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三立的相聲聽上去絮絮叨叨,其實每一句臺詞,都是他有意設計

2020-12-16 心鑫愛娛樂

馬三立晚年的時候被稱為相聲泰鬥,一方面是他的輩分高,年歲大,另外更主要的,還是他一生表演過那麼多經典的相聲作品,不管是作品本身還是言傳身教,都令人折服,讓人感受到相聲藝術的魅力,和馬老的個人魅力。

在一次接受電視採訪過程中,晚年的馬三立對當時的相聲表演提出過一些看法,也可以說是批評。他認為說相聲不是出洋相,不是出怪聲,不是靠感官刺激來逗樂觀眾。儘管馬三立並沒有指明是哪些演員在這樣做,但從中也能看出馬老對當年風行起來的一些表演方式,是有自己的意見的。

八旬馬三立如是說

在這段採訪中,馬三立的年歲已然不小,應該在80歲以上,是一位真正的相聲老人、曲藝老人,說了一輩子相聲。

面對鏡頭,馬三立是這樣說的:我們說相聲不騙自己,不蒙觀眾,我們下功夫。相聲不是出洋相,出怪聲,超刺激,相聲不是靠這些來逗樂。一個人撤凳子,另一個人坐下的時候摔一個屁股蹲兒,這有什麼可樂的?觀眾聽完回到家想起來還一直想樂,這才是好相聲,靠摔屁股蹲兒這種表演能嗎?根本不可能。

咱們來大體分析一下馬老這幾句話的含義。

不下功夫對不起觀眾

其一,「我們說相聲不騙自己,不蒙觀眾,我們下功夫。」

這是說演員對於相聲演出的嚴肅態度和認真準備。很多相聲的表演輕鬆自然,看上去就像兩人閒聊天兒。其實他們的詞絕大部分都是事先準備好的,絕不是完全靠到了臺上現場亂撞。

就像馬三立自己的相聲,很多時候聽上去都絮絮叨叨的,好幾句話還要重複,其實這裡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停頓和重複,都是馬三立事先設計好的,那就是他追求的表演風格。

現在有些演員在臺下並不好好對詞兒,感覺差不多了就直接上臺,其實這樣的表演風險很大,即使再有舞臺經驗,也不應該每次都不做充分準備,倉促上臺。有可能也不出舞臺事故,但一般來說精彩也精彩不到哪裡去,那同樣是對觀眾的不尊重。

相聲不是二人轉

其二,「相聲不是出洋相,出怪聲,超刺激,相聲不是靠這些來逗樂。」

馬老說的出洋相,出怪聲,超刺激,你首先想到什麼?可能是二人轉。

二人轉在很多時候的表演就是如此,不能說它沒有幽默的成分在,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想盡辦法吸引觀眾的目光,不擇手段地逗大家發笑。與二人轉的表演相比,相聲更富有藝術性,主要靠語言魅力來吸引大家。

也許,相聲在早期也是靠一些這樣的手段來吸引路人駐足的,「相聲」的「相」就是相貌和外表,而且相聲四大表演風格「帥賣怪壞」中,還單有「怪」的風格。不過後來「怪」的表演被慢慢摒棄,只是在這些年又被一些演員撿了回來。一貫以幽默表演見長的馬三立,很明顯不贊同一味靠過於外化的感官刺激吸引觀眾的表演。

好相聲讓人回味

其三,「一個人撤凳子,另一個人坐下的時候摔一個屁股蹲兒,這有什麼可樂的?觀眾聽完回到家想起來還一直想樂,這才是好相聲,靠摔屁股蹲兒這種表演能嗎?根本不可能。」

聽完相聲到家回想起來還想樂,這就是相聲語言的魅力,是一種可反覆回味和欣賞的幽默。馬三立提到的撤凳子這樣的表演,其實也不是逗不樂觀眾,但這只是一種極為淺層次的逗笑,一般是逗孩子發笑的手法,或者說是一種滑稽,它也能第一時間逗笑觀眾,但絲毫不具可回味性,缺乏起碼的幽默。

