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重力場的奧秘 | 科普說

2021-02-23 衛星與網絡

在人們的印象中,測繪學的工作似乎主要只是繪製各種比例尺地圖而已。其實,測繪學研究的內容並非如此單一。

作為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測繪學要研究、測定和推算地面及其外層空間點的集合位置、確定地球形狀和地球重力場,獲取地球表面自然形態和人工設施的幾何分布以及與其屬性有關的信息,編制全球或者局部地區各種比例尺的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建立各種地理信息系統,為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以及地學研究服務。

大地測量學是測繪學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形狀、大小和重力場,測定地面點幾何位置和地球整體與局部運動的理論和技術。

在大地測量學中,測定地球的大小指的是測定地球這個橢圓形球體的大小;研究地球形狀是指研究大地水準面的形狀。

在固體地球物理學中,地球重力場也是其組成部分之一;在天體力學和航天科學中,地球重力場也佔據重要位置。所以,地球重力場具有交叉學科的性質。

在中學我們已經學過,地球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嚴格地說,地球重力不僅是由於地球對物體吸引這種單一力所造成的,而是由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和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兩個力合成的。其中,引力是決定重力大小的根本因素。在地球作用的空間內,其大小與方向和物體所在位置相關。地球重力場可以反映地球內部質量、密度的分布和變化,反映地球物質空間分布、運動和變化。地球重力場是一種物理場,分布於引起它的場源體——地球內部、表面及其周圍的空間。

由於單位質量在重力場中受到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在數值上是一樣的,所以在重力測量學科中,一般以重力代替重力加速度,但其單位仍然為加速度的單位。重力加速度的單位在 MKS(米·千克·秒)單位制中為 m/s2(米/秒2),在 CGS(釐米·克·秒)單位制中為 cm/s2(釐米/秒2);在國際單位制中,重力加速度的單位為:國際重力單位 gravity unit,簡寫為 g.u.。兩者的換算關係為:1cm/s2=106g.u.。

為了紀念第一位進行重力測量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人們把「cm/s2(釐米/秒2)」稱為伽。於是有:1伽等於 O.01 米/秒2;1 伽等於 1000 毫伽:1 毫伽等於 1000 微伽:1 毫伽等於 10g.u.。

下文中,不做特別說明的話,重力就指重力加速度;同時,也將重力場的測量,簡稱為重力測量;地球重力場主要指地球外部的重力場。

從科學的角度講,地球重力場及其隨時間的變化信息對於地球動力學和地球內部物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巖石圈動力機制、地幔對流與巖石圈漂移、巖石圈異常質量分布、冰後反彈質量調整、冰後反彈引起的海平面變化以及對固體地球的影響、冰蓋與冰河的質量平衡、大陸冰雪的變化、板塊相互作用機制、板塊內部構造、海底巖石圈與海山動力學、海平面變化的物理機制、地球自轉、陸地地殼運動和海平面變化的分離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據。在大地測量學中,地球重力場信息可以用於研究地球的大小和形狀,並且為測量數據的歸算提供支持。

太空飛行器,包括各種人造地球衛星和飛船,凡是在地球重力場中運行的,地球重力場都是決定各太空飛行器以及衛星運行軌跡的主要因素;與其他引起太空飛行器軌道攝動的日月引力攝動、潮汐攝動、大氣攝動等因素相比,地球重力攝動因素所佔比例更高。

以衛星為例,衛星是通過火箭發射上天、進入軌道且圍繞地球運動的。火箭在發射場上有一段近地低速飛行,此時火箭的制導系統對地球重力場的高頻信息非常敏感,由重力場測量誤差引起的加速度誤差,很快會累積成速度誤差,進而直接影響衛星的飛行軌跡。因此,發射運載衛星的火箭升空前,有關人員需要了解地球重力場的細微結構,這就必須在發射場測定足夠精度和密度的重力點,建立場區局部重力場模犁。其次是計算發射點的垂線偏差和高程異常,也需要精細的重力資料。其三是火箭發射中使用的慣性儀表在發射場進行測試時,測試結果與儀表位置的重力加速度亦密切相關。這些都需要在衛星發射場區測定許多重力點。

在珠穆朗瑪峰高程的測定和歸算中,也需要地球重力場數據的支持。地面點的重力值不僅隨緯度而變,也與地面高程的變化緊密相聯,所以在推求珠峰高程中少不了地球重力場數據。也正是因為如此,在 1966-1968 年、1975 年和 2005 年的珠穆朗瑪峰的3次高程測量中都使用了地球重力場數據。

