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再傳弟子硬是把文哏相聲使成鬧活!相聲園子裡的文字輩奇葩

2020-12-11 相聲迷

馬氏相聲發展至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年歷史,行內早就流傳「無派不宗馬」的說法,可見馬氏相聲對相聲藝人們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廣大觀眾對於馬氏相聲的推崇和敬意更是在相聲界達到了無可企及的頂點。以相聲泰鬥馬三爺為代表的一脈傳承之所以在行內外受到極高讚譽,關鍵在於其通俗而不庸俗,幽默而非滑稽的表演風格。

馬氏相聲素以文哏和貫口著稱,《對春聯》、《西江月》、《文章會》、《開粥廠》早已成為不可複製的經典。不過,馬三立生前也經常告誡自己的徒子徒孫「學文哏也好,學貫口也罷,一定要有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事實上,十七位馬三立親傳弟子也確實謹記恩師教誨,在日後的舞臺生涯中各有各的特點,雖不敢稱自成一家,但也讓觀眾過目不忘。比如同門師兄弟中於寶林和姜寶林,同是專工逗哏,但表演風格卻大相逕庭。到了再傳弟子這一輩更是如此,像於寶林的弟子佟有為、馬樹春這一檔完全把馬氏相聲」文活武使「了,並且在天津相聲園子裡這樣的使活路子在觀眾中大受追捧。

常去園子聽相聲的天津觀眾對於佟有為、馬樹春再熟悉不過了。佟馬二位是同門親師兄弟,學滿出師後順理成章的結為捧逗搭檔。在觀眾眼中佟馬的相聲屬於肯賣力氣的,以火爆見長的表演經常形成臺上臺下之間的互動現掛。另外一大特點就是不管傳統活還是創編段子從來沒有使泥過,多文雅的文哏段子經他們處理後都能使出鬧活的效果。《賣掛票》這個活是佟馬師爺的代表作之一,馬三立在段子中刻畫的「馬洗澡」形象深入人心,但佟有為卻劍走偏鋒,由裘盛戎引出「求剩飯」,從現場效果來看更適合觀眾的口味。

大多數觀眾認識佟馬組合還是從他們的「夢系列」創編相聲開始的,《明星夢》、《奧運夢》、《發財夢》......從段子內容和表演上都更貼近生活,刻畫小人物方面承襲著馬氏相聲的精髓。內容上算是大俗,但俗不傷雅,不用低級包袱取悅觀眾。在表演中,佟有為頻繁插入天津方言也讓演員與觀眾之間形成強烈共鳴。雖然文活武使的表演會暴露出諸如人物刻畫粗糙、包袱缺少回味等問題,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他們在觀眾中的人氣。

每每上臺使完一段正活,返場時臺下觀眾總會齊聲高呼《黛玉走四方》,這段天津快板小段最初是由一位相聲愛好者創作,後經佟有為搬上舞臺成為久演不衰的返場必點節目。使這段天津快板時,臺下觀眾的合唱幾乎蓋過了演員的聲音。其場面熱烈程度不亞於嶽雲鵬唱《五環之歌》、張雲雷唱《探清水河》。

現如今,還能堅持在相聲小劇場演出的文字輩演員寥寥無幾,像北京的劉洪沂、李立山、天津的張志寬、侯常喜也都以台風穩健大氣的形象展現給觀眾,像佟有為、馬樹春二位敢於在臺上撒開了使活的絕對算是文字輩中的奇葩。

