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和明朝之間,還有一個強大的王朝,其後代成今天韓國的望族

2020-12-18 大米嘚啵嘚歷史短文

玉珍素無遠略,然性節儉,頗好學,折節下士。——《明史·列傳·卷十一》

這是《明史》中對元末梟雄明玉珍的評價。

明玉珍

歷史紀年中,因為當時所屬的勢力不同,因此有各種紀年方式。比如三國時期的紀年,就陷入混亂之中,還是因為當時對紀年的觀點不同。比如下面這個問題,曹操、劉備和孫權,誰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

很多人都暈了,這三個人物分別是魏蜀吳的君主,肯定都是三國時期的人呀。當時答案是曹操不是三國時期歷史人物,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改元黃初,標誌著東漢正式滅亡。因此曹操被劃分為東漢歷史人物,因為他去世後,歷史才進入三國時期。

這種年代劃分,就是以東漢滅亡,才開啟了三國時期。這時三國鼎立的局面早就形成了,只是漢獻帝這個傀儡皇帝還在位,導致了這種情況發生。公元220年,被稱為建安二十五年,曹丕改元黃初元年。

漢獻帝禪位

南方的蜀國劉備,當即認為漢獻帝被曹丕所害,繼續使用建安年號。建安二十六年,劉備率領文臣武將哭祭了漢獻帝,並自立為帝。劉備以漢為名號,繼續討伐魏國,說是為漢獻帝報仇。

那麼漢朝是不是又該延續了呢?公元263年,蜀國才被滅亡,東漢是否應該持續到這一年呢?這些在歷史中,也沒有準確劃分,只以曹丕登基的時間,劃分了東漢和三國的界限。不僅東漢和西晉之間,年代劃分混亂,其他各個朝代之間,也有這種情況發生。

比如元朝和明朝之間,按照我們現在的看法來說,應該只有一些梟雄,而沒有一個朝代。其實兩個朝代之間,還真的有一個朝代,那就是大夏。現在我們看,元末朱元璋滅陳友諒、張士誠,實力強大。

其實當時大夏的實力,遠超過朱元璋帶領的西吳,是一個強大的朝代。元朝末年,蒙古的黃金家族同外部家族鬥爭激烈,先後發生了居庸關之戰和古北口之戰。蒙古各個部族之間互相爭鬥,導致土地兼併加快,百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流離失所。

青年時期的明玉珍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群雄揭竿而起,明玉珍組織窮苦的百姓,發動了起義。此後,明玉珍參加了徐壽輝帶領的紅巾軍,擔任了統帥的職務。陳友諒謀害了徐壽輝後,明玉珍怒斥了陳友諒的卑劣行徑,自立為王。

明玉珍先後佔據了今湖北、湖南、四川、陝西、廣西、雲南、貴州、青海等地。明玉珍在當時諸侯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悍。這時朱元璋還僅僅擁有著安徽一部、浙江、江蘇的部分地區,實力較為弱小。

在這樣的形勢下,明玉珍的謀士劉楨勸說明玉珍:

「西蜀形勝地,大王撫而有之,休養傷殘,用賢治兵,可以立不世業。」

明玉珍佔據川陝之地,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在謀士的建議下,劉玉珍建立大夏,自稱皇帝。而朱元璋剛剛建立西吳,緩稱王廣積糧,還沒有王位。對於佔據川陝之地的明玉珍,朱元璋也是想盡方法巴結,多次派遣使者恭賀明玉珍。

明玉珍登基為帝

朱元璋可謂卑躬屈膝,向大夏稱臣,派遣使者朝貢。當時朱元璋讓使者,給明玉珍帶信,其中部分內容為:

「足下處西蜀,予處江左,蓋與漢季孫、劉相類。」

朱元璋自稱像三國時期的東吳,將明玉珍稱為漢室正統的劉備,可謂謙卑至極。明玉珍聽說了朱元璋的這番話,同意和西吳達成同盟,共同對抗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朱元璋這番表態,拉攏住了強大的大夏,讓他有機會戰勝陳友諒,擊敗張士誠。

