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會說普通話麼?-虎嗅網

2020-12-13 虎嗅APP


去過新加坡的人都應該能感覺到,雖然新加坡人大多講英語,但許多地方仍能聽見非常地道的新加坡華語或閩南話,譬如說小販中心,也就是新加坡人常說的「Hawker Centre」。


很多新加坡人能講英語和華語,那絕對與新加坡政府推行的雙語政策和「講華語運動」,有很大關係。


但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雙語政策也好,「講華語運動」也好,大家在學習的道路上勤勤懇懇記下來的華語單詞,反而更可能是那些年裡,最刻骨銘心的新加坡電視劇對白。


說起新加坡電視劇,大概會喚醒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這所謂的「一代人」不只是新加坡人,還包括了柔佛州的華人。柔佛州是馬來半島最南端的州屬,與新加坡只有一海之隔。



從李南星、鄭惠玉、范文芳、李銘順,到謝韶光、周初明、陳澍承、黃文永,哪怕你是不小心提到這些紅極一時的新加坡電視明星,許多80後的新加坡人甚至是柔佛州華人,大概都可以跟你促膝長談一個晚上。


從《雙天至尊》、《叱吒風雲》,到《陽光列車》、《東遊記》、《豆腐街》、《和平的代價》,這些集話題性和收視率於一身的經典電視劇,除了是他們的回憶,還是他們在青蔥歲月中讀過的華語生詞大典。


《東遊記》也曾在中國內地播出



而作為2001年前唯一的純華語頻道,新加坡的第8波道承載了太多柔佛州華人和新加坡人的「華語夢」。


在那個網絡還不怎麼發達的90年代,許多柔佛州華人和新加坡人一樣,一天當中最期待的,可能就是搬著小板凳坐等新加坡第8波道晚間播出的電視劇。


那些年,第8波道的標準普通話


新加坡第8波道的華語電視劇經歷了兩個階段。早期由於新加坡人的口音問題,也為了讓國人能更大面積地接觸到標準普通話,新加坡電視劇多使用配音的方式播出,如《霧鎖南洋》、《三面夏娃》、《早安老師》、《神鵰俠侶》、《東遊記》、《真命小和尚》等劇幾乎都無一例外地採用了華語配音。


黃文永和向雲主演的《霧鎖南洋》,這部以南洋歷史為主軸的連續劇,無論是畫面、造型還是題材,都充滿厚重的年代感,現在回看這部劇會有種穿梭時空的感覺。圖片來自豆瓣




即使是當年新視買下版權播出的港劇、日劇、韓劇,也大多是華語配音版本。


以港劇為例,當年TVB收視率最硬核的《壹號皇庭》、《刑事偵緝檔案》、《天地豪情》,和亞視的《再見豔陽天》、《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等劇,都因為電視頻道不能採用方言播放的政策限制,而以華語版本播出。


所以在那個年代通過電視頻道了解港片的觀眾,說起周星馳電影,他們腦中閃過的大概是那個欠揍而滑稽的普通話配音「石班瑜」;當你說起歐陽震華時,他們想起的大概也是那個張口吐出普通話的「歐陽震華」。許多人在接觸到港劇原版的粵語時,還有些適應不良。


但如果你去過新加坡,你會發現這些早期電視劇的對白或語境,幾乎不可能出現在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中,劇中的語言用法對許多觀眾來說,其實是做作而生硬的,甚至有點類似於港劇場景的既視感。


從簡單的稱謂如「伯父」、「伯母」,新加坡人大多用「Uncle」、「Auntie」代替,而稍微複雜的成語如「說來話長」、「自欺欺人」、「吞吞吐吐」,你更難從許多地道的新加坡人口中聽到。對於新加坡人而言,語言的選擇更在於便捷性,「普通話」的運用則更為簡單化。


