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潮湧逐浪高 國門奮楫再起航——從浦東開發開放30年看國門變遷

2020-12-20 新華網上海頻道

    「黃浦江邊有個爛泥渡,爛泥路邊有個爛泥渡鎮,人行道過,沒有好衣褲。」在上海老浦東人的記憶中流傳著這麼一首民謠。「爛泥渡」曾一度成了浦東的代名詞。時光變遷,鬥轉星移,三十年沐風櫛雨,三十年波瀾壯闊,昔日的浦東在開發開放的浪潮中闊步向前,迎來了一次次華麗蛻變。

    放眼望去,如今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這片土地上,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不斷刷新著上海的城市高度,也刷新著上海金融開放水平。在有「中國矽谷」之稱的張江科學城,醫藥研發、晶片製造等最新成果噴湧而出迅速搶佔科研領域高地。在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人工智慧、民用航空等高新企業紛紛入駐,創新的種子在這片開放包容的沃土快速生根發芽。在全球綜合自動化程度最高的碼頭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塔吊林立、舟車穿梭,不斷創造刷新碼頭吞吐量的高效率「神話」……那條每逢雨季就水漫金山的爛泥渡路,如今也變成了今天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寸土寸金的「銀城中路」。

    從阡陌農田到高樓林立、從鄉村田野到現代化新城,浦東開發開放30年崢嶸歷程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生動鮮活的縮影。作為時代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在改革開放滾滾洪流的洗砥下,伴隨著上海口岸的擴大開放,上海邊檢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在一次次自我蛻變中,改革創新之潮奔騰激蕩,一路向前,匯聚成了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大江大河。

    開放:拓寬口岸建設新路子

    蜿蜒黃浦江,把上海分割成了浦東、浦西兩塊。自開埠以來,上海便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港口,黃浦江沿線海內外商賈雲集,出入境船舶穿梭如織。上海解放後,港口貿易從戰後的百廢待興中逐漸升溫。形勢催生變革,為加強對港口停泊外輪和隨船人員的證件檢查和監護管理,1952年1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華東軍政委員會組建「上海邊防檢查站」負責上海口岸的邊防檢查工作,從此結束了上海「有邊無防」的歷史。

    城以港興,港為城用。得開放風氣之先的浦西率先發展,在黃浦江水的浸潤下逐漸走向繁榮。而隔江相對的浦東則已沉寂千年。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場精彩的改革開放「大戲」就此拉開序幕。沉睡了千年的浦江之東,從此開啟了新的徵程。與浦東建設相伴而生,同年6月,上海邊檢相繼成立吳淞邊檢站、閔行邊檢站(現金山邊檢站),加上原有的上海邊防檢查站(現浦江邊檢站),三站分布在黃浦江的上、中、下遊,形成布局合理、任務互補的執勤網絡,為浦東推開窗戶看世界逐漸建立起配套的口岸查驗基礎設施。

    如果說浦東開發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最美縮影,那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則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上海最東南伸入東海一角的洋山港,沿著海岸線北上約40公裡,到達浦東國際機場,繼續往北約30公裡,直至長江入海口接近與黃浦江交匯之處的外高橋,70多公裡的海岸線,串起了當今上海乃至中國最重要的一個區域——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如今自貿區所覆蓋的這片土地,從浦東開發開放之初,就一直勇立潮頭。其中,外高橋保稅區於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9月正式啟動,是浦東開發中最早、最重要的一個標誌性區域,也是當時全國開放層次最高、開放領域最廣、開放力度最大的區域之一。

    為服務和保障外高橋地區經濟建設,1994年6月,外高橋邊檢站正式成立,承擔起外高橋地區國際航行船舶的檢查監護等任務。從1993年底上海外高橋港區一期碼頭正式竣工投入使用,到如今二三四五六期工程加速建成,外高橋港區建設乘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東風,駛入了快車道。

    「20年前的這裡,碼頭岸線還不足3公裡,年出入境貨櫃吞吐量不足10萬,而如今這裡已是連續多年全國出入境貨櫃船舶數量最多的港區。」外高橋邊檢站邊防檢查處處長楊永祥心裡不禁感嘆到。楊永祥1999年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外高橋邊檢站工作,從此便在浦東深深紮根。作為一名浦東建設參與者,他見證了外高橋港區發生的這些巨變。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外高橋港區已有36個碼頭,碼頭種類涵蓋貨櫃、汽車滾裝、散雜貨、化工品、修造船廠、極地科考基地等類型,貨櫃年吞吐量超2000萬標箱。如今,外高橋邊檢站執勤岸線全長80多公裡,年均查驗國際航行入出境(港)船舶由最開始2000多艘次、出入境人員3000餘人次,猛增到24000餘艘次、員工48萬餘人次。

