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司馬庫斯部落的美麗與靈性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月6日電 臺灣《旺報》6日刊登文章《司馬庫斯的美麗與靈性》,文章稱「這座全球最大的扁柏森林符合我對森林所有的美好想像」,作者感嘆「現代人應該借鏡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原住民樂天知命,都市人的欲望卻始終難填」。

  全文摘編如下:

  記得小時候的課本在介紹臺灣時,總會提到日月潭、阿里山和原住民。原住民是個族群眾多、名稱複雜的群體,去年來臺交換時,在太魯閣接觸到原住民的部落文化,紋面習俗深深震撼了我,後來看了《賽德克巴萊》,四個多小時觀影,體會到原住民在霧社事件中的屈辱與掙扎,對彩虹橋、勇士和祖靈的概念著迷。

  去年曾來政大開宣講會的阿美族歌手suming,在舞臺上用阿美族語唱出悠揚旋律時,我忽然渾身戰慄,有種被萬箭刺穿的感覺。帶著這種狂熱,我突然有了奔向高山部落的衝動,甚至和臺灣朋友連車都租好,準備前進司馬庫斯,雖然最後仍因路線複雜而未能成行,但沒想到今年再來臺灣,卻因參與了中華青年交流營,讓我這麼快就能圓夢。

  感受城市未有的寧靜

  去司馬庫斯的路上有露天溫泉,剛進山哨站便巧遇一群在河邊大聲喧譁可愛的中年人,正熱火朝天地挖開河灘準備自製溫泉浴池。聽說我們是兩岸交流的營隊,便熱情地邀請我們體驗溫泉。於是隊員紛紛光腳下池,男生們還借來工具豪邁地砍鑿起來。那溫泉只是亂石灘上一處毫不起眼的細流,掩映在一塊巨石之下,毫無聲息地流出,悄然匯入旁邊冰冷奔騰的河水。溫泉口儘是細膩光滑的黑泥,置身其間便像在做高檔的護膚spa。盡興離開,我們又踏上入山旅途。

  部落不大,背倚一座小山,山上遍栽櫸木,帶著纖細優雅的姿態和嫩綠光彩。山腰氤氳著一層薄霧,讓整座山象是徐徐展開的水墨屏風。部落座落在屏風下,有幾間古樸木屋,看不見忙碌身影。我呼吸著清涼空氣,體會城市未有的舒適寧靜。

  接下來四天,我們參加部落農作,彎腰除草,指縫塞滿泥土,感知這片土地的靈氣;效仿先人,在森林深處彎弓射箭、布設陷阱;參加部落的周末晚會,唱起部落的迎客曲,看孩子們在舞臺上本色表演;在寒冷的深夜仰望星河,探索自己的心靈;搗小米做麻糬、鋸竹子刻竹杯。

  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司馬庫斯的神木群,這座全球最大的扁柏森林符合我對森林所有的美好想像。那片森林並非繁密不見天日,陽光透過枝椏照射進來,讓整個空間生動起來。一株株巨大檜木間隔很遠,高聳入雲。它們四處伸開粗壯枝條,像要蔭蔽蒼生的巨人。

  一溪清泉在巨木間蜿蜒流動,最後在木橋邊一瀉而下,發出潺潺水聲。空氣中漂浮著清淡樹香,是芬多精的「味道」。部落很感謝這些神木,帶來了繁榮,讓孩子可以接受好的教育,讓原本漂泊在外的遊子在家也能過上好的生活。

  部落成員皆森林之子

  在活動的間隙,我與部落的一些成員有過關於信仰、自然以及未來發展的交流。部落的第二位碩士生「魔豆」略帶靦腆,說話時輕柔富有磁性,爬起樹來卻勇猛非凡。和他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他對部落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與使命感。他懷著感恩心態看待部落,篤信是神的旨意帶給部落繁榮。

  另一位部落的傑出青年拉互依是部落所出的第一個生態學碩士生,他已故的父親是夢見神木群的頭目倚岕。拉互依現在已是部落行政部門的最高領袖,但依然親自為遊客做導覽。儘管他們都知道觀光事業的擴展會給他們帶來可觀收入,但他們並沒急功近利,甚至還提出「讓路窄一點,可以控制遊客」,體現出樂天知命。他非常熟悉部落的自然環境,能叫出各種植物的名字,知道森林中飛鼠的位置。我對此感到動容,部落的孩子都是「森林之子」。

  來之前早已耳聞部落的共同經營,來自對岸的我將信將疑:這種早被我們拋棄的制度有效嗎?而近距離觀察過後,我有了全新看法。共同經營在部落有著悠久歷史,一直是他們祖先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但它在發展觀光途中也曾一度被質疑、中斷。各自為政必然會引入外來勢力,隨之而來的商業化不僅會帶來族人間的糾紛,也會瓦解部落文化,削弱吸引力。

