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小組個訓課。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嘉興9月10日電(胡豐盛 李典)9月10日一早,沈永妹便來到了浙江省海寧市培智學校。這天,她即將度過自己的第17個教師節。17年來,她看著一批批「特殊孩子」入校、成長、畢業,不知不覺間,照亮了這群孩子特殊而又燦爛的青春。
一說起自己的學生,沈永妹的語氣便溫柔起來。「做特殊教育老師很幸福。」這是她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當初,就是因為這樣一句話,她來到了海寧培智學校,開始了特殊教育之路。
這是一所專門接收中重度智力障礙孩子的特殊學校。與正常學生不同,這裡的孩子多患有腦癱、自閉症、多動症、情緒與行為障礙等障礙問題。
對這些孩子來說,學會生活、適應社會是學習的最大目標。可是,因為先天原因,他們往往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一個正常人簡簡單單的動作。
患有自閉症的小一(化名)便是其中一位。由於腦發育障礙,自閉症的孩子往往社會交往能力弱、具有語言障礙和刻板行為,為常人所無法理解,好似一座座「孤島」。
那時,小一的一個行為曾讓沈永妹大為頭疼:「他吃完飯,經常把餐盤用力一扔,哈哈大笑,然後若無其事地走開。」
怎麼才能讓小一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針對這個事情,沈永妹想了又想,最後決定反覆給小一示範正確行為,並讓他在食堂體驗收拾餐盤。
對於這個工作,小一得心應手。「餐盤放這裡,湯碗放那裡。」在沈永妹的提示下,小一口中念念有詞,絲毫沒有嫌棄,輕輕鬆鬆完成這份「工作」。「大家都給他豎起大拇指,他更有信心了。」沈永妹說。
而就在上個星期,吃飯時,沈永妹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孩子吃完飯就伸長了脖子,一直往收拾餐盤那邊看,好像說,我想幫忙整理。」沈永妹知道,小一主動性不好,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著他的訴求。
幾日觀察下來,沈永妹和學生部的同事一起商量,決定給小一恢復原來的「職位」,繼續做一名食堂的小幫手。「我相信小一能夠越做越好,逐漸掌握自理能力,變得更加自信。」沈永妹說。
「十個孩子十個樣。」在特殊教育界,有這麼一句話,道出了個性化教學的重要性。「特殊教育老師不光要關心孩子,還要真正地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了解到他們的需求。」沈永妹說。
別看現在沈永妹教育這些孩子遊刃有餘,實際上,剛開始,她就遇到了職業生涯的一道難關。「孩子們什麼都沒見過,好似一張白紙,我學的理論和教育方法完全無用武之地。」每天,跟他們溝通成了沈永妹最頭疼的事。
「那時,我每天就住在學校裡,陪著孩子,照顧他們的同時也觀察他們的特點。」這樣每天朝夕相處的陪伴,一待就是兩年,最終讓沈永妹逐漸走入到了這群孩子的世界。
「沈老師,我們想你了!」暑假結束,沈永妹回到校園。孩子們一看到她,大老遠跑過來,一把抱住她。「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被他們需要。」她說。看著孩子們滿足的笑臉,沈永妹知道,自己再也離不開這群孩子了。
寒來暑往,一屆屆特殊學生在這裡學會生活,走向社會。
沈永妹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特殊教育的隊伍中來。「僅僅有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也需要社會力量給這些孩子提供支持。」沈永妹說。投身特殊教育17載,她默默守候在校園裡,把自己變成一束光,照亮了越來越多的「孤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