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抗戰中一些為抗日做出突出貢獻的普通人,看完淚目

2020-12-19 我比牛都能吹

抗戰中,有許許多多的平凡的人也在貢獻他們自己的力量,雖然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們的身份背景,也是因為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人,抗戰最終勝利。歷史會記住他們的,分享一組抗戰中一些平凡的人的抗戰英勇事跡,看完淚目。

這是1941年在上海兩個日本人抓住一個中國男子正送往憲兵隊,其實圖中的男子是上海的一位便衣警察,正在對日本人進行監視任務,恰巧被日本人發小。圖中兩個日本人的大小與那位便衣警察的大義凜然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張照片是1937年淞滬會戰某一幕戰後的景象,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一名國軍士兵低著頭正在辨認戰友的屍體。

這張照片是抗日英雄馬本齋的母親,由於叛徒的告密,1941年日軍抓獲了她,在獄中,她沒有吃敵人的一口飯,沒有喝敵人的一口水,又逼迫她給兒子馬本齋寫信要兒子給日本人頭像,馬目堅決不從,最後絕食七天,英勇犧牲。

這張照片是當年川軍戰士王建堂出川抗日時老父親王者城 贈送的一面寫著一個鬥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的旗幟。鼓勵兒子為國捐軀,奮勇殺敵,馬革裹屍。

這張照片是當年川軍出川抗日時的照片,草鞋,短褲布衣,大鐵刀,紅辣椒和漢陽造是他們搏命的行囊。正所謂「無川不成軍」,抗戰時期,350萬川軍出川抗日,國軍每5個軍人當中其中就有一個是川軍,但是川軍最後能回到故鄉的人不到十分之一,真是可歌可泣。

這張照片的主人是楊慧敏。在1937年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冒著日軍槍林彈雨泳渡蘇州河,給謝晉元將軍送國旗的女英雄。 楊惠敏所送至的國旗隔天在四行倉庫屋頂升起,大大地鼓舞振奮了守軍士氣與隔岸觀戰的民眾。

這張照片上面的兩個是無名英雄,土匪抓住他們只要他們自己主動說不是自願抗日,就可以饒他們一命,但是他們堅定的說是自己堅決要抗日,在走向刑場時,兩個小英雄向旁邊商鋪要了兩碗灸和幾尺紅布。紅布披在肩頭,酒一飲而盡,義無反顧。

這張照片是一位赤膊上陣的士兵,他右手拿著大刀,左手拿著槍,露出胸膛,赤膊上陣,英勇無畏的迎戰日軍。旁邊帶著鋼盔的是廣西軍。

這張照片是抗日英雄成本華最後的笑容。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縣,和縣人民奮起抵抗,成本華指揮戰鬥,最終被日本侵略軍俘獲。她英勇不屈,視死如歸,被殘酷殺害。犧牲時年僅24歲。圖中日本人的微笑是建立在國人苦難之上的。

這是一張看完想哭的照片。戰鬥中犧牲的士兵。草鞋,單薄的衣服,腳上滿是泥濘,臉上還帶著血痕,看年紀應該不到20歲,就這樣離開了,一個人冷冰冰的。他是英雄,歷史一定不會忘記他的存在。

