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9.8」的寓意指認 ——針對「重力加速度」和「重力場強度」的一次師生對話

2021-02-14 未子雜談

關於「9.8」的寓意指認

——針對「重力加速度」和「重力場強度」的一次師生對話

 

周末,閒坐在「問吧」(向全校同學開放、主要是向住校生開放的學業諮詢室)內翻看著閒書,來了幾位同學(以A、B、C、D等記之)在「問吧」門前探頭探腦。我(以W記錄之)知道,他們大概是有問題,於是

……

W(視線未離開書卷,餘光撒向門口)別探頭探腦的了,有問題就進來。

A(堆著笑臉)怕打擾老師看書。

W這裡不是閱覽室,這裡是「問吧」。有問題就走進「問吧」來問吧。

B老師,我們就是對昨天課上的「重力場與靜電場的比較」發現了一些問題,在宿舍爭執不下,所以想來問您。

W「發現問題」?哎呀!那太好了……

A都「發現問題」了,怎麼還「太好了」?應該是「太糟了」吧?

W其實,在學習過程中「發現了有價值的問題」那可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A我們剛說「發現問題」,老師怎麼就斷定發現的都是「有價值的問題」呢?

W……(略顯意外)那……那不是還說了「爭執不下」嗎?如果大家沒把「問題」認定為是「有價值」,哪還會「爭執不下」、且在「爭執不下」的前提下跑到「問吧」來向老師尋求對「爭執」的評判呢?說說吧,什麼問題?怎樣的判斷?又是怎樣的爭執?

A我們覺得……

B還是我來說吧。老師昨天課上用「重力場」和「靜電場」做比較時,把「重力加速度」說成是「重力場強度」而類比於「電場強度」……

W等等!昨天上課開小差了。老師說過「重力加速度是重力場強度」了嗎?

A……老師,我把聽課筆記帶來了,這裡都記著呢,瞧

重力加速度:g= G/m = 9,8 m/s2    1

重力場強度:g= Gi/mi = 9,8 N/kg  2

同樣是「重力除以質量」,老師您在(1)式中標定為「重力加速度」,而在(2)式中標定的則是重力場強度。這兩個「9.8」不是一樣嗎?因此我們就為這兩個「9.8」究竟是不是同一個物理量而爭執不休了。不知道老師持怎樣的觀點?

W老師的觀點就在這兩個表達式中寫著呀:雖然數值都是「9.8」,但是物理量的名稱不同,物理量的計算方式不同,物理量的單位表達也不同,怎麼會是同一個物理量呢?既然是「爭執不下」,那一定有人認為是同一個物理量、有人認為是不同的物理量而應當具有不同的物理意義指認。老師估計:A、B兩位同學一定站在了老師的對立面,有誰與老師是同盟呢?是C和D兩位同學嗎?

CD同學一直不發表意見,只有我堅定的站在老師一邊。

W那就請你具體的說一說這不同之處,好嗎?

C……我……?

D我來說說,可以嗎?

W呵,一直不發表意見的D同學現在有話要說了。請

D我覺得:(1)式是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而針對只受重力作用的物體求取其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而(2)式則是模仿靜電場強度的定義方法來給出重力場強度的定義式。對(1)式中由牛頓第二定律計算所達到的「9.8」,其物理意義應該是描述了只受重力作用的物體運動時的速度變化情況、是加速度,所以單位應當為「m/s2」;對(2)式中模仿電場強度的定義方法(即:用試探電荷所受電場力除以試探電荷電量)而用試探物體所受重力場力除以試探物體質量,這樣得到的當然就應當是重力場強度,所以其單位也應當類似於電場強度的單位「N/C」那樣而表為「N/kg」,相應的物理意義當然也得類似於電場強度(描述靜電場的力屬性、與試探電荷無關)而描述重力場的力屬性、與試探物體無關。只是巧合,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所得到的「重力加速度」與模仿電場強度定義方法所得到的「重力場強度」恰好數值都等於「9.8」,且其量綱也相同。老師,我的闡述您認可嗎?

W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對於D同學一鳴驚人的闡述,老師基本認可。

A老師,您說過:中國人說「基本認可」,那就是存在「不敢苟同」之處。D同學一鳴驚人的闡述,有哪些內容讓老師「不敢苟同」呢?

W兩個字。

D哪兩個字?

W巧合。

D巧合?

W對,巧合。如果牛頓第二定律是絕對精準的實驗定律,那麼「重力加速度」與「重力場強度」其數值均為「9.8」和「量綱相同」那就不是「巧合」而是「必然」;如果作為實驗定律的牛頓第二定律不是絕對精準的,那麼「重力加速度」與「重力場強度」其數值和量綱就都有可能不同。

ABCD……???

