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兼愛是怎樣的

2021-03-01 國學頻道

「兼」,《說文解字》釋為「並也,從又持秝(li 四聲)。兼持二禾」,可見其有合併而持之意。張岱年則釋「兼」有「總全的意思,也即是合而不別的意思。」

《墨子》中是以定義「體」的方式來表述「兼」的內涵:

「體」由「兼」分出,因此「體」為部分,「兼」為整體。故《經說上》雲「一」是「二」的部分,由「一」構成整體的「二」;「端」是「尺」的部分,由「端」構成整體的「尺」。用當今的話來說,「端」是點、「尺」是線。將點連起可劃成線,故點是部分,線為整體。

(《說文解字》)段玉裁注「㤅(ai 四聲),惠也。今字假㤅為愛而㤅廢矣。愛,行皃(mao 四聲)也。故從夊(sui 一聲)。」愛包含「行」、「惠」二義,意指「懷福人之心,有利人之行」 ,或可闡為以行動惠利對方。如「富則見義,生則見愛」即指君子富裕時應努力實踐義行,惠利仍活著的人。還有「今王公大人亦欲效人以尚賢使能為政,高予之爵,而祿不從也。夫高爵而無祿,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若王公大人攬用賢者,卻未予以相當俸祿,這就是利用賢者,而非愛賢者。另《墨子》中強調以「兼愛」易替「別愛」、「自愛」卻未直接對「愛」下定義,可能基於墨子已假定「愛」是與生俱來,故曰「藏於心者,無以竭愛」。梁任公曾言「愛也者,出於天賦本性之同然,凡人類所莫能外者也」似可與上說相應。

由「兼」、「愛」分別的釋義來看,我們應可說「兼愛」即「以行動惠利整體」。《墨子》中「兼」、「兼愛」、「兼相愛」、「兼相愛交相利」常依據行文脈絡而有不同使用。

總括來看,《墨子》的「兼愛」應具有下面幾項內涵:

《大取》:「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世之人也」。眾世與寡世乃就人數多的地域(即空間)與人數少的地域對舉,上世、後世、今世乃從時間來看。愛人的心對人多的與人少的空間一樣,愛古人、今人和未來的人一樣。又「二子事親,或遇孰,或遇兇,其利親也相若」。兩個孩子侍奉親人,一個遇到豐年,一個遇到兇年,但他們愛親人的心不會因外在環境限制改變。另《小取》云:「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愛人。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矣。」愛人必須要周遍(即所有)地愛人才可說是愛人,不愛人,不用等到周遍地不愛人,沒有周遍的愛人就是不愛人。換句話說,必須每一個人都愛才是愛人,只要不愛一個人就是不愛人了。因此,兼愛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普遍地愛每一個人。

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死生利若,一無擇也,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

仁人本於兼愛之心,求興天下之大利,無論斷手指或斷手腕,捨命或全生,只要是對天下有利,就不需選擇了。殺自己以存保天下,即為了天下之利而殺自己。「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淮南子‧泰族訓》)更是墨家犧牲精神之寫照。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誰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哉?為彼者由為己也。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愛人之親,若愛其親。

把別人的國家、家庭、親人、身體當作自己的國家、家庭、親人、身體去愛,視人若己、人與我同,此想法蘊含著平等。《大取》還載「兼愛相若,一愛相若,一愛相若,其類在死蛇」。兼愛所有的人,與愛自己是一樣的,愛一方與另一方相同,就像蛇遭遇攻擊會首尾自救。蛇首遇襲,蛇尾予救;蛇尾遇襲,蛇尾予救。對一隻蛇而言,首與尾並無分別,重要的是能保存生命。人也應該兼愛彼此、視人若己。既然人我無別,愛別人也就等同愛我自己,愛別人並不會把自己排除,自己也在愛裡。故《大取》云:「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己在所愛,愛加於己。」

《墨子》論及「兼愛」概念時,也常用「兼相愛」或「兼相愛交相利」來表達。若細究其中差別,《墨子》使用「兼愛」多與聖王並提,如「昔之聖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故昔也三代之聖王堯舜禹湯文武之兼愛天下也」。這表示《墨子》使用「兼愛」時,施行「兼愛」的主體是聖王。因此「兼愛」意味著「聖王以行動惠利百姓」,或依劉文清之說為「聖王合併天下而愛之」。她以為「『兼』字不與『相』字連言,為合併意而非相互義」 。《兼愛上》兩次論及「兼相愛」皆用「若使天下兼相愛」,是期望天下人都相親相愛。另《墨子‧非命上》載:

