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數術考|四時五行脈法

2021-02-12 無極之鏡

 

 

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內經》的時間醫學以日、月、歲、鬥等天體的運轉為依據,採用了甲子歷、陰陽合曆、運氣物候歷等曆法,用以研究與探討天象、地象、氣象、星象及其對自然界氣候、物候與人體病候等諸方面的影響,從而產生了運氣法時、藏氣法時、升降法時、診斷法時、治療法時等理論。特別是在運氣法時、藏氣法時的基礎上,因「四時五行節序」而產生了「五運六氣脈法」和「四時五行脈法」。「五運六氣脈法」講的是五運六氣系統中客運客氣脈法,而「四時五行脈法」講的是五運六氣系統中主運主氣脈法。

 

脈診在先秦之前是一個普遍的診療技術,例如《難經》中就提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可見,診脈而得之疾病在當時的醫生看來並不是很高明的診療手斷,只能排名最後。《黃帝內經》將脈診分為三部九候診法(陰陽脈法,又分為人迎寸口脈法、太溪脈法、趺陽脈法等等)、寸口脈診法(五行脈法)和五運六氣脈法(運氣脈法)。如《素問·三部九候論》就記載到:「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中部之候相減者死,目內陷者死。」論述了中醫上古時期三部九候診法的具體操作與臨床診斷意義。與《黃帝內經》差不多時代的著作《難經》提出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如《難經·一難》曰:「寸口者,脈之人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可見《難經》認為寸口脈是肺所應之處,肺主一身之氣,故而獨取寸口一樣可以診查一身陰陽氣血之盛衰。

 

《素問·脈要精微論》云:「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為宜」。這說明人體正常脈象是隨著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規律而變化,每時每刻都應與自然界的「四時節序」相應合,即所謂「四時為宜」。如果與「四時節序」不相應合,則為「失」。「失」則為病態。同時從不相應合中去探求其原因,以取得診斷的結果。因之,四時陰陽五行的「四時節序」便成為《內經》診脈與人體病態規律的綱領之一。

 

《內經》諸多篇章多次提及「四時五臟脈」,如《素問·陰陽別論》云:「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素問·平人氣象論》云:「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鉤曰平……長夏胃微軟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素問·玉機真髒論》云:「春脈如弦……夏脈如鉤……秋脈如浮……冬脈如營。」《素問·宣明五氣論》云:「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是謂五藏之脈。」《素問·脈要精微論》云:「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後世一般都遵循《內經》的說法,將時髒脈分為弦、鉤、代(緩)、毛(浮)、石(營)5種。但「鉤脈」之名稱已少用,代之以洪脈。明·李中梓在《診家正眼》說:「鉤即是洪,名異實同。」

 

2013 年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醫簡 920 支,經研究後可分為9種醫書,其中《敝昔診法》《診治論》《逆順五色脈藏驗精神》三種是以論述診法為主的專書,這批醫簡與扁鵲關係密切。其中《敝昔(扁鵲)診法》中有「五色通天,脈之出入與五色相應也,猶響之應聲也,影之隨形。」「黑色之甬(通)天為□」;「白色之甬(通)天為□」;「金之通天氣為天府,客色為□」;「腎甬(通)天為冬」等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慶有古先道遺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生死,決嫌疑,定可治,及藥論書,甚精。」雖無五色診的具體內容,但起碼說明了先秦時已有中醫診法專書,脈診和望色是診病最重要的方法。且《難經》以五臟、五色、五味、五聲歸類組成系統,皆指出了五臟、五色與外界的整體關係,說明在此時以扁鵲為代表的醫家已將五行、五色、五方、五臟、氣血等相互聯繫起來,形成了較為系統的五行色診、脈診理論。

 

在老官山《敝昔診法》中也多次出現五行相乘脈診的理論描述,如第18條條文中有「□黃乘倉是□」;第 48 條條文中「敝昔曰,所謂五色者,脈之青白相乘者,脈□」,第 52 條「赤乘倉曰消渴可治 面黑紫」等等,大致可以看出五行五色相乘的基礎理論,但由於脫簡的原因,其具體完整的描述還未能全部理清。《千金翼方·色脈》理「冬見赤氣,暴死」與老官山漢墓醫簡第 49 條「赤乘黑不治,以冬死」的描述相同。

 