W抱歉,老師的這句話、尤其是這句話的下半句,可能讓同學們聽起來有些摸不著頭腦了。但是,老師不想做進一步的詮釋,至少老師不想今天就把話挑明,因為那樣會剝奪同學們深入思考並在這深入思考當中有所發現的機會與樂趣。對於(1)式和(2)式當中的兩個「9.8」,一個是描述只受重力作用的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速度變化情況,另一個則是描述重力場的力屬性,這是兩個不能被混淆的「9.8」,這一點大家都明白了吧?

ABCD明白了!!!

W解決了舊的問題,又產生了新的問題——這正是學習思維的常態。同學們接下來就可以針對老師關於「巧合」的那段話再行深入的進行思考。老師希望大家都能夠從這深入的思考當中有所得,好嗎?

ABCD好!

……

 

——1985年10月8日

 

說明:微信群中聽到所謂「自由落體加速度是描述引力場性質」的觀點後,其第一反應那就是:喲!這是把「自由落體加速度」和「引力場強度」給搞混了呀。

加速度,是為了描述運動物體其速度變化情況而定義的物理量;引力場強度,是為了描述引力場力屬性的物理量。由於地表附近的自由落體加速度和地表附近的引力場強度其數值均近似等於「9.8」,於是便有人將這兩個「9.8」混淆,從而說出那「自由落體加速度是描述引力場性質」的可笑觀點來。

我們必須鄭重申明:自由落體加速度和引力場強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物理量!!!

 

——2021年1月8日

 