相關焦點

  • 抗戰罕見老照片:年輕國民黨女兵太漂亮,圖四是10歲抗日兒童軍!
    抗戰罕見老照片:年輕國民黨女兵太漂亮,圖四是10歲抗日兒童軍!抗日戰爭時參加抗戰的除了廣大男兵,還有無數的女兵,她們與所有男兵一樣,也為抗戰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圖中是一位年輕的國民黨女兵,穿著軍裝面容美麗的她真的太漂亮了。
  • 歷史老照片:這才是抗戰時期真實的八路軍,別再被抗日神劇給騙了!
    ▲圖為八路軍的地方民兵部隊正在與日寇作戰的現場。八路軍民兵部隊作為一支重要的武裝力量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也不乏湧現出了一大批的抗日英雄。其中的左奇將軍因為在一次對日伏擊戰中負傷而失去右臂,成為了我軍的獨臂將軍,但手臂的缺失絲毫沒有動搖這位將軍的抗日熱情,1955年左奇將軍被授予少將軍銜。
  • 真實八路軍戰士的彩色老照片,個個都是抗日英雄!
    ——餘秋雨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指揮下的抗日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之一。八路軍內部對此叫法已成習慣,所以在非正式場合,八路軍這個稱號一直沿用。下面這組照片主要反映當年八路軍的精神面貌,他們雖然穿戴樸素,裝備簡陋,但個個精神抖擻、鬥志昂揚。這點與現在的影視作品區別還是很大的。▲三位八路軍戰士的老照片。他們沒有像抗日影視劇裡那樣相貌光鮮亮麗、擁有絕世武功。
  • 老照片:抗戰時期中國童子軍,請記住那些有名無名的抗日小英雄吧
    相信現在上了歲數的人都曾經看過,故事是以抗日戰爭為題材,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敘了孩子王嘎子在我地下黨工作者的幫助下,不斷成長,最終真正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八路軍小戰士的故事。《小兵張嘎》雖然以誇張的手法描敘了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農村地區的兒童團長,抓漢奸打鬼子的故事,但在真實抗戰中,像這樣的事件也是真實存在的,日本鬼子全面侵華戰爭打響後,中國的抗日熱潮高漲,全民皆兵,老少齊上陣已經成了當時的大趨勢,少年兵童子軍全國無處不在,這股新生的力量也使日本鬼子膽戰心驚,惶恐至極。
  • 「山東省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在組織參與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的基礎上,我省同時開展了評選「山東省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活動。在群眾廣泛推薦提名的基礎上,經組委會認真評議審定,按照正式人選 1.5倍比例,確定了150名「山東省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候選人,現予公布。
  • 抗戰時有多少黃埔子弟倒在了抗日的戰場上
    黃埔軍校培養出了一大批中國近代史上的優秀將領,有人將黃埔軍校與美國西點軍校、蘇聯伏龍芝軍校、法國聖西爾軍校並列為「世界四大軍校」。黃埔軍校在現代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是抗戰時期,黃埔軍校為中國的抗戰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 在炮火紛飛中堅持學習 抗日英雄戴安瀾的日記讓人淚目
    在第75個抗戰勝利紀念日到來之際,9月2日下午,南京市建康路小學、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聯合開展「聆聽抗戰故事,傳承紅色精神」紀念抗戰勝利主題教育活動。「黃埔之英、民族之魂」抗日名將戴安瀾將軍之子戴澄東老先生、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先生為同學們講述了許多抗戰的故事,特別是戴澄東老先生分享父親的日記讓人淚目。
  • 抗日戰爭中的中共十大抗日名將
    他對中國革命軍隊的建立和壯大,對革命戰爭的勝利和新中國的成立,對我軍向正規化現代化的邁進都作出了不朽的貢獻。劉伯承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率部深入敵後,在太行山建立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指揮了奇襲陽明堡、伏擊神頭嶺、巧勝七亙村等戰鬥,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打破了敵人的十三路「圍剿」。在抗戰勝利前夕,他率部大舉對日寇反擊,殲滅五萬餘,收復縣城五十九座。
  • 如何從抗戰歷史中涵育青少年核心價值觀
    許多學校組織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在活動中,我們也加深了對學生歷史認知的了解。這其中,也包括在北京城區部分中小學中開展一些對抗日戰爭認知的調查。調查引發了一些思考,應該引起重視。 針對青少年學生開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活動,主要目的是什麼?主要成效落在何處?毫無疑問,引導青少年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放在第一位。
  • 抗日戰爭研究︱抗日神劇無法推動抗戰敘事,誤導受眾歷史觀
    首先,「抗日神劇」不僅異化了抗戰題材影像敘事,也褻瀆了抗戰英靈與民族精神。儘管這類影視劇的創作並非出於惡意,但從實際傳播效果看,卻嚴重違背了政府扶持抗戰劇的初衷。政府的主要訴求原本在於通過抗戰劇進一步向民眾宣傳抗戰精神,增強民眾在中華民族復興大業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 歷史學家:雲南在抗戰中作用不可替代
    「雲南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極其突出,既是大後方又是最前線,是中國抗日戰場的主戰場,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東方戰場的結合部。」  65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65年後的今天,為了緬懷抗日先烈,昆明日報記者專訪了雲南省中國近代史研究會會長吳寶璋,聽他講述身為「大後方」、「大通道」、「最前線」的雲南抗日戰爭史。