    改革開放的浪潮從大江大河奔流入海,在洋山島創造了又一個奇蹟。1995年「跳出上海看上海」的大格局孕育了洋山深水港。3000多名建設者登上了孤懸海上的島嶼,他們在深海中吹沙填海,建成一個總面積超過10平方公裡,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大小的離岸式貨櫃碼頭——2005年,洋山深水港區一期工程建成開港。從此,上海告別了沒有深水良港的歷史。洋山邊檢站是最早入駐小洋山島,並參與港口建設的單位之一,說起籌建那段歷史,民警盛峰感觸頗深:「那時,整個洋山島就是一片大工地,碎石滿地,風沙漫天,由於不通水電,一日三餐都吃泡麵,為了早日開港,往往一上島就要住一周。」

    2005年11月30日,新加坡籍「彩虹石」號貨輪靠泊洋山深水港一期碼頭,這是洋山深水港正式靠泊的首條外籍國際航行船舶,標誌著洋山邊檢站(籌)正式開展邊防檢查工作。2006年,洋山邊檢站正式成立,是年,洋山邊檢站查驗出入境(港)船舶2000餘艘次,人員5萬餘人次。向海而生,變革的浪潮永不停息,此後10餘年,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投入運營和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上海港口建設步入大船時代,從此浦東開發開放多了一個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面對每天數萬隻貨櫃在晝夜不息的洋山港吞吐中轉,洋山邊檢站實行24小時不間斷執勤模式,確保船舶隨到隨檢。2019年,上海洋山港貨櫃吞吐量1980.8萬標箱,洋山邊檢站查驗出入境船舶9100多艘次,出入境人員21.9萬人次,均創新高。

    從海洋通聯長空。在1999年9月16日,隨著上航FM451航班的騰空而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通航。而在兩年前,這裡還是正待開發的一片灘涂海域。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推進,1997年10月,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工程全面開工建設。與此同時,浦東國際機場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籌建工作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1999年1月1日,上海邊檢總站決定成立浦東國際機場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籌備領導小組,次年3月,浦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現上海機場邊檢站)正式掛牌成立。此後十年,浦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相繼承接了1999年浦東機場1號航站樓啟用、2002年虹橋機場國際航班全部東移至浦東國際機場、2008年2號航站樓啟用等重大變革下的口岸出入境邊防檢查任務,並於2009年正式更名為上海機場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簡稱上海機場邊檢站)

    「感謝你們的熱情,這樣轉機方便多了!」旅客愛德華·巴齊爾先生欣喜不已,「感謝衛星廳所有建設者!」2019年9月16日,剛剛開航的世界最大單體衛星廳——浦東機場衛星廳迎來了第一批出入境中轉旅客。乘坐MU570航班入境的法籍旅客愛德華·巴齊爾先生,剛走進入境邊檢區域,就收到上海機場邊檢站精心準備的一束鮮花,成為第一位享受衛星廳快捷中轉服務的出入境旅客。

    自2015年12月30日,浦東國際機場衛星廳工程打下第一根樁基起,上海邊檢總站助力浦東打造國際航空樞紐港的步伐就一直沒有停歇。2019年,衛星廳建設進入最後攻堅階段,上海邊檢總站黨委部署成立衛星廳建設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實地調研後,「三個科學」配套方案在反覆醞釀討論中應運而生:科學配備執勤設施,一體化布局配備了16條人工查驗通道、10條自助查驗通道、4條工作人員通道,最大化滿足衛星廳中轉旅客的通關需求,方便機場員工進出口岸限定區域;科學設計查驗流程,根據衛星廳國際中轉流程和各類旅客查驗方式,會同各聯檢單位,理順查驗流程,確保衛星廳各查驗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科學勤務組織,根據衛星廳出入境客流預測情況,提前研究制定衛星廳邊檢勤務工作方案,進一步優化警力配置,確保邊檢勤務滿足衛星廳運行需求。

    好風憑藉力,崛起於東海之濱的浦東國際機場恰如一隻展翅的大鵬,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扶搖直上。2019年,浦東國際機場口岸出入境人員數量超3900萬人次,連續17年位居全國空港口岸首位。