古者湯封於亳,絕長繼短,方地百裡,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移則分。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諸侯與之,百姓親之,賢士歸之,未歿其世,而王天下,政諸侯。昔者文王封於岐周,絕長繼短,方地百裡,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則,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

湯與文王在其領地皆與百姓兼相愛、交相利。「交,交脛也」(《說文解字》),段玉裁注「凡兩者相合曰交」,因此交即「相交、相互」,兼相愛交相利即人與人之間以行動惠利彼此。質言之,無論是百姓或聖王,兼相愛交相利與身份地位無涉,重要的是「兼相愛之心」與「交相利之行動」合轍。《兼愛下》對「交」與「報」有更多說明:

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也。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賊)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者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

從常理來看,孝子總希望別人愛利而非惡賊其雙親。而據墨子觀點,在不得已「交互為孝子」的狀況,我們得先愛利別人雙親,別人才會以愛利我們雙親回報。他進一步引述《大雅》之記載:「說出的話會得到回應,施與的恩德會得到回報,你給我桃我給你李。」

嚴靈峰如此評論兼愛的相互性:要「兼愛」就必須雙方同時履行「愛」。這樣,才能達到「兼相愛,交相利」這個理想實現。因此,「兼愛」必須是雙方的,有條件的:「你給我半斤,我就還你半斤」。誰也不佔誰便宜,誰也不讓誰吃虧。墨子的「兼愛」這個詞語的意義,應該如此嚴格「限定」的;否則,便不是「兼愛」!

兼愛的相互性未定如嚴氏所言如此嚴格的「你給我半斤,我給你半斤」、「雙方必須同時履行」。兼愛的相互性,是奠基於雙方的相互之心與互利之行。他既非要同時,也非物質上的等價。重點為受利的一方是否想為予利的一方做點什麼。就如同我們收到對方禮物,會想回贈點什麼(這邊的回贈可以是實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而非收到對方禮物後就僅僅收下,完全視之理所當然。雖然兼愛在理想上甚至可做到犧牲自身以成就他人,但從日常生活的實踐來看,人我的相互交利是使兼愛得以落實之要件。對「相互性」、「愛必含利」的重視乃兼愛思想的獨到之處。

墨子在世活動時間橫跨春秋戰國之交,彼時「諸侯力徵」,戰況慘烈,「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的狀況普遍存在。如何穩定政治情勢、消弭戰禍、重建社會秩序,使「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是墨子最關心的課題。《墨子‧兼愛上》對當時社會亂象有細緻地描述: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

在此,所謂「亂」即原有的倫常關係崩解。父子、兄弟忘守孝慈,並與君臣同樣自愛不愛人、虧人自利。《兼愛上》還寫道:

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這邊也指出天下亂的肇因乃為了自身利益去賊害別人利益。另《非樂上》提及「今有大國即攻小國,有大家即伐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欺愚,貴傲賤,寇亂盜賊並興,不可禁止也」,大國大家攻伐小國小家,強勢者欺凌弱勢者,盜賊多有,這也是對當時亂象進行的側寫。如果我們採「兼愛只是其他九個觀念的中心」之立場追溯本源,亂象四起最深沉的原因無非是人們「不相愛」。

如何改變?墨子的解決之道為「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兼以易別」。所謂兼相愛交相利,即「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若大家都視人若己,用兼愛取代虧人自利的別愛,那麼「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如此天下之亂定能平息,百姓便可安居樂業。墨子所見之春秋戰國「天下處攻伐久矣」,楚滅越、楚欲攻宋等大小戰爭頻繁發生。對此狀態,墨子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希望「以愛止亂」,讓天下重回太平之勢。

從兼愛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來看,兼愛是作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方法被提出,因此它是為了達成治亂目標所採行之手段,僅有工具性價值。但檢視《墨子》,兼愛不單有工具性價值,本身還具備道德上的普遍施用性、可成為人們依循的道德準則,故兼愛本身即含有內在價值。此內在價值根源何處?多數學者皆肯定「天志」為「兼愛」內在價值之根源。這從《墨子》中可尋得明證: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故父母、學、君三者,莫可以為治法。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既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