同時,古裝劇也成為了許多新加坡人接觸中華文化的最佳途徑,譬如說《東遊記》裡的八仙故事、《神鵰俠侶》裡的金庸小說、《活佛濟公》裡的濟公傳奇等等。



這些年,屏幕上的新加坡「塑料普通話」


這個情況在90年代起有所鬆動,此時的電視劇製作開始實行現場收音,演員的原聲一步步取代了配音。這時候本地演員的優勢逐漸顯現,許多觀眾開始從90年代中後段的《家人有約》《金枕頭》《緣盡今生》,環境劇《敢敢做個開心人》等劇集中,慢慢熟悉李南星、鄭惠玉、范文芳等新加坡大明星的聲音。


而千禧年之際,類似《欲望街車》《荷蘭村》《家在大巴窯》這些主打Auntie、Uncle、以新加坡小市民生活為題材的草根劇大火,則讓新加坡style的「塑料普通話」正式登上了新加坡劇的主舞臺。


《家在大巴窯》片段,

聽力測試題:視頻中是否出現中英文混用的詞語?

 


就像「港普」一樣,新加坡「塑料普通話」的精髓,除了發音與標準普通話有差異外,詞彙中加雜的英語、馬來語、方言也是其特色之一。


譬如以Uncle、Auntie為主角的連續劇中,出現的「kiasu」、「complain」、「Wah Biang」等地道用語。


事實上,如果和新加坡電影相比,電視劇在新加坡style這方面還是相當克制的。在《爸媽不在家》《小孩不笨》《我在政府部門的日子》等新加坡本土電影中,演員的口音和幾門語言交雜的程度,足以讓任何一個不是在新馬環境下長大的語言天才崩潰。


在一個句子中頻繁出現華語、英語、馬來語、閩南話、廣東話,是新馬環境的常態。


截圖來自豆瓣電影



《爸媽不在家》電影片段,

聽力測試題:前半段小朋友哭鬧時說到的「投訴」一詞是否用了英文「complain」




除卻電影、電視劇,新加坡華語綜藝節目也是其中一個可以快速了解新加坡style「塑料普通話」的平臺。早在90年代,以梁智強為核心人物的《搞笑行動》就是在講標準華語的基礎上,玩了很多新加坡style「塑料普通話」的梗,因此大受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第8波道也並非一開始就以純華語頻道著稱,80年代以前就曾經出現過許多方言節目。但由於推行了「講華語運動」,第8波道便有了30多年的方言斷層。一直到2016年以後《歡喜就好》、《吃飽沒》、《好世謀》等方言節目的重現,這些更local、更real的聊天方式,才再次回到新加坡的電視屏幕上。


《歡喜就好》片段,

難度加分題:主持人說話中換了哪些語言/方言?




結語


時間撥回到1979年,那個時候新加坡語言環境非常複雜,早期的新加坡華人大多來自中國南方,有的講閩南話,有的講潮州話,有的講廣東話,新加坡政府在這個華人各自講自家方言的背景下,推行「講華語運動」,第8波道也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下,被賦予了重要的教育意義。


不少中國人選擇到新加坡旅行,是因為知道還能以中文與很多新加坡人溝通,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新加坡的華語運動還影響到了旁邊的馬來西亞,很多來自柔佛的馬來西亞華人也是因為常看新加坡的華語電視節目,中文才能張口就來。


