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學習是最性價比最高的個人投資,一個人未來前途基本取決於他的學習能力。
想提升逆襲卻學不進去?
天生不是學習這塊料?
學習理論枯燥乏味?一拖再拖,難以繼續?
這本《學習之道》裡統統給予解答。
作者芭芭拉·奧克利
芭芭拉·奧克利是從一個數理不及格的文學青年,被迫從頭學習,卻一舉拿下電氣工程學士學位、電子與計算機碩士學位、系統工程學博士學位,從嚴重偏科生蛻變成學科黑馬,受聘成為教授,甚至是學科領頭人。她總結心得編寫《學習之道》來幫助大眾,掌握科學且容易實現的學習方法,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
創作《學習之道》
《學習之道》這部享負盛名的比較系統地探討學習方法與技巧,其中有不少心理認知學知識作為權威例證,其中作者芭芭拉·奧克利文筆幽默通俗,行文給人相當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一如本書的序言所述「書裡充滿了彩蛋」,每隔幾頁,就會有優秀的科學家、社會名人等的大家之談,分享自己對學習的親身經驗,妙趣橫生,而著者本人更是一個從對數學和科學深惡痛絕並絕望放棄的理科學渣,變成電學專家。其中,逆襲前的心跡的各種掙扎迷茫也與普通人別無二致,引發讀者的共鳴和激勵讀者成長。
核心理論: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
這本書貫穿始末的是她關於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的原理論述和實踐應用。值得注意的是,左右腦事實上是從功能上對大腦進行的一種劃分,實際上人的認知能力是分布在大腦的各個區域上的。在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兩個可以互相對比的概念中,我們聽說的更多的是發散模式,經常在課堂學習時聽到老師反反覆覆強調考慮問題要有發散思維。但到底什麼是發散,怎麼發散在這本書中用有趣的彈球機的比喻給予了清晰生動的解釋,發散模式較之專注模式,一個是強調邏輯,一個是強調靈感,而邏輯提供經驗和思路,靈感則激發創造,避開思維定式,但二者在學習和研究中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發散模式必須在專注模式開啟工作後,必須有路可循,才能實現效果。這體現在學習中就是你必須事先熟悉教材、有基礎知識儲備,發散模式才能發揮作用。發散模式經常被實踐在當你遇到難題絞盡腦汁,思索無果時適當轉換注意力,做點其他的事,放鬆一下自己,往往就會靈光一現,腦海中浮出答案。這就實現了兩者模式切換的穿插學習。
關於拖延問題
其次,是拖延問題。可以提前一個晚上或一周列好待辦清單,設定截止時間。可以先完成幾個較為簡單的任務以及使用一些時間管理app進入狀態。如果想要在學業或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為任務的完成留出足夠的空閒時間,進行發散思維活動不要妄想突擊的僥倖成功。因為在精神高壓下,大腦在專注模式下就很容易就會關閉思考能力,讓局面陷入困境。其實就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僅在生理上有排出大腦毒素的預防精神疾病的健康需要,充足的睡眠還能提高對知識的理解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睡前學習的效果尤為突出。
記憶組塊
再者,構建大腦組塊,也就是記憶單元。雖然人的大腦通常只能記憶4個記憶單元,但是在理解力的作用下,從上而下以及從下而上地梳理,實現對大量信息的壓縮簡練,理解得越透徹概括能力就越強。這樣就能釋放大腦的記憶空間,而要想實現工作記憶即短時記憶轉化成更加持久的長期記憶,就需要間隔重複和自我測試的方法進行不斷地加深大腦神經聯結。間隔重複不能僅僅是單純的重複閱讀,更重要的是獨立回想,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複述,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系統,以至深化為直覺。
豐富的學習工具和小技巧
文章中也提到了如記憶宮殿、編故事、創建意群之類的記憶方法,以及自我記錄自我實驗來深入了解自己,從而更好地駕馭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以及團體學習和獨自學習如何抉擇等等實用的學習技巧和一些studyblue、番茄工作等工具,非常具有實踐意義和相當強的操作性。
尾言
當然,這本書內容詳實有趣,適合反覆閱讀。文章篇幅所限難以盡述,希望讀者能親自去享受本書的絕佳閱讀體驗。
但最重要的是,這本方法書讓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非凡能力,只要掌握好方法,每個人都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