  • 臺灣人看完大陸的「抗日神劇」後:感慨萬千
    張方遠:我在臺灣看「抗日神劇」  最近,大陸廣電總局要對「抗日神劇」開鍘,宣示對抗戰劇嚴格把關、寧缺毋濫,過度娛樂化不得發證。  但在愛國主義傳統被踐踏、抗日歷史被遺忘、還要追索日本殖民「美好年代」的臺灣,觀看大陸的電視劇格外意義深遠。例如以國共地下鬥爭為背景的《北平無戰事》,以及改編自莫言原著小說的《紅高粱》,都是內戰、抗戰主旋律下拍出的佳作,令人眼睛為之一亮。其中《紅高粱》片頭即稱「本劇謹獻給抗戰勝利70周年」,結合了文學改編與抗日民族主義,讓觀眾感受到「家」與「國」是如何融為一體來面對外敵入侵。
  • 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 兩場紀念展臺北啟幕
    原標題: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 兩場紀念展臺北啟幕  中新社臺北7月3日電 (記者 鄭巧 黃少華)為紀念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周年,由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主辦的「烽火浮生錄: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另一頁歷史照片巡迴展」和「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七十周年--蔣渭水先生紀念展」3日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同時登場。
  • 《地道戰》《雞毛信》等確定為抗戰動畫片三部曲
    為通過影視作品和出版物宣傳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宣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反映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艱辛歷程,突出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突出中國抗日戰場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作用,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為紀念活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確定了一批重點影視作品和出版物,並加大跟蹤指導和支持力度。這些作品的創作生產進展順利。
  • 抗戰初期國共兩黨的合作抗日
    中共中央先後在1938年3月1日、3月25日,兩次致電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陳述關於鞏固和擴大各黨派團結、健全民意機構、動員組織民眾、繼續擴大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繼續擴大與鞏固國民革命軍、繼續改善政治機構,組織抗戰的經濟基礎等意見。  在中共和廣大人民的呼籲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建立國民參政會,於1938年4月公布了《國民參政會組織條例》。
  • 《鐵傢伙》橫店開機 李立實力演繹抗戰傳奇
    實力演員李立在劇中飾演齊大昭,擁有天賦的機械師,智慧又不失勇敢,在他的努力下共產黨最終造出中國的第一輛坦克,表現出了抗戰大環境下普通民眾的成長與成就,演繹出一段獨特的抗戰傳奇。抗戰題材的《鐵傢伙》講述一群抗戰中的小人物的故事,他們圍繞著坦克這樣一個特殊道具偶然湊在一起,大家一起伴隨坦克前進,從一開始各自懷有不同目的,到走向統一的歸途,人物的心態和命運發生變化、得到了成長,這種成長也象徵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成長。
  • 抗戰中女戰士穿絲襪、用駁殼槍衝鋒是真的嗎?老兵:別被電影騙了
    值得一提的是,14年抗戰期間,日本控制西方向我國出口軍火,但卻沒有禁止駁殼槍,這也是我國廣泛使用駁殼槍的原因之一。 據了解,軍閥馮玉祥曾用駁殼槍裝備過一個手槍旅,每人配備兩把駁殼槍和一把大刀;抗日時期,不少中國搶手甚至佩戴有兩把以上的駁殼槍,由於駁殼槍被我國槍手廣泛使用,我國戰士也想出了一個不僅能夠解決槍口上跳,還能將它轉化成全自動速射的方法。
  • 《壯士出川》以真實題材講訴川軍部隊為抗戰勝利所作的貢獻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爆發,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國通電請纓抗戰:「和平果已絕望,除全民抗戰外,別無自存之道,要求當局早決大計,甫澄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
  • 小市民看抗戰中的延安抗大
    抗日軍政大學舉行建建校三周年大會。中央領導同志毛澤東、劉少奇、陳雲等在會上檢閱學員隊伍。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其前身是「中國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為此名,校址在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幹部的大學。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他為抗大規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索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
  • 抗戰老照片背後故事:壯士出川8年,26萬袍澤戰死,川人未曾負國
    「三杯酒,上敬戰死的英靈,下敬塗炭的生靈,中間敬人世間的良心」這是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的一句臺詞。抗戰期間,共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圖為川軍死字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