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郭軍:只想做一名平凡的好醫生

2020-12-12 青瞳視角

2020年1月27日晚10點40分,載有北京市屬醫院136名醫護人員的飛機落地武漢。打開手機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郭軍懷疑自己的手機壞了,因為它一直在震動……之後,他共收到了100多條簡訊、微信,絕大多數來自於海內外他救治過的患者,基本不做媒體宣傳的郭軍說「我只想做一名平凡的醫生。」但支援武漢的新聞一出,低調的郭軍想藏也藏不住了。

「醫三代」的家風傳承

出發得太緊急,郭軍甚至沒來得及和年邁的父母說一聲。父親則是在電視新聞裡,看到了拿著醫院旗幟準備出發登機的兒子,「注意安全,家裡不用操心,小孩我和你媽幫你們帶。」這條淡定的微信就發自他同為醫生出身的老父親。

郭軍是「醫三代」。爺爺是中醫,父母是70屆醫學院畢業的大學生,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婚後兩人在兩個省分別紮根農村、廠礦基層醫療單位,一幹就是10年,1980年一家人才得以團聚。「我從小就生活在醫院裡,住家屬樓、吃醫院食堂,自己管自己,自由生長。」郭軍說,父母都是科室主任和業務骨幹,家裡敲門聲一響,父母隨時都要跑去醫院裡救治病人,最忙的時候,大年三十,父母分別帶上孩子到各自就職的醫院病房過年。

郭軍對醫學、醫生職業的認知,也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紮實地樹立起來。他順理成章地走上醫師崗位,並在20餘年的臨床工作中,默默地在臨床實踐著「嚴謹敬業,精勤奉獻」的家風。

北京市屬醫院援鄂醫療隊支援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是收治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這裡65歲以上的老人均為新冠病毒肺炎合併各種基礎疾病的重症患者,這意味著臨床診斷與治療不能僅是參照診療指南,對症給藥,必須兼顧其他基礎疾病加重和併發症的處理。例如,12樓西4病室裡有位近70歲的老爺子,感染新冠病毒所致的肺炎,呼吸困難是所有此類患者的典型症狀,但郭軍在查房時發現,老人呼氣顯著延長伴哮鳴,胸廓呈顯著異常的「桶狀胸」,防護服讓他無法用聽診器進行聽診,他便細心追問老人的病史,得知他年輕時曾有哮喘的病史,有常年大量吸菸的習慣,再細看高分辨CT影像,郭軍判斷患者合併有慢阻肺和肺氣腫,病毒感染則誘發了慢阻肺急性加重,他立即為患者追加了霧化吸入製劑的醫囑,果然,老人氣促喘息的症狀在兩天後開始明顯好轉,活動耐力也恢復了。在隔離病房日常工作中,積極處理合併的糖尿病、心力衰竭、惡性腫瘤、電解質紊亂等這些情況,對整體病情非常重要,對我們的內科基本功也要求很高,郭軍說。

溝通也是治病良方

第一次進入武漢協和醫院西區隔離病房,郭軍記憶猶新。「你走到患者的身邊,能看到那眼神裡充滿了對疾病的恐慌和對活下來的渴望。」郭軍說。針對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沒有特效抗病毒藥,對大部分患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除了氧療、對症支持、安排檢查和維持生命體徵等,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心理安慰也應是醫護人員的職責,並且和醫療救治同等重要。而這一點也正是郭軍在臨床經驗之外的另一優勢!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工作的近5年時間裡,郭軍保持著患者「零投訴」的記錄,「在臨床工作中,寧可多花一點時間和患者做好溝通,遠比溝通不到位導致的醫患矛盾甚至糾紛來得值當。」在一次院內的培訓中,郭軍語重心長地與同道分享心得。