朱元璋和明玉珍都是一方梟雄,但是他們不同的是,明玉珍久經戰陣,身體多有戰傷。在明玉珍登基後不久,他就戰傷復發病逝了,臨終前,明玉珍囑咐權臣戴壽:

「西蜀險固,若協力同心,左右嗣子,則可以自守。不然,後事非所知也。」

明玉珍去世的時候,年僅38歲,斷送了大夏的國運。戴壽等人不是股肱之臣,太后性格軟弱,不能幫助兒子明升,有效掌握國家權力。大夏國從明玉珍病逝,就已經走向了末路,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了。

明升投降朱元璋

如果朱元璋在明玉珍這個年紀病逝,明玉珍能夠長壽如朱元璋,歷史的進程將會改變。元明清的朝代順序,將會改變為元夏清,可是歷史無法假設。明玉珍去世後,大夏內部權臣爭權奪利,將大夏瓜分。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兵西進,最終將大夏滅亡。同蜀漢被滅亡時,蜀漢臣民不肯投降魏國,逃往南方,成為緬甸的先祖一樣。大夏的臣民忠誠於明氏家族,被明軍俘虜後,不肯歸降。其中大多數人被押往北方苦寒之地,成為了奴隸,每天經受嚴刑拷打。

這些人找到一次機會,逃出關押地,不斷向北,到達了高麗。這時朝鮮處在高麗恭愍王時期,高麗王將明氏後人安置,讓他們尋找土地,修建房屋,耕種土地。這些明氏後人,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川蜀之地,在族人之間依舊說漢語,保留著宗譜。

明氏後人逃往高麗

幾百年間,明氏後人漸漸演變為韓國大族,通過《明氏宗譜》考證,他們確實是明玉珍的後代。現在明氏後人,每年都會派遣代表,來到我國祭奠祖先。明玉珍墓被發現後,睿陵也成為了明氏後人,最魂牽夢縈的地方。