  於是在2000年初,頭目倚岕重新引入共同經營,讓所有土地公有,部落的農業和觀光合營,從此彌合部落裂痕。很多人認為共同經營必然失敗的原因在每個人薪水一致,沒有努力工作動力。但我看到在這小體制內,各個成員出於勤勉天性和對部落的熱愛,盡其所能為部落服務。我也感動於在部落晨會中, 許多成員都對工作提出意見,為促進部落發展貢獻力量。

  學習原民與自然共生

  看過許倬雲的《臺灣四百年》,對原住民命運略感唏噓。歷史上閩南移民由南向北推進,剷除了中北部的叢林池沼,卻也把原住民逼進深山。部落長老在晚會中也談到這段故事,笑著說,希望平地人能愛護臺灣,我們祖先把好的土地讓給你們,現在已經沒什麼可以讓的了。的確,現代人應該借鏡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原住民樂天知命,都市人的欲望卻始終難填。

  效率、全球化、規模經濟已成為主導社會發展的邏輯,但也帶來了全球暖化、核災等問題。我並不反對追求效率,但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多些人文精神的約束,走向一個永續的未來。(陳凱翔/政治大學陸生)

相關焦點

  • 走進臺灣新竹司馬庫斯部落
    【大灣區商界】走進臺灣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高山上的司馬庫斯(泰雅語:Smangus),這裡被當地人稱為「上帝的部落」,至今有170位族人生活在此,它也是臺灣最深僻的原住民部落。司馬庫斯部落在1995年前還沒有對外的道路,部落族人只能以徒步的方式越過河谷,花費數小時到達附近的新光部落,再利用當地的道路與外界聯繫、取得民生物資。
  • 臺灣新竹縣司馬庫斯重大車禍 慈濟人撫慰關懷送溫暖
    慈濟志工撫慰家屬(圖:慈濟基金會提供)慈濟志工準備香積面等物資(圖:慈濟基金會提供)佛教在線臺灣訊 臺灣新竹縣尖石鄉通往司馬庫斯的山區連絡道路,2012年12月9日下午發生重大車禍,慈濟志工立刻啟動關懷機制,備妥一百人份熱食及香積面等物資,由消防隊協助運抵事故現場
  • 臺灣原住民部落倡導「每戶生4個」 生多補助多
    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目前有十二名學生、四名老師,師生感情一級棒  臺灣原住民部落倡導「每戶生4個」新竹縣  臺海網6月21日訊臺灣少子化浪潮,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也受到衝擊,新光「國小」司馬庫斯實驗分班新學期面臨沒有新生,頭目倚岕
  • 新竹的司馬庫斯賞櫻五大夢幻景觀
    在寶島臺灣,新竹尖石鄉「上帝的部落」司馬庫斯盛開的櫻花,此等美景只應天上有,但偏偏、我們就是那麼幸運可以親近,人間仙境被染上夢幻粉紅色,置身其中也只能大嘆「美得不可思議」,即使碰到霜霧也不打消遊興,畢竟這樣照起來,人人都像仙子一樣美。
  • 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臺原住民部落走上致富路
    據臺灣《聯合報》14日報導,司馬庫斯是新竹縣最偏遠的一個部落,19年前才有聯通外部的交通道路,18年前開始發展觀光業。目前是全臺唯一一個實行社會主義式「互助共生」制度的部落,現在每年有6萬多人次觀光客,一年可帶來2000萬元(新臺幣,下同)的觀光收入。據悉,司馬庫斯因發現「神木群」走上觀光經濟道路。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5
    >你們的北京我們的臺北 / 胡婧臺灣的小確幸與大時代格局 / 胡婧陸生心聲—期待真誠相待,不再被政治歧視/ 柳雨青府城漫遊記 / 陳慧貞對民主的憧憬與想像 / 陳宏司馬庫斯的美麗與靈性 / 陳凱翔像樹一樣呼吸年輕的舞俑 / 陳青曄聽見臺灣真誠的心跳 / 徐雨霽我給鄧麗君寫過一封信 / 何軍
  • 來自臺灣"達瓦蘭"部落的感動:謝謝大陸想著我們
    「謝謝大陸想著我們!」——來自臺灣「達瓦蘭」少數民族部落的感動    新華社臺灣屏東8月22日電(記者陳鍵興 邵燕輝)「感謝,感謝,謝謝大陸想著我們!」在屏東縣三地門鄉一個災民安置點,「達瓦蘭」排灣部落的老阿媽張金花對記者說。
  • 臺灣雪霸公園秋之旅 深遊四大賞楓秘境(組圖)
    (圖片提供/中華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     隨著各地楓葉逐漸轉紅,也為臺灣稍來秋天的訊息。此刻的臺灣雪霸公園,也正換下翠綠的衣裳,以火紅的新裝迎接來自各地的旅人。秋日來到雪霸登高旅遊,可到司馬庫斯森林深處欣賞壯觀的大老爺神木楓香生態,進入鎮西堡巨木群追楓,前往觀霧漫步雲霧森林,欣賞壯麗山景、賞楓紅,或是到武陵看層層楓紅點綴山頭,觀察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