聽不膩的馬三立

馬三立說了幾十年相聲,對於什麼是好相聲,什麼是好表演,有自己的經驗和表達。相聲界曾經有話叫「無人不宗馬」,說的是所有相聲演員,都或多或少受到過馬三立所在的馬派相聲的影響。

馬派相聲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市井,自嘲,小人物,故事性,還有就是意味雋永的幽默感。聽馬三立的相聲似乎永遠聽不膩,哪怕是絮絮叨叨說小事兒,民間智慧和幽默蘊藏其中。它們也許不會給你帶來特別具有衝擊性的大包袱兒,但那些好玩兒的語言和橋段,是足夠聽者琢磨很長時間,而且一想起來就會嘴角上翹的。

馬三立晚年表演的最知名相聲之一是《逗你玩兒》,但相聲絕不只是「逗你玩兒」。

相關焦點

  • 聽馬三立怎麼說
    比如號稱相聲泰鬥的馬三立,即不見他學,也沒聽他唱,說幾個笑話就成泰鬥了,怕是沒有什麼實料。馬三立是壽字輩的。他上面是德字輩,但這個德和德雲社的德可不是一回事,德雲社裡名字帶德,可不是德字輩,是明字輩,事實上馬三立比相聲大師侯寶林還高一輩。已故相聲藝術家侯躍文是文字輩,是侯寶林的兒子,是郭德綱的師傅。德壽寶文明,大家可以自己數。說著說著又說到輩分上去了。馬三立算是馬派相聲的創始人。相聲界人才輩出歷來是天津。而在天津有"無派不學馬"之說,足以證明馬三立的泰鬥地位。
  • 侯耀文先生風格像「相聲泰鬥」馬三立,還是像「相聲大師」侯寶林
    按理侯耀文先生其實算是主流相聲的領軍人物,因為父親和爺爺都是曲藝團演員,所以自小接觸曲藝比同齡人多一點。個人感覺侯耀文先生的表演是吸收了京津兩地相聲之長,兼有其父侯寶林大師以及馬三立大師的表演特長。首先他是侯氏相聲的唯一傳人。
  • 《笑禮相迎》馬志明追憶父親 展示馬三立珍貴相聲創作手稿
    2018年6月1日訊,今晚天津衛視《笑禮相迎》推出「津味相聲」主題專場,相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表演藝術家馬志明坐陣主嘉賓席,與老友楊少華重聚講述年輕時逗趣往事,現場展示父親馬三立珍貴相聲創作手稿。劉亞津時隔30年「回歸」家鄉相聲舞臺,與老搭檔王宏一同帶來津味兒相聲《糾紛》。
  • 相聲門最純血脈?馬三立回憶相聲祖師爺,當時要拜長鬍子唐明皇
    當時,說相聲的如同唱戲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樣,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顯的區別:唐明皇沒有鬍鬚,他卻有五綹鬍鬚,據說他就是東方朔其人。馬三立大師見過這尊塑像,也給塑像作過揖,叩過頭。不過,在馬三立大師的記憶中,說相聲的似乎也有把他和唐明皇供在一起的情況。
  • 他是「相聲八德」之一,人稱周蛤蟆,破天荒的把相聲帶進了劇場!
    他是大名鼎鼎的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師父,師承相聲前輩範長利,人稱「老範爺」。他把難登大雅之堂的相聲由原來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帶進了劇場,開闢了中國相聲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就是「相聲八德」之一、藝名周蛤蟆的周德山先生。
  • 馬三立侯寶林在春晚唯一一次「合作」,被侯耀武突然叫停
