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了多年的書,還是不會學習?這本《學習之道》給你答案

2020-12-15 文札

引言

學習是最性價比最高的個人投資,一個人未來前途基本取決於他的學習能力。

想提升逆襲卻學不進去?

天生不是學習這塊料?

學習理論枯燥乏味?一拖再拖,難以繼續?

這本《學習之道》裡統統給予解答。

《學習之道》

作者芭芭拉·奧克利

芭芭拉·奧克利是從一個數理不及格的文學青年,被迫從頭學習,卻一舉拿下電氣工程學士學位、電子與計算機碩士學位、系統工程學博士學位,從嚴重偏科生蛻變成學科黑馬,受聘成為教授,甚至是學科領頭人。她總結心得編寫《學習之道》來幫助大眾,掌握科學且容易實現的學習方法,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

創作《學習之道》

少年時喜歡閱讀和幻想的芭芭拉

《學習之道》這部享負盛名的比較系統地探討學習方法與技巧,其中有不少心理認知學知識作為權威例證,其中作者芭芭拉·奧克利文筆幽默通俗,行文給人相當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一如本書的序言所述「書裡充滿了彩蛋」,每隔幾頁,就會有優秀的科學家、社會名人等的大家之談,分享自己對學習的親身經驗,妙趣橫生,而著者本人更是一個從對數學和科學深惡痛絕並絕望放棄的理科學渣,變成電學專家。其中,逆襲前的心跡的各種掙扎迷茫也與普通人別無二致,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激勵讀者成長。

核心理論: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

發散思維:如何移動3個硬幣實現倒三角

這本書貫穿始末的是她關於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的原理論述和實踐應用。值得注意的是,左右腦事實上是從功能上對大腦進行的一種劃分,實際上人的認知能力是分布在大腦的各個區域上的。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兩個可以互相對比的概念中,我們聽說的更多的是發散模式,經常在課堂學習時聽到老師反反覆覆強調考慮問題要有發散思維。但到底什麼是發散,怎麼發散在這本書中用有趣的彈球機的比喻給予了清晰生動的解釋,發散模式較之專注模式,一個是強調邏輯,一個是強調靈感,而邏輯提供經驗和思路,靈感則激發創造,避開思維定式,但二者在學習和研究中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彈球機模擬想法在大腦中的活動軌跡

發散模式必須在專注模式開啟工作後,必須有路可循,才能實現效果。這體現在學習中就是你必須事先熟悉教材、有基礎知識儲備,發散模式才能發揮作用。發散模式經常被實踐在當你遇到難題絞盡腦汁,思索無果時適當轉換注意力,做點其他的事,放鬆一下自己,往往就會靈光一現,腦海中浮出答案。這就實現了兩者模式切換的穿插學習。

關於拖延問題

拖延只會獲得短暫的快樂

其次,是拖延問題。可以提前一個晚上或一周列好待辦清單,設定截止時間。可以先完成幾個較為簡單的任務以及使用一些時間管理app進入狀態。如果想要在學業或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為任務的完成留出足夠的空閒時間,進行發散思維活動不要妄想突擊的僥倖成功。因為在精神高壓下,大腦在專注模式下就很容易就會關閉思考能力,讓局面陷入困境。其實就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僅在生理上有排出大腦毒素的預防精神疾病的健康需要,充足的睡眠還能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睡前學習的效果尤為突出。

記憶組塊

組塊和理解有利於學習系統的完整構建

再者,構建大腦組塊,也就是記憶單元。雖然人的大腦通常只能記憶4個記憶單元,但是在理解力的作用下,從上而下以及從下而上地梳理,實現對大量信息的壓縮簡練,理解得越透徹概括能力就越強。這樣就能釋放大腦的記憶空間,而要想實現工作記憶即短時記憶轉化成更加持久的長期記憶,就需要間隔重複和自我測試的方法進行不斷地加深大腦神經聯結。間隔重複不能僅僅是單純的重複閱讀,更重要的是獨立回想,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複述,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系統,以至深化為直覺。

組塊的順序

豐富的學習工具和小技巧

文章中也提到了如記憶宮殿、編故事、創建意群之類的記憶方法,以及自我記錄自我實驗來深入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駕馭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以及團體學習和獨自學習如何抉擇等等實用的學習技巧和一些studyblue、番茄工作等工具,非常具有實踐意義和相當強的操作性。

想像一座記憶宮殿記憶

尾言

當然,這本書內容詳實有趣,適合反覆閱讀。文章篇幅所限難以盡述,希望讀者能親自去享受本書的絕佳閱讀體驗。

但最重要的是,這本方法書讓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非凡能力,只要掌握好方法,每個人都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