根據《內經》記載,時髒脈有平、病、死脈之別,故其形態亦有不同。關於平脈的形態,《素問·平人氣象論》和《素問·玉機真髒論》有詳細的描述。《平人氣象論》特別強調平脈應有胃氣。脈有胃氣,則現柔和、雍容、和緩之狀。對平脈的形成原理,《黃帝內經》從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根據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的運行變化規律,以及這種變化所造成的氣候特點對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及脈象變化的影響進行了闡釋。如《玉機真髒論》說:「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人體的五臟在適應自然界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各有與本髒相通應的時令,而在與本髒相通應的時令裡其功能活動旺盛,即肝氣旺於春,心氣旺於夏,脾氣旺於長夏,肺氣旺於秋,腎氣旺於冬。因此,在每個季節裡,活動旺盛的藏氣則反映於脈象。這就是四時五藏脈形成的基本原理。

 

《素問·平人氣象論》和《玉機真髒論》亦詳細地記載了五臟病脈。《平人氣象論》特別強調病脈為少「胃氣」之脈;《玉機真髒論》將每個病脈分為太過與不及兩種,「如果脈氣來時應指充實有力而強勁,這叫太過,主病在外;如果脈氣來時應指不充實而軟弱無力,叫做不及,主病在裡。」從脈的形態上看,脈有「胃氣」指脈象顯現柔和、雍容、和緩之狀,其物質基礎是谷氣充足,故楊上善在《太素》將「胃氣」注為「谷氣」。胃為水谷之海,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健康人的正氣來源於胃。某一個臟腑因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在本髒相通應的時令裡活動旺盛,如果「谷氣」供應充足,就不會發生過度消耗的情況;而「谷氣」供應不足,則會發生病變,而出現少「胃氣」的脈象。所以《平人氣象論》云:「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楊上善云:「肝無谷氣,致令肝脈獨見,故死也。」

 

死脈是病情危重而預後不良的徵象,即真髒脈。《平人氣象論》與《玉機真髒論》中詳細描述了真髒脈的形態。《平人氣象論》還以胃氣的有無來判斷時髒脈是否為死脈。《傷寒論·平脈法》舉「肝」「心」脈為例,闡述了「四時脈法」的死脈之機,云:「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又:「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病自得洪水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裡也;脈來頭小本大,故名復,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西方肺脈,其形何似?師曰:『肺者,金也,名太陰,其脈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脈,若得緩遲者皆愈;若得數者則劇,何以知之?數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當癰腫,為難治也。』」

 

四時分主五臟,各有本脈,而皆以胃氣為本。胃氣少則病,若無胃氣則病危,胃氣絕則死。所謂脈有「胃氣」,即具「和緩悠揚」之意,《平脈法》此二條互文見意。敘述「四時脈象」的愈、死、難治等預後及「四時脈」以「胃氣為本」的精神,為了使人明了,《平脈法》又云:「二月之時,脈當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屬木,脈應濡弱,反得毛浮脈者,是肺脈也,肺屬金,金來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即將四時、五行、脈象、藏象、生死等理論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繼承與發展了《內經》「四時脈法」的理論。

