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泰鬥馬三立的經典單口《家傳秘方》素材出自侯耀華!

2020-12-12 相聲迷

  作為相聲界的泰山北鬥,馬三立的相聲造詣可謂登峰造極,早年與張慶森搭檔表演的《開粥廠》成為相聲行內教科書式的範本,「馬善人」三個字更是深入人心。「小蘑菇」常寶堃犧牲後,又有亙古一人的趙佩茹輔佐馬三爺。再後來王派快板創始人王鳳山先生為其量活,搭檔都是相聲界頂尖捧哏巨匠。但在王鳳山先生故去後,再沒有找到合適的搭檔,因為馬三立的表演風格對於捧哏演員的要求極高,不但要「不攪和」,還要在臺上穩健不怯。輩分上還不能差太多,馬三立是壽字輩,但在80年代時,壽字輩、寶字輩的捧哏演員中實在找不出能符合馬三立要求的,無奈之下馬老在晚年登臺時選擇了說單口。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誕生了《八十一層樓》、《逗你玩》、《家傳秘方》、《老熱寫信》等一大批經典作品。其中《家傳秘方》這個段子的素材竟然還是出自侯耀華。估計馬三爺自己都不會想到這位風口浪尖的話題人物如今竟然還成了自己的徒孫。雖然這位徒孫的過往遭到了絕大多數觀眾和媒體的批評和譴責。但從這個段子來看,確實與侯耀華有一定關聯。

  侯耀華的師父四蘑菇常寶華是馬三立的入室弟子,21歲便拜在馬三立門下學習相聲。出師以後活躍於北京相聲舞臺,並久居京城,但相聲界有規矩「三節兩壽」去拜見師父師娘是雷打不動的事。每次常寶華回天津看望師父時馬三爺都要求他不能空手來,得帶著見面禮,這個見面禮就是必須要給師父當面說個小段,而且這個段子還必須得是新活。

  常寶華給師父馬三立表演的就是這段《家傳秘方》,只是當時還沒有形成這個名字,也沒有馬老版本前面的香菜根子充人參,土豆煳上泥當松花賣等鋪墊。僅僅是底包袱上,在拿到家傳秘方後撥開一層又一層的紙包,最後是一把痒痒撓。這個底包袱最初是侯耀華講給常寶華的,當然那時兩人還不是師徒關係,常寶華覺得這素材不錯,加以修改後講給師父馬三立。馬三立又經過個人創作加工,以諸多騙術作為鋪墊,在底包袱設計上也把原來常寶華口中的一把痒痒撓,替換成一個小紙條上寫著倆字「撓撓」,從效果上看對無良商家和愛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諷刺更為辛辣,讓觀眾聽完回味無窮。

