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觀光廳所在的中央合同廳舎3號館。(日本《中文導報》)
中國僑網1月31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1月4日修改後的日本《口譯導遊士法》正式施行,即使沒有此前所必須的國家口譯導遊資格及地方口譯導遊資格也能面向訪日外國遊客提供有償的口譯導遊服務。該法案從去年6月公布後就在業內人士中激起了波瀾:一方面,已持有全國口譯導遊資格者強烈反對,認為好不容易獲得的資格含金量被拉低;另一方面,原先眾多業務能力強的「私導」、「黑導」歡欣鼓舞,終於可以合法從業。本報就此問題,採訪了政府部門和相關從業者,聽取了各方態度、意見及訴求。
不得不修訂的《口譯導遊士法》
日本政府修訂《口譯導遊士法》的原因,主要是因訪日的外國遊客大幅增加,在外語導遊業務方面存在供需失衡。現在,持有口譯導遊證的人多半是英語導遊,但近年真正需要導遊服務的旅日外國遊客有9成來自亞洲。截至去年4月,日本有約2.3萬人擁有資格,但約七成是英語導遊,而在2017年的2869萬訪日外國人中,有約5成、1415萬人來自包括中國大陸及港臺的漢語國家和地區。為此,對中文、馬來語、印尼語和泰語等語種的需求更為迫切。此外,擁有全國口譯導遊資格的人,有4成一年導遊次數不到10次,並非專職。
過去,根據《口譯導遊士法》,只有通過考試被證明已掌握有關日本的正確知識與充分的外語交流能力的人才能從事有償的口譯嚮導服務。該證書是一項門檻較高的國家證書,合格率只有20%左右。
此外,持有口譯導遊證的人普遍集中在大城市,而外國遊客的旅行目的地卻涵蓋日本各地。在口譯導遊證持證人員較少的地區,其實也可以找到不少會說一些外語的人。
為加緊應對猛增的訪日遊客,政府解禁口譯導遊。新法案於去年6月2日公布,今年1月4日正式實施。新法實施後,計劃大力發展旅遊業的地方政府、旅行機構等就可以將有意願從事導遊工作的人組織起來,把他們培養成外語導遊。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觀光廳今年1月發布的通告,修訂後的《口譯導遊士法》主要包括四項內容:1、廢止(口譯導遊)業務獨佔,保留名稱獨佔;2、在全國展開地域口譯導遊制度;3、修改全國口譯導遊考試科目;4、追加全國口譯導遊在登錄研修機關的研修義務。
關於保留名稱獨佔,觀光廳解釋:為了區別已擁有全國口譯導遊、地方口譯導遊資格者與一般從業者的區別,無口譯導遊證的從業者雖然可從事有償口譯導遊服務,但不能用以下類似稱謂:1、單純名稱,如「口譯導遊」等;2、地名+導遊,如「日本導遊」、「(地名)導遊」等;3、公主體+導遊,如「國家導遊」、「政府導遊」、「 ○○市導遊」等;4、行為+導遊,如「認定導遊」、「公認導遊」等;5、高品質+導遊,如「TOP導遊」、「特別導遊」、「高級導遊」等。
有資格的導遊深感失落
修改後的日本《口譯導遊士法》(全稱《修改一部分通譯案內法及旅行業法案》)於1月4日開始施行,截至去年4月,日本有約2.3萬人擁有口譯導遊資格,在去年的考試中,有2404人合格,合格率為21.3%。
這些考取資格的華人是怎樣認識這個問題呢?《中文導報》記者採訪了幾名有導遊資格的華人導遊。
華人導遊老劉對《中文導報》記者說:如此荒謬的事情我有生以來頭一次遇到,以只有取得資格才能從事這項工作為前提設置考試,合格率很低,有的人要努力幾十年才能取得資格,佔用大量的寶貴的時間,才得到了資格,才能從事這項工作,為此也放棄了許多其他的選擇,突然間所有的人都可以做這項工作,而且更可氣的是合格的人必須參加研修,有的研修還要付費,不參加就取消資格,而沒有資格的人反而不用研修就可以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合格的反而要付費,會有許多束縛,這樣,經過努力,終於合格這件事不就變成了一種懲罰了嗎?