    堅守:築牢國門安全防護網

    如果說口岸是浦東開發開放的生命線,那麼上海邊檢則是這條生命線上的「把關人」和「守護者」。在浦東開發開放的大潮中,國門安全始終是行穩致遠的壓艙石。

    「一輛二八槓自行車、一部手持對講機,在20世紀90年代,這基本上是當時海港邊檢站民警的所有執勤裝備。」外高橋邊檢站站五隊副隊長瞿華回憶到。1999年,瞿華剛來到外高橋邊檢站工作,當時整個站裡約有30位民警,共有兩個基層隊負責責一類開放口岸的船舶進行檢查和監護工作。當時碼頭的執勤模式採用24小時駐碼頭巡查監護,檢查方式為口岸聯檢單位聯合登輪檢查。「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我們每天執勤使用的交通工具是永久牌二八槓自行車,那時的工作有時因為需要前往廠礦、修船、煉油廠等碼頭進行檢查監護,駐點監護民警工作幾天甚至一周才能夠輪換一次,且受到碼頭條件影響,執勤工作的危險性比較高。雖然跟現在的條件沒法比較,但在當時能騎上自行車守護在我們的國門一線,現在回憶起來還是感到無限光榮。」

    在那個口岸偷引渡活動猖獗的年代,邊檢民警硬是憑著眼觀手摸、扒船走碼頭在口岸建起了無形之盾。從1990年到2000年,10年裡,上海邊檢機關共查獲偷渡案件3000多起,有力打擊了偷渡分子的囂張氣焰,維護了口岸的安全穩定。

    這只是科技強警的一個片段,隨著證件光譜鑑別儀、人身全息3D識別儀、「鷹眼監控系統」、「移動驗放車」、「電子門禁」等相繼投入應用,一場「向科技要警力,用數據強戰力」的改革隨時代輪番上演。

    2019以來,上海邊檢總站致力於推動科技應用與口岸管控工作的深度融合,相繼建成集大屏數據可視化、有無線通訊融合、無線音視頻回傳、高清視頻會議等先進技術為一體的勤務綜合指揮系統,自主研發了包含船員數據核驗、船舶軌跡排查等功能模塊的海港勤務輔助系統,以及集生物特徵識別、智能人像比對、證件真偽鑑別等為一身的前臺輔助查驗系統。同時會同上海市公安局將海港口岸卡口管理納入上海市域卡口監測系統和檢查管理體系,全面啟用「外輪登離人員管理系統」APP,形成船舶梯口、港區卡口閉環管理體系。通過科技賦能,安全管控的籬笆越扎越牢。

    隨著改革開放走向縱深,浦東開發開放在一系列先行先試中取得長足發展。與此同時,上海邊檢在科技硬體提升的同時,管控手段也在不斷創新優化。隨著不斷的技術攻堅,大數據排查利劍再顯神威。2020年以來,上海邊檢總站根據公安部和國家移民管理局打擊治理跨境賭博工作部署,提前開展重點航班、人員信息等大數據分析排查,會同上海市公安局查獲一批涉嫌跨境賭博人員,有力斬斷跨境賭博非法出入境通道。

    守好一道門,護好一座城。有了國門的安全,城市發展才有底氣。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讓安全有了更深的定義。疫情當前,上海這座有著24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無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特別是在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上海口岸,疫情防控工作更是刻不容緩。

    「我是黨員我先上」,在上海邊檢總站,黨員民警紛紛爭相請命,迅速組建起27支黨員戰疫突擊隊。 上海機場邊檢站民警張國俊就是其中一員。2020年3月13日上午,由德國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CA936航班降落浦東國際機場,該航班共搭載286名乘客、17名機組,其中,4名旅客經檢測有發熱症狀,另2名旅客服用過感冒藥。疫情就是命令。很快,一支由十多名抗疫隊員組成的CA936臨時處置小組成立了。「隊長,我身體好,讓我上!」張國俊第一個請纓。突擊隊員們身著防護服,整齊列隊出徵,張國俊走在最前面,他們都明白,這是一場只許成功不容失敗的戰鬥。飛機艙門打開,登機,接收證件,人證查驗,遞還證件,工作流程和往常一樣,只是這一次他的眼神裡多了一份堅決與肯定。歷經四個小時,突擊隊員們順利完成了CA936航班的檢查任務。

