是他付出得多,而是他享有的資源優勢或是通過一些不公平或不正當的手段而得到的,這就就比一群老實本分之人努力通過自己的勞動在獲取報酬,突然有一個人不那麼本分了,開始耍心機利用資源得到了別人數倍的報酬,那麼這個不均、不安也便開始種下禍根了。
當人們都同樣的貧窮時,沒有人會覺得自己委屈,大家都在窮開心,生活得挺知足的。可有一天一些人的日子開始富起來了,而更多的人卻依然守著貧窮,嫉妒、抹黑、想盡辦法扳倒別人,於是開始生出害人之心。很少有人會去誠心討教別人的致富方式,富人也絕不會去真心傳授自己的致富方法,除了本身有些地方不那麼光彩之外,更怕的是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可是, 貧富懸殊越來越大,社會的矛盾也會越來越大,壟斷階層對於普通大眾生存空間的擠壓與掌控自然會遭來更多的不滿,還有霸道的禁止話語權,讓普通人的利益根本找不到地方去維護。
所以,我們理解孔子的這句話要從深層次去看,有些人會反駁說,那不勞而獲之人難道也應該給他同樣的分配嗎?難道提倡人們都應該守著貧窮而不讓人有所發展去致富嗎?這便是會錯了義,對這句話的誤解。
孔子指出了社會動蕩現象的根源,後來荀子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觀點,更加說明「水」的重要性與存在的價值:
掌握重要優質資源的人是極少數的,若這些人不能以德服人,取信於人,用之於民,而盡顯欺壓與貪婪,那麼水看似柔軟善良,但也是具有規模與爆發的力量的。
最近看《大秦賦》,看到嬴傒帶領宗室子弟平定嫪毐叛亂,扳倒呂不韋之後,讓嬴政的政權更加穩固,可為什麼卻不能在此後更加和諧相處呢?這自然說明了一句常話:「可以同患難,卻不可以共富貴」。
人性往往就是這樣,當面對外敵入侵時,可以齊心協力一致對外,卻在和平之后發起內鬥,索要名利財富,嬴政重用楚系外客,卻對宗室的人封賞有限,自然印證了孔子的這句「不患寡而患不均」而讓他們心生不滿,產生消極內鬥,不如先前對外時團結,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
當人陷於困難之時,因為欲求是一樣的,驅逐外敵,當外患解決以後生活安定了,富貴了,卻無法像當初那樣和平共處,因為此時的心思不一樣了,如何分配資源,誰掌控話語權的問題接踵而至,夫妻如是,公司如是,歷史也如是。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夫妻在熬過了艱難的歲月以後卻分開了;初創公司在發展平順以後,創始人卻分道揚鑣;到最後,依然發展得不順利才回想起當初在一起受苦時的美好歲月,歷史上更有無數這樣的故事。這依然是「不患貧而患不安」。
歷史上對於這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呢?聖人提出了觀點,歷史也有跡可循,那就是:
勞有所得,用之於民,不可貪得無厭,佔用優質資源便要做優質之事,永遠也不能動底層人的生計問題,生存是底線,人們生活的安穩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荀子 哀公篇》裡魯定公和顏淵的對話裡有一句,便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魯定公問顏淵,東野先生的車駕得如何?顏淵說好不好,不過他的馬很快便要逃走了,魯定公斷定顏淵是一位誹謗者,說是非之人,便非常不高興,可三天之後,有人來報東野先生的馬真的掙斷韁繩跑了,魯定公召顏淵前來,從何得知?顏淵回答說,東野先生駕車的動作非常標準,看起來一切都做得很好,可是他卻讓馬不停蹄地跑,當馬的精力耗盡以後也不讓歇息,馬又怎麼會不跑呢?
顏淵說:「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此句意為,當鳥走投無路的時候就會到處亂啄,野獸走投無路了便會到處亂抓狂,人走投無路了便會鋌而走險,惹出禍端。從古至今,但凡讓民眾走投無路了,情況便危險了。
所以,還有四個字便是「窮寇莫追」的道理。
以哲學的眼光看世事,用國學的觀點談人生!喜歡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