  • 【臺灣旅遊】秋天必去的賞楓景點(上)
    太平山最特別的是這裡主要種植的紫葉槭,葉片如同楓葉的造型,經歷冬天落葉後在初春長出新葉,就呈現出深紫色的瑰麗色調,讓人在春天就可以一覽秋日的美麗景色。 這裡有規劃公園跟步道,讓人賞壩的時候,也可以一覽美麗的楓情。
  • 臺灣青年島內深度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
    原標題:臺灣青年島內深度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  中國臺灣網10月13日消息 一般民眾喜歡去阿里山、日月潭,但青年們玩的地點不一樣。臺灣「教育部青年署」2009年起推動青年壯遊,先後建立48個壯遊點,供15歲至30歲青年體驗在地文化,目前統計,最受歡迎前3名是:臺南鹿耳門、新竹司馬庫斯及新北貢寮。
  • 阿里山沒了大陸遊客,臺灣少數民族部落面臨消亡危機
    過去陸客到阿里山觀光除了帶來大筆觀光商機,更為臺灣少數民族鄒族部落創造就業機會。然而隨著兩岸關係轉冷,加上新冠疫情盛行,阿里山觀光業績一落千丈。後來山上鄒族社區如達娜伊谷、達班、茶山等部落也開始推動觀光,包括臺灣旅客、陸客都會來部落過夜進行深度旅遊。當時來到部落觀光的旅客中,陸客佔5成以上,每逢例假日都有100到200臺遊覽車進入達娜伊谷,把道路擠的水洩不通,那幾年部落餐廳和民宿不斷增加,也帶動鄒族青年返鄉就業潮。
  • 臺灣青年深度體驗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圖)
    原標題:臺灣青年深度體驗遊 最愛扮鄭成功登鹿耳門(圖)「中時電子報」圖   中新網10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人喜歡去阿里山、日月潭,但青年玩的地點不一樣。臺當局「教育部」2009年起推動青年壯遊,先後建立48個壯遊點,供15歲至30歲青年體驗在地文化,目前統計,最受歡迎前3名是:臺南鹿耳門、新竹司馬庫斯及新北貢寮。
  • 大陸「美麗產業」吸引臺灣醫美業者目光
    原標題:大陸「美麗產業」吸引臺灣醫美業者目光  新華網上海10月25日電(記者潘清)伴隨消費能級的不斷提升,「愛美之心」在大陸催生了一個千億元量級的美容市場。「美麗產業」的良好前景,也吸引著臺灣醫美業者的目光。
  • 上海旅行業者將推出「臺灣少數民族部落遊」
    吳亞明攝  在結束7天6夜的臺灣東部三縣少數民族部落主題旅遊「踩點」之後,上海16家大型旅行社負責人今天在臺北的分享會上表示,將儘快聯手推出「臺灣少數民族部落遊」產品,並爭取在今年8月18日前成行。  今年5月初,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到訪花蓮、臺東「原住民」部落,留下深刻印象。「立委」高金素梅倡議上海旅遊局能專門組織業者考察。
  • 大陸媒體赴臺灣人口最少的原住民族邵族部落採風(組圖)
    華夏經緯網訊:參加2012年第三屆兩岸原住民暨少數民族聯合慶豐年系列活動的大陸媒體24>日深入南投縣的邵族部落進行採風。邵族自稱「伊達邵」(Ita Thaw),原義「我們是人」。傳統的生活方式以漁獵、農耕、山林採集為生。
  • 葉克冬走訪臺灣屏東少數民族部落 冀深化兩岸交流
    alt="葉克冬走訪臺灣屏東少數民族部落冀深化兩岸交流" src=".</p><p>  在內埔鄉的排灣三寶工作室,葉克冬了解了琉璃珠、黑陶壺、青銅刀的製作工藝,和傳奇藝術家、排灣人頭目巫瑪斯的故事。</p><p>  在禮納裡部落,少數民族同胞以熱情的歌舞和特色食品紅黎餅乾等接待葉克冬一行。這裡安置了歷經風災的瑪家鄉瑪家村、三地門鄉大社村和霧臺鄉好茶村三個魯凱及排灣部落居民。
  • 深入臺灣原住民部落,走一條連臺灣當地人都會去的線路丨臺灣探索之旅西線6天
    ❀特色餐飲:餐標300臺幣/人❀行程精髓:臺北地標101大樓(登頂)、故宮博物院、日月潭、中正紀念堂、小烏來天空步道、黃金博物館、西門町臺灣原住民部落:臺灣的原住民文化,有著強烈的藝術性與獨特性,原住民的熱情好客也會超乎你的想像!
  • 小小蘑菇大產業,臺灣魔菇部落給大陸農業的4點啟示
    魔菇部落的前身是「大村農場」,創建於1992年,2009年開始設立魔菇部落休閒農場,2012年農場開發的植物燕窩——養生黑木耳露入選彰化十大分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