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行街道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巧打「BOT牌」,市場槓桿撬動社區微基建

2020-12-17 新民晚報

這幾天,楊浦區殷行街道國偉新苑正在開展新型智能化非機動車庫意願排摸和登記工作。為了推動居民改變把電瓶車停在樓道裡充電的舊習,讓大家都能享受到新改建車庫的智能和安全,同時,提高整個小區的安全係數,國偉新苑居民樓的6臺電梯轎廂都安裝了智能感應監控器。只要電梯裡出現電瓶車,監控器就能感應到電磁波並讓電梯停運。安裝調試階段,最初半信半疑的體驗者們已經體驗到感應器的「鐵面無私」,感慨說今後再也不能鑽空子,把電瓶車推進樓道私拉電線充電了。

圖說:電梯加裝「智慧眼」,讓電瓶車再也不能鑽空子推上國偉新苑居民樓。殷行街道供圖

小小一臺監控器,改變的是居民們幾十年的陋習,而採取疏堵結合措施、改建車庫改變亂停車現象的背後,則是殷行街道加強黨建引領,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巧打「BOT牌」,用市場槓桿撬動社區微基建,推動智能車庫改造、加裝電梯、菜場改建等社區微更新項目的高質量發展。殷行街道相關負責人說,政府不能出錢「造盆景」,人民城市的社區實踐需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形成黨委政府、市場、社會各方參與的「大合唱」,讓老百姓更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老舊車棚隱患叢生怎麼破?

採訪中,街道相關負責人並不避諱殷行社區基礎條件薄弱的問題。殷行街道是上海典型的「工人新村」型特大住宅區之一,人口多,底子薄,全部450萬平方米住宅中,老舊公房佔比超過80%。

就拿轄區內193個非機動車庫(棚)來說,大多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傳統模式下,車輛被盜、私拉電線等問題屢屢發生,看車人住在車庫內情況比較普遍,在裡面使用液化氣鋼瓶生火做飯的佔到三成,曾發生數起安全事故。

老舊車庫隱患叢生怎麼破?記者昨天從街道平安辦了解到,自2018年起,街道沒有大包大攬,而是以「黨建引領,政府引導,居民主體,市場運作,智能管理,法律保障」的模式,借鑑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領域常用的BOT模式(建設-運營-移交),通過政企社合作,以約15%的財政引導資金,撬動企業帶資入場,改建方案、經營權和收益權的讓渡、收費標準等問題均由居民、業委會和物業公司與企業協商制定,並籤訂合同,激發和凝聚社區自治能量。

目前,殷行街道已通過這一模式完成137個規模型非機動車庫的智能化改造,經過改造的車棚面貌煥然一新。今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153個,並且,通過更靈活的智能化改建和管理方案,力爭實現對剩餘40個迷你非機動車庫的升級改造。

圖說:改造後的車庫牆上安裝了智能充電裝置。殷行街道供圖

黨建引領、多元參與,共營社區更新可持續發展

在非機動車庫改建中引入BOT模式嘗到甜頭後,殷行街道在更多直面百姓切身利益的社區更新領域探索放權減政,以黨建引領推動多元參與,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渠道,把「共建、共治、共享」做到最大。

今年,殷行街道加快了加裝電梯的步伐,上半年已有10臺籤約,今年計劃將實現「協商一批、籤約一批、開工一批、竣工一批」,這其中,BOT模式的探索也有望在這個領域發揮作用。據殷行街道副主任何天玲介紹,作為對典型的「居民出大頭、政府貼一點」模式的一種補充 ,企業帶資入場加裝電梯,居民以「包月」「包年」形式購買使用權,企業在一定年限後將電梯相關權限完全移交給居民,一定程度有助於解決部分居民因不願一次性分擔建設成本而導致加梯難產,給加裝提速,還能解決保養維護等後續問題,是一項很有複製推廣意義的探索。

圖說:改造的車庫安裝了智能噴淋設施。殷行街道供圖

同時,殷行街道始終把黨建引領作為重要抓手。街道黨建辦主任錢駿說,近期,街道黨工委正在醞釀在條件成熟的居民區成立加裝電梯臨時黨支部,首批預計將由15位街道機關黨員幹部在15個居民區擔任臨時黨支部書記,配合街道自治辦牽頭,共同推進在這個老齡化程度接近50%的老舊社區加裝更多電梯。