相關焦點

  • 相聲門最純血脈?馬三立回憶相聲祖師爺,當時要拜長鬍子唐明皇
    據說相聲祖師朱紹(少)文,最初他是打個小花臉,數板說笑話或小段故事,發展成為單口,他傳留下來的段子,有《餑餑名》、《百鳥名》、《百獸名》等等。後來,他又根據評書、戲曲的故事情節,編成段子,用說、學、逗、唱的技巧,創出相聲這一行,並且帶了徒弟,傳了代。
  • 知識點:相聲段子最初是沒有名字的!看一代相聲宗師張壽臣怎麼說
    在中國相聲史上,張壽臣與馬三立毫無爭議的被尊稱為一代宗師。兩人泰山北鬥級人物對於相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挽狂瀾於既倒的作用。張壽老在世時,曾是整個相聲界的精神領袖,不僅規範和傳承著門內行規,更為相聲的發展脈絡起到了引導作用。
  • 相聲泰鬥馬三立的經典單口《家傳秘方》素材出自侯耀華!
    作為相聲界的泰山北鬥,馬三立的相聲造詣可謂登峰造極,早年與張慶森搭檔表演的《開粥廠》成為相聲行內教科書式的範本,「馬善人」三個字更是深入人心。「小蘑菇」常寶堃犧牲後,又有亙古一人的趙佩茹輔佐馬三爺。再後來王派快板創始人王鳳山先生為其量活,搭檔都是相聲界頂尖捧哏巨匠。
  • 他是「相聲八德」之一,人稱周蛤蟆,破天荒的把相聲帶進了劇場!
    他是大名鼎鼎的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師父,師承相聲前輩範長利,人稱「老範爺」。他把難登大雅之堂的相聲由原來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帶進了劇場,開闢了中國相聲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就是「相聲八德」之一、藝名周蛤蟆的周德山先生。
  • 相聲界輩分趣聞:八零後文字輩藝人各有奇葩
    在相聲界裡人小輩分高的人比比皆是,但爭議都很大,還有一部分也會主動降輩分,保持跟同行的友善度,比如高德亮就主動降輩到壽字輩,他那一支也跟著被拉低,否則于謙就應該是郭德綱師叔,郭麒麟是郭德綱師弟了。而現在相聲界仍然有一部分年齡很小,但輩分很高的藝人。比如文字輩藝人裡面,就有不少八零後的年輕人,理論上他們都是郭德綱師叔。
  • 他是被師父常寶堃「寵壞」的徒弟,一輩子的摯愛就是相聲和麻將!
    在文字輩相聲藝人中能被賦予「文哏大師」的殊榮,足以證明盛名之下無虛士。歷數相聲界名家前輩,偏愛使文哏活的大有人在,但唯獨蘇文茂成為了觀眾們最認可的那一位。倘若把今日的成就完全歸於祖師爺賞飯,天賦使然,顯然是不客觀的。更多還是得遇名師指點和「山後練鞭「下的苦功。
  • 三大相聲世家的關門弟子都「關不上門」,稍有不慎就會被人取代!
    所以時機到了,師父就得收關門弟子。不僅是給徒弟、徒孫們一個交代,也是給自己從藝生涯的一個總結。而在同行眼裡,關門弟子的表演水平也從側面反映了師父的藝術造詣。因此,收誰當關門弟子,什麼時候收就顯得格外重要。名師出高徒的老話適用於各個曲藝門類,相聲自然也不例外。越是名師名門,想「關門」就越難。今天就來和眾位盤點一下相聲門名的關門弟子。
  • 他是寶字輩相聲藝人卻和文字輩同行拜把兄弟!相空一起打的好角!
    「相空一起打」本是相聲門裡的一句話行話,意思是藝人在臺上論使哪塊活,能讓內行和外行都看出好來。「相」是指相家,內行;「空」即是空碼、血空,外行的意思。要做到「相空一起打」不僅表演上要求收放自如不著痕跡,還得肚囊寬綽多知多懂。
  • 王聲:觀眾如今進劇場不是聽相聲,是花錢說相聲來了
    這和學歷高低沒有關係,是你對這個藝術的認知程度問題,當然越多高學歷進入相聲行業越好,這是不可辯駁的一個事實。「觀眾就是花300塊錢進劇場說相聲來了」問:你們倆說文哏相聲居多,你們倆的文哏作品和蘇文茂先生、馬三立先生他們的文哏作品有什麼不同?
  • 倆捧哏的說對口相聲也能技驚四座!三對神仙組合實屬百年難遇!
    李思明、楊九郎這二位德雲社的青年相聲演員都是專工捧哏。李思明給張鶴帆捧哏,而楊九郎和張雲雷是雷打不動的一場買賣。兩位毫無交集的捧哏演員在小園子裡也曾有過臨時合作,當時李思明逗哏,楊九郎量活使過一回《拴娃娃》。換到桌子外面的李思明對這塊傳統活尺寸拿捏的比較準確,該響的包袱都響了,還加進來些許現掛的小碎包袱。
  • 他們是復興茶館相聲功不可沒的「四大朝臣」!
