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黃學傑的頭銜是多家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當然他也沒有離開科研崗位。如今他笑稱已經歸位,在中科院物理所一心一意做起了科學研究。
現在看來,下海轉悠這一圈,對黃學傑而言是正確的選擇,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也因此受益。
「10年前我們就開始註冊公司做產業化。」黃學傑說。1997年他領導的物理所固態離子學課題組發起設立了第一個公司,註冊資本為100萬元,第二年便建成了國內第一條圓柱形鋰離子電池中試線,當時生產的直徑為18毫米的18650型電池本來是針對手機市場的,但做出來後發現市場上的手機卻是越來越小,於是他們將目標瞄準電視臺用的攝像機。如今我國電視臺用專業攝像機電池40%以上都是他們生產的「方向牌」電池。
1999年,他們認識到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是大勢所趨,多方尋求投資,成都地奧集團經過調研,與中科院物理所達成投資協議,地奧一期投資500萬元,中科院以技術入股,雙方各佔50%股份,註冊資本1000萬元,成立了第二家公司———北京星恆電源有限公司。北京星恆當時提出的目標就是開發混合電動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第二年夏天雙方增資並吸收了內地和香港的風險投資,北京星恆增資到5000萬元,地奧集團和物理所在其中分別佔40%股份。
「我們幹的是養豬、種韭菜到包餃子的事,」黃學傑這樣比喻當時材料被封鎖,只能自主研發的情景。當時他們花錢在北京八大處科技園區買了一塊地,開始各種材料和動力電池的研發。
「實際上,這個地方後來成了孵化器。」黃學傑說。每當一個技術開發成熟時就拿出去建立新的公司投產。
2002年錳系正極材料開發成功,他們在山東淄博建了正極材料試驗工廠。「我們當時的想法是,不能只滿足於做文章,出鑑定成果,還要做產品、要規模和產值。」2003年,他們又轉讓電解液技術在上海建了一個廠。
2003年,在鋰離子動力電池開發出來後,經過何祚庥院士的推薦,聯想投資經過認真評估,與北京星恆合資在蘇州新區註冊了蘇州星恆電源有限公司,註冊資本為8200萬元,研發的投入是驚人的,至2006年星恆電動自行車電池在市場上打開局面時,投入蘇州星恆的現金總量已超過8000萬元。同年9月聯想投資決策會上給他們下的任務是必須解決三個問題:一個是產品的安全性保證,第二個是證明該產品能大批量生產,第三個是市場能夠接受。
2004年底,蘇州星恒生產的電池通過了美國UL實驗室的安全認證,這是一個可以在國內外銷售的各種家用電器上看到的標誌,緊接著,他們研究出自動化生產方法,而這個方面日本是向我們封鎖的,2005年星恆開發出了獨特的生產工藝並實現了自動化生產。2006年賣出去兩萬多套產品,也進入了國際市場,證明了市場能夠接受。
「經過三年的時間,三個問題全都回答了。」黃學傑為他的團隊自豪。
蘇州星恆成立時,黃學傑就提出主要管技術方面的工作,兼任技術副總。「那段時間,一年我有八個月時間在車間,還要在北京蘇州之間來回跑,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有10天睡在火車上。」2005年公司的技術工藝隊伍逐漸成長起來,他又主動辭去副總經理職務,退出了管理層,承擔物理所—星恆聯合實驗室的組建工作。
「做產業化,剛起步時,科研人員要義無返顧地跳進去,把它做起來;等發展到一定程度,運行正常,就要捨得跳出來。這樣既能把一個高科技企業做出來,也有利於產業的技術發展。」黃學傑說。
「今年我主要負責一件事情,就是混合電動汽車電池材料和電池設計的研發支持。星恆已經和一家國外汽車廠商籤署了合作協議,今年需要拿出讓汽車公司認可的電池。」黃學傑說,「我的角色也在變化,從早期什麼事情都做過渡到前幾年的一個困難解決者,現在正在變成一個下一代技術的研究開發者」。
(責任編輯:史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