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薪火相傳,才能讓核電事業生生不息。目前,在喬素凱團隊的努力下,中廣核集團已有了5支優秀的大修換料隊伍,共160餘人。喬素凱帶領的團隊先後培養了5名換料顧問、30多名換料主管及50多名換料機操作員,也盡己所能帶出了很多優秀的徒弟。喬素凱說:「看到身邊不斷湧現出優秀的燃料師,使我更加有底氣、有信心把守護核安全的神聖使命履行好。」
讓我們來看看徒弟眼中的喬素凱!來聽聽從起重機少年到大國工匠,喬素凱與中國核電共成長的故事。
山西晚報封面人物採訪團剛到大亞灣核電站時,喬素凱就告訴我們,核電站內處處是「風景」。這個風景,指的不是自然風光,而是人。食堂裡,核電人整齊劃一,秩序井然地排隊買飯,吃飯後主動收拾桌子,就連米粒都不放過,細節意識絕對一流;工作室裡,核電人早出晚歸,默默無聲地忙著自己的活兒,直到深夜,查崗的保安會告訴他們,「該下班了!」核電站內部的道路上畫著標示線,即便上下班車流量巨大時,也絕對不會有車逆行或超車。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折射出核電人對於工作的熱愛和對於核安全的敬畏。
人穩心細技術潮,言傳身教帶徒弟。置身「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核電精神中,從起重機少年到大國工匠,喬素凱成長為大國工匠的路程,也是中國核電從「一窮二白」,到成功逆襲,走入世界前列的發展過程,喬素凱與中國核電共成長。
華先鋒:一個動作讓我們重複練上百次或上千次
2012年,第一次跟著師父喬素凱操作核燃料時的畫面,華先鋒至今仍記憶猶新。「師父站在橫跨於核燃料水池中央的橋吊上,操作熟練、對位精準。我當時就想著,這怎麼可能呢?」華先鋒說,真是感恩跟著師父學習,他把核燃料操作技能全部傳授給大家了。
核燃料師,對人手的操作要求特別高。要利用4米長杆對核燃料組件進行修復,手感不好的話,會影響操作結果,造成核燃料組件出現缺陷。因此,師父在帶徒弟的時候,就會「逼」著大家跟他一起苦練操作技術。
「師父根本不允許我們有失誤,一個動作會讓我們重複做上百次或上千次,他說自己年輕時就是這樣訓練的。師父話不多,很多時候都是言傳身教,我們在練習,他也在練習,會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操作的注意事項。」華先鋒說,自己剛上班時並不理解師父,覺得他太苛刻了,已經可以熟練掌握了,幹嗎要那樣一遍遍練個沒完,真是挺累的。可是隨著對核燃料操作工作的了解,親身體驗了師父對於核電工作的敬畏和嚴謹之後,他再也不叫苦叫累了。
華先鋒說:「我們的工作真的需要一次做好一件事,因為真的沒有讓你返工的機會。師父常跟我們說,『每一步操作都是全新的,要避免風險就得穩穩噹噹做好每一步,這和之前安全操作多少步都沒有關係!』現在,我也有了徒弟,師父的這些話都成為我的行事準則,對我的徒弟們也照樣執行。」
齊航:思考縝密,師父一腳踹彎我設計的鉤子
齊航,是喬素凱帶的第三個徒弟,同核燃料打交道也10年了。在他印象中,師父喬素凱是個愛崗敬業的人,每天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就連午休都不回宿舍,只是靠在椅背上眯一下,便又開始投入工作了。
然而,喬素凱對工作的精益求精,更是令齊航深深敬佩。
「有一次,在師父的帶領下,我們共同設計一款能在核燃料操作中進行水下拍攝的機器人,我主要負責設計那個可以鉤住攝像機的鉤子。當時覺得自己完成得挺認真,不僅注重美觀,也考慮到了力學因素,設計合理,所畫圖紙也規範,便興致勃勃地做好了自認為滿意的作品。師父檢驗時問了一大堆數據,我都對答如流,還想著能在師父面前『表功』了。」齊航說,沒想到,師父拿著看了一會兒,放到地上,衝著鉤子就是一腳,鉤子當下就彎曲變形了。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的臉紅得發燙,真是慚愧啊。知道嗎,這說明我在設計過程中,沒有考慮到碰撞因素。因為,核燃料操作在水下,充滿了未知,再加上水下操作環境的複雜性,很難保證水下攝像機不會碰到周圍的水池壁,所以還是自己考慮不周全。
喬素凱的「凌空一腳」,絲毫沒給齊航留情面,也給他上了一堂生動的實踐課。這就是喬素凱的原則,對工作,必須精益求精,不能出絲毫差錯。「2014年,在一次核燃料組件修復工作中,我們和師父連續奮戰了8個小時,身體已經非常疲憊了,可最後發現,更換的核燃料棒與之前的核燃料棒有1毫米的偏差。根據規範,這是在合理範圍之內的,師父卻不允許,一定要做到『零誤差』。」齊航說,那一次,他們整整工作了12個小時,不找出原因,不解決問題,師父堅決不準離開。後來,他們問師父為什麼要這麼嚴格?他告訴大家,標準越高,就越能減少失誤,精益求精才能確保「零失誤」。
陳鵬尹:師父的點子多,創新技術很「潮」
