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八一精神的歷史地位
「南昌首義誕新軍,喜慶工農始有兵」。90年前的南昌起義以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偉大壯舉,以創建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貢獻永載史冊。八一精神源自於南昌起義的偉大實踐,所蘊含的堅定信念、聽黨指揮、為民奮鬥、百折不撓、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等內容,啟迪了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等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黨我軍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八一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開始了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程。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嚴峻形勢,給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謀求中國革命的勝利,提出了一次歷史性考驗。置身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全景,追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南昌起義是在中國革命由高潮轉入低潮、共產國際對起義缺乏信心的形勢下,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起了一面武裝鬥爭的旗幟,對中國革命的許多重大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的實踐,折射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勇氣和謀略,展示了共產黨人獨立自主、不畏強暴、敢於勝利的寶貴精神,由此孕育而生的八一精神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重要成果。
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突出成果。南昌起義的根本綱領是土地革命,並以軍事力量推動土地革命的實現。《中央委員宣言》提出,「使本黨獲得廣大農民群眾參加革命,始能鞏固革命之基礎」,「繼續為反帝國主義與實行解決土地問題奮鬥」「以此種革命主張號召天下,喚起民眾」成為其所提出的七項奮鬥主張之一。起義過程中,起義領導人明確提出以土地革命為政治綱領和主要口號,如「南昌暴動的主要意義,就是要繼續沒收土地的鬥爭,實行土地革命」「中國的國民革命,第一個使命就是要實行土地革命」「我們此次革命的行動,即是為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問題而奮鬥」。朱德、陳毅率領從三河壩撤出來的部隊,在湘南地方組織的配合下於1928年年初發動湘南起義,在奪佔的地區開展打土豪、實行「插標分田」,把土地革命的口號付諸實施。
八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對中國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基礎上形成的,南昌起義開始把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結合起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根據國情和實際,不斷探索適合的革命道路。正如《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中國革命的勝利,從根本上說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依靠中國各族人民自身的力量,經歷千辛萬苦,戰勝許多艱難險阻才取得的。
八一精神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魂
黨的絕對領導,是從人民軍隊誕生之日起就開始鑄就的建軍之魂。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原則的確立和實踐,是中國共產黨對「通過暴力革命打碎舊的國家機器」重要原則的正確運用。「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魂的鑄造,起源於南昌,初鑄於三灣,形成於古田,定型於延安。」聽黨指揮是八一精神的特質與靈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的立軍之本和不朽軍魂。
南昌是人民軍隊軍魂的發源地。南昌起義是中共中央根據時局的突變決定的,起義的全過程貫穿了「聽黨指揮」的主線。中國共產黨如何獨立領導革命隊伍,是南昌起義一開始就亟待解決的全新課題。為了加強對起義部隊的領導,中共中央首先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作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機關,貫徹執行中央的決定,負責組織和領導南昌起義,確保黨對起義軍最高領導權的掌握。準備起義時,將一些黨員疏散到軍隊中,採取「控制現有部隊,撤換非共產黨員的團長和師長,然後開赴南方」的方案,表明黨在南昌起義後準備完全控制部隊,以達到南下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重新北伐的目的。在整個起義過程中,總指揮賀龍作為黨影響下的進步武裝力量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代表,始終聽從黨的指揮,堅定地團結在前委周圍,他在部隊南下抵達瑞金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朱德率領的第25師在向閩西、贛南轉移途中,面對鬥爭環境的嚴酷考驗,在贛南領導部隊進行了著名的「贛南三整」,其中大庾整編的重點就是加強黨對部隊的領導。整編過程中,黨員、團員重新登記,成立了黨支部,「當時部隊還有共產黨員五六十人,不到群眾的十分之一。那時候雖然不懂得應當把支部建在連上,但還是實行了把一部分黨團員分配到各個連隊中去,從而加強了黨在基層的工作,這是對這支部隊建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措施」。由於整頓了黨團組織,加強了黨在基層的力量,增強了紀律性,這為後來發動湘南起義、與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創造了組織上的條件。
從南昌起義爆發到朱德、陳毅率領起義軍餘部上井岡山的歷史過程,充分顯示出南昌起義部隊聽黨指揮的特質,三灣改編形成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制度框架,古田會議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為建立新型人民軍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聽黨指揮為特質的八一精神成為人民軍隊的軍魂。
八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坐標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革命精神不斷得到弘揚的歷史。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諸多具體表現形態的革命精神,成為不同時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歷史坐標。「八一功在第一槍」,南昌起義最大的歷史功績是創建了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偉大壯舉的精神動力源自於「敢為人先」的英雄氣概。八一精神見證了南昌起義「是一次偉大的武裝革命壯舉,是中國革命由大革命的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折的開始」,在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三個方面進行的具體實踐,具有開創性和實踐性,成為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重要坐標,標誌著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嘗試獨立建立革命根據地和走上武裝鬥爭道路的新時期。
「中國革命精神的孕育和形成,是在為實現中國革命主導性目標和價值目標而奮鬥的條件下發生的」。南昌起義部隊在南下途中,把「沒收五十畝以上的大地主的土地」「耕者有其田」確立為黨的土地綱領,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明確公開提出以土地革命為黨的行動綱領。大量的史料和南昌起義後的實踐證明,當時我們黨已經認識到革命必須建立根據地,《兼代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告全體官兵書》指出:「到了廣東,方可以保存我們真正革命的力量,發展我們真正革命的力量,建設革命的新根據地。」雖然由於主力失利,設想未能實現,但起義軍在對中國革命進行探索的南下途中,許多同志認識到要深入農村,武裝農民,實行土地革命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比如,朱德在率部轉戰湖南的過程中就產生了「一定要跟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找一個站腳的地方」的思想。可見,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指導思想上比大革命時期有了重大突破和發展,中共中央已經認識到中國革命進入了土地革命的階段,有了以武裝鬥爭開展土地革命的思想,並提出了「農會政權的鬥爭和土地革命必需革命武裝才能保障其勝利」的思想,認識到建立自己的武裝是現階段農民運動的「最嚴重而緊迫的問題」。這些思想的提出為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實踐基礎和理論依據。
新民主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創造和培育的紅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脈相承,構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整體鏈條,八一精神是其中的光輝一環。如果說紅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歷史起點,那麼,八一精神就是在打響「第一槍」、創建一支人民軍隊、走上一條正確道路和造就一批傑出將帥的歷史基礎上所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實踐起點。
【作者系江西科技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教授。本文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16JD710016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八一精神研究中心2014年重大招標項目JD1484、2016年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16YB10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