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珍素無遠略,然性節儉,頗好學,折節下士。——《明史·列傳·卷十一》
這是《明史》中對元末梟雄明玉珍的評價。
歷史紀年中,因為當時所屬的勢力不同,因此有各種紀年方式。比如三國時期的紀年,就陷入混亂之中,還是因為當時對紀年的觀點不同。比如下面這個問題,曹操、劉備和孫權,誰不是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
很多人都暈了,這三個人物分別是魏蜀吳的君主,肯定都是三國時期的人呀。當時答案是曹操不是三國時期歷史人物,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改元黃初,標誌著東漢正式滅亡。因此曹操被劃分為東漢歷史人物,因為他去世後,歷史才進入三國時期。
這種年代劃分,就是以東漢滅亡,才開啟了三國時期。這時三國鼎立的局面早就形成了,只是漢獻帝這個傀儡皇帝還在位,導致了這種情況發生。公元220年,被稱為建安二十五年,曹丕改元黃初元年。
南方的蜀國劉備,當即認為漢獻帝被曹丕所害,繼續使用建安年號。建安二十六年,劉備率領文臣武將哭祭了漢獻帝,並自立為帝。劉備以漢為名號,繼續討伐魏國,說是為漢獻帝報仇。
那麼漢朝是不是又該延續了呢?公元263年,蜀國才被滅亡,東漢是否應該持續到這一年呢?這些在歷史中,也沒有準確劃分,只以曹丕登基的時間,劃分了東漢和三國的界限。不僅東漢和西晉之間,年代劃分混亂,其他各個朝代之間,也有這種情況發生。
比如元朝和明朝之間,按照我們現在的看法來說,應該只有一些梟雄,而沒有一個朝代。其實兩個朝代之間,還真的有一個朝代,那就是大夏。現在我們看,元末朱元璋滅陳友諒、張士誠,實力強大。
其實當時大夏的實力,遠超過朱元璋帶領的西吳,是一個強大的朝代。元朝末年,蒙古的黃金家族同外部家族鬥爭激烈,先後發生了居庸關之戰和古北口之戰。蒙古各個部族之間互相爭鬥,導致土地兼併加快,百姓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流離失所。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群雄揭竿而起,明玉珍組織窮苦的百姓,發動了起義。此後,明玉珍參加了徐壽輝帶領的紅巾軍,擔任了統帥的職務。陳友諒謀害了徐壽輝後,明玉珍怒斥了陳友諒的卑劣行徑,自立為王。
明玉珍先後佔據了今湖北、湖南、四川、陝西、廣西、雲南、貴州、青海等地。明玉珍在當時諸侯中,地盤最大,實力最強悍。這時朱元璋還僅僅擁有著安徽一部、浙江、江蘇的部分地區,實力較為弱小。
在這樣的形勢下,明玉珍的謀士劉楨勸說明玉珍:
「西蜀形勝地,大王撫而有之,休養傷殘,用賢治兵,可以立不世業。」
明玉珍佔據川陝之地,可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在謀士的建議下,劉玉珍建立大夏,自稱皇帝。而朱元璋剛剛建立西吳,緩稱王廣積糧,還沒有王位。對於佔據川陝之地的明玉珍,朱元璋也是想盡方法巴結,多次派遣使者恭賀明玉珍。
朱元璋可謂卑躬屈膝,向大夏稱臣,派遣使者朝貢。當時朱元璋讓使者,給明玉珍帶信,其中部分內容為:
「足下處西蜀,予處江左,蓋與漢季孫、劉相類。」
朱元璋自稱像三國時期的東吳,將明玉珍稱為漢室正統的劉備,可謂謙卑至極。明玉珍聽說了朱元璋的這番話,同意和西吳達成同盟,共同對抗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朱元璋這番表態,拉攏住了強大的大夏,讓他有機會戰勝陳友諒,擊敗張士誠。
朱元璋和明玉珍都是一方梟雄,但是他們不同的是,明玉珍久經戰陣,身體多有戰傷。在明玉珍登基後不久,他就戰傷復發病逝了,臨終前,明玉珍囑咐權臣戴壽:
「西蜀險固,若協力同心,左右嗣子,則可以自守。不然,後事非所知也。」
明玉珍去世的時候,年僅38歲,斷送了大夏的國運。戴壽等人不是股肱之臣,太后性格軟弱,不能幫助兒子明升,有效掌握國家權力。大夏國從明玉珍病逝,就已經走向了末路,無法避免滅亡的命運了。
如果朱元璋在明玉珍這個年紀病逝,明玉珍能夠長壽如朱元璋,歷史的進程將會改變。元明清的朝代順序,將會改變為元夏清,可是歷史無法假設。明玉珍去世後,大夏內部權臣爭權奪利,將大夏瓜分。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兵西進,最終將大夏滅亡。同蜀漢被滅亡時,蜀漢臣民不肯投降魏國,逃往南方,成為緬甸的先祖一樣。大夏的臣民忠誠於明氏家族,被明軍俘虜後,不肯歸降。其中大多數人被押往北方苦寒之地,成為了奴隸,每天經受嚴刑拷打。
這些人找到一次機會,逃出關押地,不斷向北,到達了高麗。這時朝鮮處在高麗恭愍王時期,高麗王將明氏後人安置,讓他們尋找土地,修建房屋,耕種土地。這些明氏後人,知道自己的祖先在川蜀之地,在族人之間依舊說漢語,保留著宗譜。
幾百年間,明氏後人漸漸演變為韓國大族,通過《明氏宗譜》考證,他們確實是明玉珍的後代。現在明氏後人,每年都會派遣代表,來到我國祭奠祖先。明玉珍墓被發現後,睿陵也成為了明氏後人,最魂牽夢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