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炮火紛飛中堅持學習 抗日英雄戴安瀾的日記讓人淚目

2020-09-03 光明網

在第75個抗戰勝利紀念日到來之際,9月2日下午,南京市建康路小學、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聯合開展「聆聽抗戰故事,傳承紅色精神」紀念抗戰勝利主題教育活動。「黃埔之英、民族之魂」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之子戴澄東老先生、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為同學們講述了許多抗戰的故事,特別是戴澄東老先生分享父親的日記讓人淚目。

父親的日記記錄在戰火中堅持學習併名之為「槍炮聲交響曲」

戴澄東老先生說,父親酷愛學習,幼年時他上私塾,古漢語基礎很好,但是漢代文化缺乏。為此,他在家庭支持下,1923年專門到南京的安徽公學學習不到一年時間。離開學校後,他時時以自學為主,學習數學(代數幾何)、英語以及軍械裝備知識。每年計劃要讀180本各種類型的書籍,到年底自行檢查。他對長官士兵的講話中說道,「米麵飯菜人和動物都需要,但人類還需要學習知識,不斷進步;如果人類不學習知識,那不就是和動物一樣了嗎?!」

1937年9月1日的日記中,戴安瀾將軍寫道:「今天開始讀莎士樂府原本,並從算術起溫習數學,極願在炮火燻天之時間求得知識的豐富也。」

1937年9月4日的日記中寫道:「餘之英文已在槍炮聲中完成,數學一項亦願在槍炮聲中完成之,將來學果有成,當名之為槍炮聲交響曲。今記於此,以待他年。」

「白天要行軍打仗,晚上就著油燈學習,英文他是跟著剛參軍的大學生學習,後來還能跟英國人對話呢。父親學習上對自己要求高,也是這樣要求子女的。我希望用父親的日記激勵同學們在這麼好的學習條件下,好好學習,成為國之棟梁。」戴澄東說。

16歲少年寫的宣傳標語:好百姓不逃難,跟著軍隊一起幹

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為同學們分享了很多珍貴的史料,例如當時一位安徽公學的16歲的中學生寫的宣傳標語:「不要做漢奸。」「贊成你去當兵。」「好百姓不逃難,跟著軍隊一起幹。」標語非常口語,符合當時人的心情和心理狀態,也反映當時青年的家國情懷。

「從2012起,我走了22萬公裡,尋訪了全國各地1500個老兵,其中有900位老兵已經永遠地離開我們了。現在最長壽的老兵是114歲。」吳先斌說,他尋訪的一位四川的老兵已經99歲了,他的家庭兄弟四個都參軍,活著回來的只有他一個。「抗戰付出的代價和痛苦是巨大的。」