相關焦點

  • 侯耀文先生風格像「相聲泰鬥」馬三立,還是像「相聲大師」侯寶林
    按理侯耀文先生其實算是主流相聲的領軍人物,因為父親和爺爺都是曲藝團演員,所以自小接觸曲藝比同齡人多一點。個人感覺侯耀文先生的表演是吸收了京津兩地相聲之長,兼有其父侯寶林大師以及馬三立大師的表演特長。首先他是侯氏相聲的唯一傳人。
  • 馬三立侯寶林在春晚唯一一次「合作」,被侯耀武突然叫停
    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作為相聲界的泰鬥和大師,馬三立和侯寶林上春晚的次數之少是非常遺憾的事情。畢竟在侯寶林去世前,春晚都已經辦了十年,馬三立去世前春晚辦了二十年之多。馬三立倒是正兒八經上了一次春晚舞臺,可惜沒趕上好時候,他上的1985年春晚被稱為歷史上最失敗的春晚,現場不僅非常冷舞臺效果也極差,馬三立的單口相聲《大樂特樂》(也叫《起名的藝術》)顯得比較溫。從那之後,馬三立再也不上春晚舞臺了。
  • 馬三立在北閘口的日子
    馬三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從小耳濡目染,在父兄的薰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內緊外松、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1970年,時年56歲的相聲名家馬三立攜全家下放到南郊區,落戶在北閘口大隊第四生產隊(第四生產隊在北閘口村的東南側,時有新蓋的土坯房,從南往北是泥人張第三代張明,王麥稈,他的側面是馬三立,後面是蘇文茂,再後面是呂汶,還有天津評劇院姓焦的兄弟二人)。當時,四隊和五隊的隊長見馬三立消瘦,派到園田看夜。
  • 相聲門最純血脈?馬三立回憶相聲祖師爺,當時要拜長鬍子唐明皇
    相聲泰鬥馬三立,出生於1914年,是相聲世家的第三代。他回憶說一八六零年,也就是清朝鹹豐十年,英法聯軍攻打北京,鹹豐皇帝逃到熱河;當時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鬧得很兇,所以民間又有「長毛趕鹹豐」之說。兵荒馬亂,運河上的糧船燒的燒,沉的沉,我的曾祖父賴以幹活謀生的路也就斷了。
  • 馬三立再傳弟子硬是把文哏相聲使成鬧活!相聲園子裡的文字輩奇葩
    馬氏相聲發展至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年歷史,行內早就流傳「無派不宗馬」的說法,可見馬氏相聲對相聲藝人們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廣大觀眾對於馬氏相聲的推崇和敬意更是在相聲界達到了無可企及的頂點。以相聲泰鬥馬三爺為代表的一脈傳承之所以在行內外受到極高讚譽,關鍵在於其通俗而不庸俗,幽默而非滑稽的表演風格。馬氏相聲素以文哏和貫口著稱,《對春聯》、《西江月》、《文章會》、《開粥廠》早已成為不可複製的經典。不過,馬三立生前也經常告誡自己的徒子徒孫「學文哏也好,學貫口也罷,一定要有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
  • 馬三立兒子說自己輩份最高,馬家「四輩兒」作藝是從鹹豐年算起
    按照馬三立大師的回憶,馬家在相聲門的年頭已近150年,可以說是與相聲同生共長的一家。馬家祖輩世居甘肅省永昌縣,是回族,第一代以曲藝為生的是馬三立大師的祖父,藝名馬誠方。據說,最初他是打個小花臉,數板說笑話或小段故事,發展成為單口,他傳留下來的段子,有《餑餑名》、《百鳥名》、《百獸名》等等。後來,他又根據評書、戲曲的故事情節,編成段子,用說、學、逗、唱的技巧,創出相聲這一行,並且帶了徒弟,傳了代。
  • 郭德綱的相聲聽膩了,我有點想念相聲泰鬥馬三立了
    當他的目光看向馬三立時,忽然一拍腦門:「咦,你們家不是說相聲的嗎?你爸爸馬德祿和「萬人迷」李德鍚搭夥,這幾年很紅嘛。你哥哥馬桂元對吧?我聽過他好幾段相聲,年紀輕輕的,咬文嚼字,很有些味道……」老師回憶完馬三立的父親和哥哥,隨即對馬三立說:「你是門裡出身,今天給大家說一段,怎麼樣?」
  • 就單口相聲而言,郭德綱是否已經超越了劉寶瑞?為什麼?
    相聲最早就是一個人講得,從張三祿把八角鼓改成說口為主之後,到天橋八大怪的朱紹文,相聲八德,張壽臣等大宗師,都是以單春(單口)為主要業務的。雙春(對口)的誕生是因為徒弟說單春的時候,師父怕他出錯,所以躲在人群裡面給他遞話或者帶頭笑,說白了託兒。
  • 馬三立的相聲聽上去絮絮叨叨,其實每一句臺詞,都是他有意設計
    馬三立晚年的時候被稱為相聲泰鬥,一方面是他的輩分高,年歲大,另外更主要的,還是他一生表演過那麼多經典的相聲作品,不管是作品本身還是言傳身教,都令人折服,讓人感受到相聲藝術的魅力,和馬老的個人魅力。八旬馬三立如是說在這段採訪中,馬三立的年歲已然不小,應該在80歲以上,是一位真正的相聲老人、曲藝老人,說了一輩子相聲。面對鏡頭,馬三立是這樣說的:我們說相聲不騙自己,不蒙觀眾,我們下功夫。
  • 常寶華葬禮上,首徒侯耀華為何帶頭鼓掌?長孫常遠卻無動於衷
