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于謙老師擔任監製的一部電影《老師·好》,被電影中的師生情誼感動。這部戲的成功,既要感謝主角們精彩的演繹,也得感謝各位實力派配角們的傾情奉獻。
說起來,這部電影的配角名單也是十分厲害了:田雨、蔣小涵、劉威、何冰、吳京、黑妹、韓童生、胡軍、史可、喬杉、楊立新、張國立、馬蘇,甚至是一閃而過的吳越、韓彥博、孫越、管樂、于震,甚至還出現了馬未都和艾倫。
一部電影,能拉出這麼長一串配角名單,于謙老師在圈子裡的好人緣可見一斑。
于謙老師的新書《于謙小酒館》,在包裝封面內側寫著這麼一句話:「三五知己坐在一塊兒,吃著喝著,海闊天空這麼一聊,感覺特對。」想來于謙老師的這份好人緣,是在餐桌上的真心交杯碰展之間才得來的舒心愜意。
01「三五知己坐在一塊兒,海闊天空這麼一聊,感覺特對!」
郭老師總在臺上說,「抽菸、喝酒、燙頭」是于謙老師的三大愛好。于謙老師自己的理解是:抽菸算是惡癖,因為對身體不好;喝酒是他願意享受的,但是他不承認自己有酒癮,因為他更享受的是「喝酒的那份愜意勁兒還有和朋友聚會喝酒時的那份融洽」;至於燙頭,咱們就不在這裡聊了,與主題有些過遠。
有酒有菜才是真正的生活,雖然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不配上菜怎麼都是乾巴巴的,自然覺得喝不出什麼情趣來。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吃飯就是最大的事兒,三五知己,推杯換盞,甭管是雞爪鴨脖還是孜然烤串,都能吃出一種江湖豪情出來。
你有酒,我有肉,這是我見過的武俠劇裡最經典的橋段。楊過與黃老邪的「忘年之交」,喬峰虛竹段譽的「結拜之情」,哪怕後來郭靖與託雷分道揚鑣,也抹滅不了他們曾經一起喝酒吃肉的情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喝酒不過也是一種恣意瀟灑的人生態度。現代人往往在飯局酒局上喝的爛醉,卻早已經忘了喝酒吃菜的真正意義。
一壺好酒,三五知己,話一話今日瀟灑,談一談明日天下。
02」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的話,那就兩頓」
中國人喜歡熱鬧,願意結交朋友,火鍋可以說是「特別符合中國人飲食習慣」的「一道菜」。
一家人也好,朋友也罷,甭管是你喜歡吃辣的、甜的、鮮的、酸的,不同口味的火鍋底料都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味蕾。食材上不論是海鮮、肉類,還是蔬菜、主食,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到的。
火鍋不僅方便,而且也不用考慮忌口,所以一直是中國人的心頭好。
在這次疫情期間,網上曾有人發起過投票:疫情過後,你最想出去吃什麼?其中火鍋就排在了TOP1的位置,由此可見,火鍋在中國人心裡的地位。
火鍋除了底料和食材上因地制宜以外,就連調料都各具特色。
比方說四川人最喜歡乾料碟,北京人吃火鍋一定要蘸麻醬、韭菜花還有醬豆腐,雲南人喜歡直接蘸辣椒麵,廣東人最中意海鮮汁。
火鍋不僅被中國人喜歡,還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強輸出,深受外國朋友的喜歡。
吃遍地火鍋,結五湖四海良朋。「沒有什麼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如果有的話,那就兩頓。」
03「最不起眼的小食和調料,是味覺記憶裡最深刻的味道」
在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裡,還有兩樣東西必不可少,一個是我們離不開的小食,一個就是做菜必備的調料。
小食的範圍非常廣泛,不論是乾果蜜餞,還是瓜子慄子,個個都可以是中國人休閒娛樂的心頭好。
俗話說,你嗑的不是瓜子,是一種感覺。大家經常會有這種感受,面前放著一袋瓜子,怎麼都停不下來,這感覺,就是爽。
還有很多人喜歡糖炒慄子, 天兒冷的時候,在街上買一份熱乎乎的糖炒慄子,趁熱吃到嘴裡,香噴噴,美滋滋。
不論是下酒菜、火鍋還是小食,調味的精華都在那些有著不同滋味的調料。如果食材是靈,那麼調料可以說是食物的本魂,靈魂靈魂,二者缺一不可。
不論是蔥姜蒜的香氣四溢,還是油鹽醬醋的調味能力,有了靈魂的食物才是我們對味道最初的記憶。
最為重要的是,中國的飲食文化中,調味的使用蘊含著最深刻的哲理:平衡。食材的腥味由蔥姜蒜和料酒來中和,做菜時候糖的使用才能最大程度激活食材的鮮味,也為味蕾的奇妙多加了一層層次感。
04「愛玩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讀這本《于謙小酒館》,于謙老師用相聲風格的幽默風趣的語言,給我們生動地講述了一幅幅美食的畫面,每每看來都常常覺得腹中飢餓難耐。
其實這本書最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是那枚書籤上的那句話:愛玩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喜歡美食的人,愛好喝酒的人,喜好交朋友的人,必然都是有生活趣味、「愛玩」的人。他們願意享受美好,有發現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眼睛。
《還珠格格》的主題曲裡有這樣一句歌詞: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對酒當歌唱出心中喜悅,轟轟烈烈把握青春年華。
感謝于謙老師的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帶有煙火氣、又趣味無限的酒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