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門裡收徒,往大處說是替祖師爺傳道,讓這門手藝薪火相傳;往小處說是相聲演員從學藝到傳藝的過渡,也是身份角色的轉變。開山門收徒標誌著演員自身藝術水平的成熟,說白了自己身上能耐有資格傳道授業。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先生逐漸淡出舞臺,當年收過的弟子們也相繼有了自己的徒弟。此時,作為師父就該考慮是時候關山門了。
倘若還廣攬門徒,自己的門戶非得亂套。因為免不了新收的徒弟比徒孫入門還晚,進門就當師叔,必然會有少數人站出來反對。所以時機到了,師父就得收關門弟子。不僅是給徒弟、徒孫們一個交代,也是給自己從藝生涯的一個總結。而在同行眼裡,關門弟子的表演水平也從側面反映了師父的藝術造詣。因此,收誰當關門弟子,什麼時候收就顯得格外重要。名師出高徒的老話適用於各個曲藝門類,相聲自然也不例外。越是名師名門,想「關門」就越難。今天就來和眾位盤點一下相聲門名的關門弟子。
相聲界早有「無派不宗馬」的說法,作為馬氏相聲的代表人物,想拜馬三爺為師的可謂大有人在。1985年,71歲高齡的馬三立在曲藝界同行的見證下正式收常寶豐為關門弟子。自此以後馬三爺再沒破例收徒,直到2003年仙逝。當時大家都認為九爺是馬老生前收的最後一個徒弟,然而五年之後,馬氏相聲又添新丁。2008年在姜昆等人操持下,為81歲的李文華在天津舉辦了一場拜師儀式,師父正是相聲泰鬥馬三立。雖說拜師時馬老已故多年,但他們二人早在1981年的書信往來中已經有過口盟之約,並確立了師徒關係。這樣一來, 原本關門弟子的常寶豐也從此多了個「小師弟」。
1984年7月8日,侯寶林大師在青島收師勝傑為徒。在觀眾印象中,師勝傑也是人盡皆知的關門弟子。但有意思的是,這個「門」並沒關嚴。倒不是師父重開山門,而是有師哥收了帶拉師弟。2016年,侯先生的頂門大弟子賈振良先生收85歲高齡的董鳳桐為帶拉師弟。而他比「關門弟子」師勝傑足足年長22歲。
雖說侯先生在世時爺倆沒有口頭約定,但也是礙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組織安排,一直陰錯陽差未能遂願。不過,在董鳳桐心裡早就埋下了非侯寶林不拜的信念。有過授業之實,而無師徒之名的董鳳桐,最終在師父病逝23年後如願拜入侯門。
與馬、侯兩大相聲世家相比,常家的弟子顯得尤為特別。作為常氏相聲的開山祖,常連安僅收過一個徒弟,可以說既是頂門弟子又是關門弟子,他就是唱山東快書的高元鈞。即便如此,高元鈞拜師也只能算是機緣巧合,原本常連安也沒有動過收徒的念頭。這是怎麼回事呢?
1949年,高元鈞來到天津獻藝,當時他找到了常連安先生。老常爺聽過他的山東快書,對他本人也頗有好感,於是便主動提出來收他當乾兒子。不過高元鈞可不是這麼想的,他直截了當地說:「我說相聲還沒師父,來找您就是要拜師的。」本來沒想收徒弟的,既然都提出來常連安也不好拒絕。義子變弟子,高元鈞就成了常家門「孤獨一枝」的徒弟。
想成為名家大師的關門弟子的確不容易,當年就連一代宗師張壽臣想重開山門收下小徒弟田立禾都困難重重,迫於壓力壽爺先是讓愛徒迂迴著拜自己師弟,後又主動和文字輩同行拜把兄弟。幾經波折田立禾先生才算坐實壽老關門弟子的身份。
直到2016年,田先生又將常寶慶收為帶拉師弟,算是把「關門弟子」的身份拱手相讓了。有道是「頂門容易,關門難」。可話又說回來,是不是關門弟子其實無關個人藝術造詣。既然已經拜入名門,就理應朝著青出於藍的目標不斷精進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