相關焦點

  • 墨子兼愛的用意與難處
    墨翟(468-376B.C.)是戰國時代初期的學者,工匠出身,學過儒家思想,後來博覽群書,自創一家之言。他思辨敏捷、口才過人,在邏輯思維方面有獨到貢獻;他反對戰爭、救危扶困,帶領一批弟子行俠仗義。《孟子‧盡心上》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淮南子‧泰族訓》說:「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 墨子兼愛:中國歷史上最富價值的貧弱者哲學
    進入文明社會的今天,真正的平等和兼愛並沒有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關係雖然為繁瑣的禮節所掩蓋,墨子希望的人人相愛的局面並沒有出現。是以仁者譽之』」《墨子·兼愛中》。既然認為不對,那用什麼去改變它呢?墨子說:「用兼相愛,交相利的辦法改變它。」那麼,「兼相愛、交相利」的方法具體是什麼呢?墨子說:「對待別人的國家就像對待自己的國家;對待別人的家就像對待自己的家;對待別人的身體就像對待自己的身體。」
  • 兼愛不完美,漏洞需彌補,墨子是如何為推廣自己的學說勞心勞力的
    ———馮友蘭 兼愛是墨家的核心學說,也是墨子觀念中的主流,在墨子的眼中兼愛是非常偉大的,這要求大家將自身的利益與他人利益共同對待,實現無差別的愛,也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夠不因各種利益糾紛而產生衝突和矛盾,國家與國家之間也就相應的不會發生戰爭,社會才能真正的達到和平狀態。
  • 兼愛的墨子、毒舌的孟子、嗜魚的莊子:《中國》展現的百家眾生!
    作為首位登場的是墨翟,便是後世尊稱的墨子。在我看來,墨子所創立的墨家學派在當時那個年代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而又超凡脫俗。不同於儒家的禮樂治國、不同於道家的清靜無為,在那個奴隸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建立的年代,墨子特立獨行地站在了廣大的被統治階級的角度,提出「兼愛」「非攻」。
  • 墨子:俠之大者的功利主義
    在墨子的諸多思想中"兼愛"是其核心。「兼愛」不僅是反對儒學的重要思想武器,還是墨家門人"行俠"與"報國"的理論支撐。 03.兼愛之功利 "兼愛"不僅是墨子對於自身及旁人的道德要求,還是墨子的政治主張。
  • 墨家——兼愛
    由於墨子自年輕時開始修習儒學,學到半途又覺得服務於上層階級的儒學積弊太多,於是出身草根階級的墨子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反儒學的行動中
  • 墨子和墨家的基本思想
    在這之前,大概只有一兩個人研究過墨子,而且他們的研究也沒有流傳下來。 那麼這個墨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為什麼當時影響那麼大,後來卻銷聲匿跡了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探究的疑問。 那麼清代以來也有不少學者試圖對墨子這個人的背景做一些考證,但是仍然留下了許多有爭議的問題。比如說他到底是不是「宋之大夫」?
  •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
    墨家 「兼愛」思想與儒家「仁愛」思想的對比素質四班 方心悅 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吸收了西周時期「德」的觀念發展形成的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眾多內容,將「仁」的觀念系統化,鑄造起以「仁」為核心的哲學範疇——即「仁學觀」,成為儒學和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根本觀念導向。那麼,「兼愛」、「仁愛」這兩種思想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呢?首先,墨子「兼愛」觀與儒家「仁愛」觀的本質都是「愛人」。 「兼愛」指人類整體之愛,它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
  • 為何說兼愛是墨家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
    「兼愛」是墨家思想的一個本質特徵,孟子在批評墨子和楊朱時說:「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距墨子年代不遠,又活動於墨學盛行的時代,以闢楊、墨為己任,且自詡知言善辯,他對墨學的攻擊,亦只針對其兼愛之說,也是把兼愛當作墨家思想的特徵,予以批判;《呂氏春秋·不二》篇曰:「聽群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子貴廉。
  • 墨子思想的當代價值
    墨子學說經後世弟子不斷充實、豐富和提高,至戰國末期,形成以現存53篇《墨子》為文字載體的氣勢磅礴、博大精深的墨學體系。不論從歷史上或是從現實上說,借鑑墨家學說的意義不僅不比借鑑儒家學說的意義遜色,而且要比借鑑儒家學說更能貼近當代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節用節葬。
  • 墨子:反對,太浪費!兼愛了解一下?
    (對詩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面,彩色插畫版本,京東正品保證,物流快速)三、「非儒」的墨子及墨家主張接著儒家而興起的是墨家,其創始人是墨子。墨子,有些史書說他也是宋國貴族之後,豈不是和孔子是一大家子?但很多學者並不認可這個說法,認為他家世不可考,墨為學派名稱,並非墨子本人姓氏。「墨」為五刑中最輕的第一種,通俗的說就是面部刻上標記,以表明是犯過之人。因為有人推測墨家學派主力應該是受過墨刑之人,所以叫墨家。但不管如何,墨家學派肯定是以一般平民、勞苦之人為主,和儒家儒士比較接近貴族而形成鮮明對比。