相關焦點

  • 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朝代,後人現居海外,堅持用普通話
    由於約定俗成,由於慣性思維,許多人不知道,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王朝:大夏(國號叫大夏)。大夏建國時,其國土面積比朱元璋的西吳還要大(朱元璋北伐成功前建立的國號是西吳,不是明),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大夏王朝才是元朝之後的一統王朝,而我們之所以認可明朝,是後來人眼光回顧歷史的結果。 大夏王朝建立的歷史背景 元朝末年混亂的局面,是滋生大夏國建立的沃土。元朝覆滅的根本原因,是宮廷內部不間斷的鬥爭導致的國力衰微。
  • 元和明之間,還有一個朝代?後代居住海外,如今依然說漢語寫漢字
    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清楚,在元朝之後,下一個主體王朝便是明,隨著朱元璋在1368年於金陵稱帝,定都南京,從此開始了276年的統治生涯,但你們是否知道,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朝代呢?後代居住在海外,如今依然使用漢字,具體時間怎麼回事? 這就是在1363年到1371年所創立的明夏政權。
  • 大夏——被遺忘的王朝,但並不簡單
    由於約定俗成,由於慣性思維,許多人不知道,元朝和明朝之間,其實還有一個王朝:大夏(國號叫大夏)。大夏建國時,其國土面積比朱元璋的西吳還要大(朱元璋北伐成功前建立的國號是西吳,不是明),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大夏王朝才是元朝之後的一統王朝,而我們之所以認可明朝,是後來人眼光回顧歷史的結果。大夏王朝建立的歷史背景元朝末年混亂的局面,是滋生大夏國建立的沃土。元朝覆滅的根本原因,是宮廷內部不間斷的鬥爭導致的國力衰微。
  • 強大的元朝為什麼會滅亡?
    我們僅以統一王朝為例,秦朝十五年,西漢二百一十年,王莽的新朝十五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西晉王朝五十年(從其消滅孫吳到滅亡的統一時間僅三十六年),隋朝三十七年(從隋滅陳到隋朝滅亡的統一僅二十九年),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北宋一百六十七年(北宋並不是真正的統一王朝,北方有遼朝,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吐蕃等),元朝統一天下九十八年,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清朝二百六十七年。
  • 元朝是正統王朝嗎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來答一下何為正統王朝?「正統」一詞出自《春秋》一書,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漢書》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所謂正統王朝,一般指符合華夏禮儀,貫徹春秋大義,一統天下的華夏王朝,但隨著五胡亂華之後,中原地區被胡族控制,華夏衣冠南渡,此時誰為正統就存在了爭議。
  • 韓國的孔子後裔,其實與元朝唯一入朝的一位公主有關,你知道嗎?
    你知道孔子的後裔在韓國有哪些優待嗎?孔子後裔能到達韓國與元朝的一名公主有關。700多年前,蒙古先後經過九次徵伐,終於迫使高麗王朝投降。在元朝徵伐高麗之前,蒙古和高麗還曾經以兄弟相稱,聯手消滅了曾經依附於蒙古,後叛亂流竄於高麗境內的契丹軍,還籤訂了「兩國約為兄弟,萬事子孫無忘今日」的友好條約。可是元朝統治者有點過分,兄弟沒當幾年,就開始派遣使者要求高麗王朝納貢,從毛皮到綢緞再到筆墨紙硯,反正你有啥就得給我啥。高麗地小人少,不堪其擾,竟然在使者返程的時候,派人給殺了。
  • 元朝那麼強大,為什麼我們對元朝的歷史總是輕描淡寫呢?
    元朝(1271年建立—1368年滅亡),總共存在了九十八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元朝當時統治區域從亞洲延至歐洲,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超級帝國,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歐亞大陸之間的影響,開拓了人們的視野。
  • 我聽說,有人認為明朝沒有滅亡元朝?
    脫古思帖木兒本人僅僅帶著長子天保奴等以下十幾個隨從逃跑,至此,統治中國98年的大元王朝被徹底摧毀。但有人卻認為,明朝實際上並沒有滅亡北元政權,因為明蒙戰爭貫穿了整個明朝的歷史,而黃金家族成員林丹汗的蒙古貴族政權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後金政權消滅,所以北元政權應該和明朝是南北對立的政權(雖然我沒看到有人這麼說過,但是那些持「明朝沒有滅亡北元」論點的人,想表達的應該也就是這個意思,今天他們把宋朝踢出了正統王朝的行列,把北元迎了進來。)
  • 韓國網友聲稱明朝服飾抄襲韓服,看完中國網友的評論,我笑了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中國一位名叫Old的漫畫家在推上發了一組關於明朝人服飾的圖片,但卻被韓國網友說成是抄襲韓服。引發境外熱議後,Old先是給出了自己圖片的參考出處——明朝藍氏畫像軸。
