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抗拒學簡體字?聽聽新加坡怎麼說

2021-02-13 橙新聞



編者按:在香港,關於粵語和普通話、簡體字和繁體字的議題浮出水面,越炒越熱。這裡面,混雜著文化、教育和政治因素。最新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受訪港人贊成在中小學教普通話,但是逾半人不贊成在中小學課堂學習簡體字。為何港人抗拒學簡體字呢?

橙新聞專欄作家張倩儀早前曾寫過一篇文章(《一個懶人的繁體字筆記》),探討簡、繁體字問題。在她上學的年代,同學個個能寫簡體字,因為一個字——「快」。認讀簡體字就更加容易,「不用學、不用教」。

要搞明白香港的問題,不妨跳出香港、「置身事外」。同樣是中文學習,鄰近的新加坡有何經驗?橙新聞記者去年底曾訪問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中文老師許福吉。據他介紹,新加坡學生從小學習簡體字,主要是為了統一新加坡華人的中文使用規範,消除方言的隔閡。

張倩儀和許福吉的論述,均從功能角度出發,就事論事。其實,對港人而言,簡繁體絕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抉擇。只是,當政治無孔不入,可能有理也說不清。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上月訪問逾722名18歲以上市民,了解他們對中小學生以普通話教學和學習簡體字的意向。當中逾八成人贊成在中小學教普通話,不過逾半人不贊成在中小學課堂學習簡體字。

民調發現,84.6%受訪者贊成在中學或小學課堂上教授普通話,僅有10.4%表示不贊成。不過在學習簡體字方面,有50.8%受訪者表示不贊成,另有41%贊成;至於在中學或小學實行「普教中」(普通話教中文),51.5%受訪者贊成,不贊成的有37.6%。

普偏受訪者指懂普通話比懂簡體字較有幫助

調查又詢問香港市民:懂普通話及簡體字,對日常生活有何幫助?結果顯示,11.9%受訪者認為懂普通話對工作「非常有幫助」,35.3%認為「幾有幫助」(很有幫助),36.7%稱「有少少幫助」(有一點幫助),14.5%認為無幫助;而指懂簡體字沒有幫助的佔36.4%,認為「有少少幫助」為36.1%,「幾有幫助」及「非常有幫助」分別為20.8%及5.5%。

學者:港人憂學簡體字 或減下一代對繁體字認知

 

有學者指出,港人對學習普通話只是學習多一種語言,有助溝通。不過對於學習簡體字,可能港人擔心會影響下一代對繁體字的認知程度,故學習普通話的接受程度較學習簡體字為高。


文:張倩儀(香港商務印書館前總編輯)


我是懶人,所以寫不合大陸規範的簡筆字。

從前考公開試,據說文科學生應對之策的一招是多寫,答題字數多,可以誘發評卷者的同情心。所以寫寫寫寫寫,寫到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為止。想來我這懶人實在不應該讀文科。

當年公開試必須寫繁體字。而我的同學個個能寫簡筆字,不是因為大陸「赤化」香港,也不是老師上課教,而是簡筆字從來都是中國人寫字的習慣之一種,學生哥那有不會之理?考試不寫,因為扣分,但抄筆記寫,因為快。快快快快快,在分秒必爭的抄筆記年代,不快,怎麼生存?

若問當年文科學生之抄筆記如何慘烈,我記得讀大學時,很有學問的老師黃繼持先生教文學批評史,口若懸河,使我等慣於「抄」的三流大學生們,連氣都喘不過來。猶記得當時我曾將上此課的情況概括為:「耳在聽第三句,手在寫第二句,腦在想第一句。」於是龍飛鳳舞的筆記中,體字一定寫成體,體字並不是大陸簡化字之後才有的,中學生個個都會。

我的字寫得挺好看的,有了打字之後,被埋沒了。按理我該反對打字啊。但不然,我很享受打字寫稿,因為抄寫實在太累了,抄完一篇稿,手指都伸不直。所以,打中文字未興起之前,我一直寫很多簡筆字,我想大部分同學亦然,除了那些一絲不苟的極優秀學生。


今天我沒閒錢買「生果」手機,於是買大陸製造的「大米」手機,若手寫「體」,它就真出「體」字,而不是「體」字。在此用簡體字會被香港同胞斥為「叛港」的時節,我只好忍著手指痛,乖乖地一筆一畫在電話上寫繁體字,以免誤會。