    現如今,全國各地相聲小劇場普遍呈現出空前火爆的局面。以前對相聲知之甚少的觀眾願意買票進園子裡聽相聲,對於相聲藝人和整個行業都是難得的幸事。不可否認,郭德綱以及德雲社的存在確實對培養觀眾群體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 可嘆劉寶瑞之後相聲界再無「單口大王」?看郭德綱能否擔當重任!
    在中國傳統相聲中,單口相聲歷來是被老觀眾所鍾愛的。從脫胎於評書的「八大棍」到後來老藝人們編演的段子無一不是兼具扣人心弦的故事性和出其不意的包袱。能不能說好單口也成為衡量一個相聲演員表演水平的標準之一。
  • 十大實力著名相聲大師排名,姜昆,馮鞏,郭德綱末能入選!
    表演形式有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等,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1. 馬三立(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回族,擅使「貫口」和文哏段子,是當時相聲界年齡最長、輩分最高、資歷最老、造詣最深的「相聲泰鬥」,深受社會各界及廣大觀眾的熱愛與尊敬。
  • 侯耀文先生風格像「相聲泰鬥」馬三立,還是像「相聲大師」侯寶林
    按理侯耀文先生其實算是主流相聲的領軍人物,因為父親和爺爺都是曲藝團演員,所以自小接觸曲藝比同齡人多一點。個人感覺侯耀文先生的表演是吸收了京津兩地相聲之長,兼有其父侯寶林大師以及馬三立大師的表演特長。首先他是侯氏相聲的唯一傳人。
  • 馬三立兒子說自己輩份最高,馬家「四輩兒」作藝是從鹹豐年算起
    他並沒有正式告別舞臺,只是不願意去小劇場演出,也很少再上大舞臺,過著幸福快樂的退休生活。按照馬三立大師的回憶,馬家在相聲門的年頭已近150年,可以說是與相聲同生共長的一家。馬家祖輩世居甘肅省永昌縣,是回族,第一代以曲藝為生的是馬三立大師的祖父,藝名馬誠方。
  • 相聲史上的擺知儀式,馬三立的拜師禮可謂典型,馬季拜師禮很隆重
    擺知,也有人寫作擺枝,是曲藝界的一種儀式,並不為相聲所獨有。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其實第一種說法比較妥切,進行一個儀式,廣而告之。與之相對的情況叫「口盟」,顧名思義是師父口頭承認弟子,但有名無分,不能入相聲的家譜。像是郭德綱將歐弟列入《德雲家譜》口盟弟子的行列,雖有師徒的名分,但並不為相聲界所承認。
  • 他是德雲社碩果僅存的文字輩高人!說相聲卻遠不及父親和師父
    通常也都是「捧高逗矮」的居多,不過反其道而行的搭檔當然也有,比如一米九二身高的謝金就成了「例外中的例外」。一來,逗哏的高、捧哏的矮在同行中就是少數派,二來,雖然說相聲對身高沒有硬性要求,但身材過高的確會對表演造成一定的限制。而謝金似乎成了當今相聲界絕無僅有的第一高度,這樣的身材站在臺上顯得格外突兀。可以說,身高是制約其相聲表演的一個短板。
  • 嚴格來說于謙相聲輩分高於郭德綱,那郭麒麟和郭德綱豈不成平輩?
    郭麒麟的相聲輩分之所以有人產生疑問,主要是他的師父于謙往上這一個支系的輩分存在一定爭議。因為往上再數幾輩,其中的高德亮當年是自降過輩分的。不過既然自降已成事實,後世就應該尊重當年老先生們的決定,因此郭麒麟的輩分就不應該存在懸念。
  • 笑一笑少一少——相聲演員趙恆一家(圖)
    北方網消息:相聲大師馬三立生前愛看《今晚報》,他的不少作品如膾炙人口的單口相聲《追》,就是根據《今晚報》副刊上的一篇小幽默改編創作的。如今,他的再傳弟子趙恆又根據《今晚報》上刊登的信息創作了對口相聲《天津地名趣談》,將在農曆大年三十的天津電視臺春節晚會上亮相。  趙恆是天津市曲藝團演員,有三十多年的相聲表演經驗。
  • 「相聲八德」,當年相聲界的扛把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北京天橋的窮不怕雕像到清末,相聲傳至第四代,規模開始升級。誕生了以李德鍚、馬德祿、周德山為代表,德字輩八位大家,合稱「相聲八德」。本來冷清的相聲界,一下子熱鬧起來。所謂「相聲八德」,指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活躍於京津一帶著名的八位相聲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