    常寶華葬禮上,首徒侯耀華為何帶頭鼓掌?長孫常遠卻無動於衷我國歷史悠久,有很多的曲藝形式,其中戲曲和相聲是從古時候傳下來的。而最出名的兩個人就是馮鞏曾經的搭檔牛群、和雖然沒有太說過相聲,但卻總是戲很多的侯耀華,在相聲圈中是很講究輩分關係的,但是在常寶華先生的追悼會上,身為徒弟的侯耀華為何卻在本應嚴肅莊重的場合中帶頭鼓掌呢?
  • 侯耀華為何不拜馬志明為師,除去年齡差異外,還有歷史因素
    常家和侯家的關係比較深厚,侯耀華、侯耀文兩人是吃著常家伯母的奶長大,特別是與常寶華的關係極為密切,這也是侯耀文當初想拜常寶華為師的原因。常寶華要收侯耀文,必然要經過侯寶林的同意,但侯沒有點頭,「不能讓活人佔了便宜」這是侯寶林的想法。後來侯耀華拜師常寶華,算是完了侯耀文的心願,並且一躍成為常寶華的大徒弟。
  • 「單口相聲」怎麼說
    「單口相聲」怎麼說[ 2007-01-16 20:36 ]走過大街小巷,地攤前、影像店裡,「郭德綱單口相聲集」俯首可拾。在2006年百度十大風雲人物排名中,相聲演員郭德綱穩坐第三把交椅,僅排在80後作家韓寒和郭敬明之後。
  • 相聲三大家族已逐步沒落,新的相聲格局逐步顯現
    說起相聲我們大家可能都會隨口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相聲偶像,但是我相信說的更多的依然是在中國相聲界威望極高的相聲三大家族。侯寶林為代表的侯派相聲,以柳活見長。以馬三立為代表的馬派相聲,單口見長。再就是以常連安為代表的常派相聲。作為近代中國相聲的三大不同風格的相聲家族,都為中國傳統相聲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相聲藝術:說、學、逗、唱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可見,在當時就已經存在相聲的表演形式了。真正明相聲的形成,是在清朝的鹹豐時期,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是鹹豐年人張三祿。清朝《隨緣樂》子弟書中有「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的字句,可見在這個時期,張三祿就已經成為相聲界的泰鬥,民間公認的「相聲第一人」。
  • 情景喜劇、喜劇與美國單口相聲
    相聲的精彩包袱不好遇,喜劇電影的經典包袱更是難抖,叫好的黑幫、動作、科幻大片可以接踵踏來,而好的喜劇,尤其是經典的喜劇卻是經年難遇一部。而目前美劇中的sitcom-情景喜劇,老K不是不喜歡,而主要是因為語言上的剛性障礙。英語或其他外國語言的電視劇或電影翻譯成漢語,或加字幕,或配音,翻譯的原則和文字翻譯一樣,那就還是嚴復提出來的:信達雅。
  • 可嘆劉寶瑞之後相聲界再無「單口大王」?看郭德綱能否擔當重任!
    在中國傳統相聲中,單口相聲歷來是被老觀眾所鍾愛的。從脫胎於評書的「八大棍」到後來老藝人們編演的段子無一不是兼具扣人心弦的故事性和出其不意的包袱。能不能說好單口也成為衡量一個相聲演員表演水平的標準之一。
  • 笑一笑少一少——相聲演員趙恆一家(圖)
    北方網消息:相聲大師馬三立生前愛看《今晚報》,他的不少作品如膾炙人口的單口相聲《追》,就是根據《今晚報》副刊上的一篇小幽默改編創作的。如今,他的再傳弟子趙恆又根據《今晚報》上刊登的信息創作了對口相聲《天津地名趣談》,將在農曆大年三十的天津電視臺春節晚會上亮相。  趙恆是天津市曲藝團演員,有三十多年的相聲表演經驗。
  • 他是「相聲八德」之一,人稱周蛤蟆,破天荒的把相聲帶進了劇場!
    他是大名鼎鼎的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師父,師承相聲前輩範長利,人稱「老範爺」。他把難登大雅之堂的相聲由原來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帶進了劇場,開闢了中國相聲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就是「相聲八德」之一、藝名周蛤蟆的周德山先生。
  • 《相聲有新人》火爆來襲!「召喚師」張國立為何會被質疑!
    相聲演員都喜歡於創作所說的新相聲,導致讓相聲行業最後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而且還被小品碾壓的死死的,相聲甚至成為了晚會當中無關緊要的節目形式,如今除了這些老戲骨以外,還有「新人」張國立,他身為一名相聲演員,在《相聲有新人》開播之前對於張國立出演這個角色有很多人還是抱著期待而又懷疑的態度
  • 「還有一句話我沒說:你根本不懂相聲」馬志明的悲喜劇
    白領出身,北京民間相聲團體「相聲第二班」班主,侯耀華的徒弟,《今晚,80後脫口秀》的主持。風頭正勁的脫口秀明星。馬氏相聲講究精緻和「現掛」,傳統段子打底,揭露人性共同的劣根性;到了王自健這裡的說法是「加當下」,教育不公、汽油漲價……相聲傳承的就是把生活中的苦悶變成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