與中文有關的問題,沒完沒了地成為社會事件。母語教學、普通話教中文、廣東話是不是方言,現在又輪到學簡體字的問題。我雖然主修中文,而且愛教育,卻在這些紛爭中感到無奈。這不是個講學理的時候,情感才是主軸。


關於所謂教簡體字事件,與中文老師聊起來,專業者的意見也可極簡化地分為兩批。一批在幫忙傳播那份署為家長所發的信,說教育局的諮詢文件,「鬼鬼祟祟」地要學生學簡體字,反對;一批認為這次諮詢根本和簡體字無關,全文只有一句涉及學生應有認讀簡體字能力,更不是要學生學寫,根本就沒有問題。如果以中文專業來看,我認同後者的意見。

然而我又加一句,其實認讀簡體字太容易了。中六學生畢業前,每人看一本200頁的簡體字小說,立即就有認讀簡體字的能力,不用學,不用教。從前香港人人如此。很多簡單事變成學習的內容就很囉嗦。

一個資深中文老師竟然認同我這懶人,說樣樣課程化,學習就死板了,要被教局和上司監察,反對大陸的人又怕被利用。


不過,放寬一萬步看,認讀簡體字能力雖然應有,又輕易學得,但是在本來合理的教育要求中,未必沒有滲入官界、教界、商界或媚上爭位交心,或無知地功利的心態,於是敏感的反政府者之時時如箭豬豎毛,也不難理解。只難為「兩間餘一卒」的中立者如我,以及本已頭大如鬥的教育家如我的朋友。

如斯亂局,非一日之寒。長期吵嚷,全無互信,已難以叫反對者冷靜。倒不如請建制派和亟亟於上位的富二代人大政協,不要再搞吳議員開會,等埋某某,好端端侮辱精神科醫生等等⋯⋯列之不盡的低能言論和行為,請他們提高水平,達到基準(要提高很多很多),以解香港之難。


文:陳正偉

「其實新加坡是為了求存而建立的國家。父輩們當初漂洋過海來到新加坡,就是為了生存,安心立家。追求文化的豐富要有基本的物質條件,早期的父輩很少人執著文化。當初政府為什麼關掉華校,重視英文,因為如果不懂英文,新加坡作為小國很難在國際舞臺上立足和生存。」談到新加坡的華文(中文)教育時,許福吉對橙新聞如是說。


語言是座花園,但不能雜草叢生

新加坡的中文教育有它天然的基礎——華人社會的存在,這個國家華人佔人口的比重在七成以上。而某種程度上來說,又是一種為了未來所作的投資,儘管這麼說來有點現實主義,但確實如此。和重視「兩文三語」的香港不同,新加坡目前教授的簡體字的中文,學生們自小學習簡體字,學習漢語拼音,看的書都是橫排排版的。而這些,都是李光耀當年確立新加坡中文教育所訂下的規矩。

新加坡文獻館的網頁在介紹新加坡人學習中文歷程是這樣都說的: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曾刊文認為,對英語為第一官方用語的新加坡人來說,學漢語的難度已不亞於歐美人士。新加坡新一代青少年從小就注重英語學習,很少將中文當母語來學。進入學校後,學習中文相當於學外語。

回看歷史,新加坡在曾經有一段長達三十年的華語推廣運動。簡單來說,這場華語運動是為了統一新加坡華人的中文使用規範,消除方言的隔閡。在1960年代新加坡決定開始使用簡體字,這是配合雙語政策實施的一項改革。到1968年8月,新加坡成立「漢字簡化委員會」,在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 1974年,新加坡教育部規定教科書須橫排印刷。 1971年開始採用「中文拼音方案」。 「多講華語,少說方言」是華語推廣運動的口號。

作為一個著名的文化學者,在許福吉看來,上述的政策其實反映李光耀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李光耀重視中文教育,是因為他看到中國未來的發展,其實這和新加坡當初重視英文是一個道理。就連中文水平頗高的李光耀一生都在學習中文。

曾經作為李光耀中文老師的許福吉回憶說,李光耀的中文水平頗高,「他在生病的時候還在學中文,一天可以學四個小時中文。他有好幾位中文老師,我是其中一個。一個禮拜給他上課兩三次,主要教文化以及閱讀。他把學習中文當做一種挑戰去做。」