相關焦點

  • 新加坡人會說普通話麼?
    圖文:審稿-大綠、排版-斯凱勒封面圖:《東遊記》劇照文/柳成枝去過新加坡的人都應該能感覺到,雖然新加坡人大多講英語,但許多地方仍能聽見非常地道的新加坡華語或閩南話,譬如說小販中心,也就是新加坡人常說的
  • 新加坡說普通話用漢字,為何港澳臺不說普通話寫繁體字呢
    新加坡說普通話用漢字,為何港澳臺不說普通話寫繁體字呢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人都認為,漢語是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這與漢字的複雜性有很大的關係。在所有的文字中,漢字的多樣性,寫法,解釋都是最複雜的文字之一。1913年,北京召開了漢字統一讀音會議,1918年之後,使用注音字母。
  • 因為,用普通話對新加坡非常有利
    他在很多場合都介紹了學習普通話的好處,他希望新加坡人能夠少用(不是「放棄」)廣東話,福建話,閩南語等方言。就從今天起,大家說華語。不分男和女,不分老和少。不再用方言,大家說華語。聽一聽,記一記。開口說幾句,多親切多便利,簡單又容易。當時華語運動最直接的目的是要扭轉新加坡華人因各自不同的籍貫,而使用不同方言這個根深蒂固的習慣,改以華語(北方官話)作為溝通的共同語言。
  • 第23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你能說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了麼
    一.普通話的地位普通話在國際上的影響是很大的,使用人口可以說是最多的,佔到了全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普通話還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歷史上,漢語對鄰邦的語言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到現在日本還保留了一千多個漢字。
  • 坡式英語最近忽然火了…新加坡人,你們真會玩...
    內容通常是「此處上車」、「禁止通過」、「注意腳下」之類的,形式通常是中英雙語,有些地區三語或者多語…這玩意兒天天見時時見,存在感略弱,似乎沒什麼人會去刻意關注……然鵝,最近在新加坡,一組公交車上的「雙語」安全告示全被各種媒體爭相報導,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 在新加坡說漢語「COOL!」
    在這所名為「華民小學」的學校裡,不僅有華人學生,而且還有包括菲律賓人、印度人在內的各族裔學生。漢語學習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甚至一位印度裔小朋友在學習漢語後說道「英語太無聊了,漢語生動有趣。」其實,華民小學的趣味漢語只是新加坡近年來漢語熱潮方興未艾的一個縮影。現在如果去新加坡,你會發現能夠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在當地是一件十分「COOL(酷)」的事。
  • 出國旅遊不會英語不用擔心,這幾個地方只要會說普通話就可以交流
    新加坡的華人真的是非常多,而且大部分都說普通話,特別是那些服務行業的,你可以大膽的用中文跟他們交流,而且新加坡離中國也是不遠,並且新加坡的風景可以說非常的漂亮,在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出新加坡在每一個地方的街景或者是建築都非常的亮眼。
  • 南方人北方人說普通話,就誰也別笑誰了
    每一個發言的人都信心萬丈:我講的,就是最標準的普通話!  每一個聽的人都嗤之以鼻:呵呵。  說真的,你以為你說的是普通話,然而濃濃的家鄉味,一直存在於你深深的喉嚨裡。  1  東北普通話  我想給你整個世界
  • 新加坡開始大量使用機器人:會說多種語言 還會唱歌
    (北青網訊)為了幫助清潔新加坡的酒店、購物中心和政府大樓,數百個會說多種語言、會唱歌的「友好」機器人正在高科技新加坡鋪開。這些機器人中的四個已經開始工作,有望在明年3月前投入使用,這些機器人的頭部呈橢圓形,眼睛有燈光。
  • 外國都把中文普通話推廣成這樣,我不好意思說我是華人.
