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級有42個「官」,涵蓋了平時在校學習生活的各方面,最搶手的崗位是負責排桌椅的「棋盤官」,參選率為0的崗位是「飯當家」……
9月15日,徐匯區高安路一小二(3)班發布了一則特殊的《崗位聘任書》,在全班同學的集體討論表決下,共計20類、42個崗位公布名單,全班每個同學都要製作「工牌」持證上崗。
而這個勞動教育的新舉措,也引發了家長們的熱議。
一個大膽的念頭:全班42人,能不能人人都有小崗位?
擦黑板、發本子、排桌椅、打掃教室……這些都是學校勞動教育中最普通的任務,一般會由值日生輪流擔任、或是老師指定。
但班主任湯捷萌生了一個念頭:「孩子才是班級的主人,要對集體產生歸屬感,就要有人人參與、人人負責的機會,而且二年級的學生對學習、生活事務也熟悉了,有沒有可能設置更多的小崗位,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為班集體發光發熱呢?」
不過,這個想法首先就卡在了崗位設定上。全班42個人,哪來這麼多崗位呢?如果孩子不喜歡自己被分配到的崗位,又該怎麼辦呢?如果孩子喜歡的崗位,家長反對呢?……
湯捷決定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下這件事的可行性,而第一次開班級會議的火爆場面,就超乎了她的想像。
「我們班級一直是通過全體會議的形式,孩子們自己民主討論、表決,所以他們對班級事務的參與熱情很高,半節課的時間,就冒出了幾十個崗位提議!」
比如,管理自習課秩序的「小領班」、負責班級活動統計工作的「統計師」、負責班級群發布重要信息的「發布官」、負責星星幣登記管理的「星管家」、負責班級生活用品擺放的「後勤部長」、負責班級對外事務聯絡的「外交官」……幾乎涵蓋了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些崗位甚至是湯捷老師自己都沒想到的,這也讓她很感動,「孩子們覺得參與勞動很光榮,大家絞盡腦汁想出更多崗位,希望自己能有機會為班級做貢獻。」
崗位設置都合理嗎?同學們展開激辯
而對於崗位的具體設置,孩子們也展開了一番激辯。
比如,對於最常見的「清潔員」崗位,就有多位同學表示,「清潔範圍太大,做起來就容易馬虎,要把職責分得更細,才能做得更好」,所以這個崗位後來就衍生出負責擦黑板的「美容師」、負責講臺櫥櫃衛生的「櫥櫃長」、負責地面整潔乾淨的「清潔官」等多個細分崗位。
部分崗位也引發了爭議,有同學皺眉:「『地面清潔官』可不就是撿垃圾麼,我不要當……」
在湯捷看來,這樣的爭議是個好現象。
在她的引導下,班級會議開始頭腦風暴「這些崗位的宗旨是什麼」,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班級崗位是為了服務全體同學,但這並不代表一切事務就是由崗位執行者來大包大攬,比如「地面清潔官」的職能是提醒同學們把地面整理乾淨,自己掉落的紙屑及時撿起,而不是「幫大家撿垃圾」;而每個同學在享受別人服務的同時,自己也有義務維持班級的秩序。
最終,在全班同學的小組討論、集體表決下,大致固定了20多個崗位。
為了增加孩子們的成就感,也為了讓崗位名稱更好聽,同學們一起討論商定了每個崗位的名稱,比如「外交官」、「節能官」、「清潔官」……不過,湯捷老師覺得,崗位名稱都是「官」也不妥,在她的引導下,一批可愛的新崗位名稱湧現出來,統計師、快遞員、菜管家、圖書館長、美容師、小領班……
接下來,就是同學們的「競聘上崗」了。
負責收放窗簾的「窗管家」,正在接受「上崗培訓」
競聘上崗,「最累人」的崗位最搶手
「競聘日」的前一天,湯捷老師思考了一整晚,這畢竟是第一次嘗試,會不會有些崗位無人問津?那些比較內向的孩子會不會很被動?她思考了一些相應的對策。
不過,事實證明,同學們對競聘班級小崗位的熱情,甚至超出了她的期望。
按照規則,競聘人要走上講臺,用一句話歸結自己競聘該崗位的理由,優勢在哪裡。
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舉手上臺,一些原本比較內向的孩子也主動舉手,部分崗位甚至火爆到要全體投票表決。
競聘「失物招領官」的同學告訴大家,「我很細心,而且我平時都會留意同學們的文具是什麼樣的」,競聘「快遞員」的同學說,「我動作很快,而且認識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可以很快地發放本子」,還有許多崗位收到的競聘理由是「我從來沒嘗試過這件事,想鍛鍊挑戰一下自己……」
