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老師帶著孩子做課外閱讀。徐暢給孩子上課。女報記者 蔣之光 實習生 劉昶
又是一個暑假,在中國廣大的農
村,數以萬計的大學生將奔赴這裡,開始支教生活。很多人認為,這種公益活動受益主體是山區裡的孩子,而事實上這種活動對於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長有重要意義。他們有人會在乘坐漫長的火車後被水腫的雙腿撐緊褲子,也要為怎樣省錢在火車站的廣場上討論1個小時,在一些地區,能吃到豆腐乾和滷雞蛋就算
一頓大餐。他們也許無法給山裡孩子帶來徹
底的改變,但能在這些經歷後自我蛻變。一
位支教大學生告訴記者,她在支教之後,再
沒逃過一節必修課,「對於改變農村基
礎教育的現狀,我們無能為力,但是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先
改變自己。」興奮與慌亂的早上
徐暢(化名)記得那是高一暑假的某個下午,她在網上看到一段關於大學生支教的紀錄片。片尾,亮白色的字體在黑色的熒幕上亮起——這群山村裡的孩子,匯同那些慌亂的青春,最終會前往何方?她瞬間被擊中了,支教成為她強烈的願景。
即使上了大學,這個濟南大學對外漢語專業的大二女生依然保持著晚上10點前睡覺的習慣,可在去貴州支教前一夜,她因「興奮得睡不著覺」半夜爬起來吃了四分之一片安定,才慢慢睡去。
第二天早上5點半,徐暢醒來的時間比鬧鐘提前了30分鐘,她感覺精力充沛到可以「一口氣爬上珠穆朗瑪」,畢竟「支教」這個詞在高中時幾乎與「理想」畫上等號。
也在這個清晨,與徐暢同屬於一支支教隊伍的王華(化名)險些錯過火車。本來按照計劃,這個暑假她要去廣州湛江看陳奕迅的演唱會,可是票賣沒了,她的心情「爛透了」。悻悻之下,她偶然在學校的布告欄裡看到了去貴州支教的信息,思忖了半分鐘後,她向宣傳單底部的號碼打了過去……
要去的地方是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陰底鄉一個叫紅星的村子,同行的還有另外12名濟南大學的學生,其中3名是貴州人。「到了那兒,你們就是我們的『耳朵』和『嘴巴』了。」出行前,這群年輕人擔心的是難以與當地人交流,可他們沒有想到,乘坐普通交通工具去往中國西南部的一個村莊竟是如此之難。
事實上,大多數大學生的支教活動都是自費完成的。幸運的是,這支隊伍在出行前得到了「靈青計劃」的資助,即便如此,他們的活動資金也非常有限。
「性價比」最高的KTV
一張從濟南前往貴陽的K491次列車硬座的票價是251元,需要在車上度過33個小時。前10個小時,徐暢和隊友依靠薯片、可樂、撲克,時間並不難熬。而接下來的23個小時,則需要多支付一些耐心才可安然度過。他們有4個靠窗座位,14名隊員輪流坐著靠窗睡一會兒,兩三個小時一輪換。王華看到只買了站票的農民工坐在車廂過道裡,很想邀請他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一會兒,可最終「沒敢開口」。到達貴陽時,隊友徐菲菲
這是一個「青黃不接」的山村。700戶村民多是老人和兒童,年輕人在外地打工。村裡的主要作物是土豆,食材匱乏,隊員的每頓飯都有土豆。
可是總有快樂的事情,比如跟孩子們在一起。
8歲的孫薇總是跟在徐暢的背後,這個大眼睛的姑娘每天都會送老師回家。「一開始是我們送孩子,可是到了家,孩子們就偷偷跟在我們身後,陪我
們回到住的地方再各自散去,最後就
成了他們送我們回去。」
村裡的地總是溼漉漉的,泥濘不堪。有一天,王華發現自己的鞋沒了,她只能穿拖鞋陪孩子們上課。到了晚上回家,她看到黑色的運動鞋又回到床邊,泥巴被清理乾淨。「到現在我都不知道是誰幫我把鞋洗了,那群孩子真的很可愛。」
在《面對面》節目裡,德國人盧(化名)出現水腫,緊身牛仔褲有種要被撐破的即視感。事實上,這支隊伍的每個成員的腿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腫。