相關焦點

  • 學習時間管理要讀什麼書?
    實踐的時候遇到一點挑戰(比如:老是拖延),就又扎回到書堆裡、群裡、舒適圈裡,尋找答案,小強個人的觀點是:在學習時間管理的初期,要實踐大於理論。看上一本理念的書,再看上一本方法的書,拿個本子和筆,就可以去實踐了,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要自己對自己的問題責任,不能有託付心態,期待別人幫你解決你的問題,這樣才成長的快!
  • 讀了十多年書,居然不會做學習計劃表
    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就是制定學習計劃表,做好時間管理,以便高效利用有限的時間,實現學習目標。但你們有沒有這樣一種感受:自己讀了十多年書,直到現在才發現,啊啊啊啊啊,原來不僅堅持執行有難度,制定計劃表也有這麼多講究!
  • 學習營銷,這八本營銷類的書你一定不能錯過!
    學習營銷,營銷類的書對於我們來說必不可少。推薦書籍這事兒不能草率,不能搜一堆書單,往上一堆,這就是純屬坑人,下面推薦的書籍本人全部看過,精挑細選,都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書籍。還有要強調的是,書籍是工具,可以幫助你建立基礎的做事方法的框架,但是切忌不要生搬硬套。
  • 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逆襲之道就藏在這本書裡
    他把這種改變他命運的讀書方法總結在《高分讀書法》這本書中,助力我們全面提升思考力和讀解力。一、快速準確理解,把書讀透——做假設,畫地圖。拿起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我們都想快速準確地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書讀透,這就是讀解力。是不是拿到書,就從頭翻到尾呢?讀解力強的人可不會這麼做。作者認為:「書讀不透的原因,90%都是沒有提前準備好。」
  • 讀了那麼多年書,你為什麼還不是讀書人
    這時,好的老師就重要了,他們會幫我們指明知識的門徑,告訴你該去讀什麼書,為什麼要讀,怎麼去讀。  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
  • 喬希·維茨金,學習之道:美國公認學習第一書(讀書摘要)
    首先,有的人能擠進高高在上的王者之位,而大多數人只能望而興嘆,其中的差別到底在哪兒?第二,比賽的意義何在?如果野心會帶來失望,那為什麼還要一如既往去追求卓越呢?在我看來,這兩大問題的答案源於一種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方法,它能激勵彈性,能夠將多樣化的追求與每天對於過程的享受聯繫在一起。絕大多數有追求的人,不管年長還是年幼,在學習方法上都犯下了很可怕的錯誤。
  • 你真的會學習嗎?讀《大腦喜歡這樣學》(又名《學習之道》)
    你真的知道如何學習嗎?你的大腦擁有驚人的能力,只可惜沒賦上使用手冊,但你將在這本書裡找到這份使用壽命,從新手到專家,都能從這本書裡學到絕佳的方法,幫助你提高學習能力與技巧,尤其對於數學和自然科學等相關領域。本書會幫助你事半功倍,並且更有創意,不只是在數理上,而是對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能有所助益,讓我們開始吧!【內容語句少數摘錄】
  •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編程,這本書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有了風向標,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學習編程,這也就是最近編程為什麼大火的原因。其實學習編程最大的收穫是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編程的工作就是讓計算機按照人的意願去做事。在完成一件複雜的事情時,我們需要不斷的拆解、組裝,這個過程中,只有自己的邏輯思維清楚了,計算機才能正確的實行你的命令。所以這些孩子表面上學的是編程,說到底還是訓練邏輯思維的能力。
  • 一年讀300本書,為什麼還是不會寫?是因為你不會「費曼技巧」!
    昨天,一位一年前和我一起學寫作的學姐跟我說,今年年初定的計劃:每天讀一本書,每天2000字,年底要寫出爆文。計劃的前半部分完成了,但後半部分擱淺了。不是沒寫,而是寫完沒推薦,也就沒有閱讀量。我問她,你是怎麼完成你這個計劃的?她說,我基本每天都看一本書,然後寫個20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但不知為什麼,等到我自己寫文章的時候,書中的知識點一個都記不住。
  • 讀無用之書還是讀功利之書?
    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一起來回答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想要讀書?你想從閱讀中收穫什麼?有一個三歲孩子的媽媽,她一直在關注孩子的閱讀。從孩子兩個多月的時候她就開始帶領孩子讀書,到現在孩子三歲,已經可以聲情並茂地複述繪本故事。雖然她並不識字,但她會用自己的理解去串聯出圖片的邏輯關係,並能用清晰、完整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 為什麼你讀了一堆書思維卻依然沒有提升?如何科學的讀書?
    為什麼有的人努力學習了卻沒有結果呢?因為我們大多數只是以過程為導向的學習,而沒有以目標為導向。這點,很多人都會受別人的影響,而不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讀書。老王功利性的認為,讀書,就應該能為自己的工作提供幫助,並能指導自己的工作,這樣的書才能精讀。但提升自己品位和生活情操的書,也要讀,閒暇時、假期裡都可以讀。如何你讀書不能轉化為生產力,那邊,你讀的那些花前月下,又是什麼用呢?