此外,在老舊菜場改建、空置幼兒園轉型等微基建項目中,殷行街道也因地制宜採取了「黨建引領、政府指導、市場運作」模式,加快實現社區更新步伐,全面提升殷行人的生活品質,共同奏響基層社會治理的「大合唱」。

新民晚報記者 孫雲

相關焦點

  • 「BOT模式」為微基建找到「金鑰匙」
    對於這道民生大題,上海基層管理者在項目推進模式中有何探索創新?記者專訪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  多層加梯是「代表性難題」  「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是城市微基建中的『領頭羊』。」諸大建提出這樣的觀點。
  • 諸大建:老房加梯上海創新「BOT模式」,找到微基建的一把金鑰匙
    對於這道民生大題,上海基層管理者在項目推進模式中有何探索創新?記者專訪同濟大學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城市微基建中的「領頭羊」「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城市微基建中的『領頭羊』,」諸大建提出這樣的觀點。
  • 社區微治理 民生大文章
    社區微治理考驗「繡花功夫」楊浦區是上海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中心城區,有12個街道,302個居委會,常住人口132萬人。楊浦區還是個老工業區,退休產業工人多、老式公房多、老舊弄堂多。同時,楊浦區內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創業企業多,創新人才多。
  • 楊浦區在殷行街道探索"禮治"社區 多些諒解與和氣
    原標題:小區垃圾桶設在他家門口,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鄰裡之間,為一點點小事就劍拔弩張;社區裡,個體維權意識在增強,但公民意識卻未同步加強,這樣的狀況能夠改變嗎?根植於鄉土社會的禮治,能否運用到現代化大都市社區建設中?楊浦區在殷行街道,探索「法治」和「德治」兩條社區治理路徑之外的第三條路徑——「禮治」社區。
  • 街道為社區社會組織成長搭配「營養餐」 ——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
    編者按:為築牢基層治理基礎,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委、區政府近兩年緊緊抓住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建設契機,以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管理創新為實驗主題,多措並舉扶持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積極鼓勵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打造出了社區社會組織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南關模式」。
  • 以政務公開為槓桿 撬動基層治理創新
    以政務公開為槓桿 撬動基層治理創新——全國街道服務管理創新實驗區系列報導(九)編者按: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將「街道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作為實驗任務重點進行探索,聚焦廣大群眾需求,深化重點領域信息公開,著力提升街道政務公開工作質量,努力把街道建成「面向居民的政務服務
  • 福華街街道:「黨建微家」開創精細治理社區新模式
    位於二七區福華街街道轄區的航海小區,始建於60年代,隨著時間推移,小區內各項公共配套設施日益老化、物業公司管理模式滯後,道路破損、牆皮剝落、垃圾成堆......成為居民的心病和街道黨工委的牽掛。  福華街街道黨工委書記張振威介紹,在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的過程中,街道在航海小區率先搭建「黨建微家」:包含「掌上微家」和「有形微家」,實行家門口「微陣地」「微議事」「微自治」「微服務」「微文化」「五微」模式,以黨建引領鄰裡自治、各界多方參與、科技文化支撐、法治文明同行,讓社區治理有方向、有合力、有創新、有保障。
  • 黃浦五裡橋街道:打造社會組織支撐服務體系 探索社會治理創新實踐...
    ,黃浦區五裡橋街道《打造社會組織支撐服務體系  探索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模式》入選2020上海街道鄉鎮統戰工作十佳案例。  街道主動向居民群眾徵集議題,梳理形成社區服務需求清單、社區社會組織服務清單、社區公益服務需求清單,重點扶持與群眾日常生活和社區治理密切相關的生活服務、公益慈善、文體活動、專業調處「四大類」社區社會組織,培育了陽光善行公益事務中心、斌菱電梯加裝事務所、熙華國學等優質社會組織。
  • 5億投入撬動120億投資 背後的「槓桿」是什麼?
    在許多地方發展的探索中,怎樣以最小的成本撬動最大的市場,這是個重要的命題。       2019年上半年,都江堰交出的一份成績單讓人眼前一亮——地方政府投入5億元,卻拉動了超過120億固定資產投資,民間投資佔比居成都市各區縣第一名。       政府小投入拉動民間大投資,背後的那根「槓桿」是什麼?
  • 城陽街道:爭做青島社區治理的品牌擔當和創新樣板