關注「未子雜談」,瀏覽更多文章。

相關焦點

  • 地球重力場的奧秘 | 科普說
    地球重力場可以反映地球內部質量、密度的分布和變化,反映地球物質空間分布、運動和變化。地球重力場是一種物理場,分布於引起它的場源體——地球內部、表面及其周圍的空間。由於單位質量在重力場中受到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在數值上是一樣的,所以在重力測量學科中,一般以重力代替重力加速度,但其單位仍然為加速度的單位。
  • 這就是愛因斯坦知道重力必須彎曲光的原因
    以9.8米/秒的速度向上加速的電梯會看到它裡面的所有東西都以同樣的速度向下加速到地板上:9.8米/秒。當你在一輛快速加速(你感覺自己被推回到座位上)或減速(推動你前進)的汽車上時,你會感受到與加速電梯裡的人相似的效果。正是運動的變化——加速度——讓你感受到力的拖曳,就像你從牛頓最著名的方程看到的那樣:F= ma。
  • 在1萬千米高度的重力加速度還是9.8米/平方秒嗎?
    我們平時所說的重力加速度為9.81米/平方秒,這其實指的是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而在地球表面上方,受到的地球引力作用會小一些,所以重力加速度也就會比地表小一些。結合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可得如下關係式:這樣就會得到重力加速度公式:上式中,G為萬有引力常數,M為地球的質量,r為與地心的距離。從重力加速度公式可以看到,只有r為變量。
  • 電場與重力場等效重力法經典例題選講
    本微課視頻是高二物理選修3-1電場關於勻強電場與重力場複合場經典問題。
  • 反重力和反引力場是不同的概念
    現在很多人把反引力場和反重力混淆掉,實際上,反引力場和反重力有很大區別的。首先,二者的量綱是不一樣的。地球表面的重力,可以用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來檢測,我們讓這個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產生了加速度A,這個物體受到的地球的重力是F =mA。
  • 牛頓和愛因斯坦是如何看重力?重力是一種幻覺嗎?
    慣性系和非加速系是牛頓物理學的同義詞。事實上,可以把慣性系作為測量真實加速度的標準。從慣性系的角度來看,運動遵循一個簡單的規則f等於ma。從火車車廂的參照系來看問題,在加速的火車車廂裡,不僅沒有明顯的原因,所有的東西都一起向後加速。車廂裡所有的東西都會以同樣的加速度,走向火車的後部。
  • 2018年國考關於「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真題分析
    上期國考真題分析了關於「哲學思想觀點」的試題,今天我們分析一道2018年國考關於「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真題。往期真題分析可到我的主頁查看。重力加速度是一個物體在受重力作用的情況下所具有的加速度,用g表示。而題目考查的就是假如地球重力加速度減小一半後事物的變化。這道題的正確率在某在線題庫app中僅有24%的正確率,和以往的國考物理常識題相比較難,不是單純的考查概念性的只是,實則考查的是和地球重力加速度有關的計算公式,要根據公式從而推算正確答案。
  • 高中物理——淺談重力加速度與向心加速度的關係
    [摘 要]在學習天體問題後,學生們針對地球表面和太空軌道中不同高度處的重力加速度和向心加速度的區別和聯繫
  • 高解析度世界重力地圖:各地差異驚人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地球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球體,各地區的重力存在差異,其中赤道地區的重力較小,高緯度地區重力較大。根據一幅新繪製的高解析度世界重力地圖,地球各地的重力差異幅度遠遠超過最初預計。世界重力地圖展示的重力場涵蓋近30億個地點,覆蓋地球80%的大陸塊。
  • 重力加速度與自轉相關的問題1
    關於重力加速度與自轉關係在《關於重力的定義與重力加速度》中已有說明。
  • 重力加速度g是什麼?竟然和圓周率π有關!
    通過萬有引力公式,人們計算出了地球的重力加速度g。那麼重力加速度g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他表示地球對地球表面的每一個物體的吸引力,但它並不是一個常數。在高山上由於我們離地球比較遠,所以我們的g值會相對小一些。不同的緯度,g值也不一樣,由於地球是橢圓形的,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g是最小的。
  • 為什麼我們一事無成——重力加速度
    初中物理課本中有個基礎公式:G=mg,G是物體的重量,m是物體的質量,g是重力加速度,一個物體的重量等於它的質量乘以重力加速度。到高中物理課時重力加速度這個概念被更加細化了——重力對自由下落物體產生的加速度,稱為重力加速度。
  • 重力的物理學意義是什麼?兩大陣營對重力定義的爭論
    應用牛頓的「F = ma」給出下列: mg-重力=m×a(加速度) 應用牛頓的「F = ma」給出下列: 重力(即mg)-視重=m×a(加速度)
  • 腦皮層存在區分線性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細胞
    在人的內耳裡有二種前庭感受器:半規管和耳石器官。 它們是人體對自身運動狀態和頭在空間位置的感受器。半規管能檢測到旋轉運動,是角速度感受器。耳石器官是線性加速度感受器。耳石器官包含碳酸鈣晶體,這些晶體從各個方向連接到毛髮狀的感覺神經細胞。 當我們作線性加速或減速運動時,這些晶體就會因為慣性刺激與其相連的毛細胞,從而產生神經衝動。
  • 彎曲時空,重力,它們的關係是什麼?
    如果沒有力,該如何解釋重力產生的加速度?物體只有在受到力的作用時才會加速;否則它們應該保持恆定的速度。我在網上找到的一些解釋是關於等價性的,以及一個人站在地球上的體驗與一個人在火箭中被加速在太空中的重力相同的思想實驗。我明白為什麼這些條件是一樣的,但我看不出這如何解釋一個磚塊從一棟建築物上以9.8米/s2的速度下落。同樣,在那個思想實驗中,一個力被施加(火箭的推力)。
  • 巧記粒子在重力場中分布的玻爾茲曼公式
    (這裡推導加了引號,是因為,南大教材從最基本原理出發,是真正的推導,而本文的推導其實是用了熱力學裡一些現成的、但是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公式,來和玻爾茲曼分布公式互相印證,目的是加深理解,輔助記憶。如果真的要證明玻爾茲曼公式,還是用教材上的方法。)從熱力學第二定律裡我們知道,對於等溫可逆過程,系統的亥姆霍茲函數的變化量等於過程的功。即ΔA = W。此公式同樣可以適用於氣體在重力場中的分布。
  • 智能型重力加速度測試儀的研製
    摘要:智能型重力加速度測試儀,是在原單擺實驗裝置的基礎上,採用單片機和紅外光電傳感器實現對擺球的檢測和控制,進而實現自動釋放擺球、自動計數、自動計時、同時將檢測信號進行自動處理
  • 重力加速度的測定
    學過中學物理的人大都會認為單擺是很簡單的(單擺的『單』,就是 simple 的 意思),也都很熟悉它的特性,像小角度時周期和擺角無關(等時性)及周期和 擺長的平方根成正比等等。除此之外,你知道伽利略先生發現單擺特性的過程 嗎?他是怎樣發現的?並將其結果應用在哪些方面上?你還知道物理上有哪些 事件或主題是和單擺有關的?
  • 案例:用Arduino配合單擺測重力加速度
    全國創客教師都已關注的學習社區單擺測重力加速度是高中階段必修的物理實驗,該實驗採用誤差均分原理測量。
  • 重力加速度等於圓周率的平方,實際是巧合
    因為,圓周率在宇宙中是個常數,是不會改變的,而重力加速度位置不同是不一樣的。況且,重力加速度是和星球質量相關的,如果離開地球,去了其他星球,因為各個星球質量很少有相同的,因此,其重力加速度也非常多樣,而圓周率在哪裡都不變。沒有任何聯繫,況且兩者還只是近似而已,再有各個地方的重力加速度也不太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