「他(李光耀)說,就要用簡體字,要用漢語拼音,不能讓孩子們講普通話有口音,要讓孩子們規範的學習語言。」許福吉說,語言是一個花園,但從政策管理者看來,語言要有管理,不能雜草叢生,「李光耀決定不用繁體字教學,很多人覺得幹嘛要如此固執。後來你會發現,馬來西亞的孩子學習中文,但他們所說所讀有很多不規範的地方,從語言學習角度看,新加坡達到一個規範的體系。當然,可能新加坡的文化底蘊沒有香港那麼深。但語言就如一種編碼,語言學習需要規範。」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總結新加坡在華語推廣時曾經這樣說:1965年獨立之初,我們決定推行華文為第二語文的政策是正確的。新加坡華族講七種中國南方的主要方言,在這種情況下,比較容易說服大家一起改用華語。對許多新加坡人來說,方言是真正的母語,華語不過是次母語。不過,再過兩代人,華語就會成為新加坡華人的母語了。

現在,新加坡的學生學習中國的古典文學,也學習當代作家的文章,賈平凹,冰心等作家的文章都出現在新加坡的課本上。而對於不少人批評李光耀曾經關掉新加坡的一批華文學校,許福吉說,李光耀是務實的,時代所需,你今天回過頭來看還是有他有遠見,犧牲了一些東西,也獲得了一些東西,識時務者為俊傑。

香港是座文人喜歡的城市

現在回頭去研究李光耀的中文教育,新加坡人是感謝他的。 「李光耀是一個規劃師。很多政策他看得很遠。無論是語言,還是城市規劃,他知道中文教育是會影響新加坡未來發展的。」許福吉說,現在新加坡年青一代的中文水平幫助他們更好的與中國交流。

對許福吉來說,香港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研究課題。在許福吉看來,香港是一個對文人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它擁有自己的方言,這成就了它的文化底蘊,不過,現在的香港,當老一輩的文人相繼離去,卻又似乎缺少了點什麼。

許福吉說,早期的香港,有一部分從內地來的移民,當中包括一批中文底蘊很深的學者和作家,例如錢穆、早期的余光中和「沙田文學」等等。香港的中文古典研究也聚集了一批優秀的學者,那時候香港在學術上有足夠的影響和力量。加上香港有很多人到國外留學,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地方。

「但很多人說現在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實新加坡也常常被人如此批評,但這要反思,最怕的就是是自己不會反思。當然,香港的現在也有不錯的地方,每一年的書展也有很多作家文人在香港聚集。而香港一直是文人所喜歡生活的一個城市。然後可能一些人走了之後,這個城市又少了這麼些人。」許福吉說。

橙子君小提示:如果你有什麼感興趣的話題,請到微信後臺告訴橙子君。我們期待更多思想觀點的碰撞和交流。橙子君微信號:chengzijunha。此文為橙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及附上橙新聞二維碼(微信號:HKOrangenews),違者必究。

公眾號後臺(文字內容需輸入簡體字)

回復【06】

看《香港旺角暴亂值得關注的6個細節 》

回復【90】

看《90後之殤|是誰發起了香港旺角暴亂?》

回復【騷亂】

看《橙圖集|香港騷亂逾十小時 警察遭圍毆向天鳴槍示警! 》

 

回復【窮人】

看《在香港做窮人不如在大陸做窮人》

 

回復【年輕】

看《香港年輕一代是井底之蛙?》

回復【24】

看《24萬/㎡的香港「豪宅」什麼樣?看完這篇你幸福指數爆表》

回復【股災】

看《股災中最「堅挺」的股票:「啪啪啪」股》

 

回復【藥房】

看《看完這篇你再也不會被香港黑藥房騙了》

 

回復【高興】

看《內地人不來了,香港真的高興嗎?》

 

