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5個抗戰勝利紀念日到來之際,9月2日下午,南京市建康路小學、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聯合開展「聆聽抗戰故事,傳承紅色精神」紀念抗戰勝利主題教育活動。「黃埔之英、民族之魂」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之子戴澄東老先生、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為同學們講述了許多抗戰的故事,特別是戴澄東老先生分享父親的日記讓人淚目。
父親的日記記錄在戰火中堅持學習併名之為「槍炮聲交響曲」
戴澄東老先生說,父親酷愛學習,幼年時他上私塾,古漢語基礎很好,但是漢代文化缺乏。為此,他在家庭支持下,1923年專門到南京的安徽公學學習不到一年時間。離開學校後,他時時以自學為主,學習數學(代數幾何)、英語以及軍械裝備知識。每年計劃要讀180本各種類型的書籍,到年底自行檢查。他對長官士兵的講話中說道,「米麵飯菜人和動物都需要,但人類還需要學習知識,不斷進步;如果人類不學習知識,那不就是和動物一樣了嗎?!」
1937年9月1日的日記中,戴安瀾將軍寫道:「今天開始讀莎士樂府原本,並從算術起溫習數學,極願在炮火燻天之時間求得知識的豐富也。」
1937年9月4日的日記中寫道:「餘之英文已在槍炮聲中完成,數學一項亦願在槍炮聲中完成之,將來學果有成,當名之為槍炮聲交響曲。今記於此,以待他年。」
「白天要行軍打仗,晚上就著油燈學習,英文他是跟著剛參軍的大學生學習,後來還能跟英國人對話呢。父親學習上對自己要求高,也是這樣要求子女的。我希望用父親的日記激勵同學們在這麼好的學習條件下,好好學習,成為國之棟梁。」戴澄東說。
16歲少年寫的宣傳標語:好百姓不逃難,跟著軍隊一起幹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為同學們分享了很多珍貴的史料,例如當時一位安徽公學的16歲的中學生寫的宣傳標語:「不要做漢奸。」「贊成你去當兵。」「好百姓不逃難,跟著軍隊一起幹。」標語非常口語,符合當時人的心情和心理狀態,也反映當時青年的家國情懷。
「從2012起,我走了22萬公裡,尋訪了全國各地1500個老兵,其中有900位老兵已經永遠地離開我們了。現在最長壽的老兵是114歲。」吳先斌說,他尋訪的一位四川的老兵已經99歲了,他的家庭兄弟四個都參軍,活著回來的只有他一個。「抗戰付出的代價和痛苦是巨大的。」
演講活動結束後,戴澄東先生、吳先斌先生和部分學生代表在第三高級中學校長傅揚等領導嘉賓一行陪同下,來到戴安瀾將軍母校——前身為「南京安徽公學」的第三高級中學,參觀行知館、聆聽校史講解,緬懷先烈、致敬英雄。(通訊員 顧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