    馬三立倒是正兒八經上了一次春晚舞臺,可惜沒趕上好時候,他上的1985年春晚被稱為歷史上最失敗的春晚,現場不僅非常冷舞臺效果也極差,馬三立的單口相聲《大樂特樂》(也叫《起名的藝術》)顯得比較溫。從那之後,馬三立再也不上春晚舞臺了。
  • 相聲泰鬥馬三立的經典單口《家傳秘方》素材出自侯耀華!
    作為相聲界的泰山北鬥,馬三立的相聲造詣可謂登峰造極,早年與張慶森搭檔表演的《開粥廠》成為相聲行內教科書式的範本,「馬善人」三個字更是深入人心。「小蘑菇」常寶堃犧牲後,又有亙古一人的趙佩茹輔佐馬三爺。再後來王派快板創始人王鳳山先生為其量活,搭檔都是相聲界頂尖捧哏巨匠。
  • 馬三立在北閘口的日子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馬三立,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從小耳濡目染,在父兄的薰陶下,打下「說」、「學」、「逗」、「唱」的深厚功底。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內緊外松、有條不紊、表演細膩、含蓄雋永的風格。
  • 馬三立再傳弟子硬是把文哏相聲使成鬧活!相聲園子裡的文字輩奇葩
    以相聲泰鬥馬三爺為代表的一脈傳承之所以在行內外受到極高讚譽,關鍵在於其通俗而不庸俗,幽默而非滑稽的表演風格。馬氏相聲素以文哏和貫口著稱,《對春聯》、《西江月》、《文章會》、《開粥廠》早已成為不可複製的經典。不過,馬三立生前也經常告誡自己的徒子徒孫「學文哏也好,學貫口也罷,一定要有自己獨樹一幟的風格。」
  • 抖音評論為什麼都在說盤他是什麼梗 相聲《文玩》視頻臺詞
    相聲節目《文玩》裡面有一句「乾巴巴的,麻麻賴賴的,一點都不圓潤,盤他!」整個包袱就是逮啥盤啥,能不能盤不管,上去就盤他。很洗腦,「盤他!」和「不圓潤」就組合成了個梗,精簡後就剩了」盤他「。   在看到一些反光的不對頭的物體(比如加特效的大腿)或者圓潤的很奇怪的東西(比如大光頭)的時候也可以用。沒有前文的時候忽然說「盤他」會和「懟他」、「肛他」一樣,近議為起鬨或者開玩笑。
  • 郭德綱的相聲聽膩了,我有點想念相聲泰鬥馬三立了
    父親看了看馬三立,心想:這孩子,買個校服有什麼好爭的?見馬三立堅持,父親便囑咐了一句:「記住,量好尺寸,買合適了!」馬三立興奮不已,連聲答應。第二天,父親早早地就起來了。他對馬三立說:「三立呀,把校服穿上,看看!」
  • 相聲史上的擺知儀式,馬三立的拜師禮可謂典型,馬季拜師禮很隆重
    擺知,也有人寫作擺枝,是曲藝界的一種儀式,並不為相聲所獨有。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其實第一種說法比較妥切,進行一個儀式,廣而告之。與之相對的情況叫「口盟」,顧名思義是師父口頭承認弟子,但有名無分,不能入相聲的家譜。像是郭德綱將歐弟列入《德雲家譜》口盟弟子的行列,雖有師徒的名分,但並不為相聲界所承認。
  • 相聲行裡「帥賣怪壞」真正含義是什麼?代表人物都是誰?
    「帥快賣怪」這個說法張壽臣、郭榮起等前輩都解釋過,大體上說法相似。後來之所以流行「帥賣怪壞」全是拜侯耀文所賜。他在相聲裡將這個概念進行了解釋和發揚光大,所以以後大家都以「帥賣怪壞」這個概念為準了。一般來說帥賣怪壞指的都是逗哏,而趙佩茹是一個捧哏。但趙佩茹不是一般的捧哏,他對於捧哏藝術的追求可謂是精益求精。每一句臺詞的運用、每個字的增減甚至每個語調的高低都是他孜孜不倦研究的。而在表演上,他曾經為了某一個不熟悉的段子親自向弟子李伯祥請教,這就是一種對觀眾負責的認真態度。所以筆者認為把相聲的創作和表演放在第一位考慮,一絲不苟深入研究的演員才叫賣。