    當時新加坡的華人分兩類,一類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一類華人認同自己是新加坡人。認同自己是新加坡人的華人,就叫海峽華人。Harry Lee因為小時候聽不懂中文,讓媽媽把他轉學到英文學校,然後他就轉學了。所以,他是成年之後才學的中文。李光耀,完全是新加坡人,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外國人,這是一個外國人,對自己母語的見解。
  • 中文還是新加坡主要使用語言嗎? 看看新加坡網友怎麼說!
    近日美國問答網站上有網友提問:現在新加坡會說中文的人多嗎?普通話在新加坡社會有多大用處?
  • 為什麼廣西普通話那麼像泰語?-虎嗅網
    例如,「心」會讀成[θin],「報」會讀成「布」,「掃」會讀成「素」,「高」會讀成「姑」……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普通話推行開來後,具有南寧白話口音和特色迅速與普通話融合,逐漸演化成了穩定且具有自身特色的「南普」,並成為了外省人對廣西普通話的刻板印象:
  • 香港人抗拒學簡體字?聽聽新加坡怎麼說
    學者:港人憂學簡體字 或減下一代對繁體字認知 有學者指出,港人對學習普通話只是學習多一種語言,有助溝通。不過對於學習簡體字,可能港人擔心會影響下一代對繁體字的認知程度,故學習普通話的接受程度較學習簡體字為高。
  • 新加坡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會英語的人卻聽不太懂新加坡人說的英文
    雖然一直以來都知道新加坡華人多,但印象中新加坡的第一官方語言是英語。原本我對這一點毫不懷疑,可最近去新加坡旅行的時候,同行的小夥伴會英語,卻說聽不太懂新加坡當地人說的英文。什麼?奇怪了,不是說新加坡人基本都說英文嗎?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新加坡,可能沒人再講中文了……
    那個時期不像現在有普通話,明清時期雖然有全國通用的「官話」,但也是那些上流階層的人才會去學,普及率非常低。當年光緒皇帝接見康有為的時候,就因為康有為極不標準的廣式「官話」,使得溝通非常尷尬。
  • 「聽新加坡人說新加坡」
    本社記者 賀俊藝 通訊員 李貝 2020年12月11日,「聽新加坡人說新加坡本次文化沙龍邀請了新加坡資深文化與社會活動人士吳京樺作為主講嘉賓,講解了新加坡的人文歷史和豐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講座由證監會投保中心高級經理劉斯斯主持。
  • 聯合早報:會說英文成了新加坡人最後的遮羞布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一年一度的講華語運動熱烈推動和政府的不斷鼓勵,新加坡的華文怕早已消聲滅跡了。   我新近看到的一件事就很能反映新加坡人對華文的真實心態:不久前參加聖淘沙環球度假村的一個建築研討會,業主和設計代表先用英文發了言,最後是主承包商:一家中國公司總經理的發言,他的華語發言簡單明了,卻在發言後引起了一片輕微的嬉笑聲,會後一位新加坡朋友也不屑地對筆者說:看看他們的素質!
  • 新加坡華人佔總人口的74%,他們還會說漢語嗎?來旅遊一次就知道
    為何新加坡會有那麼多華人?中國人似乎天生就有著一顆愛闖蕩的心,在十九世紀開始,很多華人們就漂洋過海的來到新加坡謀求生路。當時恰逢新加坡港口全面開放,這更是讓無數華人都湧進新加坡,由最開始只有幾十人,而後慢慢發展上千上萬,他們留在新加坡結婚生子,經過幾代人的發展變成了如今的幾百萬人口。
  • 粵語和普通話的差異
    閒聊間,我問她:妳來廣州都5年了,怎麼一句廣東話都不會說?她:身邊沒朋友說粵語,而且粵語也沒什麼好學的。我問:此話怎說?她說:大家都講普通話就好了,像粵語這種比較沒文化的方言,都快被邊緣化了,學它幹啥呀?學來有啥用呀!……作為一個講了幾十年粵語又叫讀過下書的香港人,我對他說的當然是不以為然。我問:言下之意,你是覺得說普通話比粵語有文化有內涵?
  • 感悟|八一八在香港碰見的印度人、臺灣人、新加坡人和馬來人
    「我們臺灣人說話舌頭比較平嚯,講話相對於香港人來說是有點慢啦,還好這件事情是跟你對接哎,你會講國語,不然我都不知道要怎麼才能講清楚,哎那我們可以說快一點國語。。。」這是一個臺灣同事跟我講電話的開場白,我覺得臺灣人說話比較圓融,他們會在處理事情之前鋪墊一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