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1日 15: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碩
字號關鍵詞:語言;翻譯;文化;覆蓋;交流;實現;內涵;認同;層面;形成
內容摘要:翻譯的使命在於形成文化的認同。文化觀念上的認同又最終指向行為方式的認同和趨同,從而促使人類文明能夠真正得以傳播,資源得以共享。這正是翻譯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語言;翻譯;文化;覆蓋;交流;實現;內涵;認同;層面;形成
作者簡介:
翻譯的歷史由來已久。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要把握翻譯的實質,掌握其過程和規律,需要不斷擴大視野,從不同的角度去考察翻譯。翻譯的對象是各種社會文化信息,而社會文化信息主要由不同的語言符號系統所承載。符號學角度,無疑是認識翻譯及其中的語言和文化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翻譯涉及不同語言符號系統之間的轉換。然而,在每種語言系統中,其符號單元的意思是任意的,那麼在這種任意性前提下,如何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呢?我們認為,翻譯之所以可能,是因為不同語言系統的「覆蓋域」基本一致。換句話說,就是一種語言系統中的符號能夠覆蓋的意義區域,另一種語言系統也能夠大致覆蓋,即其中包含了很大的交叉重疊部分,這些交叉重疊的部分就是意義的「覆蓋域」。不同語言系統能實現覆蓋域的一致,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在同一種語言系統內部,符號間的意義能夠相互區別,這種「區別性」使得系統的各組成部分能夠覆蓋意義的全部區域,滿足同種語言內部表達和交際的需求。而語言的區別性功能適用於任何一種語言。這一點構成了不同語言「覆蓋域」形成的內在機制。其次,在不同的語言系統之間,雖然各自的符號在形式上有所差異,但它們所指涉的對象的範圍和數量基本一致,即「覆蓋域」在對象上存在一致性。最後,不同的語言系統間具備一些普遍特徵,借用喬姆斯基的理論,人類語言的「深層結構」是基本相同的,而深層結構反映的是基本語義,這是翻譯賴以實現的基礎和條件。
既然不同的語言符號系統之間存在「覆蓋域」,那麼,「覆蓋域」必然會帶來區域的界限問題。界限的存在具有對立統一的雙重意義:一方面,「覆蓋域」的界限區分不同的語言符號系統;另一方面,它對這些不同的系統也起著聯繫的作用。操不同語言的人存在著迫切的交際需求,而翻譯正是實現這一需求的重要手段。在翻譯活動的驅動下,「覆蓋域」界限的一個方面總是朝向外部的空間,起到聯繫他種語言的作用,因而構成了雙語轉換的機制。此時,一種語言可以轉換進入到另一種語言中,以此實現人們溝通的願望。可以說,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交流活動。
然而,僅從上述層面理解翻譯是遠遠不夠的。翻譯不僅僅是不同語言符號系統之間的轉換交流活動,更是操不同語言的人在思維方式和社會文化方面的深層次溝通。語言的使用深刻反映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傳達了不同的思想內容,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涵。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符號是構成文化的諸多符號系統中的一種,它既區別於其他符號,又有其獨特的優勢,即語言可以解釋構成文化的其他符號系統,進而解釋文化,從而實現不同社會文化之間的交流。而翻譯主要憑藉語言這一媒介,翻譯活動最為集中地體現了符號系統的這一特點。
將翻譯從較為表層的語言符號引入到更為深層的文化層面來研究,就不難發現,在上述不同語言符號系統的「覆蓋域」概念下,實際隱含的是不同文化間的共通之處。也就是說,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文化內涵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它為翻譯的順利實現提供了更為深層的保障。這樣說是因為,穿過語言系統「覆蓋域」的界限,一種語言轉化為另一種語言,雖實現了翻譯,但其內容在翻譯的目的語中仍然屬於異類。作為目的語的語言現實,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人們接受,實際上取決於這些翻譯過來的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在多大程度上與目的語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形成相似或同構。翻譯的最終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尋求不同文化的共通之處,跨越溝通障礙,通過語言符號表達思想、交流文化、傳播文明。從這一層面上來說,翻譯不僅是一種跨語言的代碼轉換,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
然而同樣值得深思的是,從符號學角度來看,翻譯的實現雖然具備極大的可能性,但也存在諸多困難,甚至不可譯性。由於不同的語言結構具有不均質和不對稱的特點,不同語言系統間的符號很難完全吻合。這就導致了不同的語言符號系統覆蓋的意義區域並非完全一致,其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也存在諸多差異。這些困難既是語言符號的形態轉換的困難,也是不同文化、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碰撞、衝突和矛盾。
不同語言系統「覆蓋域」的界限是雙語轉換的誘發機制,構成雙語共享領域。通過這一領域,語言符號的每一次轉換或翻譯,都實現了信息的傳遞。通過不同程度的碰撞和衝突,意義的各個層面被激發起來,產生變形,從而創造出新的思維,形成新的意義。而這種新意義具有極大的能動性,因為此時的符號及其承載的文化具有了雙重身份,豐富了翻譯的源語和目的語,在兩種異質文化的交流中,承擔起了溝通的橋梁作用。這種橋梁作用有助於消除因種族、民族、社會、國家、心理等因素造成的偏見,擴大不同語言系統意義的「覆蓋域」,增加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由此可見,翻譯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取決於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之後的認同和接納。
可以說,翻譯的使命在於形成文化的認同。文化觀念上的認同又最終指向行為方式的認同和趨同,從而促使人類文明能夠真正得以傳播,資源得以共享。這正是翻譯的價值所在。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