回復【差異】

看《15張圖秒懂香港人與內地人的差異……(最後亮了!)》

相關焦點

  • 華文是痛,但新加坡為什麼學簡體字?
    香港和新加坡的關係,就如武俠小說中的高人對手,一輩子都在比較,也惺惺相惜。在香港,這個粵語為主導的城市重視「兩文三語」,但近年來中學生的語文水平卻一直被人詬病。而在新加坡,他們的英語水平被認為好於香港,而在中文方面,新加坡也在奮起直追。與香港不同,新加坡學生從小學習簡體字,為何他們要學簡體字,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學習中文的呢?
  • 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而香港臺灣反而不用?
    新加坡為什麼用簡體字?而香港臺灣反而不用?二戰結束後,任何一個正常的漢語地區,都會使用簡體字了,因為這是大勢所趨。先說中國大陸為何使用簡體字?可是人們發現,能夠熟練使用漢字的人,就已經算是知識分子了。剩下的文盲半文盲,佔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還有8%是少數民族,不用漢字。這種文化狀況,對於和平建設新國家,是極其嚴重的一個制約因素。因此,我們以推廣簡體字和推廣普通話位抓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漢字簡化運動,直接產生的結果就是,創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中國從原來的八成文盲,變成了二成文盲。
  • 港澳臺為何至今仍用繁體字,而新加坡等地卻使用簡體字?
    漢字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如果不是從小就學起的人,要想學會漢字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我國漢字不僅有簡體字,還有繁體字,要學會就更難了。漢字的簡化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正式確立的,因為當時我國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大部分人中國人都不認識漢字。可是知識又是人類發展的基礎,只有人們有了知識,才能發展經濟和科技,從而讓國家強大起來,所以國家號召人們開始學習漢字。可很快人們又發現一個問題,那些漢字都是複雜的繁體字,很難辨認和記憶,所以很多人學得特別吃力。
  • 港媒:怎麼看簡體字在香港?
    入鄉學睇繁體字  早幾年去杭州參展,遇到一位客戶,他找我為新產品設計宣傳小冊子,並要求我撰寫中英文內容。排版過程中,我問他:「中文字體要用簡體嗎?」他的回答發人深省:「不!我要用繁體字!我找你這位香港人幫我設計宣傳品,第一就是看中你們的設計比較時尚新穎,第二就是喜歡你們用繁體字!
  • 新加坡是如何推行華語和簡體字的?
    位於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就是一個大量使用中文和簡體字的國家:不僅中文標示隨處可見、國民華語水平普遍較高,連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也曾為競選苦學中文和福建方言,近年還在《學語致用——李光耀華語學習心得》一書中介紹學習心得——可見中文的重要性。這是怎樣的歷史和社會條件造成的結果呢?
  • 香港前議員:香港人也應學習簡體字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6月15日文章,原題:使用簡體字不是磕頭同我合作的一個教育機構最近收到一個投訴,對該機構教師教學生們寫中文簡體字提出指責。關於中文簡體字有很多爭議。推廣簡體字的初衷在於提升識字率,但學者們至今仍在爭論這一文字系統是否真的簡易適用。
  • 用「簡體字教中文」惹風波,這所香港貴族學校給出這個理由
    雖然香港多數場合使用繁體字,但學校以簡體字教中文的情況不在少數。香港國際學校林立,不同學校語文教學政策不同,不管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有學校採用。實際情況當中,內地生和外國學生多數選擇上簡體字的中文課程,內地生學簡體字是出於習慣,外國學生學簡體字也很好理解,畢竟簡體字全中國都在用,使用範圍更廣,加上筆畫少,學起來也簡單點兒。
  • 香港在中小學推行簡體字就是倒退?
    香港教育局擬改革語文教育課程,建議在香港中小學推行「認讀簡體字」、「用普通話教中文」,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面,以及加強與內地、海外各地的溝通」。諮詢文件一出,有人憂心簡體字「入侵」學校,將令中文教育「倒退」。更有反對者將其視為「政治手段」,稱港府意圖進一步「內地化」,並在線上線下展開抗議。
  • 評論:懲戒損毀簡體字書 扞衛香港多元文化
    「熱血公民」成員鄭錦滿在網上煽動市民到圖書館將簡體字書籍丟到垃圾桶等方式,將簡體字書下架以抗「洗腦」,昨日被警方以涉嫌不誠實使用電腦及盜竊罪拘捕。圖書館書籍屬於公物,不能隨意破壞,公眾借書閱讀的權利更不容被政治騎劫。
  • 為何臺灣港澳用繁體字,中國大陸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用簡體字