在軍事領域,運載火箭、遠程武器的飛行彈道也主要決定於地球重力場。彈道專家對地球重力的研究格外重視,遠程武器的發射首區,對地球重力的測定要求精度高、測量面積大,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即便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地球重力場。在失重或者超重的情況下,人們的生活會很不方便。在地球上生存的人類,每時每刻都受到地球重力場的作用。雨、雪、霜、自然成熟的植物果實等,都會由於重力的作用而降落到地面上。在微重力環境下,植物的培育、生長和在正常的重力條件下不同,科學家們正在就這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地球重力場數據還可以推算地震引起的震中和相關區域的水平和垂直位移,為抗震減災工作提供支持。

既然重力場對我們的生活如此重要,該怎樣測定地球的重力場呢?

測量地球重力,可以通過直接或者間接方法進行,分別被稱為絕對重力測量和相對重力測量。

早期的絕對重力測量儀為數學擺和物理擺。數學擺是一種理想的擺,它是以一質點系在無質量而且長度不變的線的一端,線的另一端固定在一個絕對不動的點上,施加外力使其離開平衡位置後,它會純粹因重力的作用而不斷地擺動。物理擺是繞水平軸自由擺動的剛體。其中的可倒擺測定重力的精度能夠達到毫伽級。

以美國 FG-5 絕對重力儀和國產 NIM-2 為代表的現代絕對重力儀多利用自由落體和麥可遜雷射幹涉原理測定重力值。目前,中、美、俄、意研製的絕對重力儀都達到了微伽級的水平。

FG-5 絕對重力儀

1997 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金得主朱棣文教授等設計製作的原子幹涉儀,也可以進行絕對重力測量,該幹涉儀 1999 年測定重力的精度和 FG-5 相當。

不過,絕對重力儀儘管測量精度高,但價格昂貴,移動不便,多數只能在科學研究中應用。相對重力儀器雖然精度較低,但移動和運輸方便、成本低,在生產實踐中應用更廣泛。

相對重力測量採用的主要有石英和金屬彈簧重力儀器。相對重力測量儀器的核心部件為彈性優良的金屬或者石英彈簧,以彈簧的伸縮變化測定重力的變化。

相對重力儀中的彈簧存在彈性疲勞現象,因而重力儀會產生「零點漂移」,即在重力不變的情況下,重力儀的讀數隨時間而變化。「零點漂移」對重力儀的測量精度會有影響,通常只能在觀測中加以修正,而不能完全消除。

目前,還有利用超導材料製造的相對重力儀器。

超導重力儀根據超導現象製成,是在低溫情況下用超導鈮絲繞成兩組線圈,分別安裝在超導球周圍和下方,超導球是用鋁製成的空心小球,外表塗鉛。線圈接通電流後,立即切斷電源,線圈之間形成一個永久磁場。超導球由於抗磁性而懸浮在磁場中。當懸浮力同作用在小球上的重力平衡時,超導球靜止在一個位置上。當重力發生變化時,超導球也隨之上下移動,且呈線性關係。超導球位移量可採用電容傳感器檢測,進而求出重力變化。超導重力儀多用於固定臺站的重力測量,其測量精度為微伽級。

需要說明的是,重力測量種類劃分有多種方式。比如,按照測量作業區域,可以把重力測量劃分為:陸地重力測量、地下重力測量、海洋重力測量、航空重力測量、衛星(空間)重力測量。在不同的測量作業區域,使用的測量儀也不盡相同。

在海洋和航空區域,一般採用相對重力測量儀進行重力測量。

在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地球重力測量時,一般採用間接的方法,即通過地面跟蹤衛星、衛星對地觀測,或者衛星跟蹤衛星的技術,間接求得地球重力數值。這些衛星也被稱為重力衛星。


本文轉載自「物理小識(ID:wulixiaoshi)」,原標題《地球重力場的奧秘》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支持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如文中圖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負責人:農燕