    微光雖渺,萬丈成炬。巍巍國門下,有無數像張國俊一樣的平凡英雄,用儘自己最大的光亮,點亮了城市裡的萬家燈火。

    3月25日零時起,上海虹橋機場原所有國際、港澳臺航班轉場至浦東機場運營,浦東機場口岸一時十萬火急。上海邊檢總站先後從虹橋邊檢站、浦江邊檢站、上海鐵路邊檢站調配警力200餘人馳援浦東機場口岸,各方警力匯湧成刃向著最危險的地方挺進。

    為了跑贏疫情,上海邊檢總站亮出了大數據利劍。按照國家移民管理局的部署要求,上海邊檢總站抽調56名骨幹力量,組建了總站、邊檢站兩級疫情排查專班,進行數據統計匯總,分析研判涉疫重點國家人員動態軌跡,對涉疫重點航班和重點國家有旅行史、居留史的人員進行大數據分析排查。同時將排查結果及時推送海關等單位,形成精準有效的防控海外疫情輸入管理閉環。截止12月1日,共向海關檢疫部門和上海市聯防聯控機制推送預警涉疫信息近12萬餘條。

    一次次的堅守不退、一次次向險而行,祖國東大門構築起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佑護著上海這顆東方明珠,讓浦東在疫情的籠罩下迅速復甦,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創新:譜寫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

    浦東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30年來,創新和發展是浦東對話時代的最強音,開放與包容是浦東融入血液的基因。這裡是產業高地也是人才高地。一組數據對比清楚證明了這一點。1993年,浦東境外人士常住不到200人,到2019年,已經達到25000餘人。與此同時,2019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萬外國旅客從浦東機場口岸入出境。

    開放度更高,就要一次次突破制度藩籬,一次次刀刃向內進行改革。20世紀90年代上海邊檢先後採取 「開闢臺胞專用通道」「設立諮詢臺」等多項舉措,簡化邊防檢查手續,完善服務舉措。同時苦練內功,大力開展「樹新風」活動,推動邊檢工作日益規範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了便利國際間人員往來,中國出入境政策逐步放寬。2000年1月1日起,上海邊檢總站實行對部分國家人員過境上海48小時免籤證的便利政策,當年即辦理48小時過境人員4000餘人。2006年,上海邊檢總站全面啟用「梅沙」系統,查驗工作實現網絡信息化,提高了通關速度。時間來到2012年,隨著上海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航空樞紐建設加快推進,上海邊檢總站率先在浦東國際機場實施24小時國際轉國際旅客免辦邊檢手續政策,這一舉措有效縮短了24小時直接過境旅客的通關時間,極大提高了國際航班中轉效率。

    「很方便,這個政策幫我省去了很多麻煩。」2016年1月30日上午10時,乘坐BA169航班從浦東機場入境的瑞典籍旅客EMMA在144小時過境免籤專用檢查通道內對邊檢民警連連稱讚。2016年1月30日起,上海邊檢總站率先在上海出入境口岸實施部分國家人員144小時過境免籤政策,EMMA則成為上海口岸第一批享受144小時過境免籤新政便利的旅客。

    一次次率先破冰、一次次創新引領無不投射出上海邊檢與浦東有著天然相通的基因,那就是敢闖敢試。

    從2007年啟用「遲到免排隊通道」和「緊急救助通道」到開啟搶救危重船員的「綠色通道」;從2008年試點入境自助通關,再到如今上海口岸199條入出境自助通道全線啟用;從設置中國公民專用通道到落實國家移民管理局推出的「中國公民出入境通關排隊不超過30分鐘」便民新舉措;從開通疫情防控專用通道到啟用24小時「運載防疫物資邊檢專用窗口」,在助力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光影中,上海邊檢改革創新的答卷寫滿了人民至上。

    口岸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不僅僅體現跨境人員流動的方便快捷上,更體現在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上。浦東開發開放初期,由於上海的口岸布局不合理,港區和監管場所點多分散,口岸管理部門眾多,通關手續繁雜,造成諸多人為的阻滯。據2001年初統計,上海口岸進口貨物平均通關時間需103小時,出口貨物平均通關時間35小時。與發達國家的口岸管理水平有較大差距,已成為制約上海口岸對外貿易發展的「瓶頸」之一。

