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85後」農民和他的機器人農場

2020-12-23 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85後」農民和他的機器人農場

  一個黑色的底盤,兩側裝著坦克一樣的履帶,後面放著一個水箱,上方是兩層太陽能電板,前方則是一個「T」字形的手臂——這就是上海市郊「85」農場主王金悅及其團隊自主研發的「水肥一體噴灑機器人」,代號為「支點」。王金悅只要用手指戳戳手機,就能遠程操控這個務農機器人。

  王金悅的點甜機器人智慧農場,就坐落在金山區亭林鎮。在這個農場裡,既有會灑水施肥的機器人,也有會除草的機器人,還有會耕地的機器人。農民只要用手機遠程操控,就能讓這些機器人代替人工勞作,同時進行數據監測和記錄,這樣不僅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還明顯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精準度。

  一群年輕人自主研發的務農機器人

  1987年出生的王金悅,從小就對各種機器感興趣,。「我4歲的時候,就把村裡唯一一臺彩色電視機給拆了,還好我爸沒有打我。平常,家裡收音機之類的物件,更是被我倒騰得差不多了。」王金悅笑說。

圖片說明:農場主王金悅。

  大學畢業後,王金悅創過業,也當過企業白領。到了2015年,他毅然辭去了幾十萬年薪的工作,回到家鄉,當起了農場主。「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從事農業,可我覺得幹農業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我以前看到父母務農很辛苦,一直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所以最終我還是選擇回到農村,用行動來做一些改變。」

  今年初,王金悅聯繫了幾位有共同理想的年輕人,開始研發智慧機器人。這個團隊裡,有機械工程師、電子工程師,還有做通訊的、做軟體的,每個人負責一個模塊,一遍又一遍地探索和測試,終於研製出了幾臺比較實用、又適合大規模推廣的機器人。

  其中一臺就是「水肥一體噴灑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由不同的部件組成,在不同的地形可以換上不同的輪子,噴灑不同材質的肥料時,更可以換上不同的噴頭,噴頭最長可以達到20米,太陽能電板則能支持機器人的運動和通訊。「目前,這款機器人只適合短距離的勞動。接下來,我們準備開發自動回到充電裝置的功能,或者採用更大功率的太陽能電板,延長機器人的工作時間。」

圖片說明:水肥一體噴灑機器人。

  他們研發的「鑽探機器人」,則可以代替人工進行鑽孔施肥,比人工施肥更加精確。另外一臺則是「巡檢牧羊犬機器人」,不僅有巡查採樣和驅鳥的功能,架設在機器人上端的遠程攝像頭還可以24小時監控農場情況,「平常,我繞著農場走一圈,起碼也得1個小時,有了這款機器人,就可以節省人力。」

  幹農活也可以簡單又有趣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幹農業,因為幹農業實在是太辛苦了。你想想,今年夏天40多度的高溫天,農民在地裡打藥、施肥、收菜會有多熱。」王金悅說,他研發機器人就是要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讓農民坐在辦公室裡也能幹農業,讓農業生產變得更簡單,也更有趣。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正在開發一款軟體,不僅可以操控機器人,還能監控灑水、施肥、噴灑農藥的次數等,實現「坐在辦公室裡也能幹農活」。

  王金悅還準備把這款軟體運用到休閒農業當中,「其實,現在都市裡的小朋友對農業很感興趣,但讓他們經常來農場下地幹活不太現實,有了這款軟體,小朋友在家裡就能用機器人代替自己幹活,而且還能實時看到自己所種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這該多有趣!」

圖片說明:水肥一體噴灑機器人和鑽探機器人。

  「目前,這些機器人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我們暫時不準備對外出售,畢竟是幾萬塊一臺的東西。我們希望,一款機器人能夠實現多種功能,這樣可以儘可能地為農戶節省成本。」明年,他準備在農場裡多種上幾樣農作物,比如草莓、桃子等,讓這些機器人能夠在不同類型的田地裡開展測試。

  等機器人更加成熟之後,王金悅打算與金山當地企業合作,他的團隊負責研發,工廠負責生產,將這些機器人進行大規模推廣。「其實,農業發展前景是很廣闊的,只是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產方式太落後,我們不能祖祖輩輩還是這麼搞農業。我希望自己能夠闖出一條路,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從事農業,幹出一番新氣象來。」

