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楊浦區殷行街道國偉新苑正在開展新型智能化非機動車庫意願排摸和登記工作。為了推動居民改變把電瓶車停在樓道裡充電的舊習,讓大家都能享受到新改建車庫的智能和安全,同時,提高整個小區的安全係數,國偉新苑居民樓的6臺電梯轎廂都安裝了智能感應監控器。只要電梯裡出現電瓶車,監控器就能感應到電磁波並讓電梯停運。安裝調試階段,最初半信半疑的體驗者們已經體驗到感應器的「鐵面無私」,感慨說今後再也不能鑽空子,把電瓶車推進樓道私拉電線充電了。
圖說:電梯加裝「智慧眼」,讓電瓶車再也不能鑽空子推上國偉新苑居民樓。殷行街道供圖
小小一臺監控器,改變的是居民們幾十年的陋習,而採取疏堵結合措施、改建車庫改變亂停車現象的背後,則是殷行街道加強黨建引領,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巧打「BOT牌」,用市場槓桿撬動社區微基建,推動智能車庫改造、加裝電梯、菜場改建等社區微更新項目的高質量發展。殷行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政府不能出錢「造盆景」,人民城市的社區實踐需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形成黨委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參與的「大合唱」,讓老百姓更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老舊車棚隱患叢生怎麼破?
採訪中,街道相關負責人並不避諱殷行社區基礎條件薄弱的問題。殷行街道是上海典型的「工人新村」型特大住宅區之一,人口多,底子薄,全部450萬平方米住宅中,老舊公房佔比超過80%。
就拿轄區內193個非機動車庫(棚)來說,大多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傳統模式下,車輛被盜、私拉電線等問題屢屢發生,看車人住在車庫內情況比較普遍,在裡面使用液化氣鋼瓶生火做飯的佔到三成,曾發生數起安全事故。
老舊車庫隱患叢生怎麼破?記者昨天從街道平安辦了解到,自2018年起,街道沒有大包大攬,而是以「黨建引領,政府引導,居民主體,市場運作,智能管理,法律保障」的模式,借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常用的BOT模式(建設-運營-移交),通過政企社合作,以約15%的財政引導資金,撬動企業帶資入場,改建方案、經營權和收益權的讓渡、收費標準等問題均由居民、業委會和物業公司與企業協商制定,並籤訂合同,激發和凝聚社區自治能量。
目前,殷行街道已通過這一模式完成137個規模型非機動車庫的智能化改造,經過改造的車棚面貌煥然一新。今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153個,並且,通過更靈活的智能化改建和管理方案,力爭實現對剩餘40個迷你非機動車庫的升級改造。
圖說:改造後的車庫牆上安裝了智能充電裝置。殷行街道供圖
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共營社區更新可持續發展
在非機動車庫改建中引入BOT模式嘗到甜頭後,殷行街道在更多直面百姓切身利益的社區更新領域探索放權減政,以黨建引領推動多元參與,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渠道,把「共建、共治、共享」做到最大。
今年,殷行街道加快了加裝電梯的步伐,上半年已有10臺籤約,今年計劃將實現「協商一批、籤約一批、開工一批、竣工一批」,這其中,BOT模式的探索也有望在這個領域發揮作用。據殷行街道副主任何天玲介紹,作為對典型的「居民出大頭、政府貼一點」模式的一種補充 ,企業帶資入場加裝電梯,居民以「包月」「包年」形式購買使用權,企業在一定年限後將電梯相關權限完全移交給居民,一定程度有助於解決部分居民因不願一次性分擔建設成本而導致加梯難產,給加裝提速,還能解決保養維護等後續問題,是一項很有複製推廣意義的探索。
圖說:改造的車庫安裝了智能噴淋設施。殷行街道供圖
同時,殷行街道始終把黨建引領作為重要抓手。街道黨建辦主任錢駿說,近期,街道黨工委正在醞釀在條件成熟的居民區成立加裝電梯臨時黨支部,首批預計將由15位街道機關黨員幹部在15個居民區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配合街道自治辦牽頭,共同推進在這個老齡化程度接近50%的老舊社區加裝更多電梯。
此外,在老舊菜場改建、空置幼兒園轉型等微基建項目中,殷行街道也因地制宜採取了「黨建引領、政府指導、市場運作」模式,加快實現社區更新步伐,全面提升殷行人的生活品質,共同奏響基層社會治理的「大合唱」。
新民晚報記者 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