    形勢催生變革。2001年6月,上海市政府開始啟動「大通關」改革。為方便船舶、貨物、人員的出入境檢查,上海邊檢總站在上海航運交易所報檢中心所設立辦事處,確保出入境船舶的報檢手續隨到隨辦。2001年11 月,上海邊檢總站推行預檢制度,辦理完預檢手續的船舶,到港後即可裝卸貨物,大大縮短貨物在港滯留時間,降低企業經營成本。2010年9月10日,上海邊檢總站「國際航行船舶網上報檢報備系統」正式啟用。船舶代理公司通過邊檢機關認證後,便可登陸該系統進行網上報檢報備、集體預約辦證,在線查詢申請狀態及結果,從而減少船舶代理人員辦證環節和等候時間,有效提高通關效率。隨著技術攻堅的不斷深入,2014年,上海邊檢總站正式上線運行「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並於2017年底建成啟用了「上海單一窗口邊檢許可服務平臺」,標誌著上海海港口岸業務全面納入「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同時也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登輪搭靠業務的網上辦理和登輪搭靠證件的電子化。

    2020年5月3日22時,全球最大貨櫃班輪,單船載箱量為2.4萬標準箱級的「現代阿爾赫西拉斯」輪靠泊洋山港四期5泊位。從2019年7月起,2.3萬標箱級貨櫃輪「地中海古爾松」號靠泊洋山港,大船時代迎來了升級版,洋山港成為世界上少數能夠靠泊這一級別貨櫃輪的港口。

    超大型貨櫃輪靠港,往往能使整個碼頭迅速忙碌起來,需要在48小時內聚集三四千輛集卡及五十多列火車,對吊機長度、裝卸速度、作業人員、車輛疏導、堆場面積、公路網絡、海鐵聯運等整個貨櫃疏運體系和調度能力都是一個考驗。而在洋山邊檢站,一切變得從容不迫。在「現代阿爾赫西拉斯」輪抵港前,洋山邊檢站通過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提前為該船舶辦理了預檢手續,確保船舶到港後邊檢查驗即到即辦。「這些便利措施能使每艘外輪的靠泊時間平均縮短1至2小時。不僅每年給企業節省大量的成本,更重要的是碼頭船舶吞吐頻率加快,還有利於船舶航線優化,提高船舶準點率和航運企業的信譽度。」洋山邊檢站邊防檢查處副處長周佳傑說。

    制度創新引得源頭活水來。在科技的推動下,「網際網路+邊檢服務」在港口貿易中的效用愈加明顯。截止2020年12月1日,上海港年貨櫃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箱。這也是自2017年在全球首度突破4000萬標箱後,上海港年貨櫃吞吐量連續第四次站上4000萬標箱的臺階。

    近年來,上海邊檢總站還在全國邊檢系統率先建成啟用了「上海單一窗口邊檢航空器申報平臺」,航空公司可通過該申報平臺向邊檢機關提交貨機、公務機等航空器的出入境申報信息,全面取消各類紙質申報表單,避免了航空公司工作人員往返奔波,節省了大量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了通關效率。

    截至目前,已有1000餘家船舶代理公司、港航企業等單位在「上海單一窗口邊檢許可服務平臺」註冊開通帳號,上海邊檢機關通過該平臺先後為2.9萬名登輪人員和290餘艘搭靠船舶完成信息核驗,共計籤發電子登輪許可14.3萬張,電子搭靠外輪許可2500餘張。而上海浦東、虹橋國際機場則共有80餘家航空公司、公務機公司、代理公司等單位在「上海單一窗口邊檢航空器申報平臺」註冊開通了帳號,上海邊檢機關通過該平臺接收航空器申報信息4.1萬餘條。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上海邊檢用持續不斷的深化改革,「鬆綁輸氧」的制度創新,為不斷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撐,助力浦東在高水平開發開放新徵程上跑出加速度、跑出新氣象。

    百舸爭流千帆競,勇立潮頭破浪行。三十而立,浦東站上新的歷史起點。繼往開來,上海邊檢勇立時代潮頭.在國家移民管理局的引航把舵下,上海邊檢將大力踐行「忠誠為民、擔當奉獻、專業文明、公正廉潔」的移民管理警察職業精神,劈波斬浪,勇毅篤行,奮力書寫移民管理事業新時代榮光。(黃波)