    城陽區城陽街道通過「陽光社區」、「紅色管家」、「網格化」治理、「社區吹哨、部門報到」等一系列社區治理方式創新探索和品牌培育,努力把社區治理的精準化、精細化做到家,爭當青島城鄉社區治理的品牌擔當和創新樣板。
  • 常州新橋街道舉辦新時代社區治理創新論壇
    10月17日,2020新橋街道新時代社區治理創新論壇暨江灣社區「連心·為民」服務月啟動儀式在江灣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舉辦。專家學者和街道、社區優秀工作者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分享創新社區治理的工作經驗。常州市民政局局長王莉表示,站在高鐵新城建設「C位」的新橋街道,以務實的舉措促進社區治理創新,增強社區治理和服務能力,體現了鎮轉街新城社區工作創新提升和社會治理的效能。
  • 基層「微改革」釋放「大能量」 鹽田街道創新構築社會治理新格局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陳琳君 鄭創彬 通訊員 朱永桂)為創新基層治理機制,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鹽田街道堅持用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今年以來,積極探索社會矛盾糾紛「三前移」(信息摸排前移、宣傳引導前移、多元調解前移)創新項目,有效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逐步探索出一條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基層矛盾糾紛化解模式
  • 楊浦區舉行2020年社區規劃師第三場培訓
    8月31日下午,楊浦區規劃資源局和同濟大學以線上直播的方式,舉辦了2020年楊浦區社區規劃師培訓第三場講座。此次培訓由同濟大學劉悅來老師主持,特邀楊浦區殷行街道辦事處主任、管理學博士孫輝,進行「用人民城市理念戰略性推進社區更新微基建」主題分享。
  • 公益做支點,「撬動」社區治理「大格局」
    而這種濃烈的「志願因子」都誕生於燕子山小區社區一個叫「公益銀行」的平臺。公益銀行是由歷下區民政局出資,購買專業社工落地到社區開展的項目,旨在社區搭建一個居民參與公益、參加社區工作的平臺,實現通過給居民發放積分的方式激勵他們互幫互助參與社區公益,並融入社區治理工作中,用公益做「支點」撬動社區治理「大格局」,為居民參與社區基層治理找出一條發展路子。
  • 任城區:創新「四位一體」模式 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濟寧新聞網訊(通訊員 董堯)今年以來,任城區創新社區治理方式,探索形成多元共治、智慧管理、未訴先辦、接訴即辦的「四位一體」治理新模式,進一步提升了城市社區治理效能。
  • 首屆湖北社會治理創新十大案例出爐
    會上,首屆湖北社會治理創新十大案例新鮮出爐,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主創的《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制度服務企業發展》等案例榜上有名。據了解,「楚治——首屆湖北社會治理創新十大案例評選」活動由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和楚天輿情數據研究院共同主辦。
  • 歷史風貌區有溫度,徐匯天平街道精細化治理見深度
    歷史風貌區精細化治理要下足「繡花功夫」。徐匯區天平街道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社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黨建為引領,通過「社區規劃師」「66梧桐院」「口袋廣場」等一系列基層創新,加快建設新時代的美好家園。
  • 蚌山區:加強本地社會工作人才培養,助力基層社區治理創新
    為加快本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不斷提升社區和社會工作者服務於社區、服務於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助推全市社會工作和社區治理創新發展,蚌埠市蚌山區黃莊街道朝陽社區「三社聯動」社區治理學院以開展「三社聯動」試點為契機,在市、區民政局的指導下,吸收借鑑先進省市的先進經驗
  • 以「社區民生大盆菜」為抓手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深刻體會到「社區民生大盆菜」是花小錢、辦大事,不僅激發了龍崗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而且為社區基層治理探索了新的經驗。一是強化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進基層治理模式創新。基層治理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必須強化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政治引領和領導核心作用,才能確保社會治理方向正確、措施有力。
  • 「桃源居公益」創新社區治理模式 提高居民幸福感
    然而目前社區存在種種問題亟待解決,養老、教育、鄰裡互助……除了依靠政府力量,社會組織全面參與的重要性也開始日益為人們所重視。19日,一場主題為「社區公益大家談暨重慶市社區治理創新論壇」的活動在重慶電視臺精彩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