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這些常識,我們在地理中可能都學過,今天再回顧一下,溫故而知新。
地球表面積約5.10億平方千米,分屬於陸地和海洋,其中海洋面積達3.61億平方千米,佔地表總面積的70.8%,地球表面大部分為海水所覆蓋。
海洋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所有海洋都是相互連通的,海洋之間的互聯互通構成了統一的海洋世界。從地圖上看,海洋分布不均衡,北半球海洋面積小,南半球面積較大。
如同上面,我們了解的「海洋」常識,通常都是這樣說「海洋」,其實大部分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並不完全是一回事(即使在英語中也是有區別的,「海」是sea,而「洋」是ocean),它們彼此之間雖有聯繫,但各有不同的特點。
根據海洋要素特點及形態特徵,海洋可分為主體部分和附屬部分。主體部分為洋(或稱大洋),附屬部分為海、海灣和海峽。
下面就分開回顧一下「海」和「洋」。
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約佔海洋總面積的90.3%,具有遠離大陸、面積廣闊、海水較深、具有獨立的潮汐系統和強大的洋流系統等特點。洋的深度一般超過2000米(有的說是3000米),洋的最深處位於菲律賓以東的馬裡亞納海溝,最深點超過11084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大陸氣候和地表徑流等的影響,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洋還具有獨立的潮汐系統和強大的洋流系統。
世界大洋通常被陸地分成四大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它們之間通常由海、海峽或海灣連通。不過學術界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世界共有5個大洋,除了上述的四個大洋外,還有「南大洋」,即第五大洋,其範圍「從南極大陸島南緯40為止的海域,或從南極大陸起,到亞熱帶輻合線明顯時的連續海域」,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環繞地球卻沒有被大陸分割的大洋,它具有自身的環流系統和獨特的水團結構,既是世界大洋底層水團的主要形成區,又影響著大洋環流,但因為它的地理結構和其他四大洋不一樣,目前國際上普遍未承認它。
海是海洋的邊緣或陸域毗鄰或交錯的部分。根據國際水道測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8個海,總面積僅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9.7%。相比洋,海的深度較淺,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米以內。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和氣候的影響較大,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
按照海所處的位置可將其分為邊緣海、陸間海和內陸海邊緣海位於大陸邊緣,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以半島、島嶼或群島與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換通暢,我國的東海、南海和日本海等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
陸間海是指位於相鄰大陸之間的海,一般面積、深度都較大,有海峽與相鄰的洋相連通,如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南北美之間的加勒比海。
內陸海也叫內海,是深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較小,海水較淺,其水文特徵受周圍大陸的影響特別明顯,如我國的渤海和多國毗鄰的波羅的海。
除了海和洋之外,根據其封閉形態,海洋還有海灣和海峽之分。其中,海灣是海洋延伸進大陸且深度逐漸減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處海角之間的連線或入口處的等深線作為與洋或海的分界。海灣與外海的水交換能力一般較弱,其海洋環境受大陸影響最明顯的地方,海洋汙染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海灣內。
海峽是兩側為陸地或島嶼,兩端連接海洋的狹窄水道。海峽往往受不同海區水團和環流的影響,它們的海況一般比較複雜,水深,流急、多渦流。
海峽多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往往都是「咽喉」通道,如馬六甲海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通道之一,中國(包括臺灣省)、日本、韓國等國的80%以上的石油進口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說明:文中配圖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海洋環境學.2011
2.海洋科學導論.2005.
3.圖說海洋強國夢.2016.
4.軍事海洋學引論.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