   主筆記者:賀鵬梓、李剛、空天松鼠、黑法絲

   編輯:楊豔、朝暉、林紫、娜娜

   設計:鄭慧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請加微信號:nongyan258766

相關焦點

  • 全國地球科學科普講解大賽
    全國地球科學科普講解大賽作品徵集時間:8月3日- 9月20日 以地球科學相關專業在讀學生、授課教師及科研人員的視角,向公眾進行地球科學的科普,讓更多的中小學生認識和了解地球科學,推動地球科學的宣傳普及。
  • 青島海地所舉辦"探索深海、深地資源奧秘"專題科普活動
    海地所科普活動帶你走進自然奧秘半島記者 王麗平「這是我國最深的大陸科學鑽探井「松科二井」的巖心樣品,他是來自7000米地下的巖石,它比黃金還貴。」4月27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迎來第50個世界地球日科普活動中,自然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工程師高建偉向前來參觀的同學們講解地質知識。
  • 地球是梨形?脫水的地球像核桃?錯,其實地球比你想像的要圓
    居然有人認為地球真的更接近一個梨形,不是少數,而是很多人。給出的理由,說印象中以前有老師講過,或者身邊很多人這麼認為:「地球並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橢球體,更像一個梨」。為了佐證這個觀點,有人更是拿出了一張所謂的「地球脫水圖」(如下),說地球其實是癟的。
  • 足不出戶了解地球奧秘!河北省地質博物館雲展館上線
    河北新聞網4月22日訊(趙默)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今天,河北新聞網攜手河北省地礦局,製作的VR全景展館——河北省地質博物館雲展館震撼上線,觀眾可以足不出戶,就在線上隨時瀏覽館內展品、視頻並聆聽講解,近距離了解地球知識和大自然的奧秘
  • 科普知識講座進校園 首地人和街小學學生了解基因的奧秘
    ……11月26日,渝北區首地人和街小學第三期「人和講壇」開講,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副總、重慶華大基因總經理張曉平作科普知識講座《基因·打開生命奧秘的鑰匙》,帶領全校師生走進神奇的基因世界。科普知識講座進校園,首地人和街小學學生了解基因的奧秘。
  • (科普)如何認識地球深部結構——固體地球物理學的六種分支學科概述
    今天給大家介紹以整個地球系統為研究對象的固體地球物理學,其中包括六種分支學科:地震學、地球重力學、地磁學、地電學、地熱學和地球放射性等。說到認識地球深部結構,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鑽探取芯方法,包括科學鑽探、油氣鑽探等。目前國際上的深部鑽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
  • 大連地球之光科普體驗館帶您穿越46億年時光,探索神秘地學世界!
    大連地球之光科普體驗館位於大連金石灘文化博覽廣場,面積3000平方米。該館作為集地質科普、展示、收藏和研究為一體的科普博物館。 館內分為生命激流,玄幻時鐘,天外來客,五彩螢石,礦物寶石,地球瑰寶等極具特色的科普展廳,通過精彩的展示和活動,讓觀眾可以穿越時光,觸摸億萬年地質奇觀;可以暢遊山海,探索地學神奇奧秘
  • 少兒科普教育系列之:地球的坐標如何定位?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大的球體。如何描述地球上的精確位置呢?經緯度是經度與緯度的合稱,是一個能夠標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位置的坐標系統。02什麼是經度?經度(縱向線條),就是地球上一個地點離一根被稱為本初子午線的南北方向走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首都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原址的那一條經線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 探索地震的奧秘——科普之旅帶您走進南京地震科學館
    可以說,地震學的發展和測震儀器的發明密切相關,靈敏度越來越高的地震探測監測儀器不斷改變著地震學的發展歷程,儀器的演變也反映著地震科技的進步。記者在館內儀器區看到了一臺「簡陋」的儀器,南京地震科學館講解員、江蘇省地震局宣教中心科普員葉學介紹:「你別看它結構簡單,它的全稱叫伽裡津式垂直向地震儀,是1906年由俄國地震學家伽裡津設計製成,是世界上第一臺電磁式地震儀。
  • 聚焦科普宣講,共品生命奧秘
    聚焦科普宣講,共品生命奧秘——河南師範大學「每日一講」線上科普團隊進行線上直播宣講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進一步普及生態環境科學技術知識,8月3日,河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每日一講」線上科普團隊,結合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實際情況,再次組織開展線上直播宣講活動。