相關焦點

  • 易水學派四時五行之子母補瀉
    我不敢確切的說中醫裡沒有哲學的五行,但我認為中醫理論的核心絕不是哲學的五行,而是四時五行,這個查閱《黃帝內經》即可明證,《內經》的五行多數與四時連用。四時五行最大的特點是以四時為取象觀察的對象,而李東垣亦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論述的。如果將李東垣界定的虛實類比到四時,這個問題就明了多了。以木為例,木的後方為水,前方為火,也就是水生木,木生火,對應於四時也就是冬—春—夏。
  • 仲景脈法的實戰運用…………
    可見仲景脈法應用陰陽的大體,首先以脈象分陰陽。如浮、大、數、動、滑為陽脈,沉、澀、弱、弦微為陰脈。所謂陽脈,即以脈來有力,較平脈有餘,為太過之脈;所謂陰脈,即脈來無力,較平脈不足,為不及之脈。有餘之脈,多為陽證實證;不足之脈,多為陰證虛證。其次,診脈部位分陰陽,以寸脈為陽,尺脈為陰。
  •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這句話雖寥寥十二字,卻在《內經》數篇大論中多次出現。        開篇的《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句話體現了中醫一種非常重要的「天人相應」觀念。
  • 中醫五臟並非解剖生理概念 而是結構性功能概念
    這裡有三個類比:一是四時五行與五臟相類(四時加長夏為五時,以與五行五臟對應);二是生長收藏與五氣(五臟之氣)相類,故五臟之氣類比生長化收藏,理解為五臟的功能特性;三是寒暑燥溼風是自然四時的氣象變化,人則有喜怒悲憂恐的神情變化乃五臟活動產生的生命現象。如是則《內經》建立了以生長化收藏為核心內涵的五臟概念。
  • 卷二十八 脈法
    稱其浮沉諸類應於四時五行,與人五臟相應,輕重相薄,尋狀論寒暑得失。  凡人稟形,氣有中適,有躁靜,各各不同。氣脈流動,亦各隨其性情,故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之間復一至,合為五至,此為平和中適者也。春秋日夜正等,無餘分時也。其餘日則其呼而脈至多,吸而脈至少,或吸而脈至多,呼而脈至少,此則不同,如冬夏日夜長短之異也。凡氣脈呼吸法,晝夜變通效四時。
  • 中醫五行五臟的對應關係
    1.五行學說應用於中醫學領域,主要是以五行學說的基本規律來闡釋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體表與內臟的有機聯繫,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的統一,從而成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五行特性的經典性概括。3. 事物屬性五行系統歸類表(那個表的內容必須全部牢記!)4.
  • 清末民間中醫李元貞脈法!!!
    一息四至平和脈,再加一至亦是吉;六數七熱為急疾,八九十至將死期。為醫人要陰陽分,浮數陽,沉遲陰,關前關後陰陽論,陰中有陽,陽中陰,陰極似陽,陽極陰,其間最足把人混,當醫人,陰陽不分,無怪乎,治死活人。(方劑略)10、心經數脈左寸數,心經熱,熱即是火,心屬火,數屬火,火上加火,或赤腫,或癢瘍,無非火爍,歸脾湯善能瀉,火中之火,六味湯加歸芍,漸漸消卻。   (六味湯指的是六味地黃湯)
  • 三九全景脈法河北班9月開班!(鄭重承諾:不滿意全額退款)
    (如果你有一些脈法基礎,很有可能這句話就讓你收穫良多)九、以五行之氣歸類24脈及藥物,以脈象無力有力分陰陽(寒熱),使得陰陽五行臨床使用得以具體化,這也是我們的脈法特點,若臨床辨證,不辨陰陽不懂五行,那就是一定是人們口中的「偽中醫」十、歸類化,五層脈相應的圖標記錄更加清晰觀察疾病的脈象,並做出相應藥物的五行歸類,目的是讓你在用藥上不再混亂(這個歸類可是經過臨床治病積累出來的
  • 太素脈法招生
    雲鶴道長從小便有志於道,四處訪師,曾拜多位高道為師,並跟隨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學習道家文化及道教知識,尤其在道家醫學和養生方面有卓越才能,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道醫與中醫」等講座開辦多期,深受好評。其講座課程及公益活動被東方衛視、韓國電視臺及天府早報、《格調》雜誌社等報導,多次受邀荷蘭、德國、法國等國家作為「道醫養生」專家進行道醫的講座和道教文化弘揚。
  • 脈法大禮:中醫脈法四言真訣(附:十二部簡易診脈法)脈診
    中醫四言訣之五臟平脈浮為心肺,沉為腎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間。心脈之浮,浮大而散;肺脈之浮,浮澀而短;肝脈之沉,沉而弦長;腎脈之沉,沉實而濡;脾胃屬土,脈宜和緩,命為相火,左寸同斷。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緩,是謂平脈。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春得秋脈,死在金日,五臟準此,推之不失。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
