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是一門傳統藝術,講究「師承」,無論年輕的相聲演員走到哪,人家相聲圈的人問起你師父是誰,你不能說沒有,否則行業內的人就不認可你,會把你當成個業餘的。聽起來有幾分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林中人,見面打架都得先自報門戶,不然人家刀下都不斬你這個無名之鬼,關鍵收拾你這麼一個野路子他也不提氣呀。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的矛盾越發的凸顯出來,師徒這種傳統倫理關係變得越發難以處理,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師徒關係固然存在許多現代人難以接受的弊端,他們不願意接受這樣的方式,而秉承傳統觀念的人又會視這種思潮為大逆不道。提到這個固然繞不開郭德綱和曹金雲、何雲偉等徒弟之間的那些是是非非。
在何雲偉離開郭德綱之後,曾想拜過劉洪沂為師,說起來儘管許多對相聲文化了解不深的觀眾們對他不甚了解,但其實劉洪沂在圈裡還是有一定威望的。但這位情商很高的相聲演員沒有收何雲偉,理由是在傳統規矩中,不管師徒之間孰是孰非,徒弟都不該改換門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縱使師父千錯萬錯,豈有不認師父之理。
說到底,劉洪沂是個明白人,他最終沒有收何雲偉,但還是將他收為了義子,既沒有拒絕何雲偉的一片孝心,又從道義上保全了名節。
但劉洪沂的聰明就在於他不完全是個故步自封,因循守舊之人,他在秉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對它進行一些現代化,人性化的解讀。
在他看來,師父選徒弟自然有一套鐵律,但徒弟選師父同樣有著幾條重要標準,也就是說,這符合了現代應聘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的一種互相審核的標準,你面試我的同時,我也在面試你。所以在建立師徒關係之前,作為徒弟一方也是該有選擇權的。
例如師弟選擇師父的時候,我得看看你這個當師父的有沒有能力教我東西,如果您是一個矇事兒的,仗著您在圈裡混個臉熟,實際上外強中乾肚腹空,那我拜在你門下,你能教我什麼呀?拜師為什麼呀,為的就是跟著您學手藝,您什麼都教不了我,我總不能就為了能上您家免費吃碗炸醬麵吧。這話雖然說起來並不好聽,但事兒就是這麼回事。
在相聲界有一種情況,叫做帶藝投師,這種情況很多,像少馬爺從小就跟著他父親馬三立學相聲,可著全中國,有這麼大本事的老師能有幾個呀。但相聲講究師承,哪怕自己水平已經出師了,也該入個門戶,就像81歲高齡的李文華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裡被人從重症病房裡推出來在相聲界同行的見證下對著馬三立的蠟像拜了師,畢竟將來自己的名字是要寫進相聲大譜的,這叫名正言順。
還有一種就是自己在民間已經磨鍊出了相當高的水準,像拜在「豪門」之下能有個靠山,就像郭德綱拜侯耀文一樣。
那麼第二條標準就在這裡,這時候我雖然沒什麼能跟你學的了,但我該看中你的就是你在相聲圈當中的口碑和威望,無論走到哪,提起自己師父的大名,別人都得對你豎大拇指才對呢,真師父不在了,遇到困難也有別人衝你師父的面子幫襯你一把;而你相聲說得再好,一聽你師父的大名都撇嘴,那就等於自己把自己未來的路都堵死了。
可別小看這方面,相聲在當今受眾群體並不大,不是你嘴裡有活就能有錢賺,最顯而易見的,你拜了張三,跟著他出去演出,一場三十。你拜了李四,跟著他出去演出,一場三千,您還考慮什麼呀,按照劉洪沂的話說,抱著龍尾巴你還撒手啊?這不是市儈,也別假裝高尚,這確實是作為一個相聲演員必須要考慮的實際問題,一個不能當飯吃的職業,又怎麼可能長久堅持下去呢,畢竟家裡好幾口人等著吃喝呢。好好說相聲,多賺點錢總好過打著相聲的名義到處走穴,幹一些與相聲毫無關係的事情要正面的多。
所以,師徒之間是互相選擇的結果,雙方都得擦亮眼睛,千萬不能因為眼拙而選錯人,要看對方的能耐,看對方的人品,看對方的人緣,看對方的天賦。就像過去買東西一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經售出,概不退還。是好是壞,都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