  • 探索地球的奧秘,了解我們的家園
    當孩子打開他好奇的開關,那我們就可以給他引入科普繪本,《不可思議的地球》是我最近入手的一本非常棒的繪本,讓我們用書了解地球。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有時候我們會不自然的忽略它,那有了這本書就可以讓孩子深刻了解到我們生活的是地球,我們身邊的萬物都是在地球上。
  • 第一屆三亞市奧秘萬千·青少年科普知識大賽總決賽現場看科普少年頭腦風暴,展露鋒芒!
    12月20日由三亞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三亞市教育局主辦的首屆三亞市奧秘萬千·青少年科普知識大賽總決賽在海南中學三亞學校正式拉開序幕,三亞市科協、市教育局等單位領導出席活動並頒獎,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韋迪偉同志致辭。
  • 硬核物理計算,地球為什麼會有大氣存在
    很多人可能有這個疑問,為什麼地球會有大氣?這其中關鍵的物理學原理是大氣頂部的分子能否逃離行星重力場。地球表面的氣體分子在自由運動很短距離後就會遭遇到另外的分子,因此這些大氣較低層的分子沒有機會逃逸,至少不會馬上逃逸。但大氣層頂端的分子,如果往上方運動,它們可能就會離開地球的大氣。
  • 世界氣象日:孩子們走進德州氣象局探索氣象奧秘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為「太陽、地球和天氣」,當日上午,德州市氣象局舉辦氣象科普開放日活動,邀請市民和學生走進氣象局,了解天氣知識,探索氣象奧秘。活動期間,德州市氣象局市氣象臺、演播室、人影指揮中心、氣象科普館和長河公園氣象觀測站等向公眾開放,家長和孩子們通過參觀、互動遊戲、聽講座、觀看科普宣傳片等了解氣象。
  • 只有太陽才能把地球照亮嗎?其中有什麼奧秘?
    真的只是太陽才能把地球照亮嗎?黑漆漆的夜空究竟有什麼奧秘?嗨,大家好,又來到了我們每周的宇宙探索時間了,今天當我們給大家帶來的宇宙小故事呢,是關於我們晚上的夜空,夜光在人們心中是一個黑漆漆的代表,許多星星一閃一閃的,十分的美好,在夏天是最好上夜空的時候了。滿天的星星一閃一閃的,加上我們的月亮。構成一幅十分漂亮的畫面。
  •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科普活動】小小果蠅如何揭示行為學奧秘 2020-05-08 0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英才」探秘國家科普基地,身臨其境體驗醫學奧秘
    三湘都市報12月14日訊(通訊員 楊思為 潘愛華 記者 劉鎮東 黃京)12月13日下午,由中南大學主辦的2020年湖南省「英才計劃」學生研學活動在國家科普基地-中南大學人體形態學科技館舉行。以科技互動為明線,從不同角度發掘人體生命的奧秘,以隱藏在展品背後的知識和故事為暗線,注重解剖學與臨床醫學、生命教育與健康教育融合。館藏身高2.48米的世界女巨人、清代乾屍、「三寸金蓮」足骨、50-150萬年前的脊椎動物化石等珍貴標本,獨具湘雅特色。本次參觀過程中,科技館負責人潘愛華教授團隊用生動的語言為同學們做了細緻的講解,讓本來複雜神秘的人體結構通俗易懂。
  • 九江市第十一中學開展「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組圖)
    大江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陳玉文報導:為拓展孩子們的視野,加深其對人體構造及相應功能的了解,提高其對學習的積極性及準確度,樹立科學學習的方法,12月11日,九江市十一中組織同學們來到九江市婦幼保健院健康教育基地開展了一場「探尋生命奧秘」主題科普研學活動。
  • 真空重力場再現重力實驗 實力演示科學不容空想
    騰訊娛樂訊 央視綜合頻道周日黃金檔熱播科普綜藝《加油!向未來》,在上周日第四期節目播出之後,除了暖萌導盲犬引發了眾多網友共鳴,「顛覆」經驗判斷的「鐵球和羽毛」實驗更是反響熱烈。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眾所周知,但科研科普專家曹則賢卻在節目中指出這一被慣性認為是科學事實的故事只是一個傳說;而看似天不著邊際的「瞬間移動」,卻是有科學原理支撐的合理假設。未來如果真空隧道建成,從廈門到臺北所用時間竟不足一分鐘。網友紛紛感慨:「科學這題一不小心就超綱,以後再也不敢輕易憑經驗判斷下結論。」
  • 清華航天博士解讀《流浪地球》的科學奧秘,厲害!
    來源: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本文專家:木辛君,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在讀博士,中國科幻銀河獎/星雲獎獲獎作者這裡我們用木星(紅色球)和地球(藍色球)舉個例子。地球以速度V靠近木星,而木星在軌道上以速度U運行↓↓↓