演講活動結束後,戴澄東先生、吳先斌先生和部分學生代表在第三高級中學校長傅揚等領導嘉賓一行陪同下,來到戴安瀾將軍母校——前身為「南京安徽公學」的第三高級中學,參觀行知館、聆聽校史講解,緬懷先烈、致敬英雄。(通訊員 顧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穎)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抗日名將戴安瀾和孫立人對比實力如何?
    大家都知道戴安瀾將軍和孫立人將軍在抗日戰爭中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都是民族英雄,下面我們就來從幾個方面了解下這兩位抗日名將:戴安瀾於1904年出生,黃埔系骨幹之一。1926年黃埔三期畢業。歷任國民黨軍隊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同年參加北伐。1933年3月,率部參加長城抗戰1937年8月升任第25師73旅旅長。
  • 遠徵軍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生平簡介 戴安瀾將軍子女都是做什麼的
    幼年的戴安瀾勤學好讀,聰明伶俐,用知識武裝自己,但看到國家日益衰敗人民飽受煎熬時,他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後投身軍旅,參加了很多歷史上的著名戰役,比如我們所熟悉的臺兒莊大捷,徐州會戰等。在一次次的戰役中,戴安瀾用他的智慧和果敢贏得一枚枚勳章,他的指揮作戰才能也得到鍛鍊,在與日軍的對抗中,將軍足智多謀,輕傷不下火線,卓越的功勳得到黨內外人士的一致認可,他也以驅除日寇為己任,多次和敵人交戰運用巧妙的作戰方法大獲全勝,令日軍聞風喪膽但是也很佩服戴安瀾將軍。
  • 老照片:抗戰中一些為抗日做出突出貢獻的普通人,看完淚目
    抗戰中,有許許多多的平凡的人也在貢獻他們自己的力量,雖然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們的身份背景,也是因為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人,抗戰最終勝利。歷史會記住他們的,分享一組抗戰中一些平凡的人的抗戰英勇事跡,看完淚目。
  • 戴安瀾為什麼把部隊交給他,他的人生結局如何?
    戴安瀾曾經在臺兒莊立下戰功,武漢會戰擊敗日軍第九師團主力,崑崙關戰役攻擊斃中村正雄少將,血戰古北口青史留名。崑崙關一役,戴安瀾將軍獲得了蔣中正"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的讚譽,他也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不幸的是,戴安瀾將軍在同古保衛戰中身負重傷,在帶領第200師撤回祖國途中不治身亡。
  • 習近平講抗戰故事:英雄母親將丈夫孩子送上前線
    來自「學習中國」APP的網友調查數據也力挺潘先生的觀點,大閱兵中向老兵致敬環節,以41.07%比率被網友推為閱兵中最讓人感動的環節,老兵方隊以35.31%比率被網友推為閱兵中印象最深刻方隊。這也有力地還擊了某些國家歪曲我們大閱兵的所謂「秀肌肉」論和「威脅」論。抗戰英雄令人景仰、抗戰精神永放光芒,抗戰歷史不能遺忘、正義需要力量伸張、和平需要實力維護,才是我們大閱兵的主旋律。
  • 全國公認的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抗戰中的表現也不比任何地方軍差,甚至還要超越。據戰後統計黃埔畢業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1000多人,相比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黃埔系」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那麼,為何只有這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第一位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的杜聿明,他在抗戰時期擔任第五軍軍長,曾經在崑崙關戰役中一戰成名。
  • 一代名將戴安瀾是如何犧牲的?康卡村的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3月30日凌晨,第200師官兵在戴安瀾的率領下,成功突破包圍圈。全師在突圍過程中,連一個傷兵都沒有損失。在銅鼓戰役中,臺灣《抗戰史》記載,第200師共約2500人,殲滅日寇5000餘人。在10天的戰鬥中,第200師共殲滅鬼子5000餘人,己方損失2000餘人。這是一次難得的勝利。但由於援軍遲遲未到,第200師團彈藥耗盡,日軍第56師團再次趕來支援。
  • 國共兩黨抗日十大名將
    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裡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臺兒莊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
  • 戴安瀾將軍有什麼功勳?壯烈殉國後,毛主席親自為他寫詩