相關焦點

  • 從浦東開發開放30年看國門變遷 東方潮湧逐浪高 國門奮楫再起航
    ,鬥轉星移,三十年沐風櫛雨,三十年波瀾壯闊,昔日的浦東在開發開放的浪潮中闊步向前,迎來了一次次華麗蛻變。  從阡陌農田到高樓林立、從鄉村田野到現代化新城,浦東開發開放30年崢嶸歷程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生動鮮活的縮影。作為時代的見證者、親歷者、參與者,在改革開放滾滾洪流的洗砥下,伴隨著上海口岸的擴大開放,上海邊檢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在一次次自我蛻變中,改革創新之潮奔騰激蕩,一路向前,匯聚了成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大江大河。
  • 浦東青年代表走進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主題展
    「作為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受益者,參觀了這個展覽後,我深深體會到浦東開發開放經歷的艱難歷程和崢嶸歲月。」今天上午,今年入職的「90後」浦東選調生瞿展和其他50餘位青年代表一起,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參觀了「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主題展」。
  • 奮楫勇逐浪 探路「雙循環」
    2020年是執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第一個完整年份,是第一輪《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收官之年,也是一體化發展按下快進鍵與取得明顯進展的一年。  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從產業集聚到創新協同,從深化改革到擴大開放——2020年長三角區域正在奮楫逐浪,以國家戰略為指引,在「一體化」中謀劃「更高質量」發展,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探路,邁向「奮楫逐浪天地寬」的新格局。
  • 銘記軍旅情 奮楫新航路
    部隊相繼與轄區高校、廣州白雲邊檢站、九江書法協會等單位開展了「拍最美照片,留難忘軍旅」、「書法迎八一,墨香飄警營」、「邊檢一家親、國門新風範」和「最有範、最有味、最活力」趣味運動會等官兵喜聞樂見的活動進行預熱,有200餘名官兵、民警和大學生投身主題實踐活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既在活動中融洽了感情,又在任務中鍛鍊官兵,全面展示了官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風貌。
  • 從「打開國門」到「全方位開放」,這些關鍵詞見證改革開放40年巨變
    40年,從「打開國門」到推動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步伐越來越堅定,目光越來越深邃。改革開放,從「開眼看世界」開始。1978年10月22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抵達東京,展開了為期8天的對日訪問行程。這是我國國家領導人第一次訪問日本。
  •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時間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變化
    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12日上午在上海市舉行。他強調,30年前,黨中央全面研判國際國內大勢,統籌把握改革發展大局,作出了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重大決策,掀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的嶄新篇章。黨中央對浦東開發開放高度重視、寄予厚望,強調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要求浦東在擴大開放、自主創新等方面走在前列。
  • 聽這位浦東「800壯士」講開發開放的故事
    今年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紀念日,為此,本網記者專程對話陳高宏,聽浦東老開發人講述浦東開發開放的故事。 以下為採訪實錄—— 浦東開發開放,帶動「一江春水」 我一直在思考,上海的改革開放在全國改革開放中處於什麼位置?
  • 奮楫篤行,臻於至善
    奮楫篤行 臻於至善復旦兒科蟬聯中國醫院兒科專科排行榜第一2020年11月14日,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和《中國醫院專科排行榜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自2010年該排行榜誕生以來,全國醫院綜合排名繼續位居百強醫院行列,該次排名在第44位,為全國兒童專科醫院榜首,較去年上升8位。同時,兒內科連續11年蟬聯專科聲譽排名第一和綜合排名第一,兒外科專科聲譽排名第二和綜合排名並列第二。據悉,復旦兒科也是這次上海問鼎「全國之首」的九大專科之一。
  • 「國門」的故事
    散文《禮單裡藏著的日子》在甘肅省作協和《飛天》雜誌社主辦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徵文中獲獎。「國門」的故事文/何譽前幾日幾個人相約去內蒙古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行程之中有個叫「滿洲裡」的地方,原以為和日本人的偽傀儡政權「滿洲國」有關係,但是到了以後才知道,兩者並無關聯。「滿洲裡」原稱「霍勒津布拉格」,蒙語是「旺盛的泉水」的意思。
  • 電商品牌也能進機場 國門匯表態門檻好談-電商品牌也能進機場 國門...
    國門匯作為首都機場開發GTC區域商業價值的項目將機場消費和電商聯繫到了一起。不僅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眾多網際網路的巨頭有意入駐,而且眾多電商品牌也有機會通過該項目落地到機場商業區。
  • 「百行」青年讀「四史」(三十七) |【改革開放史】一襲白衣鎮國門...