  • 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他們的國名從何而來?
    我們都知道,我們隔壁的朝鮮半島有兩個國家,分別是朝鮮和韓國,那麼他們的國名是從何而來的?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明確一個時間序列,那就是:「朝鮮」這個國名早於「韓國」這個國名。既然「朝鮮」這個國名更早,那我們就從朝鮮說起。
  • 遼朝和宋朝,誰才是正統王朝?
    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將王朝定都在鹹陽,也就是今日的西安之時,歷史學者便認為一個王朝是否具有正統性,要看它的地理位置在何處。而縱觀歷史之上所公認的正統王朝,其實都城都在中原一帶,也就是今日的河南周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些學者對於遼朝與宋朝自然是存在疑義。
  • 元朝1400萬國土面積,到明朝剩下400萬,其他的都去哪裡了?
    這是20世紀初期西方漢學歷史大家克羅齊在《實踐哲學》和《邏輯學》之中的原話。21世紀的中國有著96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面積,這樣廣大的土地面積在世界各國之中也是名列前茅。但是中國古代王朝的領土面積卻遠遠不止這些。很多朝代的土地面積都超過了當代。細數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歷史朝代應該是封建王朝時期的元朝。根據中國近代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教授對元朝領土的考證,當時實際控制土地面積已經超過了1400萬平方公裡。
  • 中國的這個西部省份,在明朝邊防領域,竟是一個高級別的軍事重鎮
    中國的這個西部省份,在明朝邊防領域,竟是一個高級別的軍事重鎮甘肅省在明朝時還不叫省只是一個鎮,但是它卻是明王朝的軍事要地。松山新邊的軍事要塞有著炮臺12座城樓四座,還有著綿延數十裡的烽火臺,這在當時世界防禦史上已經是很先進的了。而且,自宋代之後火藥得以大範圍的應用在戰場上也保證了我國古代戰爭的勝利。甘肅古城又被稱作永泰龜鳥瞰圖城,因為它的形狀從上往下看像金龜。甘肅古城池的城圍是1.7公裡,從外形來看,這些城牆將城樓和炮臺連成一個圓形。
  • 元朝滅亡後,明朝境內還有許多蒙古人,朱元璋是如何對待他們的
    元朝滅亡之後,朱元璋雖然沒有對蒙古人進行殺戮,但是他的做法卻殺人不見血,讓人細思極恐。元朝自1271年建立到1368年滅亡,在其存在的不到一百年時間裡,將國家領土面積擴大到1372萬平方公裡,這幾乎是我國歷史上領土面積的巔峰了。然而控制著如此大面積的國土和人口,蒙古人作為統治者,其人數卻不多,據估計大約也就百萬人上下。
  • 對於所有中原王朝來說,西域都是必爭之地,為何明朝對這裡沒興趣
    這時候西漢王朝才知道了西域。之後他們覺得這個地方很重要,開始往西域擴張,之後漢朝控制了這片土地。自此之後,歷代中原王朝在強大的時候都要控制這裡,因為這裡對於我國古代來說太重要了。如果我們看古代的地圖就能發現,我國的地圖飛鏟封閉。東面南面是大海,當時的技術無法橫跨大海,連到朝鮮半島、日本去都危險重重。
  • 明帝國為什麼沒能繼承元朝疆域?
    雖然元朝壓制漢人,但由於漢人龐大的人口基數,漢文化強大的同化力,以及華夏體系與農耕經濟的高度契合性,使得蒙古或色目法都不可能有效治理廣大的漢地。因此,對於農耕區域,元朝不得不依賴漢人,讓漢人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由漢人士紳在基層發揮其重大影響力。
  • 訪談︱北大歷史系主任張帆:元朝開啟了「大中國」時代
    楊先生這篇文章漏掉了元朝,我們完全可以給他作一點補充,元朝人吹捧自己時代的時候,主要就是突出一個「大」字。其他方面的,比如經濟發達、文化繁榮,這類吹噓都比較少見。今天網上討論「元朝到底能不能算中國」,如果從元朝當時人的角度來看,他們絕大多數確實認為元朝能夠代表中國,是把元朝當作中國歷代王朝當中的一環,拿來和其他王朝比較。       再做點具體補充。
  • 有人說明朝不像漢、唐一樣強盛;有人說明朝遠邁漢唐,為什麼?
    其次明朝內閣權力瓜分了帝王的權力,以文馭武政策的長期執行讓明朝在霸道和戰力的強悍上遠遜於漢唐。始終以農業稅收為主的明朝,在財政狀況上都不如漢唐靈活。最後以文人內閣理政為主的大明王朝相對保守,與開放、拓展、國力強悍的漢唐有很大的不同。頗有一副小富即安的意思,滿足於兩京十三省的疆域。
  • 明朝與韓國服飾這麼像,誰抄襲誰?徐居正: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早在明朝的時候,韓國當時是高麗王朝,明朝建立之後,高麗也成為了中國的屬國。也許是因為韓劇對中國影響太深,以至於鬧出了這樣的笑話。如如果仔細考究的話,韓國的服飾其實就是受到中國服飾的影響,並且從中改進來的,兩國之間的交往在歷史上從沒有間斷過。
  • 關於元朝的四大冷知識:元朝疆域曾直達北冰洋?
    唐宋元明清,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後五個朝代,在這其中,元朝的歷史最短,也最神秘。由於元朝本身在歷史上的一些習慣,我們迄今為止都對元朝歷史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作為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朝代,元朝本身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