    後來,戴安瀾又師從更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跟隨陶先生學習新文化時,也接觸了很多新思想,在他的心裡產生了很大的波瀾。當時正值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很多有志青年都考入了黃埔軍校,報效國家,戴安瀾也毅然南下,報考黃埔軍校。
  • 老照片:抗日女英雄被抓後真實情景,最後一張讓人熱血沸騰
    圖為抗日女英雄姚英,個子不高,日軍卻刻意將一支長長的步槍,反掛在她身上。 圖為抗日女英雄魏文全,被捕前是軍統抗日女便衣隊長,在日軍進攻杭州時,她沒有逃離自己的崗位,堅持與日軍戰鬥,最後被俘。照片中她背後是日軍的牢籠,被捕後衣服上貼有醒目的編號5。
  • 十首抗日詩詞,重溫英雄的愛國情懷
    這是遠徵軍200師師長戴安瀾譜寫的中國遠徵軍軍歌《戰場行》,這位抗日名將最終在緬北壯烈殉國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無數先烈,化筆為刀,抒發內心對侵略者的痛恨,對民族存亡而奮鬥的決心。處處豐碑,英雄回首,無悔人生短亦長。春風裡,看寧兒代代,正沐陽光。趙一曼,四川人宜賓人,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鬥爭中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
  • 抗戰時有多少黃埔子弟倒在了抗日的戰場上
    黃埔軍校培養出胡宗南、王耀武、戴安瀾、杜聿明、廖耀湘、胡璉、張靈甫、李仙洲、關麟徵、邱清泉、謝晉元等一大批高級將領,和我軍也有很深的淵源。可以說,黃埔軍校將星如雲。不過,比較出名的黃埔軍校名將畢竟是少數,大部分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中下級軍官,他們堪稱當時中國軍隊的支柱。
  • 戰鬥在寧城的抗日英雄高橋
    雖然高橋壯烈犧牲已經70多年了,但是他和戰友們的英雄事跡並沒有被人們所淡忘,反而被廣泛傳頌和敬仰。一高橋,本名高明海,又名蘇然、徐文良,1913年出生於遼寧省遼陽縣。1931年,日寇侵佔東北後,還在學校讀書的高橋不甘做亡國奴,流亡入關,尋求抗日救國的光明之路。1934年,他考入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洛陽分校第四期。
  • 日本人眼中的抗日名將, 中國十大元帥居然只有一人入選!
    從1931的「九一八事件」開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這14年事件屬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時間,期間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和故事,很多為國家捐軀的將士都沒留下名字,但他們都為抗日作出了貢獻,其中貢獻最大的自然是十大元帥了。
  • 中學閱讀題中的:抗日英雄趙一曼女士。
    抗日女英雄趙一曼 小北門外 慷慨就義 趙一曼烈士詩碑碑文 巾幗抗日第一人, 血沃中華獻此身。
  •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第一位曾是人人喊打的漢奸,第十位犧牲僅39歲
    戴安瀾TOP9戴安瀾戴安瀾1904年出生於安徽仁泉,1924年之時看到祖國正處於危難之際,大丈夫理應參軍報國,先是投奔了國民革命軍次年考入黃埔軍校。王耀武TOP8王耀武王耀武1904年出生於山東泰安,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先後參加過兩次北伐戰爭,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率部創建了七十四軍的番號,成為國民黨中真心抗日的一大勁旅。先後參加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第一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等,成為國民黨中的王牌軍。
  • 蒙山人民對日本侵略的反抗——抗日英雄記
    我國當斯事普發之時,本持尊重邦交態度,提出國聯請求公判,而彼非特置之腦後,反視公約如虛文,跋扈人前,更進獸兵於事實。風雲緊急,將入腹心,視國聯克己無功,求多福還宜自奮。我政府愛整戈矛,集吾師旅,以三十省芸芸之眾,未必不堪一戰以圖存,若能徹底堅持,當尚可操最後之勝利。惟是政府,義當前敵,勞苦何辭。然而後盾需人,國民是賴,用申衷告,願共勉旃。
  • 戴安瀾臨終囑託我父親一定要把200師帶回國
    昨日,原中國遠徵軍200師副師長鄭庭笈之子、湖北省政協副主席鄭心穗接受本報專訪,講述父親作為遠徵軍團長、副師長遠徵緬甸的事跡,披露200師為何不去印度的原因,以及戴安瀾將軍最後的遺言。「父親指揮部隊在同古和鬼子巷戰」「我父親是在崑崙關戰役的時候開始和戴安瀾將軍一起戰鬥的,當時他在崑崙關戰役中率榮譽1師3團擊斃了日軍將領中村正雄。」
  • 1959年,抗日名將宋希濂和鄭庭笈被特赦,他們的下場如何?
    經過努力,1959年特赦了第一批確實已經改造完全的人,這其中有很多國民黨的重量級人物,還有幾位在抗日場上表現英勇的神將,今天亮郎要介紹的是抗日名將宋希濂和鄭庭笈。鷹犬將軍宋希濂宋希濂於1907年4月4日出生在湖南,自小家境便比較殷實,也一直在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