讓湯捷有些意外的是,最搶手的崗位居然是勞動強度相對比較大的「棋盤官」,負責把桌椅擺放整齊,「可能因為這個崗位描述裡明確說了會比較累,許多同學反而覺得這樣更能凸顯他們為班級做的貢獻,而且也能挑戰自己的能力,所以報名的人很多」。
另外,負責擦黑板的「美容師」也很搶手,「可能因為平時只有老師才能擦黑板,小朋友碰不到黑板,手痒痒的,所以特別想試試」。
此外,一些學習上的崗位,比如發本子的「快遞員」,負責帶領大家讀課文的「領讀員」也很受青睞,還有一些聽上去很新鮮的「外交官」「統計師」等等,都很受歡迎。
不過,也有較為「冷門」的,比如較為傳統的清潔崗位。但讓湯捷感動的是,在主動應聘的學生裡,一位男生大聲地告訴全班同學:「我不怕髒、不怕累,非常願意為班級集體做貢獻」,這位男生也收穫了全班的掌聲。
「所有競聘上崗的孩子,都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選擇、報名的,老師、家長都沒有刻意引導,這個過程中孩子們表現出的對參與勞動的熱情、對班集體的榮譽感,是發自內心的」,湯捷表示。
負責管理衛生用品的「衛生部長」,正在檢查班級物資
有的崗位取消了,有些孩子反悔了
有意思的是,整個競聘過程,也充滿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小插曲。
比如,最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個崗位「0應聘」,最後不得不取消——這個「飯當家」的崗位職責,原本是大家集體討論時共同提議的,負責在午餐時管理全班同學的飯盒擺放。
結果在競聘時,無人應徵。湯捷老師也覺得奇怪,在第二次班級會議時徵詢了同學們的想法,「原來,通過這次班級小崗位競選,孩子們也思考了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能做好的事就不需要麻煩別人,所以,大家都覺得自己能把飯盒放好,不需要再專門設置相應的管理崗位,所以這個崗位就索性取消了。」
不過,競聘結束的當天下午,就有幾個孩子悄悄問湯捷老師,「我後悔了,能不能改到別的崗位?」
湯捷告訴同學們,既然選擇了,就要對自己負責,更何況,「你還沒有試過,怎麼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呢?我們可以先嘗試一段時間」。
在她看來,既然是一項新的嘗試,難免會遇到各種「意外」,學生的猶豫和反悔都是正常現象。接下來的一個月裡,孩子們會根據這次競聘的結果,在崗位上各司其職,等過段時間,再根據具體情況,全體同學一起討論,進行崗位的增補或更換。
放學後,「棋盤官」已經開始走馬上任,整理全班的桌椅
家長:這才是真正能到孩子心裡的勞動教育
這幾天,孩子們正在各自製作「工牌」,並且接受「崗前培訓」,下周起就要正式上崗了。根據全班先前的討論決議,崗位執行還要有監督、有考評。
從原先的每天幾人輪流做值日生,到現在全班人人上崗、每人每天都有崗位職責要執行,有些活兒還挺費體力,家長們會支持嗎?會覺得這是給孩子增加的負擔嗎?
湯捷老師不是沒有過擔心。
但當她在班級微信群裡發布了這一消息後,收到了家長們的普遍歡迎,不少家長表示,「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班級的工作,非常好」「每個孩子都是班級的小主人,棒棒的!」,還有家長坦言,「新時代下,用這種全民參與的方法,共同管理班級,真是太棒了!」,更有家長表示,「這才是真正能到孩子心裡的勞動教育!」
有趣的是,這件事也刷新了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認知。
一位家長就私信湯捷老師,她覺得設置班級小崗位是非常好的嘗試,但擔心自己孩子比較內斂,會不會對競選小崗位沒有熱情,但讓她沒想到的是,孩子居然是競聘最起勁的學生之一,一連競選了十幾個崗位,最後成功應聘「圖書館長」。
還有一位家長告訴湯捷老師,自己孩子原先在家幾乎不做家務,這次主動競聘居然的是勞動強度比較大的崗位,家長本不看好孩子的選擇,覺得一定會堅持不下去,沒想到孩子有了責任感,回家居然開始幫忙做家務了,「這樣的勞動教育,真的是深入人心!」
來源:周到上海
編輯: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