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相聲界的泰山北鬥,馬三立的相聲造詣可謂登峰造極,早年與張慶森搭檔表演的《開粥廠》成為相聲行內教科書式的範本,「馬善人」三個字更是深入人心。「小蘑菇」常寶堃犧牲後,又有亙古一人的趙佩茹輔佐馬三爺。再後來王派快板創始人王鳳山先生為其量活,搭檔都是相聲界頂尖捧哏巨匠。但在王鳳山先生故去後,再沒有找到合適的搭檔,因為馬三立的表演風格對於捧哏演員的要求極高,不但要「不攪和」,還要在臺上穩健不怯。輩分上還不能差太多,馬三立是壽字輩,但在80年代時,壽字輩、寶字輩的捧哏演員中實在找不出能符合馬三立要求的,無奈之下馬老在晚年登臺時選擇了說單口。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誕生了《八十一層樓》、《逗你玩》、《家傳秘方》、《老熱寫信》等一大批經典作品。其中《家傳秘方》這個段子的素材竟然還是出自侯耀華。估計馬三爺自己都不會想到這位風口浪尖的話題人物如今竟然還成了自己的徒孫。雖然這位徒孫的過往遭到了絕大多數觀眾和媒體的批評和譴責。但從這個段子來看,確實與侯耀華有一定關聯。
侯耀華的師父四蘑菇常寶華是馬三立的入室弟子,21歲便拜在馬三立門下學習相聲。出師以後活躍於北京相聲舞臺,並久居京城,但相聲界有規矩「三節兩壽」去拜見師父師娘是雷打不動的事。每次常寶華回天津看望師父時馬三爺都要求他不能空手來,得帶著見面禮,這個見面禮就是必須要給師父當面說個小段,而且這個段子還必須得是新活。
常寶華給師父馬三立表演的就是這段《家傳秘方》,只是當時還沒有形成這個名字,也沒有馬老版本前面的香菜根子充人參,土豆煳上泥當松花賣等鋪墊。僅僅是底包袱上,在拿到家傳秘方後撥開一層又一層的紙包,最後是一把痒痒撓。這個底包袱最初是侯耀華講給常寶華的,當然那時兩人還不是師徒關係,常寶華覺得這素材不錯,加以修改後講給師父馬三立。馬三立又經過個人創作加工,以諸多騙術作為鋪墊,在底包袱設計上也把原來常寶華口中的一把痒痒撓,替換成一個小紙條上寫著倆字「撓撓」,從效果上看對無良商家和愛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諷刺更為辛辣,讓觀眾聽完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