「有需要您按鈴」,重症患者會不斷地按鈴,訴說自己的不適和痛苦,醫生和護士反覆穿梭在病室間安撫患者的情緒。「室內是空間侷促的病房,身邊很多都是呼吸困難的病友,外面則是一座空蕩蕩的城市,面前的醫務人員穿得像太空人也無法辨認,我們站在患者的角度,能理解他們幾乎崩潰的心理」郭軍說。而他良好的醫患溝通正源於著「站在患者的角度」的換位思考。

有一次郭軍在隔離病房查房中,聽到一名患者在劇烈咳嗽,他立即走到床旁問診,而患者則非常迅速地帶上口罩,「醫生,您站遠一點吧,別讓我把您傳染上。」很多患者也在更多的訊息中逐漸變得理性,他們也在保護我們醫務人員,他們也在換位思考,郭軍說。

結合不同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郭軍會和患者多說點話,給重症的患者解釋病情和給予治療時說得儘可能詳細些,給年輕的患者則多給予信心支持。比如一次查房面對同齡的男患者,他說「你40出頭,咱們差不多大,這個年齡段機體抵抗力是比較強的,這個病本身又有相當高比例的自愈性,你病程已經接近3周了,已經渡過了病情可能惡化的最危險階段,要對自己有充分信心,病情一定會繼續好轉的。」他和患者強調最多的話是:「要相信疾病的科學規律,咱們一起挺過去!」

人民需要 從未缺席

2003年,呼吸道烈性傳染病「非典」來襲時,當時的郭軍是另外一家三甲醫院急診科裡一名年輕的高年資住院醫師。當時國內外醫學界對病原體、疾病防控和診療都充滿了很多未知,急診科成了抗擊「非典」的第一道風險關口。「我是單身男青年,無任何家庭負擔,科室在這個特殊時期人手緊張,有困難我都隨時可以替班頂上去!」當年的請戰,沒有什麼儀式感,郭軍和科主任說的話言辭簡單,但擲地有聲。

17年後,接到支援武漢的通知時,郭軍也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我是醫院裡最合適的人選,有2003年抗擊非典經歷,臨床工作20餘年,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經歷得比較多,前線需要高級職稱的醫師;近25年黨齡的老黨員,還是呼吸、感染、血液腫瘤、風溼四個科室聯合黨支部的支部書記。」如今再赴一線,郭軍已是一名閱歷豐富的老戰士,擔任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隊長、臨時黨支部書記,帶領醫護共11人出徵。「對疫情,內心並不恐懼。但壓力很大,會焦慮。」郭軍說,歷數近年來的重大傳染病疫情,呼吸科大夫基本上都是前線人,自己也親歷過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一系列傳染病的一線救治,隨著經驗的積累,對疾病的未知也產生了更多敬畏之心,而如今作為兩個年幼孩子的父親、醫療隊隊長,他心裡顧及得多了,「醫院把10名隊員託付給我,我得把大家一個都不能少地帶回去。」

再進隔離區,郭軍對防護裝備充滿信心,他嚴格地要求隊員反覆練習穿脫防護服並做好手衛生等感控的各項要求。在隔離病區一定要嚴格落實三級防護要求,這樣一定能夠杜絕醫護人員被感染。

2019年舉國難忘的國慶節,郭軍也作為業務骨幹被北京市衛健委抽調參加建國70周年閱兵式「致敬方陣」醫療保障組工作。他在天安門廣場親眼見證中國人民用血汗、勤勞智慧建設起來的強大國家,內心難以平靜。「作為一名醫生,人民需要我的時候,我不能缺席。共和國沒有忘記為了今日中國的輝煌成就前赴後繼的仁人志士、拋灑熱血汗水的英雄模範,為這個群體提供醫療保障工作責任重大,也是無尚光榮的記憶!」 他放棄了原定於9月下旬公派出國訪問交流計劃,選擇了堅守。