「師父總在不停地琢磨,經常迸發出很多金點子。只要一有靈感,就和我們一起『頭腦風暴』,各種點子碰撞,會產生一個特別好的創新方案。跟著師父一起工作,有挑戰也挺刺激的。」陳鵬尹說,跟核燃料打交道,經常需要不斷重複一個個看似相同的動作,似乎有些「枯燥」。但是,師父點子多,創新技術很「潮」,徒弟們都幹得很有勁,很有成就感。
「師父有21項國家專利。這些專利都是我們在操作和修覆核燃料組件過程中遇到問題後,自主研發的設備和工具。其實,本不用這麼麻煩。因為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之初,法國人曾經打包賣給核電站很多相關設備,用這些設備就可以。可是師父認為,我們不能太依賴外國人,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他覺得中國人也能設計出自己的產品來,所以就不停地研究、創新。」陳鵬尹說,師父愛觀察、愛琢磨,總在了解學習當下先進的技術,看這些技術能否應用到創新項目中去。比如:改進的二代單棒高清檢查系統,使用攝像微距技術,可以放大20倍清晰地看到核燃料棒的缺陷,以便及時修復。
搞項目研發創新,其實挺累的,有時試驗也存在一定風險。每每遇到風險的時候,師父總會親自上陣,擋在最前面,讓其他人離開,他自己來搞定。這個時候,師父遇事不怕事,還要解決事,他的膽子特別大。
從圍著老外轉到協助外國建核電站
大亞灣核電站是我國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大國工匠喬素凱的成長之路,伴隨著中國核電的發展蛻變。
「我剛來大亞灣核電站上班的時候,從廠房裡的摁鍵電話、控制區地面油漆、固定用的無氯膠帶、一雙勞保鞋,到水泥、沙子、電線……這些最基本的大大小小的東西都是從法國進口的。」回憶在大亞灣核電站工作初期的樣貌,喬素凱感慨,那時每天都在跟老外打交道,用著人家的設備、工具,就是跟著學,跟著幹。換料(核燃料換料)系統主要設備的維修工作一直是委託外國專家完成,每臺機組每次大修的維修費用近300萬元人民幣。單次大修維修項目在高峰期時需要多達9名外方保駕人員,核電站的運營成本大大增加。
「不能一下子全修,就先從簡單的機械系統的維修開始,比如,換料機傳輸系統、更換潤滑油、修安全剎車系統等。漸漸地,覆蓋到較為複雜的儀控、電器方面的維修。」喬素凱說:「2005年,中廣核當時的維修部將自主化維修作為核電站首批自主維修的重大項目開始攻堅。我和我的團隊自然加入到這場自主化發展的大潮中,憑著啃骨頭的精神,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從項目參與到部分設備自主維修,經過3年的努力,消化、引進、吸收、再創新,2008年,終於完全實現了直正意義上的操作維修一體化自主維修目標,徹底甩掉了洋拐棍。」
而此時,中廣核集團建設的核電站除大亞灣核電站和嶺奧一期一核、二核外,紅沿河核電站、臺山核電站等核電站也已經在國內遍地開花。「法國的換料設備升級換代,同時還引進了美國的換料設備,這就需要我們不停地研究升級換料設備的維修操作技術。」喬素凱說,目前,我們已連續10年實現換料設備維修自主化,培養了一批具備高技能水平的維修操作人員,在掌握換料設備維修自主化的同時,換料人員綜合操作技能也從中得到快速成長,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換料設備維修操作一體化。
「作為集團的核心攻關項目,我和我的團隊則專注在核燃料組件的修復上,對核燃料組件修復設備和工具進行研發」。喬素凱說,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人員培養,目前他所帶領的團隊,已達到可以同時為4個核電站提供換料維修一體化技術服務的能力。
「核電站起步之初,我們跟著外國人學習,現在中國的核電技術已經可以面向世界推廣,我們成功逆襲,尤其是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的問世,為世界核電注入了一枚中國強『芯』劑。」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總會計師張鈺興在接受山西晚報記者採訪時坦言,我們實現了從中國製造的代加工,到中國創造的自主能動性。與此同時,我們注重和國際接軌,堅定「走出去」,現在還可以為其他國家的核電從業者做一些培訓,協助外國去建核電站,這都是中國創造的影響力和魅力。
而在中國核電發展的洪流裡,喬素凱勇立潮頭,用工匠精神拼搏創新,言傳身教,帶領他的團隊與中國核電事業共同成長、發展、騰飛。喬素凱說:「20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讓我越來越自信。我相信,我們中國人是聰明和勤勞的,只要我們想做的事就一定能做到!」
採寫:山西晚報記者 孫軼瓊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