  • 教育大家 | 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於他的社會思想中。他認為教育是實現社會理想的手段, 因此, 他一直致力於十分重視教育, 並試圖通過推行教育, 建設一個民眾平等互助的兼愛社會。 為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墨子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兼士」或「賢士」, 即培養為理想社會——「賢人政治」或「仁政德治政治」而服務的人。
  • 卿雲:濃酒一杯敬墨子——墨子,慘遭中華民族拋棄的「中國耶穌」!!!
    先秦有一個神秘莫測,讓天下人撲朔迷離的鬼谷子,他培養了一批縱橫天下,左右時局的社會精英。世人知道墨子,只知道他創立了墨家學派;世人知道墨子,只知道他主張兼愛非攻,主張節儉。 墨家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學派,他更是一個紀律嚴明的宗教團體。在先秦諸侯爭霸的亂世,墨子懷著悲天憫人的胸懷,痛感庶民的疾苦,奔走於天下,散播兼愛救世的思想。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天下墨者的「巨子」。
  • 春秋戰國那些事22:兼愛非攻的墨家,到底是怎樣一個流派?
    春秋戰國那些事22:兼愛非攻的墨家,到底是怎樣一個流派?從這兩個字當中我們就能看出,墨家學派的確曾經在我國歷史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墨家學派主要主張兼愛非攻和節用。這些主張的主要意思分別是,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相愛。這對於創造一種睦鄰友好、和諧溫馨的社會氛圍,有很重要的意義。
  • 中國哲學史閱讀·墨子的思想(一)
    《史記》對墨子的記載比較簡略,且未弄清墨子與孔子是否同處一個時代。(《史記》: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清末以來,對墨子的考證興起。馮友蘭認為,墨子的學說可能起源於魯國、儒家,並提出以下幾個證據:A《呂氏春秋》記載: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公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其意為,墨子曾向魯國史角的後人學習。B《漢書·藝文志》記載: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
  • 《墨子》中九句經典名言,兼相愛,交相利
    《墨子》是墨家經典的總匯,先秦理論散文著作之一,由墨子弟子據墨子講學記錄整理而成,原有71篇,現存55篇。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愛、節用,反對貪暴和戰爭,反對儒家的禮義仁政。一、兼相愛,交相利。出自《墨子·兼愛》。天下百姓人人都可以相親相愛,不分親疏貴賤,相互幫助,共謀福利。這是墨子的理想境界。二、無不讓也,不可,說在殆。出自《墨子·經下》。什麼都能禮讓,這是不可以的。例如到了危險的境地時就不能禮讓了。
  • 墨子倡導要批判地接受前人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孔子的「仁」和墨子的「兼愛」,這兩者之間還有一個主要的差別,就是:孔子的「仁」是比較屬於內面的,比如:他說:「仁者不憂。」但怎樣「不憂」呢?即:「內省不疾(病也),夫何憂何懼?」又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又說:一個君子不論處於怎樣顛造次的場合,心中不可有一刻違背了「仁」。
  • 方永:墨子的正義思想
    但是,人類不需要這引起戰爭、角鬥和冷酷,人類需要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人類需要相互的關心和熱情。因此,必須消除這種由於不相愛而造成的不壹。要消除這種不壹的局面,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兼相愛,交互利」易「不相愛,交相賊」(《兼愛中》),也就是說,變「自愛為博愛,變自利為普施,變惡人賊人為愛人利人。
  • 唯物祖師:滕州墨子紀念館
    墨子背後的四幅豎軸,是孫中山、毛澤東等人對墨子的評價。我們走近細看。孫中山的評價是:  古時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四周的彩色展板都是介紹墨子思想的。但墨子思想的核心是這四個字:「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的「兼愛」是從對儒家的「仁」的反思而來的。
  • 教育學必考人物——荀子 墨子
    簡介墨子,名翟,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生前擔任宋國大夫。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當時以儒家和墨家為顯學,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以培養兼士賢士為教育目的。1.「兼愛」、「非攻」、「尚賢」、「尚同」他提出要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人與人之間要平等與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