    如果說在戰亂分類的年代呢,使用這種俗體字的人呢就會很多,在統一和平興盛的年代呢,使用這俗體字的人呢就會越來越少,甚至不用了,有的人使用呢,還會被當時的學者來笑話你,那麼真正的把這種俗體字搬上檯面的,是什麼時候呢,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在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呀,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們在自己的政權內推行這種簡化字,當時啊他們所印發的公告,印發的書籍等等,很多都使用了這種簡體字
  • 香江漫話:香港人閱讀簡體字書風氣漸濃
    中新社香港二月九日電題:港人閱讀簡體字書風氣漸濃  中新社記者張淑琴  在香港這個被誤為「文化沙漠」的城市,喜歡讀書的大有人在。大大小小的書店遍布街頭巷尾,售賣書籍種類繁多,涵蓋中外。走入書店,總遇見不少人在「打書釘」,每每在書店關門前十數分鐘還有不少人排隊買書。
  • 香港教育局文件:提倡學生學簡體字
    不過有香港小學校長透露,上周才知悉有關諮詢,擔心學生同步學繁簡體字易混淆,但也有香港中學校長認同,學生需要對簡體字有認知。香港傳真查詢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 第一章 概論》,其中多次提及「普通話」和「簡化字」:
  • 泉州人到香港讀大學 聽聽學長學姐怎麼說
    泉州學生江川,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泉州學生宋穎,現就讀於香港教育學院  閩南網1月7日訊 隨著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教育學院三所港校官網上2014年內地本科生入學計劃已正式開始接受報名的消息見諸報端
  • 香港提倡學生學簡體字引爭議 網民質疑被內地化
    據香港多家媒體5日報導,特區政府教育局最近發表了《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諮詢文件,包含提倡中小學生學習簡體字的內容。對此,不少香港網民質疑當局要進一步「內地化」,但也有中學校長表示認同,認為學生需要對簡體字有認知。
  • 香港國際學校將用簡體字教課:能應付2047年的香港
    ,取代現在簡繁並行的課程;六年級及以上的學生因早前使用繁體字學中文,需要逐步過渡,會暫時保留簡繁混用。通告稱,改用簡體字是為裝備學生,「有充分語文能力以應付2047年的香港」。不過哈羅發言人隨後解釋稱,學校管理層不太熟悉香港環境,相信其意思並非涉及政治考慮。
  • 為什麼臺灣和香港至今不用簡體字?
    中國大陸在1949年全國開始推行文字改革,而簡體字則是這場文字改革的產物,當時的臺灣和香港還不屬於大陸直接管轄,所以仍然保留著使用繁體字的習慣。在上個世紀初,不斷有人提出將漢字變化成字母文字,因為這一提議得不到政府的允許,所以才有今天我們仍然使用的簡體字和拼音。錢玄同曾說過「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減省現行漢字筆畫是治標的辦法」,1935年曾經由民國政府出臺過一版由423個簡體字組成的字表,但是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就被停用。
  • 貝嫂香港開店用簡體字 港網友竟稱:用簡體字就別來
    據臺媒中時電子報2月15日報導,前英國辣妹合唱團(Spice Girls)成員,著名足球運動員貝克漢姆妻子的維多莉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婚後轉戰時尚圈,成立個人品牌「 Victoria Beckham」,近期宣布即將在香港開設新店,她在社交網站發布消息時使用簡體字發文,被香港網民嗆稱:用簡體字就別來。
  • 香港教育局擬提倡中小學生認讀簡體字 被質疑「內地化」
    香港特區教育局計劃更新沿用14年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最近發表了諮詢文件,提到繼續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以校本方式推行,又指出中小學生應具備「認讀簡體字能力」,並把「認同國民身分」等列為學習宗旨。相關文件在香港社交網站觸發激烈討論,不少香港網民質疑當局要進一步「內地化」,但也有中學校長表示認同,認為學生需要對簡體字有認知。
  • 評論:莫把香港學生認讀簡體字政治化
    用於這個諮詢文件課程理念部分提到「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亦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在香港社會引發一些爭議。與現在香港社會的許多議題一樣,有人將問題政治化,掀起風浪。針對一些猜測,教育局署理局長楊潤雄澄清說,香港教育以繁體字為主,所謂強推簡體字,是無根據的謠傳。  顯然,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香港教育局是建議而非「強推」學生應該有認讀簡體字的能力。
  • 人民日報海外版:港臺有人宣稱「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
    「貝嫂」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日前在其臉譜上發了一條中英文互譯的帖子,表示自己將去香港開店。不料卻因中文部分用的是簡體漢字,遭香港網友嗆聲:用簡體字就不要在香港開店!人民日報海外版23日就此發表評論文章「繁簡之爭 莫讓『亂花』迷了眼」,批部分港人將漢字繁簡之爭政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