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內經》的時間醫學以日、月、歲、鬥等天體的運轉為依據,採用了甲子歷、陰陽合曆、運氣物候歷等曆法,用以研究與探討天象、地象、氣象、星象及其對自然界氣候、物候與人體病候等諸方面的影響,從而產生了運氣法時、藏氣法時、升降法時、診斷法時、治療法時等理論。特別是在運氣法時、藏氣法時的基礎上,因「四時五行節序」而產生了「五運六氣脈法」和「四時五行脈法」。「五運六氣脈法」講的是五運六氣系統中客運客氣脈法,而「四時五行脈法」講的是五運六氣系統中主運主氣脈法。
脈診在先秦之前是一個普遍的診療技術,例如《難經》中就提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可見,診脈而得之疾病在當時的醫生看來並不是很高明的診療手斷,只能排名最後。《黃帝內經》將脈診分為三部九候診法(陰陽脈法,又分為人迎寸口脈法、太溪脈法、趺陽脈法等等)、寸口脈診法(五行脈法)和五運六氣脈法(運氣脈法)。如《素問·三部九候論》就記載到:「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論述了中醫上古時期三部九候診法的具體操作與臨床診斷意義。與《黃帝內經》差不多時代的著作《難經》提出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如《難經·一難》曰:「寸口者,脈之人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可見《難經》認為寸口脈是肺所應之處,肺主一身之氣,故而獨取寸口一樣可以診查一身陰陽氣血之盛衰。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這說明人體正常脈象是隨著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而變化,每時每刻都應與自然界的「四時節序」相應合,即所謂「四時為宜」。如果與「四時節序」不相應合,則為「失」。「失」則為病態。同時從不相應合中去探求其原因,以取得診斷的結果。因之,四時陰陽五行的「四時節序」便成為《內經》診脈與人體病態規律的綱領之一。
《內經》諸多篇章多次提及「四時五臟脈」,如《素問·陰陽別論》云:「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素問·平人氣象論》云:「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素問·玉機真髒論》云:「春脈如弦……夏脈如鉤……秋脈如浮……冬脈如營。」《素問·宣明五氣論》云:「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藏之脈。」《素問·脈要精微論》云:「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後世一般都遵循《內經》的說法,將時髒脈分為弦、鉤、代(緩)、毛(浮)、石(營)5種。但「鉤脈」之名稱已少用,代之以洪脈。明·李中梓在《診家正眼》說:「鉤即是洪,名異實同。」
2013 年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醫簡 920 支,經研究後可分為9種醫書,其中《敝昔診法》《診治論》《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三種是以論述診法為主的專書,這批醫簡與扁鵲關係密切。其中《敝昔(扁鵲)診法》中有「五色通天,脈之出入與五色相應也,猶響之應聲也,影之隨形。」「黑色之甬(通)天為□」;「白色之甬(通)天為□」;「金之通天氣為天府,客色為□」;「腎甬(通)天為冬」等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慶有古先道遺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生死,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書,甚精。」雖無五色診的具體內容,但起碼說明了先秦時已有中醫診法專書,脈診和望色是診病最重要的方法。且《難經》以五臟、五色、五味、五聲歸類組成系統,皆指出了五臟、五色與外界的整體關係,說明在此時以扁鵲為代表的醫家已將五行、五色、五方、五臟、氣血等相互聯繫起來,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五行色診、脈診理論。
在老官山《敝昔診法》中也多次出現五行相乘脈診的理論描述,如第18條條文中有「□黃乘倉是□」;第 48 條條文中「敝昔曰,所謂五色者,脈之青白相乘者,脈□」,第 52 條「赤乘倉曰消渴可治 面黑紫」等等,大致可以看出五行五色相乘的基礎理論,但由於脫簡的原因,其具體完整的描述還未能全部理清。《千金翼方·色脈》理「冬見赤氣,暴死」與老官山漢墓醫簡第 49 條「赤乘黑不治,以冬死」的描述相同。
根據《內經》記載,時髒脈有平、病、死脈之別,故其形態亦有不同。關於平脈的形態,《素問·平人氣象論》和《素問·玉機真髒論》有詳細的描述。《平人氣象論》特別強調平脈應有胃氣。脈有胃氣,則現柔和、雍容、和緩之狀。對平脈的形成原理,《黃帝內經》從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根據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的運行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所造成的氣候特點對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及脈象變化的影響進行了闡釋。如《玉機真髒論》說:「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體的五臟在適應自然界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各有與本髒相通應的時令,而在與本髒相通應的時令裡其功能活動旺盛,即肝氣旺於春,心氣旺於夏,脾氣旺於長夏,肺氣旺於秋,腎氣旺於冬。因此,在每個季節裡,活動旺盛的藏氣則反映於脈象。這就是四時五藏脈形成的基本原理。
《素問·平人氣象論》和《玉機真髒論》亦詳細地記載了五臟病脈。《平人氣象論》特別強調病脈為少「胃氣」之脈;《玉機真髒論》將每個病脈分為太過與不及兩種,「如果脈氣來時應指充實有力而強勁,這叫太過,主病在外;如果脈氣來時應指不充實而軟弱無力,叫做不及,主病在裡。」從脈的形態上看,脈有「胃氣」指脈象顯現柔和、雍容、和緩之狀,其物質基礎是谷氣充足,故楊上善在《太素》將「胃氣」注為「谷氣」。胃為水谷之海,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健康人的正氣來源於胃。某一個臟腑因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本髒相通應的時令裡活動旺盛,如果「谷氣」供應充足,就不會發生過度消耗的情況;而「谷氣」供應不足,則會發生病變,而出現少「胃氣」的脈象。所以《平人氣象論》云:「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楊上善云:「肝無谷氣,致令肝脈獨見,故死也。」
死脈是病情危重而預後不良的徵象,即真髒脈。《平人氣象論》與《玉機真髒論》中詳細描述了真髒脈的形態。《平人氣象論》還以胃氣的有無來判斷時髒脈是否為死脈。《傷寒論·平脈法》舉「肝」「心」脈為例,闡述了「四時脈法」的死脈之機,云:「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又:「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水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四時分主五臟,各有本脈,而皆以胃氣為本。胃氣少則病,若無胃氣則病危,胃氣絕則死。所謂脈有「胃氣」,即具「和緩悠揚」之意,《平脈法》此二條互文見意。敘述「四時脈象」的愈、死、難治等預後及「四時脈」以「胃氣為本」的精神,為了使人明了,《平脈法》又云:「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即將四時、五行、脈象、藏象、生死等理論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繼承與發展了《內經》「四時脈法」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