「我不是什麼英雄,只想做一名平凡的醫生,能把這一件事做好,就是這輩子的一大成功了。」郭軍說。

通訊員 韓冬野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

相關焦點

  • 郭軍:我不是什麼英雄,只想做一名平凡的醫生
    郭軍:我不是什麼英雄,只想做一名平凡的醫生 央視網消息(記者 弟辰晨 通訊員 韓冬野 ):分別65天,郭軍下飛機見到妻子時,夫妻倆的距離從上千公裡變成了10米,四目相對,積攢了一肚子的話都哽在了喉嚨裡,只有不停地招手。
  • 【抗疫榜樣】清華長庚援鄂醫療隊:「我只是平凡的醫生」
    她是家裡的獨生女,是父母的全部;但同時,她也是被無數患者需要著的,清華長庚醫院援鄂醫療隊的一員。奔赴2020年1月27日晚22點40分,農曆大年初三,載有北京市屬醫院136名醫護人員的飛機落地武漢。打開手機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郭軍懷疑自己的手機壞了,因為它一直在震動。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醫師、郭軍醫師榮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表彰 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2020年12月22日上午,北京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表彰大會召開,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郭軍副主任醫師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先進工作者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護團隊馳援武漢
    1月27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護團隊共計11人從京出發,馳援武漢!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在不到24小時的時間裡,來自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重症醫學科、急診科、普內科等科室的3名醫師、8名護理人員,迅速集結在一起,加入北京醫療支援隊,為武漢抗擊疫情貢獻力量。11名隊員中,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周華經驗豐富,接到指示時,她沒有任何猶豫,「我將牢記醫生的職責,努力工作,完成任務。」周華說。
  • 清華長庚首屆十佳「水木杏林好醫生」評選
    下拉 郭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下拉 沈冬焱,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臟外科副主任醫師。從醫療二十多年來,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刻苦鑽研,得到了患者的讚譽、同事的好評。
  • 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打call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參評「昌平榜樣」年度評審工作,點讚投票!投票時間截止至11月30日17:00投票規則每個ID每天限投十票行勝於言 危難中濟世懸壺2020年1月27日12點,北京清華長庚醫院11名醫療隊員接到醫院緊急電話通知
  • 抗疫前線受考驗 一線入黨照初心——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召開防疫一線...
    清華新聞網9月2日電(通訊員 郭凱華 周穎喆)「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8月28日下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內科第二黨支部召開了一場特殊的黨員發展會。與會人員合影會議由內科第二黨支部書記郭軍主持,清華大學黨委組織部專職組織員梁靜,清華長庚醫院黨委書記周月紅,護理部副主任趙文靜,黨辦副主任高茹等與內科第二黨支部全體黨員、積極分子見證了這次抗疫一線入黨發展會
  • 白俄羅斯友人突發急性闌尾炎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醫生出手了!
    後疫情時代,隨著全面復工復產,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臨床工作越發繁忙起來。伴隨著清晨的朝陽,醫生們步履匆忙地奔赴崗位。剛走進醫院電梯間,胃腸外科馬天翼醫生就聽到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天翼,咱們科來了一位特殊的患者,需要你趕快過來幫忙翻譯一下。」
  • 揭秘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醫管之道
    3月14日,在由健康界傳媒主辦的「北鬥學院中國標杆醫院學習之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專場」上,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告訴來自兄弟醫院的學員,該院要成為一家新型醫院,注重特色品質和效益,希望在醫療、教學、科研、管理、人才團隊和國際化這六方面與眾不同,打造中國醫院運營的清華模式。
  • 清華長庚醫院:讓醫生圍著病人轉
    清華長庚醫院:讓醫生圍著病人轉來源:科技日報 2014-12-18 李穎  坐落在天通苑地鐵站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日前正式接診運營,這是北京市醫院管理局的第22位家庭新成員,也是北京首家實行醫管分工合治的三甲公立醫院。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用有力的抗疫「聲音」迎接第三個中國醫師節