    (向上滑動啟閱)《奇蹟:浦東早期開發親歷者說(1990-2000)》節選 很多人都說,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是世界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浦東開發則是這個奇蹟中的亮點之一陸家嘴金融中心的拔地而起,更是浦東開發的畫龍點睛之筆。那真的是一段滄海變桑田,化腐朽為神奇的歷史。 開發開放浦東,是我國在試行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圳實踐」之後,為參與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和競爭的一個戰略布局。為了下好這著棋,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浦東建立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和外高橋保稅區3個核心功能區的重大舉措。
  • 浦東新區:改革開放,讓城市更有溫度(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
    浦東新區:改革開放,讓城市更有溫度(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原標題:
  • 奮楫揚帆行致遠 勇立潮頭譜新篇
    奮楫揚帆行致遠 勇立潮頭譜新篇 發布時間:2017年07月11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直掛「首創」雲帆,解纜起航劈波斬浪。驚濤洶湧,蘭舟催發。面對當前蒼南積能蓄勢、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我們不可刻舟求劍、因循守舊,必須勇立潮頭,敢為人先。弘揚「首創精神」就是要用創新的理論武裝頭腦,用創新的思想觀念謀劃工作,注重創新風氣的引導、創新精神的培育和創新能力的提升。
  •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浦東,浦東!30年巨變,潮起東方
    》第一集精彩片段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對全世界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30年前,「老開發」從上海市政府各部門抽調出來,第一批投身到浦東開發的各項工作中。1990年5月3日,一座不起眼的二層小樓前豎起了兩塊牌子: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
  • 迎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來這個陳列館,翻開浦東的「成長紀念冊」
    一個月後的4月18日,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紀念日。今天,浦東開發陳列館在一派春意盎然中,重新打開了因疫情而暫閉的大門。浦東141號2號樓,這是浦東開發的起點,當年這裡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141彰顯著浦東開發開放就是要「一是一」「二是二」,實事求是的作風和態度,如今,這裡已經是浦東開發陳列館。30年開發開放之路,很多難忘的瞬間,都在這裡。
  • 上海機場邊檢人:薪火相傳,服務浦東開發開放二十年
    慶祝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的海報(魏文亨/攝) 二十年前的2000年,如今的上海機場邊檢站前身浦東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正式掛牌,此後二十年的時光荏苒中,一代代上海機場邊檢人薪火相傳,立足浦東國際機場服務,服務浦東開發開放。
  •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他們用自己的故事,訴說和浦東教育30年的緣分
    自1990年4月18日浦東開發開放以來,浦東教育事業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逐步發展壯大,走過了從數量增加、規模擴張到優化管理、提高質量的歷程。 激蕩30年間,浦東的教育事業薪火相傳。在這個特殊日子裡,浦東教育人們用自己的方式為她慶生。這其中,有和浦東新區開發開放同齡的「90後」年輕教師,也有在三尺講臺耕耘了30年的老教師。
  • 潮湧東方再揚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浦東開發開放...
    新華社上海11月11日電  題:潮湧東方再揚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浦東開發開放紀實  新華社記者  浦江奔湧,東方潮闊。  陸家嘴的大屏上不斷跳動的數字,恰似中國金融市場的強勁脈搏;張江的實驗室裡,科研人員凝神聚氣,探究未知的秘密;東海之濱的洋山港內,塔吊林立、舟車穿梭,「無人碼頭」源源不斷輸出「中國製造」……  這是上海浦東普通的一天,也是新區開發開放30年來一個生動的截面。
  • 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新方位
    25年前,石破天驚的浦東開發開放,向世界宣示了處於歷史轉折點上的中國將舉什麼樣的旗、走什麼樣的道路; 25年後的今天,不曾動搖和懈怠的浦東開發開放,窗口作用和示範意義更加明確——當好排頭兵中的排頭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繼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下破浪前行。
  • 騰衝市猴橋鎮國門新村:「五邊行動」守「國門」
    近幾年來,該村立足村情和邊情實際,探索出了組織強邊、開放活邊、和諧穩邊、富民興邊、文化聚邊的「五邊行動」治理模式,全力推進心向中央,振興邊疆的興邊富民行動,使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諧美麗的國門新村變為現實。組織強邊。國門新村以建強基層黨組織為目標,以黨支部規範化建設為統領,採取「班—組—戶」黨員管理、示範帶動模式,強化政治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