  • 中醫基礎理論——心與小腸
    心心臟的位置在肺管之下,隔膜之上,與脈管相通,是血液循環全身的動力和樞紐。心臟有規律的搏動,推動血液在全身脈管中運行,脈管也會隨之搏動產生「脈搏」,中醫通過「脈診」來了解氣血運行是否正常,作為診斷疾病的手段之一。
  • 《輔行訣》對脈法的理解及十八個用脈
    不像傷寒一樣特別急數,因為他老是出汗,沒必要去加快心臟跳動去增加陽氣。出汗時表上通透不缺氧,但是汗液從脈管裡流出去了,所以就沒有力量了。沉脈或尺脈出現這種陰脈象,就會遺失尿便,就是大小便提不住,就是下焦陽氣不足。   加堅曰洪,粗大而有力堅硬就成洪脈了,就是裡面氣機壅滯不通了。傷寒論說在陽明證出現這種脈象,大熱大渴,咳嗽肺炎,不尿不拉,癃閉住了。
  • 如何閱讀脈法書
    因此初學脈法,選一部較好的脈訣來讀,是很有必要的。脈訣書較好的我認為以高陽生《脈訣》為最。《脈訣》五卷(或作六卷,或作三卷),相傳為六朝人高陽生(李時珍作五代時人)作。舊題王叔和撰,後人多辨其非,是也。它的主要內容,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①脈賦:是全書的總論,概述診脈部位、四時休旺、辨脈疑似、脈證參合、婦人經產、諸種怪脈等。
  • 中醫教你 浮脈 弦脈 軟脈 散脈 緩脈等絕了
    [卷一] 脈形狀指下秘決第一(二十四種)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手下)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旁有)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 遲、數脈臨床主病探析
    筆者認為,這是時代進步的標誌,在中西醫不斷融合的當今,對於脈象臨床主病理論的不斷深入研究,必然會出現與古代文獻認識相同但更為深入或者差異的地方,這是對脈象臨床主病研究的有益驗證、補充與完善,將進一步有效指導我們應用於臨床,提高現代中醫診療技術與手段。在此,筆者將在對古人有關遲、數脈主病認識回顧的基礎上,根據現代有關研究、分析,進一步梳理遲、數脈的主病,為指導教材編寫及臨床辨證提供一定依據。
  •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
    自我康療30:解讀《黃帝內經·素問·陽明脈解論》《黃帝內經》裡記載著這樣一段對話:黃帝問曰:足陽明之脈病,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鐘鼓不為動,聞木音而驚何也?願聞其故。岐伯解釋說,金石土木絲竹匏革,這八種材質製作的樂器,演奏出的五調七聲十二律樂曲都有五行屬性。人體的五臟,也有相應的五行屬性。五行相生相剋,就會使人體五臟氣血循環與五調音樂形成和諧共振。足陽明經屬於胃臟的經脈,胃臟在五行屬土。土生金,木克土。因為土厭惡被木克,所以脾胃疾病患者聽到木音就會受驚,而聽到金音和革音卻不會受驚。
  • 中醫基礎2五行與五臟(上)
    直到我解釋一遍,方才明白,難怪考試很辛苦,記憶很艱難,如今中醫老師為了應付考試而教學,可能會讓中醫變得索然無味,被動學習,對中醫越來越懷疑。所以我們學中醫,一定要形象的學習,這一課開始講解中醫最基礎的原理,五行與五臟。很多人說中醫不科學,就是因為中醫的理論來自於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覺得是迷信,所以覺得不能理解。
  • 中醫辨證論治源流考
    在宋本《傷寒論》中,各篇的題目均為《辨XX病脈證並治》,但據高繼衝本與孫思邈本《傷寒論》,再參考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序》與陶弘景的《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是林億、孫奇輩所為。在條文中還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但是據王叔和《脈經·序》的「仲景明審,亦候形證」可知:張仲景在診療疾病時,注重的是「形證」,不是「脈證」;另外,在《脈經·序》中,還有「聲色證候」一說。
  • 瓴匯讀書會 | 黃帝內經 素問 脈要精微論第十七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間的變化,陰陽四時與之相應。如春天的氣候溫暖,發展為夏天的氣候暑熱,秋天的勁急之氣,發展為冬天的寒殺之氣,這種四時氣候的變化,人體的脈象也隨著變化而升降浮沉。春脈如規之象;夏脈如矩之象;秋脈如秤衡之象;冬脈如秤權之象。
  • 進來學,獨特又簡潔的脈法(自學脈法)
    提綱要脈,不越浮、沉、遲、數、滑、澀六字,以足該表裡陰陽、冷熱虛實、風寒燥溼腑氣血也。蓋浮為陽、為表;沉為陰、為裡;遲為在髒,為冷、為虛、為寒;數為在腑,為熱、為燥、為實;滑為血有餘;澀為氣獨滯。能於是縷晰以求之,而 疾莫能逃矣。顧浮沉以舉按輕重言,若洪、芤、弦、虛、濡、長、散,皆輕按而得之類,故統於浮;短、細、實、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類,故統於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