    18日,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用「一誦、一講、一唱、一言」發出有力的抗疫「聲音」,迎接這個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特別的節日。黨委書記周月紅,黨委副書記陳旭巖、王克霞,副院長王勁、魏來、張萍等醫院領導,以及外派支援醫療隊員代表、各部門主管等職工代表出席活動。活動通過北京青年報·北京頭條客戶端同時在騰訊、網易、鳳凰網、新浪網等8大網絡平臺進行直播。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董家鴻院士:讓病人最大化獲益
    一直以來,每周二的上午和周四下午,在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外科董家鴻專家團隊門診內外都是慕名前來看診的肝膽病患者,他們中很多都是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到這裡,56歲的老劉(化名)就是其中的一位。
  • 清華長庚醫院建檔需要什麼資料?清華長庚醫院最新建檔攻略
    我們都知道在北京公立醫院,不建檔,醫院是不接受生產,產檢也是不給做的。清華長庚位於北京昌平區,由於醫療水平以及醫院環境比較好。所以,很多孕媽媽都會選擇去清華長庚建檔生娃。那清華長庚建檔流程是什麼?懷孕建檔需要哪些資料?是否有無痛?
  • 「醫管分工」「三精醫療」「全責護理」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醫改...
    新華網北京頻道5月18日電(陶歡)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董家鴻、婦產科護師劉宬博日前做客由新華社北京分社、北京市醫管局聯合舉辦的「2015北京護理文化周系列訪談」。董家鴻表示,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病人利益最大化是醫院管理體制、運營模式及一切制度流程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建設有溫度的「精誠」醫院。
  • 清華長庚醫院「吃不飽」 醫保是攔路虎?
    將近兩個小時以後,患上病毒性感冒的李女士在抽血並接受了診室內醫生耐心全面的問診和醫囑之後,被護士送出診室。這是北京第22家市屬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以下簡稱「清華長庚」)一天500餘個門診中的一個。李女士看病的這一天是2014年12月的最後一天,這時距離醫院正式開業已經過去了一個月零三天。開業後醫院運行狀況如何?各方面進行了哪些調整?醫生和患者滿意度怎樣?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診 首試醫管分治模式
    醫院周邊社區的老人觀看介紹醫生的展板。京華時報記者王海欣攝  昨天,天通苑地區首家三甲公立醫院—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正式開業。據了解,這是北京市首家實行醫管分工合治的公立醫院。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擬任醫院執行院長的董家鴻介紹,醫院開業初期可承擔3000人次的門診量,開業半年後預計可達5000人次,並將會根據運營情況對醫院規劃作出調整。明年,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二期工程將會動工。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探路醫改成果初顯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2016年醫務人才擴充明顯,院內近200名的全職醫師隊伍,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學以及進修經歷,引進的醫師隊伍包括海外人才,以及來自國內知名三甲教學醫院的各醫務專科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執行院長董家鴻教授獲評「中國醫學科學家獎」;婦產科主任廖秦平教授獲得「婦產科好醫生?林巧稚杯」;消化內科主任姜泊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
  •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奠基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奠基 2010-04-21 08:36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蕾  新華網北京4月20日電(記者李江濤)由臺灣長庚紀念醫院支持建設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20日奠基,預計這所醫院將於2013年正式運營。
  • 清華長庚醫院:掛號不用站隊 先就診後繳掛號費
    原標題:清華長庚醫院:掛號不用站隊 先就診後繳掛號費   本報記者 方芳  經過近10年的等待,數十萬天通苑居民終於盼到家門口的大型三甲公立醫院開張了——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昨天正式接診病人,這也是北京市醫管局所屬的第22家大醫院。
  • 清華長庚廖秦平獲第五屆"婦產科好醫生·林巧稚杯"獎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廖秦平教授(中)登臺領獎。清華長庚醫院8月19日電8月18日至21日,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會(COGA)主辦的「2016中國婦產科醫師大會」在貴州市召開。19日上午,「婦產科好醫生-林巧稚杯」頒獎典禮隆重舉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婦產科主任廖秦平教授獲此殊榮。 「婦產科好醫生.林巧稚杯」以我國婦產科奠基人林巧稚教授的名字命名,是國內婦產科領域的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