而更可笑的是還說什麼有資格的導遊可以「獨佔通譯案內士的名稱」,有沒有名稱都可以幹的工作,名稱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
就是說,現在日本把翻譯導遊下降為一種簡單的勞動,就像洗碗一樣,真不知道政府是怎麼想的。
據悉,這次實行新法雖然對沒有資格的導遊全面開放,但是對有資格的導遊卻加強了管理,在新法實施後,規定有資格的導遊在2018年到2019年內必須去觀光廳研修一次,在2020年以後的5年之內必須參加一次付費的研修,否則就會被取消導遊資格。
還有一位有資格的導遊對《中文導報》記者說:我很早就拿到了資格,還加入了一個協會,每年交2萬多的會費,但是很少得到工作,由於旅遊市場比較混亂,沒有資格的導遊橫行,因此雖然得到一些協會提供的工作的信息,但是每個工作都有許多人競爭,因此很難得到工作。
也有很多業界人士非常擔心新法實施後會影響日本的旅遊市場,《朝日新聞》在2017年5月29日發文引用日本觀光翻譯協會副會長木肋祐香裡的話指出:這是給行為惡劣的導遊正名的法律,僅有外語能力是不夠的,導遊決定日本的印象,只有在事前做好充分的積累和準備,介紹文化、歷史和日本的魅力,才能提高滿意度,帶來回頭客。為了培育優秀的導遊,保證質量,國家有必要提供新的支援。
日本政府方面表示,將繼續維持導遊的考試制度,研修也是為了培養更優秀的導遊人才,如果有資格的導遊真的很優秀,就會在開放的導遊市場中脫穎而出,得到更多的客人,從這個意義上將,開放也可以促進有資格的導遊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競爭中獲勝。
解禁翻譯導遊給旅行社幫了大忙
2017年5月26日,日本參議院全體會議通過了重新修訂的《改正通譯案內法》和《旅行業法》;2018年1月4日,改正法正式實施。這意味著沒有翻譯導遊資格證書的人也可以為外國遊客提供有償翻譯導遊服務了,即此前屬於違法的「黑導遊」一夜翻白,不持證也可以上崗了。
自1949年制度推出以來,翻譯導遊「通譯案內士」延續了將近70年,作為日本國家資格證的權威地位一直沒有改變。據了解,目前日本全國有「通譯案內士」資格的導遊僅兩萬人左右,英語導遊佔67.8%,需求高漲的中文導遊僅佔12%。七成以上專業導遊集中在首都圈及關西地區大城市,而九州地區的7個縣內,取得資格的中文導遊僅一百餘人。
近年來,隨著日本推進「觀光立國」風生水起,2017年訪日外國人已經近2870萬人,中國大陸遊客達到735萬5800人,且自由行人數接近六成。面對日益洶湧的訪日大潮,持有「口譯導遊士資格」的導遊人數猶如杯水車薪,遠遠無法滿足年年創新紀錄的訪日遊客數量。為此,日本開放翻譯導遊服務勢在必行,也是對既有市場需求和行業現狀的一個追認。
新政解禁後,儘管對資格持有者來說或有不公平之嫌,但對更多有導遊知識和實務能力的民間導遊來說有了更廣闊的天地,而很多地接社面臨導遊稀缺的情況也會得到緩解。
業內人士杉本社長從事入境遊多年,經營的旅行社頗有規模。他告訴《中文導報》:改正法實施後,確實給旅行社幫了一個大忙。以前有許多工作能力強的導遊,因為沒有取得國家資格,沒有正規的執照,旅行社怕麻煩,也不敢用。其實,對旅遊客人來說,重要的不是資格,而是有沒有工作能力,有沒有服務精神。
旅行社聘用導遊,語言翻譯能力只是一環,卻不是全部。旅行社對導遊的評價是綜合性的,所謂「綜合業務能力強」包括:語言過關,旅遊知識豐富,接機送機準時,還需要清點人數、預定大巴和餐廳、隨時確認日程等,最重要的是導遊過程靈活機動,快速消除隱患,服務態度良好,與遊客良性互動。旅行社還希望導遊能及時結帳不拖欠,按時提交旅行業務報告等—以上這些都超出了「口譯導遊士」的範圍,不是一次知識性的考試可以包容的,而需要在不斷的導遊實踐中積累實際操作經驗。
杉本社長表示,以前聘用有資格的翻譯導遊,硬著頭皮出高價,但有些持證者態度傲慢,除了翻譯什麼都不做,讓旅行社得不償失。現在有了新政,民間旅行社選擇面寬了,提高了導遊的性價比,也有利於提升服務質量。當然,國家層面的某些交流項目,因為有政府預算,原則上可以聘用有執照的「口譯導遊士」,而民間旅行社會有自己的選擇。
另一方面,隨著訪日遊客不斷增加,很多問題接連浮出水面。有人擔憂放寬限制雖填補了導遊稀缺的空白,卻容易助長「黑導遊」在日本壯大。
日本觀光廳將對一些地接旅行社實施註冊管理,掌控實際情況,建立指導和監督制度,把控旅遊從業人員的從業資格,確保相關產品的質量。觀光廳還將討論制定機制,防止不良導遊增加。
中國添乘員:對接待中國遊客無實質影響
就這次日本觀光廳解禁導遊資格對接待赴日中國旅行團方面有無影響的問題,一名日本旅遊業內人士接受了《中文導報》採訪,他表示,政策的出臺對於地接社無實質影響。
他介紹,因為日本導遊資格十分難考、行業對導遊需求又比較大,所以多數人都是無證從業。在接待赴日中國旅行團時,日本地接社一般會讓只持有添乘員資格的從業員來充當導遊隨團行動。雖然添乘員並不具備導遊資格,但普通人並不懂,這就給地接社「鑽空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他講道,導遊工作無保底薪水,工資全靠帶團購物,每個導遊收入差別很大,許多人在幹了一段時間後嘗不到甜頭就會放棄,因此導遊的輪換率相當高。而地接社經營者在遇到業績不振時,也想大規模地更換員工,整個導遊行業極不穩定與混亂。
他透露,添乘員證非常容易拿到,只需接受相關協會兩天培訓,再通過簡單的考試即可。甚至有些地接社自己就有發放添乘員證的權利。所以一直以來,整個行業對於導遊的門檻可謂基本為零。現在解禁導遊資格後,無非就是不需要再交幾萬日元的添乘員培訓費而已,行業狀態和以前相比沒有任何變化。
業內人士還特別提到,導遊資格考試考的是旅遊相關知識的儲備,但很多地接社經營者看中的是「導遊」販賣商品的能力。有些導遊在介紹景點時很出色,可在引導遊客購物方面能力欠佳,如果長期銷售業績不好就會被地接社打入冷宮,再也接不到團,從而被迫辭職,這導致了導遊證在就業時喪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