相關焦點

  • 坦克車下田務農,機器人精耕細作 上海85後農民開發全國首家智慧農場
    原標題:坦克車下田務農,機器人精耕細作上海85後農民開發全國首家智慧農場農場主人王金悅生於1987年,上海師範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畢業後不聽人「勸」,執意回家鄉當個農民。如今,這位年輕的上海農民,建成了全國第一家主要由機器人幹農活的農場。  一個機器人,頂多少個壯勞力  「我有一片100多畝地的果園,種的蘋果梨可好吃了,外形像蘋果,吃口又是梨的酸甜味。我還種了西瓜,也是上海的優質品種。
  • 某機器人智慧農場將迎來全國首個採摘機器人
    據悉,上海市金山區已經建立起了首個全機器人智慧農場,已經擁有了6款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業機器人,開墾、除草、施肥都可以由機器人完成。目前,有關人員正在研發一款採摘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識別哪些果實熟了,糖度夠了,哪些能採,那些不能採,真正做到智能化辨別及採摘。
  • 機器人也來幫忙擠奶了,以後想當農民還得學會高科技
    「起初,我們是像車燈前的麋鹿一樣彷徨而不知所措的,」Ron Austin在家庭農場回憶到。他們的農場在西雅圖西南方向約90英裡遠的地方。「當時我們會接到機器人的電話,但是根本不知道接下來怎麼辦。奶牛反而適應的比我們快些。」華盛頓的Austin家族和其他的十幾戶家庭只是這場在乳製品產業中正在崛起的機器人革命的一部分。
  • 智能農場中機器人等尖端技術的應用
    人口增加後產生的問題首先就是糧食不足,有限的土地,有限的糧食資源,再加上肥料及除草劑濫用造成的環境汙染,將來可耕地面積必將不足,世界資源研究所推算截至2050年糧食增產率要比2006年高出69%才可滿足全球糧食供給。因此科學技術,特別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關的技術對農業生產性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智能農場」。
  • 劉超和他的家庭農場
    回來後,他在農場裡試種草莓,可是因土壤板結嚴重,草莓酸而不甜、肥而不香,一公斤賣不到20元。次年,他在鄖陽區農業技術人員的引導下,與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由大學教授指導品種選育,改水改土全部使用有機肥。第一期試用有機生物肥種植了10畝草莓,全程按照有機種植技術管理指導,品質大幅提升,草莓一上市就因個頭大、味道甜,被搶購一空。
  • 71歲日本專家在河南當農民四年:吃住在農場,成微博紅人
    再後來,川崎有時間就跟李衛探討怎麼建農場。2014年9月,他還主動邀請日本種子公司專家、堆肥專家等朋友在上海見面。一群人討論了一整天,半夜都在講工作,而招待的機票、餐費都沒讓李衛掏。川崎認真工作的態度逐漸打動了李衛,從上海回農場不久,她就「從城裡搬到村裡」,朝著「同吃同住同勞動」努力。
  • 父親一輩子種田,他為什麼也願意?上海給4000戶「家庭農場」立一部法
    如今,他家承包的土地增至400多畝,出欄生豬1500多頭,發展成為「種糧+養豬」的家庭農場。像李春風一樣的家庭農場經營者,在上海有4000多戶。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有家庭農場4347戶,其中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4110戶,戶均水稻種植面積144.6畝,總面積59.4萬畝,佔到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一半。
  • 德國「洋農民」的中國農場夢
    新華社南京9月23日電(記者王子銘、何磊靜)在中國各地歡慶首個農民豐收節之際,自稱「洋農民」的德國小夥馬克斯也很激動,他試種的20畝藍莓早被採摘一空。夏季已過,藍莓漸淡出水果市場。但在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馬克斯依然忙得不亦樂乎,這位34歲的「洋農民」準備在當地大幹一番事業。
  • 北京農民帶自製機器人到園區「打擂」(圖)
    吳玉祿48歲的北京農民吳玉祿,日前帶著他的18個機器人「兒子們」來上海了。對於世博園裡雲集的各類智慧機器人,吳玉祿自信滿滿。儘管日本館的機器人會拉琴、法國館的機器人會踢球、上海企業聯合館的機器人會做菜,但吳玉祿卻拍著胸脯說,他的「兒子們」會畫畫、寫字、點菸,還會跳樓,「與世博園裡的機器人比起來一點都不遜色。 」曾亮相「全家都來賽」吳玉祿是北京市通州區漷縣鎮馬務村的村民。從1986年起,吳玉祿就開始發明和製作機器人。
  •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中國夢·勞動美】致富路上的新農民 ——付萬紅與他的家庭農場 2020-12-08 1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天津薊州區禹道家庭農場 ——特色經營謀定位 多元經營增效益 8. 青海大通縣寶豐家庭農場 ——實行麥豆輪作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9.
  • 盧博文和他的「花蓮農場」