  • 五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流行詞,其實都是從相聲段子裡走出來的
    《買猴》雖然有不少人都表演過,但只有馬三立老人的幾個版本無法超越,可能主角馬大哈跟三立老人是本家,再加上馬派相聲對於市井小人物的刻畫實在太深刻,所以他演繹出來的馬大哈堪稱神還原。不過稍微有點遺憾的是,除了王鳳山跟張慶森,筆者更想看趙佩茹先生給捧一次《買猴》,可惜已經沒有機會了。
  • 哪些相聲演員和作品能入選課本,語文有劉寶瑞,英語有侯寶林
    《開粥廠》又名《三節會》,是一個很老的傳統相聲,本來其重點是在貫口上,後來馬三立經過改編將人物形象豐富了,把一個說話半文半白雲山霧罩的馬大善人形象塑造成了馬派相聲經典代表人物。經典臺詞:曾子曰,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 中國相聲史華山論劍,兩版「五絕」十大宗師冠絕古今
    馬三立跟黃藥師最相似的地方,就是他有很多獨創的「絕學」,也就是除了馬老使,任何人都必定泥(垮掉),比如《逗你玩兒》、《賣黃土》、《練氣功》這類包袱少,全靠大量鋪墊平推穩進,最後一炸全場響的段子,就像黃藥師的落英神劍掌、彈指神通一樣,除了他自己用,其他人學去也是三腳貓。
  • 張雲雷挨罵一點兒都不冤:看看傳統相聲如何拿戲曲演員使「包袱」
    馬三立的相聲裡也有「戲曲演員洗澡」網上流傳的視頻片段能看得出來,張雲雷是在表演一位說大話的角色,嘴上說跟京劇演員很熟悉,但其實連這些演員的性別都不知道,更別說對京劇能懂多少了。其實,類似的人物在傳統相聲裡有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馬三立的《賣掛票》。
  • 哪個天津人,不是聽著相聲長大的
    無論是學唱京劇、口技、方言、流行歌還是學跳民族舞,街頭舞,猴兒翻跟頭,都要學到其精髓,而不是依葫蘆畫瓢,刻板的模仿。 「逗」是相聲的核心,「說」、「學」、「唱」猶如「原材料」,要靠「逗」把三者巧妙的融合起來,才能構成一段久聽不厭的好相聲。
  • 馬三立最後演出為何問我值嗎?這代表了天津捧角兒的傳統
    馬三立大師是天津的「寶貝」,即使去世10多年,老人家依舊有號召力。很多人質疑馬三立的地位,提起馬三爺在最後的演出中,問的那句「我值嗎?」也表示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問。1940年代,侯大師在天津甫一登臺,一句「時方才」就贏得了碰頭彩,並從此成為津門曲壇的「一條龍」。侯寶林大師對天津人的捧角兒心態最為了解,他曾直言:「我這個演員是天津人發現的……也是天津觀眾捧起來的。」是北京的觀眾「有眼不識金鑲玉」?反正包括京劇大師們在內,還沒有人敢說天津觀眾輕浮,沒見過什麼世面。
  • 王佩元的拜師宴上 師父常寶霆喝醉了 灌他酒的竟然是兩位相聲大師
    比如馬季,他就不讓辦,直到1990年他才同意在蘇州辦一場集體謝師會。天津的情況跟北京有所不同。1984年國慶節前夕,天津市曲藝團為三位中青年相聲演員舉辦了一場拜師儀式,這三位中青年相聲演員是常寶豐、侯長喜和王佩元。常寶豐拜馬三立,侯長喜拜閻笑儒,王佩元拜常寶霆。閻笑儒比馬三立大一歲,卻是馬三立的徒弟,他們師徒倆是同一天收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