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嘉興12月24日電(記者 胡豐盛 施紫楠)「他們是一束光,為很多人帶去希望。」12月24日,在當天舉行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討會」上,浙江省嘉興市委書記張兵評價「嘉心在線」社會心理服務平臺,是當地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軟手段」,傳遞著潤物細無聲的力量。
恐慌、焦慮、消沉……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不同人群產生了心理壓力甚至是心理健康問題。
2020年2月15日,嘉興與浙江大學合作推出在線互動心理服務平臺——「嘉興心理抗疫平臺」,來自心理學、醫學及教育領域的60位知名專家利用碎片化時間,為民眾提供24小時在線的心理困惑解答、情緒排解等服務。一個月後,該平臺的升級版本——「嘉心在線」試運行。
「嘉心在線」搭建於當地社會治理移動信息平臺「微嘉園」上,依靠嘉興4365個網格實現全覆蓋,構建起「家庭-學校-單位-社區-網絡」的社會支持系統,覆蓋全生命周期和全人群。當地介紹,截至12月5日,已有309名嘉興本地心理顧問和60位全國專家為民眾提供了8786人次的諮詢服務。
值得關注的是,社會心理服務不等於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是人人可享有的免費、便捷、基本的公共服務,民眾可以在這裡傾訴心中鬱悶,進行自我心理建設和個人成長。張兵說,為及時關注、疏導重點人群和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嘉興不僅線上成立「嘉心在線」社會心理服務平臺,線下在圖書館、智慧書屋也嵌入了社會心理服務的功能,打造「健心客廳」,民眾在這裡可以進行充分活動和心理交流。
今年4月,「嘉心在線」平臺接到了一次諮詢,14歲男孩小萬(化名)的父親發現孩子沉迷手機、不上網課,甚至出現輕生的跡象,於是求助心理專家。了解情況後,心理專家立即連結調配線下資源,將個案轉接給嘉興市教育局,隨後學校、社區、婦聯等部門協同參與其中。經過近10次的在線諮詢、電話諮詢、面談及家訪,互聯互通,形成危機幹預閉環,最終幫助小萬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
「受到生活節奏加快、人際關係疏離、壓力日益加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們普遍面對的現實問題。」浙江大學校長助理、校友總會秘書長胡煒認為,新冠疫情期間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凸顯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刻不容緩。前不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人民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胡煒表示,浙江大學與嘉興共同建立「浙江大學-嘉興心理健康聯合研究中心」,將致力於探索建立社會心理服務生態系統和兒童早期發展服務體系,這是整合長三角心理服務資源,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心理服務需求的生動探索,也是深化校地雙方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
浙江大學-嘉興心理健康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學教授徐琴美表示,以「嘉心在線」為載體,當地正逐步建立起以心理知識宣傳普及和調研預防為前端、心理問題監測預警為中端、高危人群精準幹預為末端的社會心理健康全程服務鏈,讓社會心理服務傳遞潤物無聲的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