    盧博文和他的「花蓮農場」 2009-09-22 14:16     來源:新華網     編輯:張蕾  這是一個獨特的農場,它的名字叫「花蓮農場」,所有農作物品種幾乎都來自臺灣——臺灣水稻,臺灣霧蓮、火龍果、番石榴等應有盡有。就連農場的名字也取自臺灣花蓮縣。
  • 「丁毛豆」:創幸福農場 做開心農民
    「丁毛豆」:創幸福農場 做開心農民 本報記者 李新玲     丁瑞勇現在被人叫作「丁毛豆」,而且越叫越響,丁瑞勇的父母越來越高興:「要說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區別,就是踏實肯幹!」可3年前丁瑞勇辭職回村裡種毛豆的時候,他的父母真不願別人知道,因為這太沒面子了。村裡的好多年輕人寧可打零工也要留在城裡,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工作了幾年現在卻要回來,和祖祖輩輩一樣繼續當個農民。    1980年出生的丁瑞勇家在北京通州區於家務回族鄉大耕垡村,中專畢業後在亦莊開發區一家公司搞物流。他覺得自己學歷低,要想今後有點作為就得繼續學習,這樣他邊工作邊學習拿到了工商管理的大專文憑。
  • 秦國新和他的自然農場
    螢火蟲為我證明——秦國新和他的自然農場□ 本報記者 李 濱 文/攝「你看,長好多草的就是秦老師的地。」重慶渝北區石船鎮農民口中的秦老師叫秦國新,博士畢業,在科研院所工作過,受日本自然農法影響,與夫人一起在石船鎮的山溝裡創辦了一座自然農場。農場栽了上萬株葡萄、枇杷,也種植了玉米、大豆等作物。這裡雖然從未飼養過螢火蟲,卻以螢火蟲聞名,它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元邦螢火蟲莊園。
  • 到農村租農民的土地辦農場、農科基地怎樣
    到農村租農民的土地辦農場、農科基地怎樣過去農場、農科基地都是國家、集體操辦,但是近年來鼓勵農技人員租賃農民承包的土地辦農場和農科基地。耕地、播種、除草,一年後樹苗長到兩尺高,部分樹苗可以賣了,但是賣給誰?兩年後樹苗都可以賣了,20多畝的果樹苗哪個要?因此他也只好一跑了之。他跟其它人一樣也小賺了一筆,這一筆的收入絕對比他做鎮幹部要強,賺的錢從哪裡來?就是農科經費和補貼中來,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前僕後繼。辦農場、辦農科基地,他做鎮幹部的工資也不會少一分。
  • 美國農場淨收入或為7年來最高后,美國農民擔心拿雞腳換美元或終結
    據美國媒體最新報導,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12月最新美國《農場收入預測》報告預測,2020年美國農場淨收入最終可能將為1,196億美元,或為2013年以來最高(7年以來最高水平)。例如,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1月27日稱,中國買家在10月份購買美國大豆增長明顯,接下去,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或有增加的可能,據中國海關總署11月份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從美國進口340萬噸大豆,較2019年同期的114.7萬噸大增196.4%,對此,北達科他的農戶Monte Peterson一語道破了美國農民的期待,他說,我們對任何可能達成的合作和業務都心懷感激。
  • 農場搬線上 輕鬆當農民
    在大多數人心目中,農民可不是個輕鬆的職業。但是,有一群城裡人來到了沙坪垻中梁鎮七彩祥耘開心農場(下稱開心農場)租賃土地種菜,他們圖什麼?原來,開心農場通過大數據智能化把農場搬到了線上,城裡人在家拿著手機動動手指,就能管理自家農場。開心農場是重慶推動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
  • 白博士的鄉村實踐:與三農民搭夥建農場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白博士的鄉村實踐:與三農民搭夥建農場
  • 為他點讚!嘉定這位「農場金鋤頭」入選9月「中國好人榜」候選榜單→
    人物事跡他沒有驚天動地的英勇壯舉,也沒有盪氣迴腸的豪言壯語,只有日復一日的辛勤耕耘和對農業農村自始至終的熱愛,他就是被稱作農場裡的「金鋤頭」——陸雲亭。 紮根土地,爭做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開拓者2007年,年僅20歲的陸雲亭從上海電視大學機電一體化專業畢業,進入上海天靈開關廠開發科工作,對口且穩定的工作對他今後的發展非常有利,但一段時間後,他毅然決然辭掉了這份穩定的工作,回到家鄉投身農業生產。當時,很多人都非常不理解。但是拿陸雲亭的話來說:「我的理想就是在家鄉的土地上,當一名現代化的農民。」
  • 家庭農場如何定位?什麼樣的家庭農場模式適合農民經營?
    家庭農場近年來備受青睞,但家庭農場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仍面臨許多新挑戰、新困境。那麼,家庭農場該如何定位?又有什麼樣的家庭農場模式適合農民朋友經營呢?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徐春暉今天就和您聊聊這個話題。徐春暉:「家庭農場」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還是在2013年,隨後家庭農場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