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華網 伊江樹報導
新加坡英語教育成果不能複製
(緬甸英語教學為什麼會失敗?)
新加坡獨立建國後,以英語為官方語言,而基礎教育中也是以英語為教學媒介。這個政策實行20多年後,新加坡年青一代英語水平已有顯著的提高,甚至出現了Singlish(新加坡式英語)這個稱呼。而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也有顯著的提高,在東南亞各國中首屈一指,也可躋身世界教育強國之列了。
新加坡推動英語教育,帶動了其整個教育體系向前發展,這一成就引起世人的矚目,有人就以新加坡為典範,認為要提高本國的教育水平,只有像新加坡那樣,以英語為教學媒介,才能提高全民的教育水準。
在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制定英語為基礎教育的教學媒介時,緬甸也在進行一場教育改革,但緬甸走的卻是一條相反的道路。
1962年緬甸奈溫奪取政權後,宣布要走「緬甸式的社會主義道路」,在教育上也進行「社會主義式」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強化民族語言,主要是緬語的教學。不僅基礎教育方面所有的學科都用緬語教學,就是在高等教育方面,也全部要求用緬語教學。當時對一些特殊學科的內容,例如醫學,是否可全部改成緬語教學,是有一番爭論的。但基本上可以改用緬語教學的學科都改用緬語教學了。那時還成立特別的翻譯機構,專門從事翻譯工作。另外又出版大學百科學術雜誌,讓大學的老師們有一個「練刀」之處,用緬文書寫發表各學科的文章及論文等。這個時期可以說是緬語發展最興旺的時期。
但這樣以緬語強勢推行教育近20年後,卻發現由於放鬆了對英語的學習,學生們的外語(也就是英語)水平普遍降低,特別是當時國家領導人的女兒報考國外研究院時都因為英文程度不過關而落第。這時國家領導人一聲令下,又全部恢復英語教學。這時就規定從幼稚班就開始教英語,到高中時所有理科科目都採用英文為教學語言。這從1985年算起的話,時間又過了30多年,但緬甸教育不但沒有提高,甚至有人說已經是全面崩潰,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呢?
當年重新恢復英語為高中各科的教學語言時,有人以新加坡為例,認為像新加坡那樣,以英語為教學媒介,一定也能夠提高緬甸的教育水平。可是事與願違,不但沒有提高,反而每況愈下。很顯然,在新加坡成功地推行的一種學制,並不一定適合這裡的情況。當年只憑個別領導人的喜惡感受而隨意更改教學方法,種下了無法彌補的後果。
緬甸的情況與新加坡差別太大了。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型國家,在那兒推行英語教學比緬甸方便、容易得多了。而新加坡本國民族組成也不複雜,基本上只有華人、馬來人及印度淡米人三種民族。而緬甸號稱有135個民族,就算拋棄那些人口非常少的民族不算,人口在10萬20萬左右的民族也有10多個到二十個左右,其中還有總人數在百萬以上的若開、撣及克倫等民族。在這樣一個國家推行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的學制,困難會有多大是可以想像得出來了。
再一點,新加坡的官方公用語言也是英語,官方語言與學校的教學語言一致,學生在學校和社會上都同時可以使用英語暢通無阻。而在緬甸,教學語言是英語了,但在社會上、官方機構裡卻是緬語的天下,學生缺少語言環境的薰陶,學不好英語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了。
另外,新加坡在推行英語教育時,犧牲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傳統,這一現象在華人社會裡特別明顯。而緬甸願意犧牲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嗎?
所以,在新加坡成功地推行的英語教學制度。無法在緬甸複製。緬甸的教育改革,應該自己摸索,走出一條適合自己本民族的道路來。
****廣而告之*****
http://www.myanmaplatform.com/newsc/949/6.html
myanmaplatform(緬甸平臺緬文網站) www.myanmaplatform.com
緬華網微信號:mhw_mm
緬華網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