  • 讀「正確」的書,還是讀「喜歡」的書
    我問:「要不要我揭發你期末考試的前一天,通宵讀《一簾幽夢》的糗事。」瓊瑤的系列小說,好友每本都讀過,還模仿書中女主角的名字,給自己起了一個詩意的筆名,初三那年,她曾因為父親撕毀自己的瓊瑤藏書而離家出走過。多年過去,她站在父母當年的立場上,對孩子提出了相同的要求:讀「正確」的書,而不是「喜歡」的書。
  •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01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我的朋友小A,每年年末在朋友圈曬年度總結,年初在朋友圈曬新年計劃,無論她的總結還是計劃裡,都少不了的是讀書清單。前幾天朋友聚會,小A一臉落寞地問我:「為什麼我那麼努力,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我的人生啊?」我問她:「咱倆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時都感慨良多,雄心勃勃,發誓要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高標準嚴要求自己,你覺得你做到了幾個?」
  • 《學習之道》芭芭拉·奧克利所著之書核心內容摘錄
    【有一點需要注意】用現成例題去建構思維組塊——>不要過度關注為什麼某個步驟會管用,而是要去理解每一步之間的聯繫——>即不要鑽牛角尖:糾結於為什麼這道題的下一步為什麼要這樣做借鑑例題,不是讓你一刀切地不懂腦筋,「聽話照做」——>而更像是藉助旅行嚮導,開始陌生之地的旅程——>在嚮導的陪伴下觀察身邊發生的一切——>很快你就會發現,自己可以獨自探索;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懂得閱讀並善於學習的職場人,有多厲害?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懂得閱讀並善於學習的職場人,有多厲害?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古人對於求學之道,認識世界的看法。在職場中行萬裡路恐怕有點難以做到,但是讀萬卷書還是可以一試的。你可以去觀察一下,那些在職場中混得風生水起的人,哪一個不是肚中有墨水,嘴上有文章的?往往越是懂得閱讀、善於學習的職場人,越是在良好的職業發展道路上走得長久。1.為什麼職場人需要閱讀學習?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天人合一之道---誰都能讀《易經》嗎?
    為什麼?因為確實太深奧了,太晦澀難懂了,光是一幅卦圖,打開在你眼前,乍一看淺顯無比,簡單到無以復加,可是如果配合象、數、義、理一理解,就頓時三個頭二個大了,再如果配合卦辭爻辭一分析,再考慮一下具體的時間、地點、環境、方位……等等各方面的因素,恐怕很少有人不如覺得還是乾脆早點放棄算了吧!免得瞎耽誤功夫。既然這本《易經》如此難學,那麼我們就要好好的考慮考慮了,《易經》真的是誰都能讀嗎?
  • 你後悔讀了哪些書?我的答案是《童話大王》這本雜誌
    前幾天在問答裡看見這樣一樣問題,當時說了不少,後來想了想還有一些沒說到的東西,今天再來繼續說這本我讀時如痴如醉,現在想起來後悔不迭的雜誌--《童話大王》。這本雜誌是鄭淵潔一人執筆一口氣寫了30多年,百度了一下2019年還有徵訂信息。記不清我是從哪一年開始讀這個雜誌,反正是小學的時候(大概是80年代後期),當時每期價格是五毛錢,比同一個雜誌攤上的盜版《七龍珠》《聖鬥士》要便宜很多。為什麼說後悔讀這個呢?
  • 下雪天在家讀啥書?比爾·蓋茨推薦這五本
    今年的書單不多不少正好五本,一個冬天差不多能讀完。比爾·蓋茨說:「這些並不一定是今年我最喜愛的書,但我覺得它們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幫助你完成對2019年的總結或是很好地開啟2020年。」他們應該徵求孩子的意見,鼓勵他們成為自學成才的學習者,並讓他們接觸儘可能多的新觀念,新事物,新事物和新事物。蓋茨先生就在評論中指出:「戴安在書的最後提供了她多年來在Summit上提出的一些育兒建議,指導成千上萬的學生畢業。我希望許多父母會跳到書的最後,閱讀這份簡短但有用的提示清單。而且,可貴的一點是,雖然她整理出了這本有用的育兒指南,但她並沒有聲稱自己擁有所有答案。
  • 10位英語語言大師的學習建議,勝讀100本輔導書!
    You are telling me (我還得等你說)?也是一種口語。 Not a chance (絕不會)也是一種口語。這四個單字got, forget, tell, chance都是極平常的字,而運用在口語中,卻是學好英文的最重要的部分!若是單求長字,生字,看起來文雅好聽的僻字,頭一步便走錯了。所以說善於靈活運用平常的字,是學習英文的不二法門。
  • 曾國藩的學習之道
    【學習小組按】小組推薦曾國藩的學習之道。他14歲參加縣試,考了7次直到23歲才中秀才。自視甚高的左宗棠就曾不留情面地批評他「才短」「欠才略」。曾國藩也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餘性魯鈍」。或許是知曉自身的愚鈍,曾國藩後天以勤補拙,他的善於讀書、勤於學習在晚清士林中鮮有人及。細究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成功,也可以說是讀書學習的成功。正是一生的好學,為他日後成為晚清政治魁首、軍事棟梁,中興一代名臣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