旅途並沒有就此終止。在徐暢的印象裡,到達的時間是晚上9:00左右,而根據現在的列車時刻表,這趟車應該在晚上7:01到抵達貴陽。究竟是列車晚點還是記憶出現了混亂,徐暢也說不清楚,她只記得「當時困爆了」。
按照正常邏輯,他們應當找到乾淨的賓館入住,用熱水澡洗刷旅途的勞頓。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群年輕人站在貴陽火車站的廣場上,用1小時對比出性價比最高的住宿方法——去KTV。如果到肯德基留宿一晚,會遭受工作人員的白眼;若是到網吧通宵,每個人需要支付10元;而住賓館,費用太高了。最終他們花了100元,挑選了一個「沒有幾首新歌」的KTV。「一開始大家還都在一個房間裡坐著睡,到了後半夜就跑到別的包間躺著睡了。」
意外總在計劃外突然出現,凌晨4點時,服務員告訴大家,店裡要打烊了。就這樣,大家只能拎著行李到旁邊的德克士坐著,等待天亮後第一班駛向畢節的長途車,之後要再經過6個小時,才能到達紅星村。
盼望下一個暑假
安克到廣西支教時,曾讓當地的孩子畫了一幅「巨幅畫卷」,這一做法也被徐暢和隊友們效仿。而在這一幅畫卷中,每位隊友都找到了自己的身影。
「現在很多聲音指責大學生支教活動是種形式,無法給山裡的孩子們帶去改變。可是,比如我們會教孩子們洗手,傳遞健康的習慣,而這就會成為一粒種子,總一天能在孩子們的心裡發芽。」
分別的早晨,支教隊伍本想在孩子睡覺時離開,可當大巴車駛進村莊,屋裡的孩子們都跑了出來。
王華慶幸沒有買到演唱會的門票,以此為機緣看到了一個不太相同的世界。徐暢則盼望著,盼著下一個假期快點到來。相關連結短期支教是「添亂」?
暑假到了,許多大學生選擇利用假期進行支教。然而,這樣的短期支教究竟效果如何?上海同濟大學的研究生董亞寧經過兩年調研發現,超過一半的受支教學校校長表示不信任支教者,認為支教大學生是在「添亂」。
董亞寧是公益機構千裡草助學計劃的成員,他曾對短期支教行為進行過調研。調查中,98%的學校對大學生短期支教表示認同,也認為有效果。不過也有學校表示,這種短期支教的方式給學校帶來了不少負擔。一是受教學校需要花精力和時間為大學生支教提供條件;二是受教學校擔心支教結束後校方的教學將存在問題,比如80%的受教學校擔心支教結束後學生上課會表現得不專心。
短期支教對於受教學校的學生來說也表現出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調查發現,60%的受教學生接觸到大學生教學後感覺到自己學校的老師教學水平不佳,78%的受教學生認為平時學校上課比起支教期間上課沒意思。這樣一來,開學後這些受教學生可能排斥學校原本的課堂教學方式。
董亞寧認為,大學生支教初衷非常好,但卻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其實究其原因就是志願者對孩子和老師的需求不明確。 (郭瑩)
山區支教都需要帶什麼?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想要奉獻自己,遠赴貧困地區支教的熱血學子。但很多人還未踏出他們走向山區的第一個腳印就已退縮了。讓他們退縮的原因多是「支教條件艱苦」的擔憂,那麼去支教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1.常見的蚊蟲叮咬防護用品。
2.生活必需品以及一些日常換洗衣服。
3.去那邊,如果住學校,合夥買個小電扇,走時送給學校,記得給學校算水電費。
4.帶些給孩子的禮物,文具、體育用品、書籍。
5.看你去支教的條件如何,如果當地照明不好,需電棒。
6.常見藥品,如感冒藥、發燒藥、創口貼等。一般去後,周邊會有些賣菜的,到當地購置些做飯必需品。特別需要注意安全,切忌下水以及亂走,尤其是女生。 (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